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工论文不同水分处理对铬富集植物李氏禾生长的影响.doc

上传人:仙人指路1688 文档编号:3988433 上传时间:2023-03-30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27.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理工论文不同水分处理对铬富集植物李氏禾生长的影响.doc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理工论文不同水分处理对铬富集植物李氏禾生长的影响.doc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理工论文不同水分处理对铬富集植物李氏禾生长的影响.doc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理工论文不同水分处理对铬富集植物李氏禾生长的影响.doc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理工论文不同水分处理对铬富集植物李氏禾生长的影响.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理工论文不同水分处理对铬富集植物李氏禾生长的影响.doc(4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不同水分处理对铬富集植物李氏禾生长的影响 不同水分处理对铬富集植物李氏禾生长的影响是小柯论文网通过网络搜集,并由本站工作人员整理后发布的,不同水分处理对铬富集植物李氏禾生长的影响是篇质量较高的学术论文,供本站访问者学习和学术交流参考之用,不可用于其他商业目的,不同水分处理对铬富集植物李氏禾生长的影响的论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因网络整理,有些文章作者不详,敬请谅解,如需转摘,请注明出处小柯论文网,如果此论文无法满足您的论文要求,您可以申请本站帮您代写论文,以下是正文。 摘要 盆栽试验设计了100%、80%、50%、30%和10% 5个水分梯度,研究其对铬富集植物李氏禾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李氏禾在

2、80%和50%梯度下生长表现最好,积累的生物量最多,最大根系长度最长;在50%和30%生长速度最快;确定了50%的水分梯度为最佳灌溉量。关键词 水分梯度;李氏禾;最佳灌溉量;生长情况中图分类号 Q945.17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1007-5739(2008)22-0151-02重金属污染问题是人类所面临的重大生态环境问题之一,如何对重金属污染土壤进行合理改良,是当前人们普遍关心的现实问题1。随着近500种重金属富集植物的发现2-13,效率高、成本低、与生态环境相协调的植物修复方法的应用越来越广泛14,但一些植物生物量偏低成为其应用于修复污染土壤和水体的瓶颈。本文旨在通过研究水分对铬富集植物

3、李氏禾生长的影响,为李氏禾的大量繁殖提供依据,达到使其能在铬污染地区得以大规模应用的目的,同时为其他重金属富集植物的培养提供借鉴。1材料与方法1.1试验材料供试材料:桂北某电镀废水污染区采集的李氏禾,其叶中Cr含量可达2 977.7mg/kg,富集系数最高为56.8。试验土壤:桂林市芦笛岩旁桃花江上游仙人桥附近稻田土壤,其理化性质见表1。1.2试验方法盆栽试验于2008年38月在桂林工学院屏风校区花圃日光温室内进行。塑料盆尺寸直径为23.4cm,高为24.6cm。日光温室为三联栋圆拱型,规格为8m(跨度)20m(长度),温室顶部与两侧为塑料薄膜覆盖。水分梯度设100%、80%、50%、30%

4、和10%,4个重复,100%梯度添加Hoagland营养液。野外采集的李氏禾培育成活后,选择长势相近的相同株数移植。每隔2d(每天18时)称重每盆差值确定耗水量,补足相应重量水分,以保持水分梯度。生长状况的观察和记录包括:生长速度、植株叶片数(出叶率)、最长叶片长、植株分蘖频率和试验期间气候情况(月平均温度、降雨量、相对湿度)。试验结束后测定最大根系长度、地上生物量和地下生物量、叶片含水量。2结果与分析2.1不同水分梯度处理下李氏禾生育期生长表现在100%的水分梯度(营养液培养)下,李氏禾部分叶片变黄而且卷曲,根部有腐烂迹象,分蘖少甚至几乎没有,最大叶片枯死。80%的水分梯度下李氏禾的生长比较

5、稳定,叶片颜色呈绿色并舒展开来,分蘖数也多,而且新分蘖的植株部分生长很快。50%的水分梯度下生长的李氏禾,分枝多且密,叶片呈细长型,出叶率高,分蘖很多,根系发达。30%的水分梯度下生长的李氏禾,开始时原有植株枯死很快,且分蘖速度缓慢,可是在之后的时间缓慢的发出新芽,并且新芽的生长速度很快,新增叶片也长很多。在10%的水分梯度下生长的李氏禾,因为水分胁迫严重,无法存活。2.2不同水分梯度处理对李氏禾生长速度的影响生长速度是影响生物量的决定性因素,出叶率、分蘖频率和最长叶片增长能进一步说明植物的生长状况。李氏禾在不同水分梯度下的生长状况指标如表2。不同水分梯度下李氏禾生长速度、株均叶片数和出叶率差

6、异性显著(Sig=0.01, 0.001,0.006)。李氏禾的生长速度、出叶率和分蘖频率在50%和30%是最高的,最长叶片增长也较快。所以土壤含水30%50%是适合李氏禾生长的水分梯度。2.3不同水分梯度处理对李氏禾生长生物量的影响生物量是生物积存有机物质的量,它反映生物在生育期某个阶段或整个生育期的生长状况15。李氏禾在不同水分梯度下的生长状况(图1)表明:李氏禾在80%和50%水分梯度下鲜重(分别为4.47g/株和3.54g/株)和积累的干物质(分别为1.90g/株和1.68g/株)较多。由表3可知,含水量随水分梯度下降而减少,由65.9%下降到34.1%。2.4不同水分梯度处理对李氏禾

7、生长最长根系的影响根是植物吸收的主要器官,其生长情况和活力水平直接影响地上部分的营养水平和生物量,根系的生长发育在创建“理想的库-源关系”中起关键作用16。研究不同水分梯度下植物的最大根系长度,有利于了解植物对水分的需求以及在水分胁迫状况下的反应。在本试验水分梯度的条件下,李氏禾的最大根系长度在80%和50%水分梯度下较长,在100%和10%梯度下相当,30%梯度下较短。说明80%和50%水分梯度能为地上部分提供足够的营养,有利于李氏禾根系生长,这与80%和50%水分梯度条件下李氏禾鲜重和干重较多的结论是一致的;10%的水分梯度水分胁迫严重,植物为适应环境而根系较长。3结论与讨论生物量的大小对

8、重金属富集植物应用于修复而资源化有重要意义。调控各生态因子的变化,了解其对植物的影响是扩大生物量的主要途径。本试验在设计不同水分梯度、记录和测试相关指标的基础上得出以下结论:(1)李氏禾在80%和50%梯度下生长表现最好。叶片颜色呈绿色,分蘖数也多,根系发达。(2)李氏禾在80%和50%梯度下积累的生物量最多,最大根系长度最长。无论是植物鲜重还是干重,李氏禾在该梯度下积累都比较多,而且最大根系最长,说明根对地上部分生物量的积累起着重要作用。(3)在50%和30%梯度下生长速度最快。出叶率和分蘖频率也最高,最长叶片增长也较快。(4)保持50% 的水分梯度是李氏禾生长的最佳灌溉量。4参考文献1 陈

9、志良,仇荣亮.重金属污染土壤的修复技术J.环境保护,2002,29(6):21-23.2 张学洪,罗亚平,黄海涛,等.一种新发现的湿生铬超积累植物李氏禾J.生态学报,2006,26(3):264-267.3 陈同斌,韦朝阳.砷超富集植物娱蛤草及其对砷的富集特征J.科学通报,2002,7(3):207-210.4 KUPPER H,ZHAO F J,MCGRATH S P.Cellular compartmentation of cadmium and zinc in relation toother elements in the hyperaccu-mulation Arabidopsis

10、halleri J.Planta,2000,212(1):75-84.5 KR AMER U,PICKERING I J,PRINCE R C.Subcellular localization and speciation of Ni in hyperaccumulator and non-accumulator Thlaspi speciesJ.Plant Physiol,2000(122):1 343-1 353.6 韦朝阳,陈同斌,黄泽春,等.大叶井口边草 一种新发现的富集砷的植物J.生态学报,2005,22(5):777-778.7 杨肖娥,龙新宪,倪吾钟,等.东南景天(Sedumal

11、frediiH):一种新的锌超积累植物J.科学通报,2002,47(13):1003-1006.8 苏德纯,黄焕忠.油菜作为超积累植物修复镉污染土壤的潜力J.中国环境科学,2002,22(1):48-51.9 刘威,束文圣,蓝崇钰.宝山堇菜(Viola baoshanensis) 一种新的镉超富集植物J.科学通报,2003,48(19):2046-2049.10 魏树和,周启星,王新.超积累植物龙葵及其对镉的富集特征J.环境科学,2005,26(3):167-171.11 熊愈辉,杨肖娥,叶正钱,等.东南景天对镉、铅的生长反应与积累特性比较J.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32

12、(6):101-106.12 吴双桃,吴晓芙,胡臼利,等.铝锌冶炼厂土壤污染及重金属富集植物的研究J.生态环境,2004,13(2):156-157,160.13 薛生国,陈英旭,林琦,等.中国首次发现的锰超积累植物商陆J.生态学报,2003,23(5):935-937.14 刘杰.清除土壤重金属污染的植物修复技术J.桂林工学院学报,2004,24(4):507-510.15 李博.生态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16 严小龙.植物的根构型与磷吸收J.植物学通报,2000,6(3):236-241.其他参考文献Baker, Sheridan. The Practical Stylis

13、t. 6th ed. New York: Harper & Row, 1985.Flesch, Rudolf. The Art of Plain Talk. New York: Harper & Brothers, 1946.Gowers, Ernest. The Complete Plain Words. London: Penguin Books, 1987.Snell-Hornby, Mary. Translation Studies: An Integrated Approach. Amsterdam: John Benjamins, 1987.Hu, Zhuanglin. 胡壮麟,

14、语言学教程 M. 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6.Jespersen, Otto. The Philosophy of Grammar. London: Routledge, 1951.Leech, Geoffrey, and Jan Svartvik. A Communicative Grammar of English. London: Longman, 1974.Li, Qingxue, and Peng Jianwu. 李庆学、彭建武, 英汉翻译理论与技巧 M. 北京: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出版社, 2009.Lian, Shuneng. 连淑能, 英汉对比研究 M. 北京: 高等教育

15、出版社, 1993.Ma, Huijuan, and Miao Ju. 马会娟、苗菊, 当代西方翻译理论选读 M. 北京: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009.Newmark, Peter. Approaches to Translation. London: Pergmon P, 1981.Quirk, Randolph, et al. A Grammar of Contemporary English. London: Longman, 1973.Wang, Li. 王力, 中国语法理论 M. 济南: 山东教育出版社, 1984.Xu, Jianping. 许建平, 英汉互译实践与技巧 M. 北京: 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3.Yan, Qigang. 严启刚, 英语翻译教程 M. 天津: 南开大学出版社, 2001.Zandvoort, R. W. A Handbook of English Grammar. London: Longmans, 1957.Zhong, Shukong. 钟述孔, 英汉翻译手册 M. 北京: 商务印书馆, 1983.Zhou, Zhipei. 周志培, 汉英对比与翻译中的转换 M. 上海: 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 2003.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其他范文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