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工论文调幅波AM的性能分析.doc

上传人:仙人指路1688 文档编号:3988410 上传时间:2023-03-30 格式:DOC 页数:3 大小:23.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理工论文调幅波AM的性能分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理工论文调幅波AM的性能分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理工论文调幅波AM的性能分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理工论文调幅波AM的性能分析.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理工论文调幅波AM的性能分析.doc(3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调幅波的性能分析 调幅波的性能分析是小柯论文网通过网络搜集,并由本站工作人员整理后发布的,调幅波的性能分析是篇质量较高的学术论文,供本站访问者学习和学术交流参考之用,不可用于其他商业目的,调幅波的性能分析的论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因网络整理,有些文章作者不详,敬请谅解,如需转摘,请注明出处小柯论文网,如果此论文无法满足您的论文要求,您可以申请本站帮您代写论文,以下是正文。无线电广播、无线电通信、遥控遥测都是利用无线电波传送信息,把远距离地文字、图片、现场视频信息传到接收端,其中的各种信息首先被转换成电信号以调幅渡(AM)或别的形式发送。一般调幅波常用于10kHz35MHz的高频段,有线长途电话通

2、信的主要方式就是调幅波,在电视中图象信息传送也采用了调幅波。调幅除了广播、通信、遥控领域应用外,还常用来测试信号源,测试信息通道或某些电子产品的技术性能。例如测试接收机灵敏度、失真度f、选择性、测试信号的包络延时等。那到底什么才是调频波呢?为什么它应用这么广泛呢? 一、调幅波概念 幅度调制(Amplitude Modulation),是由调制信号去控制高频载波的幅度,使之随调制信号做线性变化的过程。 调幅调制电路中有两个输入信号:一是输入调制信号Uu(t),它含有所需传输的信息。另一是输入高频等幅信号(又称载波信号)Uc(t)=Ucosωt。振幅调制的功能就是在它们共同作用下产生所

3、需的振幅调制信号。因此调幅波(已调波)表示成为:U(t)=Uc(1+macosΩt)cosωt,其中ma=kaUΩ称为调幅系数或调幅度。调制波形图如图1、其频谱图形如图2。 二、调幅波的调制原理 调制是把基带信号的频谱搬到了载频位置,这一过程可以通过一个相乘器与载波相乘来实现。即将调制信号和一直流信号相叠加,然后与载波相乘形成调幅信号。AM调制模型如图3。 三、调幅波的解调原理 (一)相干解调。解调与调制的实质一样,均是频谱搬移。它是调制的反过程,把在载频位置的已调信号的频谱搬移回原基带位置。相干解调也叫同步检波。可以用相乘器与载波相乘来实现。相干解调的模型

4、如上图图4。 (二)包络解调。AM信号在满足|ma|≤A0的条件下,其包络与调制信号Uc(t)的形状完全一样。因此,AM信号除了可以采用相干解调外,一般采用简单的包络检波法来恢复信号。它属于非相干解调,因此不需要相干解波。包络检波原理图如上图5。 四、调幅波的性能分析 (一)抗干扰能力。外来的各种干扰、电磁干扰等,对已调波的影响主要表现为产生寄生调幅,形成噪声。因此可以用限幅的方法,消除干扰所引起的寄生调幅。而调幅制中已调幅信号的幅度是变化的,因而不能采用限幅,也就很难消除外来的干扰。因此,调幅波的抗干扰能力比较差。 (二)功率利用率。在调幅制中,当ma=1时,反映信息的两个边频功率增至

5、最大,此时它为平均功率Pav的1/3,而不反映信息的载波功率却占2/3,功率利用率不高。据统计,电台广播语言信号时,其平均调幅度仅为0.20.25,就以0.3计,则边频功率仅占平均功率的很小一部分,还不足5%,而95%以上的载波功率被白白浪费掉。 (三)频带宽度。由上图二可知,AM的频谱由载频分量、上边带、下边带三部分组成。上边带的频谱结构与原调制信号的频谱结构相同,下边带是上边带的镜像。因此,AM信号是带有载波分量的双边带信号,它的带宽是基带信号的带宽的2倍。BAM=2fH。而单边带调制信号的带宽是基带信号的带宽相等,调频信号的带宽是基带信号的2(mf+1)倍。 五、实际应用 考虑到普通调幅

6、的实现技术比较简单,广大用户的接收机采用的解调容易制作且便宜,其通频带较窄,因此,在无线电广播系统中至今仍广泛采用普通调幅系统。例如,大部分学校的广播系统,由于其覆盖范围比较窄加上其对信噪比的要求不是很高,建立调幅系统的造价比较低,所以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参考文献: 1阳昌汉,高频电子线路,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2谢嘉奎,电子线路非线性部分(第四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3任庆、范撼本,电子测量,成都:成都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1992. div class=其他参考文献Baker, Sheridan. The Practical Stylist. 6th ed. Ne

7、w York: Harper & Row, 1985.Flesch, Rudolf. The Art of Plain Talk. New York: Harper & Brothers, 1946.Gowers, Ernest. The Complete Plain Words. London: Penguin Books, 1987.Snell-Hornby, Mary. Translation Studies: An Integrated Approach. Amsterdam: John Benjamins, 1987.Hu, Zhuanglin. 胡壮麟, 语言学教程 M. 北京:

8、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6.Jespersen, Otto. The Philosophy of Grammar. London: Routledge, 1951.Leech, Geoffrey, and Jan Svartvik. A Communicative Grammar of English. London: Longman, 1974.Li, Qingxue, and Peng Jianwu. 李庆学、彭建武, 英汉翻译理论与技巧 M. 北京: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出版社, 2009.Lian, Shuneng. 连淑能, 英汉对比研究 M. 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3.Ma,

9、 Huijuan, and Miao Ju. 马会娟、苗菊, 当代西方翻译理论选读 M. 北京: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009.Newmark, Peter. Approaches to Translation. London: Pergmon P, 1981.Quirk, Randolph, et al. A Grammar of Contemporary English. London: Longman, 1973.Wang, Li. 王力, 中国语法理论 M. 济南: 山东教育出版社, 1984.Xu, Jianping. 许建平, 英汉互译实践与技巧 M. 北京: 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3.Yan, Qigang. 严启刚, 英语翻译教程 M. 天津: 南开大学出版社, 2001.Zandvoort, R. W. A Handbook of English Grammar. London: Longmans, 1957.Zhong, Shukong. 钟述孔, 英汉翻译手册 M. 北京: 商务印书馆, 1983.Zhou, Zhipei. 周志培, 汉英对比与翻译中的转换 M. 上海: 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 2003.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其他范文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