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工论文广西玉米免耕栽培的研究现状与发展前景.doc

上传人:laozhun 文档编号:3988485 上传时间:2023-03-30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3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理工论文广西玉米免耕栽培的研究现状与发展前景.doc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理工论文广西玉米免耕栽培的研究现状与发展前景.doc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理工论文广西玉米免耕栽培的研究现状与发展前景.doc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理工论文广西玉米免耕栽培的研究现状与发展前景.doc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理工论文广西玉米免耕栽培的研究现状与发展前景.doc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理工论文广西玉米免耕栽培的研究现状与发展前景.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理工论文广西玉米免耕栽培的研究现状与发展前景.doc(5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广西玉米免耕栽培的研究现状与发展前景 广西玉米免耕栽培的研究现状与发展前景是小柯论文网通过网络搜集,并由本站工作人员整理后发布的,广西玉米免耕栽培的研究现状与发展前景是篇质量较高的学术论文,供本站访问者学习和学术交流参考之用,不可用于其他商业目的,广西玉米免耕栽培的研究现状与发展前景的论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因网络整理,有些文章作者不详,敬请谅解,如需转摘,请注明出处小柯论文网,如果此论文无法满足您的论文要求,您可以申请本站帮您代写论文,以下是正文。 摘要 对广西多年来免耕玉米的生长发育特性、生理生态特点、系统配套技术、创新技术模式等进行了系统阐述,找出了当前广西玉米免耕栽培中存在的一些主要问题

2、,并对广西玉米免耕栽培的应用前景进行了展望。关键词 玉米;免耕栽培;研究现状;存在问题;展望;广西中图分类号 S51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1007-5739(2008)22-0204-02玉米免耕栽培是指在未经翻耕犁耙的田、地上进行播种和栽培玉米的保护性耕作方法,是一项集除草技术、节水保墒技术、秸秆还田技术为一体的节本增效轻型栽培技术。从2001年开始,广西在河池、百色、南宁等市进行玉米免耕栽培技术的研究和探索,取得了良好的效果;2004年,广西在14个市组织开展了玉米免耕栽培技术的试验和研究,使玉米免耕栽培技术得到了进一步提高、发展和完善,并制定了具有广西地方特色的玉米免耕栽培技术规程。2

3、0012008年广西累计推广玉米免耕栽培60多万公顷,其中河池的大化县、都安县、马山县等石山地区玉米栽培已经基本上实现了免耕栽培化。1广西玉米免耕栽培的研究现状1.1免耕玉米的生长发育特性研究现状1.1.1免耕玉米出苗快,易全苗齐苗,抗旱抗倒性强。广西早玉米免耕栽培多在每年2月515日播种,此时免耕地墒情比翻耕地好。据2004年在广西都安县调查,播种时免耕地土壤持水量比翻耕地高13.6%,播种后出苗提早12d,出苗率比翻耕高15.7%。2005年23月在当地降水量为5162mm的干旱情况下,翻耕玉米严重萎蔫,而免耕玉米受旱度相对较轻。据2005年在广西大化县调查,免耕早玉米比翻耕玉米平均每株气

4、根多5.1条,平均气根长多2.7cm,在45级风力时无倒伏发生,而翻耕玉米倒伏率达19.3%。免耕早玉米出苗快、易全苗齐苗、具有较强抗旱性和抗倒力,可能是因为耕层不受人为破坏,保持土壤水分适宜,利于种子发芽、幼苗生长,能促进玉米根系与地上茎叶协调生长。1.1.2免耕玉米绿叶多,长相较好。免耕玉米生育后期绿叶多,病虫发生较轻,熟相好。据2004年在金城江区观察,免耕早玉米714张叶龄中,叶面指数比翻耕玉米高,如抽雄期叶面指数平均比翻耕早玉米高11.6%,晚玉米高16.8%。此外,玉米螟、蚜虫、纹枯病等病虫轻于翻耕栽培。1.1.3免耕玉米空秆少,籽粒重。免耕玉米的单位面积穗数、千粒重均比翻耕玉米高

5、。据都安县的调查,免耕玉米比翻耕玉米空秆率低1.9%,千粒重增加2.7g。1.2免耕玉米生理生态特点研究现状1.2.1免耕玉米根系活力强。免耕玉米从苗期到成熟期,根系活力比传统耕作玉米强,支持根早生多发。据在拔节期和吐丝期测定,免耕玉米根流量比传统耕作玉米高,这是免耕玉米生长健壮的一个重要原因。1.2.2免耕玉米光合效率高。据测定,从抽雄至灌浆期免耕玉米叶片游离氨基酸含量和光合速率都比传统耕作玉米高。成熟期叶绿素含量也比常耕玉米高12.9%。这说明免耕玉米具有较长的光合作用时期和较高的物质生产率与转化率,这是免耕玉米增产的重要原因。1.2.3玉米免耕栽培能改良土壤结构、培肥地力。免耕提高了土壤

6、微生物活力、脲酶的活性,使耕层的水、肥、气、热相互协调。据在都安县测定,免耕3年后土壤非但没有板结,耕层容重反而下降,总孔隙度和非毛管孔隙度增加。在1218cm土层中有机质含量上升。碱解氮、有效磷和速效钾含量比常耕地均有所提高。1.2.4玉米免耕栽培生态环保。据对施用10%草甘膦、20%百草枯、38%莠去津等除草剂灭草的旱地及产品4年的跟踪检测,通过较长时间的氧化分解,在土壤和玉米中无残留超标记录,玉米产品符合国家质量标准要求。1.3免耕玉米系统配套技术研究现状1.3.1灭草技术。目前广西免耕玉米主要使用的除草剂有10%草甘膦、20%百草枯、38%莠去津等品种。应用草甘膦22.530.0 L/

7、hm2,百草枯用3.754.50L/hm2,莠去津用7.59.0L/hm2,对水750kg/hm2均匀喷雾效果很好。草甘膦、百草枯除草剂在播种前7d喷施,莠去津在播种后23d施用,喷后6h内遇上大雨须补喷1次。1.3.2良种筛选。据大化县2003年品种筛选试验,在参试的品种中,正大619、迪卡007、南样18、正大818等品种产量高、抗性强、适应广,已成为广西免耕玉米的首选品种。1.3.3适当密度。免耕玉米应因品种合理密植,以获取较高的有效穗数。对平展型玉米种,如正大619,以种植4.955.10万株/hm2株为宜;半紧凑型玉米种,如桂单30、农大108,以种植5.76.0万株/hm2为宜;紧

8、凑型玉米种,如掖单系列种,以种植6.757.50万株/hm2为宜。1.3.4养分运筹。免耕玉米宜采用“重施有机肥+重施攻苞肥”的施肥方法,NPK为10.50.9。其中氮素基肥30%、秆肥20%25%、攻苞肥45%50%,产量较高。1.4玉米免耕创新技术应用1.4.1免耕秸秆还田技术。这一技术是把前作秸秆覆盖于玉米行间,让其自然分解腐烂,养分回归土壤,以提高地力和增加养分,改良土壤,既避免环境污染和资源浪费,又能保墒抗旱,节本增效。据2004年晚玉米在多地验收情况,免耕秸秆还田比传统耕作平均增产211.5kg/hm2,平均提高4.9%。1.4.2“免耕玉米+灯+鸡”技术。采用“免耕玉米+灯+鸡”

9、生态种养模式,一是可以诱杀鳞翅目多种害虫,减少农药用量和使用次数;二是小鸡在田间活动,虫是优质蛋白饲料,小鸡排泄物是优质肥料,植物链与动物链良性循环,一举两得,节本增收。据在大化县验收,应用免耕栽培技术,可节本增收3 7504 500元/hm2。1.4.3“免耕玉米+地头水柜+灯+鱼”技术。石山区免耕玉米应与“地头水柜+灯+鱼”结合,以诱虫灯诱杀害虫喂鱼,不仅降低虫口密度,防治玉米害虫,而且降低养鱼成本,提高经济效益。据在大化县、东兰县验收,该技术可减少虫害株1 305株/hm2,每个地头水柜养鱼增收360元。1.4.4“免耕玉米+棉花免耕”技术。宜州市总结了“免耕玉米+棉花免耕”高效栽培模式

10、,既解决了农村饲粮问题,又稳步提高了农民经济收入。1.4.5免用除草剂“纯生态”模式。免用除草剂免耕玉米在大化县、都安县、东兰县率先示范应用,目前在广西各县已逐步推开。据试验对比,比传统耕作玉米节本增收1 275元/hm2,比免耕使用除草剂增收300元/hm2。这项技术只能在田间无(少)杂草的地块应用。2玉米免耕栽培技术在广西发挥的经济、生态、社会效益2.1省工节本,增产增收玉米免耕栽培免掉犁地(田)、整地时的体力劳动,减轻了劳动强度,解放了农村劳动力。传统的翻耕种植,犁地、整地需要投入人工或机耕费用1 2001 500元/hm2,而采用免耕栽培,只需除草剂成本150300元/hm2,因而免耕

11、可以节省开支9001 200元/hm2。同时免耕栽培一般增产450750 kg/hm2,增加产值450900元/hm2,因此玉米免耕栽培节本增收达1 500元/hm2以上。 2.2抗旱调温,保苗促穗广西玉米大部分种植在山区和旱区坡地,受旱影响较大。应用玉米免耕栽培技术,由于未经翻耕犁耙,土壤结构保持良好,保水性能较强,深层土壤的水分容易上升到地表,表层土壤的水分又不容易挥发。同时,能提前播种季节,避开早春低温干旱、秋玉米苗期高温和卡脖子旱造成的不良影响,确保了春玉米齐苗、秋玉米齐穗。免耕栽培还可保持良好的土壤热传导性能,土温相对稳定,低温、高温危害低,对玉米生长十分有利。推广免耕技术,秋玉米提

12、前套种到春玉米行间,春玉米还可以起到遮光降温作用。2.3生态环保,持续发展玉米免耕栽培结合秸秆还田,避免秸秆焚烧及污染问题,并能培肥土壤,改善土壤理化性状,有利于有机质的积累和团粒结构的形成。同时作物秸秆覆盖 广西玉米免耕栽培的研究现状与发展前景是小柯论文网通过网络搜集,并由本站工作人员整理后发布的,广西玉米免耕栽培的研究现状与发展前景是篇质量较高的学术论文,供本站访问者学习和学术交流参考之用,不可用于其他商业目的,广西玉米免耕栽培的研究现状与发展前景的论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因网络整理,有些文章作者不详,敬请谅解,如需转摘,请注明出处小柯论文网,如果此论文无法满足您的论文要求,您可以申请本站帮

13、您代写论文,以下是正文。地表,可以防止水土流失及水分蒸发,增加了土壤蓄水保墒能力,减少地表淋溶和风蚀,遏制石山地区石漠化进一步加剧,实现玉米生产的生态化、优质化和高产化。马山、靖西、大化、都安、天等等县连续多年进行免耕秸秆还田的田块,土壤疏松、肥力增加,玉米产量逐年增加。实践证明,玉米免耕是集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于一体的技术措施。2.4优质高效,增收明显2004年河池市开展了玉米免耕生态高效技术模式的试验、示范,模式有“免耕玉米+灯+鸡”、“免耕玉米+地头水柜+灯+鱼”等,用灯诱虫喂鸡、喂鱼,减少养殖中蛋白饲料的投量。以放养150只鸡/hm2计算,可增收1 8002 250元/hm2;

14、每个普通地头水柜挂灯养鱼120130条,每造可增收300元左右。通过建立生态种养模式,引导农民发展立体生态农业,大大减少了农田用药,节约成本,有利于提高玉米产量和质量,促进农民增收。3广西玉米免耕栽培存在的问题与展望广西玉米生产条件比较恶劣,降雨时空分布不均,高温集中降雨造成土壤瘠薄、肥料利用率低,这与干旱成为限制玉米产量提高的主要自然因素。广西的玉米主要依靠雨养,经常由于下面几种情况而导致玉米减产,一是春旱,由于土壤水分不足,不能及时整地或由于整地造成的土壤水分损失过多,不能及时播种而误了农时;二是春玉米播种后由于干旱,土壤水分不足,影响种子发芽出苗,不能全苗齐苗;三是秋播时,雨水过多,造成

15、不能及时整地或勉强整地土块结团不碎,影响农时或全苗齐苗。广西玉米免耕技术的应用涉及到的许多技术问题还需进一步研究,如不同土壤地块应用免耕技术的玉米产量与效益矛盾问题、除草剂品种选择和应用技术问题、播种施肥技术问题、连续免耕与秸秆覆盖带来的病虫害问题等。在广西应用免耕栽培技术,可降低因干旱或水分过多而不能及时播种的几率,保证全苗齐苗。如果能在前作玉米中间种绿肥并在收获后马上把绿肥及玉米秸秆刈割覆盖土地来保持水分,则可避免春旱造成的土壤水分不足;秋季应用免耕栽培技术,可避免雨水过多不能整地及时播种。应用“免耕栽培+秸秆覆盖”技术,还可减轻或避免卡脖子旱对秋玉米的威胁,因此在广西尤其是石山地区,推广

16、玉米免耕栽培技术具有广阔的前景。4参考文献1 刘巽浩.耕作学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0.2 S H菲利普,H M 杨免耕农作制M北京:农业出版社,1983.3 BEARE M H,HU S,COLEMAN D C,et al.Influences of mycelial fungi on soil aggregation and organic matter storage in conventional and no-tillage soilspJ.Applied Soil Ecology,1997(5):211-219.4 SIX J,ELLIOTT E T,PAUSTIAN K.

17、Soil macroaggregate turnover and microaggregate formation: a mechanism for C sequestration under no-tillage agricultureJ.Soil Biology & Biochemistry,2000(32):2099-2103.5 SALLYD LOGSDON,DOUGLASL KARLEN.Bulk density as a soil quality indicator during conversion to no-tillageJ.Soil &Tillage Research,20

18、04(78):143-149.6 CESAR A BADJI,RAUL NARCISO C GUEDSE,ANTONIO ASILVA,et al.Impact of deltamethrin on arthropods in maize under conventional and no-tillage cultivationJ.Crop Protection,2004(23):1031-1039.其他参考文献Baker, Sheridan. The Practical Stylist. 6th ed. New York: Harper & Row, 1985.Flesch, Rudolf.

19、 The Art of Plain Talk. New York: Harper & Brothers, 1946.Gowers, Ernest. The Complete Plain Words. London: Penguin Books, 1987.Snell-Hornby, Mary. Translation Studies: An Integrated Approach. Amsterdam: John Benjamins, 1987.Hu, Zhuanglin. 胡壮麟, 语言学教程 M. 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6.Jespersen, Otto. The Philoso

20、phy of Grammar. London: Routledge, 1951.Leech, Geoffrey, and Jan Svartvik. A Communicative Grammar of English. London: Longman, 1974.Li, Qingxue, and Peng Jianwu. 李庆学、彭建武, 英汉翻译理论与技巧 M. 北京: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出版社, 2009.Lian, Shuneng. 连淑能, 英汉对比研究 M. 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3.Ma, Huijuan, and Miao Ju. 马会娟、苗菊, 当代西方翻译理论选读

21、M. 北京: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009.Newmark, Peter. Approaches to Translation. London: Pergmon P, 1981.Quirk, Randolph, et al. A Grammar of Contemporary English. London: Longman, 1973.Wang, Li. 王力, 中国语法理论 M. 济南: 山东教育出版社, 1984.Xu, Jianping. 许建平, 英汉互译实践与技巧 M. 北京: 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3.Yan, Qigang. 严启刚, 英语翻译教程 M. 天津: 南开大学出版社, 2001.Zandvoort, R. W. A Handbook of English Grammar. London: Longmans, 1957.Zhong, Shukong. 钟述孔, 英汉翻译手册 M. 北京: 商务印书馆, 1983.Zhou, Zhipei. 周志培, 汉英对比与翻译中的转换 M. 上海: 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 2003.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其他范文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