《玉米与花生共生期营养管理技术研究毕业论文.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玉米与花生共生期营养管理技术研究毕业论文.doc(20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本科毕业论文论文题目: 玉米与花生共生期营养管理技术研究学 院:农 学 院专 业: 农 学 班 级:06 级 学 号: 学生姓名: 指导教师: 2010年5月目录摘要II关键词 : IIABSTRACTIII1前言11.1 研究或设计的目的和意义:11.2 国内外现状和发展趋势21.2.1 间套作对产量的影响21.2.2 间套作对光能利用的影响31.23 间套作对养分利用的影响42 材料与方法42.11供试材料42.12 试验地点422 试验设计52.2.1主要栽培措施52.2.2 氮肥对玉米花生产量的影响62.2.3 样本采集62.3 测定指标及方法72.3.1 测定指标72.3.2 测定方
2、法72.3.3 统计方法73 结果与分析73.1 试验玉米测产指标73.1.1玉米品质指标比较93.1.2 花生经济性状103.13 花生品质指标比较114结论与讨论134.1 讨论134.1.1收获期对玉米花生产量的影响134.1.2玉米与花生的管理技术144.2结论14参考文献15致 谢16玉米与花生共生期营养管理技术研究摘要 本研究采用采用三因素三水平正交设计方法。对玉米筑黄糯1号与桂花22号两个品种间作,不同的营养管理处理下的玉米和花生产量及营养品质进行系统研究,以期为探讨出合理的玉米与花生共生期的营养管理技术研究提供依据。共处期的营养管理是间套作增产增效的关键技术,玉米间作花生虽然可
3、能出现密植效应、营养异质效应、正对等效应、补偿效应等作物间的互补效应,但是共处期两种作物同时快速生长竞争是难免的,故加强共处期的营养管理技术研究是必不可少的。综合效益也是比较高的。随着肥料的增加以及对共生期玉米的营养管理,玉米的产量也有明显的差异,在相同的处理中,肥料的增加对玉米的产量有所提高,而当超过一定量的时候,鲜物质产量和干物质含量及产量不再增加反而减少。在相同的处理下,花生的产量也是随着N肥的增加而增加,而均以225kg/hm2为最高,在玉米的不同的营养管理对花生的产量和品质也有影响,在对玉米去底部叶的处理下,花生的产量最高,品质相对较好。综合玉米与花生两个的经济效益,玉米与花生间套作
4、是可行的,在玉米去底部叶在225kg/hm2 N肥的情况下玉米与花生的经济效益为最高。关键词 : 玉米,花生,共生期,营养管理Corn and peanut symbiosis of Nutrition Management Technology AbstractIn this study, using three factors and three levels of the orthogonal design method. Building on the corn and peanuts, 1 yellow waxy flowers on the 27th your intercropp
5、ing two species, different nutrient management treatments of corn and peanut yield and nutritional quality of a systematic study to investigate a reasonable period of maize and peanut symbiosis provide a basis for nutrient management. Coexistence of nutrient management is the key to increasing yield
6、 and profit intercropping technology, corn intercropping peanut Although the effect may be dense, nutrient heterogeneity effect, being equivalent, the compensation effect between the complementary effects of other crops, but the coexistence of two kinds of crops Rapid growth at the same time competi
7、tion is inevitable, therefore strengthening the coexistence of nutritional management technology is essential. Overall efficiency is relatively high. With the increase of fertilizer and the symbiosis of corn nutrient management, corn production is also significantly different, in the same processing
8、, fertilizer to increase maize production has increased, and when more than a certain amount of time, production of fresh material and dry matter content and yield increase but not decrease. The same treatment, peanut production is also increased with increasing N fertilizer, while the highest are 6
9、0kg/hm2 in different nutrient management corn on peanut yield and quality have an impact on corn to the bottom of the leaf of treatment, the highest yield of peanuts, relatively good quality. Both corn and peanut comprehensive economic benefits of intercropping maize and peanuts, is feasible, in the
10、 corn leaves to the bottom of the 225kg/hm2 N fertilizer in the case of corn and peanuts, the maximum economic benefits. Key words: corn, peanuts, symbiotic period, nutrient management 1前言玉米是我国主要的粮食作物,玉米是主要的粮食作物,也是优良的饲料和工业原料(张起君等,1991;佟屏亚,1993;邝婵娟等,1996), 进入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来,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畜牧业的迅速发展,食物结构发生了巨大变
11、化,玉米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日益提高。人均占有玉米数量被视为一个国家或一个地区畜牧业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重要标志之一(佟屏亚,1994)。玉米由过去作为口粮向现在的饲料、工业原料方向转变(佟屏亚,1995),玉米已发展成为世界重要的粮食、经济、饲料兼用的作物(佟屏亚,1994)。目前,全世界生产的玉米籽粒约有70-80作为饲料,约有10-20为人们食用,约有1015作为发展工业的原料(邝婵娟等,1996)。玉米可以与不同的作物进行间套作,玉米在营养期的管理也有着明显的区别。玉米打顶对玉米果穗的发育有着重要的影响打顶,玉米打顶具有潜在价值,但打顶确实可以提高双穗率,加大库容,提高产量潜力27,玉米
12、去底部叶,可以提高玉米的通风效果。花生与玉米在不同处理下的产量与品质也有着明显的不同。随着N肥的增加,玉米与花生的产量都会随着增加,都是当肥料增加到一定量的时候,增加肥料,不仅不能增加产量,而且有可能使产量下降。1.1 研究或设计的目的和意义:间套作是一种能集约利用光、热、肥、水等自然资源的种植方式2。在贵州各地州市,间套作均有较大的种植面积。许多研究表明,间套作能使光热资源利用率提高,增幅高达20,这可能是由于间套作提高了籽粒灌浆过程中各作物功能叶片内叶绿素含量和光合速率3。玉米花生间套作具有较高的产量、效益,可能主要是由于改善了其田间小气候、花生的铁营养以及提高了玉米对强光和花生对弱光的吸
13、收利用能力4-7。为了彻底搞清地膜覆盖下玉米间作花生的增产机理,进行玉米与花生共生期的营养管理技术研究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和理论指导意义。玉米花生间作能改善花生铁营养和田间小气候,实现对光的分层、立体高效利用u。41;后期具有较高的光合产物积累量,保持较高的叶面积指数L5j,具明显的氮、磷营养间作优势L6J。笔者通过研究玉米花生间作体系中间作玉米的千物质积累与分配特点,为肥料调控,实现玉米花生间作高产提供理论依据【26】。共生期的营养管理是间套作增产增效的关键技术,玉米间作花生虽然可能出现密植效应、营养异质效应、正对等效应、补偿效应等作物间的互补效应,但是共处期两种作物同时快速生长竞争是难免的,
14、故加强共处期的营养管理技术研究是必不可少的。1.2 国内外现状和发展趋势 我国现阶段的农业发展水平与世界发达国家还存在着一定的差距,虽然在种植面积上大于其它国家,但是在单产上严重的低于其它国家,品质以及在工业上 的应用的。但是在基础方面有一段的基础,就目前而言,在我国育种家的不断努力下育出的新品种,为世界人民脱贫致富做出了杰出的贡献,而现今国内外在农业上的研究主要趋向于提高单产和新品种选育上;提高单产,以及提出新的种植方式。因此,设计了本试验。1.2.1 间套作对产量的影响间、套作是否增产,各国学者对此看法不一。美国有些试验认为问、套作并不比单作增产,甚至反而减产(Mckibben,1970;
15、Gallaher,1975)。但世界各地的大量研究一致表明,合理的间、套作有利于增产。在较低的生产水平下,间混套作可增加产量的稳定性,减少农业投入,培肥地力(Agboola,Fayemi,1972;Andrews,1972;Francis,Sanders,1978:Mohta,1983;Rao,willey,1980)。在较高的生产水平下,间混套作可充分利用资源,增加作物总产量,减少病虫害的发生(Willey,1979;Crookston,1976;Francis,1986)。我国研究表明,间混作一般比单作增产20左右,而套作比直播增产30左右(杨怀森,1986)。在我国北方(成升魁,1990
16、)小麦、玉米两熟的光温生产力大致在19 500-22500 kghm,其中小麦玉米高于小麦一玉米高于小麦J玉米(为套种、lI为问作、一为接茬复种)。小麦玉米套作下,玉米比平播增产151(隋鹏等,2000),小麦产量比单作增产831(樊廷录等,1997)。山东、河南、河北等地的调查研究结果表明,套作比复种增产1550(李风超等,1990;河南省农林科学院,1979;张训忠等,1988)。西北农业大学研究表明,小麦、玉米、大豆三茬间套作比小麦、玉米复种产量提高15(杨春峰等,1986)。与小麦一玉米两熟相比,麦玉玉模式产量提高3423282玉米托生间作复台群体中氮磷吸收利用特征与种阅效应rl,3可
17、f究(李增嘉,1996;逄焕成等,1998;黄进勇等,1999;陈阜等,2000:李新平等,2001)。种植密度是影响复合群体整体产量的关键(刘巽浩,1981:李凤超,1988)。近些年来,国内外通过问套作复合群体的一些竞争互补函数,如土地当量(LandEquivalentRatio)、相对密集系数(Relative Crowding Coefficient)、侵占率(Aggressivity)、竞争指数(Competition Index)和互补势(Reciproeity)等研究(Mead R and Willey R W,1980:FrancisCA,1986),探讨不同间套作复合群体作物
18、种内、种间的竞争互补关系、作物密度对产量的影响,并通过生产实践的应用,从而得出结论:凡是间混套作复合群体增产的地方,其适宜的总密度总是要高于单作中的任何一个:凡是间套作减产的地方,常常与密度不足、缺苗断垄有关。间套作的产量效应与复合群体内(特别是边行)的微气象变化有关。合理的间套作复合群体结构,改善了高位作物田间小气候,提高其产量,但是多数矮位作物却处于劣势而导致产量降低(Reedy和Willey,1981:Francis,1982:向义君,1981;成升魁,1985;张训忠,1987;李风超等,1988;李增嘉,1990:邹超亚,1991;陈雨海等,1991:张保仁,1995)。【24】1.
19、2.2 间套作对光能利用的影响许多研究表明,合理的间套作种植模式能提高产量和光能利用率。冬小麦|J春玉米夏玉米(简称“麦玉玉模式”)年光能利用率平均为13189,比冬小麦一夏玉米(简称“麦玉模式”)提高了101 3(李新平2001),李增嘉(1997)的研究表明麦玉玉间套作模式比麦玉年两熟年光能利用率提高了1898。这主要是:(1)间套作增大了叶面积指数(LeafArea Index,LAI)并延长其高值持续期,延长作物光合时问(北京农业大学,1980:隋鹏等2000)。与麦后复播玉米相比,麦套玉米不仅延长光合时间,而在定程度上弥补了其苗期LAI低的不足,LAID提高了45倍,起到了交替延续利
20、用光能的作用(刘巽浩等,1980)。(2)间套作改善了群体内的光分布,提高作物光的截获率与转化效率(Reddy,1981)。在珍珠粟与花生以1:3行比间作中,珍珠粟的PAR资源捕获率比单作的高21倍,而转化率大致相同(为097),其干物质产量为单作的2倍,花生比单作少截获27的PAR(资源捕获率为O73),但其利用率比单作高46(Marshall and Willey,1983)。(3)问套作提高了高位作物光饱和点和籽粒灌浆过程中的光合速率,降低了低位作物光补偿点,提高了PsII最大光化学效率和实际光化学效率,提高对低能量光辐射吸收和利用,实现对光能的分层高效利用。【24】1.23 间套作对养
21、分利用的影响在间作体系中,不同作物之间存在着种间相互作用,主要体现在种间促进作用(facilitation)和种间竞争作用(competition),二者相伴而生(Vandermeer,1989)。当促进作用竞争作用时,表现为间作优势,促进作用竞争作用时,表现为间作劣势。生产上应用的间套作模式,多数利用作物间对养分需求在时间上“一早一晚”,部位上“一深一浅”,数量上“一多一少”或种类上不周,实现营养互补,减少竞争,提高养分利用率。作刺激饭豆的固氮能力(Rerkasem B and Rrkasem K,1988);新疆大叶苜蓿的固氮率在与禾本科牧草老芒麦混作时提高了12213587(朱树秀和杨志
22、,1992)。然而玉米Il豇豆间作,玉米抑制了豇豆结实期的潜在固氨能力(Chang and ShiNes,1985a1985b),这是由于玉米对豇豆遮阴造成的。可见,在豆科ll非豆科间作体系中,非豆科作物对豆科作物固氮的影响具有两面性:一方面非豆科作物竞争吸收豆科作物根区有效氮,刺激豆科作物固氮能力增强;另一方玉米花生间作复台群体中氮磷吸收利用特征与种间效应的研究面,禾本科作物对豆科作物遮光,降低了光合速率,减少寄主向根瘤运输碳水化合物数量,影响了根瘤固氮酶活性和固氮量(Rovira,1959)。豆科非豆科间套作体系中,豆科作物的固氮量存在很大差异,因此,降低对豆科作物遮阴作用,有利于提高间套
23、作中的。【24】2 材料与方法2.11供试材料 本试验玉米品种选取筑黄糯1号,花生品种选取桂花22号2个品种为试验材料。2.12 试验地点 本试验自2008到2009年于贵州大学教学实验场进行。海拔1100m,土质黄壤,肥力中等。室内分析在贵州大学作物科学实验室进行。22 试验设计(1)共生期间玉米株型控制在玉米花生间作系统的共生期,分别采用去底叶(5片)、去雄和常规管理三种处理方法调控玉米株型。(2)共生期间玉米追肥量研究在玉米花生间作系统的共生期,给玉米分别追施纯氮75kg/hm2、150kg/hm2、225kg/hm2的追肥,观测对玉米产质量的影响。(3)共生期间花生追肥量研究在玉米花生
24、间作系统的共生期,给玉米分别追施纯氮30kg/hm2、60kg/hm2、90kg/hm2的追肥,观测对花生产质量的影响。 2.2.1主要栽培措施采用三因素三水平正交设计方法,安排玉米和花生共生期去底部叶,不去底部也不去雄,去雄的试验研究,共9过个处理,不设重复,小区面积为2.4m10m。试验因素与水平及处理见表1和表2表2-1正交试验的因素和水平水平共生期玉米株型控制共生期玉米追肥量共生期花生追肥量1去底部叶75kg/hm230kg/hm22不去底部叶不 去雄150kg/hm260kg/hm23去雄225kg/hm290kg/hm2表2-2三因素三水平正交表试验号共生期玉米株型控制共生期玉米追
25、肥量共生期花生追肥量试验处理1去底部叶75kg/hm230kg/hm2A1B1C12去底部叶150kg/hm260kg/hm2A1B2C23去底部叶225kg/hm290kg/hm2A1B2C34不去底部叶不 去雄75kg/hm260kg/hm2A2B1C25不去底部叶不 去雄150kg/hm290kg/hm2A2B2C36不去底部叶不 去雄225kg/hm230kg/hm2A2B3C17去雄75kg/hm290kg/hm2A3B1C38去雄150kg/hm230kg/hm2A3B2C19去雄225kg/hm260kg/hm2A3B3C2 移栽玉米:按时移栽玉米苗,行距40cm,穴距40cm,
26、每穴1苗;穴种花生:行距40厘米,穴距20厘米,每穴2粒;玉米花生行比:2:4施肥措施:氮肥为190 kg/hm2 (碳酸氢铵),磷肥120 kg/hm2 (过磷酸钙) ,钾肥100 kg/hm2 (硫酸钾) ,磷钾肥作为底肥一次施入,氮肥按1:1分两次施用,在玉米的拔节期追施,重施玉米带,轻施花生带。2.2.2 氮肥对玉米花生产量的影响 本实验共设了3个不同的处理,即去底部叶,不去底部叶不去雄,去雄,3个处理。而对于玉米与花生在共生期的肥料管理上设了3个水平,75kg/hm2 、150kg/hm2、 225kg/hm23个水平。花生的肥料管理也设了 3个水平:30kg/hm2 、60kg/h
27、m2 、90kg/hm2。2.2.3 样本采集 玉米样品于收获时在各个小区随机取10个果穗,用于测定玉米的相关指标,花生的样品选定是在个小区内选取10株花生,玉米果穗与花生植株在保留完整的前提下作为实验样品材料。2.3 测定指标及方法2.3.1 测定指标玉米样品测定指标包括:穗长、穗粗、穗重、百粒重、穗粒数、穗行数、粗蛋白、粗脂肪。 花生样品测定包括:总结实数、双仁数、单仁数、空壳率、百粒重、总重、粗蛋白、粗脂肪。2.3.2 测定方法 玉米的穗长是将10个玉米果穗首尾相接,排成一条直线进行测量; 穗粗是将玉米样品横着紧排在一起测量其中间部分;百粒重是将玉米籽粒取出后,随机抽取100粒测定,随机
28、抽取10次,用托盘天平称量。花生的测量指标,很多都是靠人工进行测定。2.3.3 统计方法 实验数据采用田间实验和统计方法进行统计,运用EXCELL和SPSS软件进行分析。3 结果与分析3.1 试验玉米测产指标表3-1 试验玉米测产指标小区果穗重(kg) 穗粒重(kg)出籽率(%)穗长(cm)穗粗(cm)穗行数行粒数秃尖长(cm) 百粒重(g)亩产(kg)10.7960.6668.2512.63.7510.828.31.5522.93110.0621.491.2583.8917.64.213.236.61.2229.11108.4531.531.2984.3117.34.2511.837.91.
29、1635.12215.1141.261.0784.9215.44.112.833.01.0226.73178.4251.471.2383.6717.14.213.637.01.2530.14205.1061.541.2883.1117.24.4212.837.21.4131.15213.4470.840.7184.5213.13.712.830.71.2322.90270.481.991.6783.9119.54.513.040.30.9534.31302.4891.781.4581.4618.54.3512.437.10.7430.77283.79图3-1:玉米测产相关数据表3-2:玉米产量
30、方差分析处理 样本数 均值 标准差 标准误 95%置信区间 处理1 3144.5461.120735.2881-7.2923处理2 3198.986718.292910.5614153.5446处理3 3285.556716.11289.3027245.5302变异来源 平方和 自由度 均 方 F 值 p值 处理间 30344.51215172.2510.5120.0109处理内 8659.98961443.332总变异 39004.58由上表可以看出,小区3的各个指标明显高于其他2个小区,并且小区3的出籽率为84.31%。小区1、2、3的各个指标呈递增,由此可以得出,3小区的处理,在不同方案
31、的处理下,第3小区的处理有利于玉米产量的提高,因此,玉米在去底部叶的相同情况下,追肥量的提高有助于玉米产量的提高。在小区4、6、8中,小区5的各个指标高于他2个小区,因此,在不进行任何处理的情况下,追肥量的提高在一定范围内对玉米的产量也有作用,都是超过一定范围,追肥量的提高对玉米产量没有增效,反而会影响产量。小区7、8、9中,8小区的指标数据也高于其他2个小区,因此,可以看出去雄对玉米植株对养分的吸收有影响。在3个处理中,试验3为显著,F=10.5120,P=0.01.09表明3种不处理的玉米平均产量差异显著,玉米的平均产量亦不同。综合上述,小区3、5、8这3个小区的产量较其他小区的指标数据高
32、,而小区8的指标数据明显要高于其他小区3、5,因此,小区8的处理要优于其他2个方案。3.1.1玉米品质指标比较表 3-3 玉米品质指标比较处理粗蛋白%粗脂肪%18.518.8329.319.15346.746.617.737.0455.945.8366.996.3275.257.0386.268.7794.887.54方差分析:表3-4 粗蛋白含量的方差分析变异来源 平方和 自由度 均 方 F 值 p值 处理间 11.319125.65956.73100.0293处理内 5.045060.8408总变异 16.36418处理 均值 5%显著水平 处理1 8.1867a 处理2 6.5133ab
33、 处理3 5.4633 b 表3-5 粗脂肪含量的方差分析变异来源 平方和 自由度 均 方 F 值 p值 处理间 7.261123.63056.31300.0334处理内 3.450760.5751总变异 10.71188处理 均值 5%显著水平 处理1 8.5700a 处理3 7.7800ab 处理2 6.3967 b 由方差分析得到:在3个处理水平下,各个小区的粗蛋白%含量差异,而粗脂肪的含量差异显著,各个处理间,均值差异显著。这就说明了玉米去底部叶对玉米的粗脂肪含量有影响。处理1的品质较好。3.1.2 花生经济性状表3-6:花生产量以及相关经济性状数据处理主茎高/cm分枝长/cm总分枝/
34、个单株结荚/个饱果率/%双仁果/个单株饱果重g百果重/g出仁率/%总粒数(5株)产量/株121.80 22.80 5.00 25.00 70 15.40 4.47 160.45 8892.00 29.52 226.00 27.00 6.20 26.20 85 19.40 6.59 179.32 85118.00 42.32 321.20 30.20 7.60 46.80 87 28.60 6.96 196.15 90205.00 80.42 420.80 23.00 5.60 34.20 69 16.80 3.72 189.82 77129.00 48.97 513.00 16.60 7.60
35、 27.40 82 19.60 5.67 261.84 87128.00 67.03 626.50 27.00 7.30 41.30 82 24.60 4.79 162.60 74149.00 48.45 712.60 12.40 6.00 14.20 54 4.80 2.47 211.60 7939.00 16.50 816.70 20.20 6.00 22.60 70 10.40 3.85 151.02 8468.00 20.54 917.20 20.80 6.00 26.20 75 14.80 4.65 159.32 8899.00 31.55 由表3可以看出,3小区的花生单株产量明显高
36、于其他小区的单株产量,为80.42g,总粒数也明显高于其他8个小区,为205粒。由表3可以看出小区3的处理,花生的总产量达到最高,出仁率达到0.9。相对其他8个小区而言,也明显高出。由此可以看出,小区3的处理对花生的产量有提高作用。肥料的增加对花生产量的夜有影响。随着肥料的增加,花生产量也有增加。而在去底部叶的处理中,花生的分枝长,出仁率高。表3-7 亩产产量方差分析变异来源 平方和 自由度 均 方 F 值 p值 处理间 160270.91280135.4526.040.0011处理内 18464.3063077.38总变异 178735.208由方差分析可以看出,处理间的亩产的平均产量差异显
37、著,处理1的平均亩产产量最高,处理1对花生的产量最佳。3.13 花生品质指标比较表3-8 花生品质数据结果处理粗蛋白%粗脂肪%122.6411742.72227.8326440.81319.1424443.11426.7463744.62523.0613342.89617.8568441.70716.0321151.68819.0662550.68921.3856944.32图3-2 花生品质指标曲线图 在各个处理中,由表5可以看出,小区2、4、8这3个的综合品质的相对于同处理中的其他2个小区要明显的高出。而在3个小区中,第4小区的综合品质比较全面,而2小区的粗蛋白含量最高,为27.83%,7
38、小区的粗脂肪最高,为51.68。综合上表,可以得出去底部叶,有助于花生粗蛋白的提高,去雄有助于花生粗脂肪的提高。表3-9 粗蛋白含量的方差分析变异来源 平方和 自由度 均 方 F 值 p值 处理间 58.6410229.32056.54000.0311处理内 26.900864.4835总变异 85.54188处理 均值 5%显著水平 处理1 25.2054a 处理2 24.5548a 处理3 19.4947b 表3-10 粗脂肪含量的方差分析方差分析表 变异来源 平方和 自由度 均 方 F 值 p值 处理间 79.2675239.63376.06400.0363处理内 39.214966.5
39、358总变异 118.48248处理 均值 5%显著水平 1%极显著水平 处理3 48.8933 a A 处理2 43.0700 b A 处理1 42.2133 b A 由方差分析可以看出,在5%时,处理间的粗蛋白、粗脂肪含量差异显著,处理3的粗脂肪平均含量最高,而粗蛋白含量差异不显著,说明处理3的方案对花生的粗脂肪含量影响。处理3的综合品质优于其他2个处理。4结论与讨论4.1 讨论 4.1.1收获期对玉米花生产量的影响大量研究表明,随着生长期的推进,全株玉米的鲜物质和干物质产量增多,玉米乳熟期左右鲜物质产量达到高峰,而后,随着玉米籽粒的成熟,秸杆及籽粒的含水量减少,全株鲜物质重逐渐减少,而全
40、株玉米干物质是根系和光合共同作用的结果,随生长期的延长,各种器官功能的衰老,积累的速度逐渐变缓,但积累量是增加的【25】。花生较玉米收获晚,随着花生的成熟,花生茎和叶的含水量减少,全株鲜物质重逐渐减少,而由于将玉米收获了,减少了玉米对花生空间及光的影响,使花生能更好的积累物质。4.1.2玉米与花生的管理技术 由本实验及其结果可以看出,在9个实验小区实验中,玉米与花生的最高产量分别在在第3小区和第8小区内,而中和品质最好的在第3小区内,综合效益也最好。由此可见,玉米与花生在共生期时,去底部叶,在90kg/hm2时获得的经济效益最高。去底部叶,有助于花生粗蛋白的提高,去雄有助于花生粗脂肪的提高。4
41、.2结论4.2.1 本试验表明:玉米与花生在去底部叶的共生期管理方案是可行的。玉米与花生可以获得较好的经济效益。玉米与花生追肥分别在225 kg/hm2 90kg/hm2时,玉米与花生产量最高,4.2.2 随着N肥的增加,玉米与花生的产量都会随着增加,都是当肥料增加到一定量的时候,增加肥料,不仅不能增加产量,而且有可能使产量下降。4.2.3 花生的品质也随着玉米管理的不同,也有着明显的差异,由表5可以看出,玉米与花生在共生期间,玉米去掉底部叶,有助于花生粗蛋白的提高,去雄有助于花生粗脂肪的提高。参考文献1焦念元,陈明灿,宁堂原,李增嘉;玉米花生间作对玉米干物质积累与分配的影响J;安徽农业科学;
42、2007年36期:11782117832李伟锋,何延成,张保亮,宋万友;花生与玉米间作方式初探J;耕作与栽培,2004年4期;15163焦念元,宁堂原,赵春,王芸,史忠强,侯连涛,付国占,江晓东,李增嘉;玉米花生间作复合体系光合特性的研究J;作物学报;2006年6月:9179234曹敏建.耕作学M,中国农业出版社,2002;面向21世纪课程教材5杨守仁,郑丕尧主编.作物栽培学概论M.北京:农业出版社,19936杨守仁,郑丕尧主编;作物栽培学概论M;北京:农业出版社;1993 7曹卫星;作物栽培学总论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68赵久然,滕海涛,张丽萍,卢柏山;国内外甜玉米产业现状及发展前景J
43、;农民科技培训;2004年第9期;679山东省花生研究所主编;中国花生栽培学M;198210孙彦浩,毛兴文;花生实用新技术M;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199211紫兰高.玉米优质高产栽培新技术M;中国农业出版社;200512焦念元.玉米花生间作复合群体中氮磷吸收利用特征与种间效应的研究D;山东农业大学;2006年13王群,郝四平,栾丽敏,李潮海;玉米、花生叶片光合效率比较分析J;河南农业大学学报;2004年03期:24324814陈阜,逄焕成;冬小麦/春玉米/夏玉米间套作复合群体的高产机理探讨J;中国农业大学学报;2000年05期:121615孙奎香.花生高产高效栽培技术J.农技服务,2009年03期:3940 16周萍.花生壳质量控制方法及其有效成分D;浙江大学;2006年.17张建栋.绿色鲜食玉米栽培技术J;甘肃农业;2004年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