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工论文冷原子干涉仪及空间应用.doc

上传人:文库蛋蛋多 文档编号:3988496 上传时间:2023-03-30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34.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理工论文冷原子干涉仪及空间应用.doc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理工论文冷原子干涉仪及空间应用.doc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理工论文冷原子干涉仪及空间应用.doc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理工论文冷原子干涉仪及空间应用.doc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理工论文冷原子干涉仪及空间应用.doc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理工论文冷原子干涉仪及空间应用.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理工论文冷原子干涉仪及空间应用.doc(5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冷原子干涉仪及空间应用 冷原子干涉仪及空间应用是小柯论文网通过网络搜集,并由本站工作人员整理后发布的,冷原子干涉仪及空间应用是篇质量较高的学术论文,供本站访问者学习和学术交流参考之用,不可用于其他商业目的,冷原子干涉仪及空间应用的论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因网络整理,有些文章作者不详,敬请谅解,如需转摘,请注明出处小柯论文网,如果此论文无法满足您的论文要求,您可以申请本站帮您代写论文,以下是正文。 摘 要 原子干涉仪是利用原子物质波的特性而实现的干涉仪,冷原子具有很小的速度和速度分布以及良好的相干性,因而冷原子干涉仪具有很高的灵敏度.文章介绍了原子干涉仪的基本物理原理、国内外研究进展

2、、原子干涉仪实现方案及其在精密测量和空间科学领域中的应用.关键词 冷原子,原子干涉仪,惯性测量Cold atom interferometers and their applications in spaceLI Run-Bing1,2,3 WANG Jin 1,2 ZHAN Ming-Sheng1,2, (1 State Key Laboratory of Magnetic Resonance and Atomic and Molecular Physics, Wuhan Institute of Physicsand Mathematics, Chinese Academy

3、of Sciences, Wuhan 430071, China)(2 Center for Cold Atom Physics,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Wuhan 430071, China)(3 Graduate School of the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Beijing 100190, China)Abstract Atom interferometers are based on the matter wave feature of atoms. Cold atoms have low velocity, s

4、mall velocity distribution and good coherence, thus cold atom interferometers display excellent sensitivity. In this paper, we describe the basic principle, recent progress, realization schemes and space applications of cold atom interferometers.Keywords cold atom, atom interferometers, gravity meas

5、urement1 引言波的干涉是自然界的本质特性.光是一种电磁波,光的干涉现象早已被人认识.根据量子理论,任何微观粒子(如电子、中子、原子、分子)都具有波粒二象性,微观粒子的波动性(称为物质波或德布罗意波)由波函数描述,服从薛定谔方程.物质波同样满足线性叠加原理,具有相干性.自从1991年实现了脉冲式原子干涉仪以来1,原子干涉仪在精密测量领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典型的应用有重力加速度测量和重力梯度测量2,3,旋转速率测量和地球自转速率的测量4,5,6,牛顿引力常数的测量710以及精细结构常数的测量11等.利用原子干涉仪验证等效性原理12,13以及原子干涉

6、仪在空间应用已经引起关注14,15.原子干涉仪基于物质的波动特性,实质是对原子波包的相干操作.将原子波包相干地分束和合束后形成两个或者多个路径,观察这些不可区分路径即产生干涉条纹.操作原子波包的方式有激光驻波形成的衍射光栅结构16和受激拉曼光相干分束原子等.由于原子物质波具有与光波不同的内禀特性,基于原子干涉的原子陀螺仪和原子加速度计,可达到的灵敏度远高于激光陀螺仪或激光加速度计.理论上分别求解光波波动方程和物质波的薛定谔方程,可得到同等环路面积条件下,原子陀螺仪与光学陀螺仪灵敏度的比值为Rgyro=mc2h=deBcv ,(1)其中c为真空中光速,是光波波长,是光频率,为原子的运动速度, m

7、是原子的质量,deB=h/m是原子的德布罗意波波长.因为deB ,且 c,故在典型条件下,Rgyro 1010,即原子陀螺仪的内禀灵敏度可比同面积的激光陀螺仪高10个量级.这是由于物质波波长远小于可见光的波长,所以与激光干涉仪相比,原子干涉仪对更小的变化更灵敏;又由于原子的运动速度远慢于光速,因此在原子陀螺仪中,原子飞越相同的干涉路程时将经历更长时间的转动,从而产生更大的条纹移动.类似的分析发现,原子加速度计的内禀灵敏度与光学的比值为Raccel=2mc2hcv=2deB(cv)2 .(2)在典型条件下,该比值达1017.原子干涉的历史要追溯到20世纪初期,1924年,Hanle在原子蒸汽中研

8、究了持续几十个纳秒的原子相干叠加态17,随着原子束技术的发展,Stern-Gerlach磁场被用来选择和保存原子在特定的量子态中,1938年,Rabi采用射频共振技术实现了原子内部量子态的改变18.1949年,Ramsey实现了较长时间原子内部量子态的相干叠加,用分离振荡场技术实现原子内部量子态的相干操作,为实际应用带来重大变化19,典型应用有原子频率标准,核磁共振波谱和量子信息等.随着冷原子技术的发展,采用冷原子的原子干涉仪得到了迅速发展,1991年,朱棣文用受激拉曼脉冲序列对冷原子内部量子态操作,使原子波包相干分束、反射和合束,原子外部量子态在波包自由演化后通过原子内部量子态

9、进行测量,实现了受激拉曼跃迁式原子干涉仪;1997年,朱棣文又用原子陀螺仪实现了转动的精密测量,精度达到10-8(rad/s)/Hz.法国巴黎大学实现了冷原子自旋-极化干涉仪.美国耶鲁大学继2000年实现了大面积光-脉冲原子干涉仪之后,又于2002年利用原子干涉仪实现了灵敏的重力梯度仪,灵敏度达10-9g /Hz.目前国际上灵敏度最高的原子干涉陀螺仪用热原子束实现4,6.热原子束的优点是原子数多,可以获得更高的信噪比.从提高灵敏度来讲,得到更大的干涉环路面积需要增加长度或者降低原子速度,热原子束速度很大,通常为每秒几百米,冷原子的速度可以精确地控制在每秒几米左右,在系统集成和小型化方面有着明显

10、优势.冷原子陀螺仪通常采用双环路原子干涉仪的构型实现5,其优点在于可将系统小型化,同时可以抑制共模噪声和方便提取旋转相移.重力加速度引起的相移为=12(keffg)T2,T是拉曼脉冲时间间隔,可以通过降低原子速度来增加相移,因此,冷原子在测量重力加速度方面比热原子具有明显的优势.2 原子干涉仪的原理光或原子的波动与干涉可由图1所示的著名的杨氏双狭缝实验来演示.这也是原子干涉仪的基本原理,即不可区分的两条路径的几率振幅叠加的结果将产生干涉.原子干涉仪的运作一般分为几个步骤:原子初态制备、原子波包相干分束、原子波包自由演化、原子波包相干合束、

11、原子末态探测.下面以拉曼型原子干涉仪为例,介绍原子干涉仪的基本物理原理和相关应用. 在原子干涉仪中,要相干地对原子波包分束和合束,并保证原子波包在自由演化过程中保持其相干特性,最初原子干涉仪设计类似于光波杨氏双缝干涉仪实验20,21,但用激光对原子产生的力学效应,使原子在吸收或受激辐射光子的同时得到光子反冲动量,使原子波包分束和合束, 用受激拉曼过程对原子波包相干操作,使原子获得双光子反冲动量,从而增加原子干涉环路的面积,提高原子干涉仪的灵敏度2224.4 原子干涉仪在精密测量中的应用冷原子具有质量和传播时间长等特征决定了它在精密测量领域有着独特的优势.原子干涉仪作为惯性传感器可与最好的其他惯

12、性传感器比拟.利用原子干涉仪作为惯性传感器,测量重力加速度的分辨率达到210-8(g)/Hz2,重力梯度仪的分辨率达到410-9(g/m)/Hz3,牛顿引力常数测量不确定度达到0.00310-11m3kg-1s-29,10,用热原子束实现原子陀螺仪灵敏度达到1.410-10rad/s,偏置稳定度达到710-5 ()/h,短期噪声达到310-5 ()/h4,6.冷原子陀螺仪的灵敏度在10 min平均时间达到1.410-7rad/s5 .5 原子干涉仪空间应用美国斯坦福大学、麻省理工学院等研究单位对原子陀螺仪进行了深入的科学研究,美国宇航局(NASA)启动了空间原子重力梯度仪研制计划

13、,用以精密测量地球重力场.欧洲空间局(ESA)启动了HYPER(hyper-precision cold atom interferometry in space)计划,该计划首次用原子干涉仪作为加速度和转动的传感器来控制飞船(与卫星定位系统连用), 同时进行重力磁效应和量子重力的科学研究,包括精细结构常数的测量和物质波相干等实验15.HYPER的第一个卫星使命是用冷原子干涉仪作为惯性传感器控制飞船,用4个原子干涉 冷原子干涉仪及空间应用是小柯论文网通过网络搜集,并由本站工作人员整理后发布的,冷原子干涉仪及空间应用是篇质量较高的学术论文,供本站访问者学习和学术交流参考之用,不可用于其他商业目的

14、,冷原子干涉仪及空间应用的论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因网络整理,有些文章作者不详,敬请谅解,如需转摘,请注明出处小柯论文网,如果此论文无法满足您的论文要求,您可以申请本站帮您代写论文,以下是正文。仪组成2个双环路原子陀螺仪测量2个正交方向的加速度和旋转,通过激光控制原子的速度,使2个原子陀螺仪工作在不同模式:粗测和细测.粗测的灵敏度为10-9rad/s ,用作姿态和轨道控制系统(AOCS);细测的灵敏度为10-12rad/s ,用来测量引力效应.HYPER对精细结构常数独立测量不依赖于量子电动力学,预计提高一个量级,用于比较量子电动力学的结果,HYPER将进行引力实验来检验广义相对论的时空弯曲和进

15、行量子引力实验.6 小结利用原子干涉仪可进行精密物理测量,例如:转动、加速度、加速度梯度等.因而,原子干涉仪在导航定位、地下掩体探测、探矿找油等方面有广泛的应用前景.原子干涉仪性能的进一步提高将受到两方面的限制:(1) 由于重力的影响,原子飞行的时间有限,飞行路径包含的面积较小,难以进一步提高灵敏度;(2)在原子动量起伏较大的情况下,不能将原子束等比例地分离到两个路径上,降低了干涉条纹的对比度.因此,除了改善现有原子干涉仪的方案之外,发展全新的技术来解决以上两方面的问题是原子干涉仪未来的主要发展趋势.这包括改善原子束源和寻找操纵原子的新方

16、法.在原子束源方面,采用玻色-爱因斯坦凝聚体进行原子干涉仪研究,可以比采用一般磁光阱中的冷原子具有更长的相互作用时间和更好的信噪比.在原子操纵方面,原子微结构磁囚禁和导引可以极大地提高人们对原子的操纵能力,有利于发展小型化原子干涉仪.参 考 文 献1Kasevich M, Chu S. Phys. Rev. Lett., 1991,67:1812Peters A, Chung K Y, Chu S. Nature, 1999, 400:8943McGuirk J M, Foster G T, Fixler J B et al. 2002, Phys. Rev. A, 65:0336084Gus

17、tavson T L,Landragin A, Kasevich M A. Class. Quantum Grav., 2000, 17:23855Canuel B, Leduc F, Holleville D et al. Phys. Rev. lett., 2006, 97:0104026Durfee D S, Shaham Y K, Kasecich M A. Phys. Rev. Lett., 2007,97:2408017Fixler J B, Foster G T, McGuirk J M et al. Science, 2007, 315:58088Bertoldi A, Lam

18、poresi G, Cacciapuoti L et al. Euro. Phys. J. D, 2006, 40: 2719Lamporesi G , Bertoldi A, Cacciapuoti L et al. Phys. Rev. Lett., 2008,100:05080110Muller H, Chiow S, Herrmann S et al. Phys. Rev. Lett., 2008, 100:03110111Weiss D S, Young B C, Chu S. Appl. Phys. B, 1994, 59:21712Fray S, Diez C A, Hansch

19、 T W et al. Phys. Rev. Lett., 2004, 93:240404.13Dimopoulos S , Graham P W, Hogan J M et al. Phys. Rev. Lett., 2007, 98:11110214Lee M C, Israelsson U E. Physica B, 2003, 329:164915Jentsch C, Muller T, Rasel E M et al. Gen. Rel. Grav., 2004, 36:219716Delhuille R, Champenois C, Buchner M et al. App. Ph

20、ys. B,2002,74:48917Hanle W. Z. Phys., 1924, 30:93 18Rabi I, Sacharias J, Millman S et al. Phys.Rev., 1938, 53:318 19Ramsey N. Phys. Rev., 1949, 76:996 20Carnal O, Mlynek J. Phys. Rev. Lett.,1991, 66:268921Shimizu F, Shimizu K, Takuma.Proc. SPIE, 1992, 1726:19322Kasevich M, Chu S. Appl. Rev. B., 1992

21、, 54:32123Petelsk T. Atom Interferometers for Precision Gravity Measurements, Ph. D. thesis, University of Florence, Florence, 200224Gustavson T L. Precision measurement using atom interferometer, Ph.D. thesis, Stanford University, Palo Alto, CA, 200025Moler K, Weiss D S, Kasevich M et al. Phys. Rev

22、. A, 1992, 45:34226Li R B, Wang P, Yan H et al.Phys. Rev. A, 2008, 77:03342527Wang P, Li R B, Yan H et al. Chin. Phys. Lett., 2007, 24:2728Zhan M S et al. J. Phys. Coference Series, 2007, 80:012047, 29Wang J, Liu X J, Li J M et al. Chin. J. Quantum Electronics, 2000, 17:4430Jiang K J, Li K, Wang J e

23、t al. Chin. Phys. Lett., 2005, 22:32431Peters A, Chung K Y, Chu S. Metrologia, 2001, 38:2532Snadden M J, McGuirk J M, Bouyer P K. Phys. Rev. Lett.,1998, 81:971“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图表、注解、公式等内容请以PDF格式阅读原文”其他参考文献Baker, Sheridan. The Practical Stylist. 6th ed. New York: Harper & Row, 1985.Flesch, Rudolf. The Art of

24、 Plain Talk. New York: Harper & Brothers, 1946.Gowers, Ernest. The Complete Plain Words. London: Penguin Books, 1987.Snell-Hornby, Mary. Translation Studies: An Integrated Approach. Amsterdam: John Benjamins, 1987.Hu, Zhuanglin. 胡壮麟, 语言学教程 M. 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6.Jespersen, Otto. The Philosophy of Gram

25、mar. London: Routledge, 1951.Leech, Geoffrey, and Jan Svartvik. A Communicative Grammar of English. London: Longman, 1974.Li, Qingxue, and Peng Jianwu. 李庆学、彭建武, 英汉翻译理论与技巧 M. 北京: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出版社, 2009.Lian, Shuneng. 连淑能, 英汉对比研究 M. 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3.Ma, Huijuan, and Miao Ju. 马会娟、苗菊, 当代西方翻译理论选读 M. 北京: 外语教学

26、与研究出版社, 2009.Newmark, Peter. Approaches to Translation. London: Pergmon P, 1981.Quirk, Randolph, et al. A Grammar of Contemporary English. London: Longman, 1973.Wang, Li. 王力, 中国语法理论 M. 济南: 山东教育出版社, 1984.Xu, Jianping. 许建平, 英汉互译实践与技巧 M. 北京: 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3.Yan, Qigang. 严启刚, 英语翻译教程 M. 天津: 南开大学出版社, 2001.Zandvoort, R. W. A Handbook of English Grammar. London: Longmans, 1957.Zhong, Shukong. 钟述孔, 英汉翻译手册 M. 北京: 商务印书馆, 1983.Zhou, Zhipei. 周志培, 汉英对比与翻译中的转换 M. 上海: 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 2003.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其他范文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