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学论文油桃繁育与整形技术研究.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社会学论文油桃繁育与整形技术研究.doc(3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油桃繁育与整形技术研究 油桃繁育与整形技术研究是小柯论文网通过网络搜集,并由本站工作人员整理后发布的,油桃繁育与整形技术研究是篇质量较高的学术论文,供本站访问者学习和学术交流参考之用,不可用于其他商业目的,油桃繁育与整形技术研究的论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因网络整理,有些文章作者不详,敬请谅解,如需转摘,请注明出处小柯论文网,如果此论文无法满足您的论文要求,您可以申请本站帮您代写论文,以下是正文。 摘要 介绍了10个比较适宜豫北地区推广的油桃新品种,并在繁育、整形方面对油桃新品种进行了相关研究,以期为油桃在当地的大面积推广奠定良好基础。关键词 油桃;品种引进;繁育;整形;河南汤阴中图分类号 S62
2、2.1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5739(2008)16-0039-01油桃是21世纪最具潜力的果树品种,果实鲜艳,果皮光滑无毛,果质较硬耐贮,深受果农和消费者喜爱。汤阴县林业局从1994年开始进行承担油桃的引进、繁育与高产优质栽培技术研究,该项目为河南省科技攻关项目。1994年春季在汤阴县伏道乡侯庄村建立油桃试验基地4hm2。累计引进油桃品种17个,分别是早美光、美味、丽格兰特、NJN72、NJN76、NJN78、曙光、艳光、华光、甜丰油桃、极早518、 中油4号、中油5号、中油6号、中油7号、中油8号,从中筛选出适宜在豫北地区推广的油桃品种10个,并在此基础上开展了油桃速成壮苗、整形
3、技术研究。1适宜在豫北地区推广的10个油桃品种1.1早熟品种6个极早518、曙光、艳光、华光、中油4号、中油5号,5月下旬至6月上旬成熟,成熟早,果皮鲜艳,不裂果,耐贮运,丰产。1.2中熟品种3个甜丰、中油6号、中油7号,7月上旬成熟,果皮鲜艳,不裂果,耐贮运,丰产。1.3晚熟品种1个中油8号,8月中旬成熟,果皮鲜艳,不裂果,硬肉,耐贮运,极丰产。2油桃速成壮苗繁育技术研究试验地位于汤阴县韩庄乡北张贾村,面积0.07hm2,土壤为黄黏土,pH值7.0,有机质含量0.8%。春季整地前,施农家肥60m3/hm2,复合肥50kg。按株距10cm、行距60cm,条播毛桃种子,播种时间4月5日,播后用地
4、膜覆盖。6月底地径0.5cm左右开始嫁接。接芽从二至三年生油桃幼树上采取,采用带木质部“丁”字形芽接,芽接后10d解绑,接芽上部1cm处折断。12d开始涂抽枝宝,20d后接芽逐渐萌发。萌发后每15d喷1次800mg/kg赤霉素加0.3%的尿素和0.3%的磷酸二氢钾。当年苗高可达80cm以上,地径可达0.8cm以上,比常规育苗提前1年出圃,高度和粗度分别比未涂抹抽枝宝苗木多33.0%和26.5%(见表1)。3油桃当年成型技术研究研究地点位于汤阴县伏道乡侯庄村油桃试验基地。3月中旬定植,株距2m、行距4m。5月中旬开始摘心,控制顶端优势,促发侧枝,使之当年成型,经对当年定植的油桃品种NJN72调查
5、,结果表明:摘心可以明显增加油桃侧枝抽生条数,且侧枝长度也从未摘心长,因此,摘心和未摘心,对当年促发侧枝有显著影响(见表2)。4油桃“V”型整枝技术研究研究地点位于汤阴县伏道乡侯庄村油桃试验基地。目的是探讨油桃密植树形“V”型整枝技术。试验品种早美光,1994年春季定植,株距1.5m、行距4m。南北向栽植,定干高度30cm。选留东西方向2个饱满侧芽,芽上涂抽枝宝,芽上部1cm处目伤,其余芽子全部抹除。当2个芽子萌发后,注意喷药保护,防止病虫危害。5月底新梢长到60cm左右开始打顶,促生侧枝,当年完成“V”型整枝并形成花芽,次年即可结果。“V”型整枝效果(见表3)。5总结10年来,我县已推广油桃
6、新品种10个,推广种植面积共计20hm2以上,通过快繁技术繁育油桃苗木60万株,推广利用抽枝宝“V”型整枝技术40hm2以上,探索出一种油桃密植早期丰产栽培树型,为大面积推广新品种油桃奠定了良好基础。6参考文献1 黄广礼.大棚油桃整形修剪技术J.农村经济与科技,2001,12(10):19.2 王治家,李克惠,孟繁佳,等.日光温室条件下油桃整形修剪技术J.北京农业,2003(11):21.3 王志强,刘淑娥,牛良,等.早熟油桃新品种中油桃10号的选育J.果树学报,2008,25(1):132-133.4 翟洪民.油桃新品种J.吉林农业,2003(11):27.其他参考文献Baker, Sher
7、idan. The Practical Stylist. 6th ed. New York: Harper & Row, 1985.Flesch, Rudolf. The Art of Plain Talk. New York: Harper & Brothers, 1946.Gowers, Ernest. The Complete Plain Words. London: Penguin Books, 1987.Snell-Hornby, Mary. Translation Studies: An Integrated Approach. Amsterdam: John Benjamins,
8、 1987.Hu, Zhuanglin. 胡壮麟, 语言学教程 M. 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6.Jespersen, Otto. The Philosophy of Grammar. London: Routledge, 1951.Leech, Geoffrey, and Jan Svartvik. A Communicative Grammar of English. London: Longman, 1974.Li, Qingxue, and Peng Jianwu. 李庆学、彭建武, 英汉翻译理论与技巧 M. 北京: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出版社, 2009.Lian, Shunen
9、g. 连淑能, 英汉对比研究 M. 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3.Ma, Huijuan, and Miao Ju. 马会娟、苗菊, 当代西方翻译理论选读 M. 北京: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009.Newmark, Peter. Approaches to Translation. London: Pergmon P, 1981.Quirk, Randolph, et al. A Grammar of Contemporary English. London: Longman, 1973.Wang, Li. 王力, 中国语法理论 M. 济南: 山东教育出版社, 1984.Xu, Jianping. 许建平, 英汉互译实践与技巧 M. 北京: 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3.Yan, Qigang. 严启刚, 英语翻译教程 M. 天津: 南开大学出版社, 2001.Zandvoort, R. W. A Handbook of English Grammar. London: Longmans, 1957.Zhong, Shukong. 钟述孔, 英汉翻译手册 M. 北京: 商务印书馆, 1983.Zhou, Zhipei. 周志培, 汉英对比与翻译中的转换 M. 上海: 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 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