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工作视角下农民工社会心态问题研究毕业论文.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社会工作视角下农民工社会心态问题研究毕业论文.doc(37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 青岛农业大学毕 业 论 文(设计) 题 目: 社会工作视角下农民工社会心态问题研究 以青岛市城阳区为例 姓 名: 魏亚楠 学 院: 人文社科学院 专 业: 社会工作 班 级: 2010级1班 学 号: 20103215 指导教师: 刘启营 2014年 6 月 3日目 录中文摘要4英文摘要5前言6一、 调查样本的基本信息 6二、 城阳区农民工群体社会心态问题分析 8三、农民工群体社会心态问题的形成原因23四、社会工作介入解决农民工社会心态问题的对策28结语 32参考文献 33致谢 34ContentsChinese Abstract 4English Abstract 5Preface 61、
2、The basic Information of the samples 62、Analysis ofthe migrant workersgroupsocial mentality in Chengyang 83、Causesofthe social mentality about migrant workersgroup234、Countermeasures to solve the group socialmentalityin migrant workers of the problemfrom the perspective of social work 28Conclusion 3
3、2Bibliography 33Acknowledgement 34社会工作视角下农民工社会心态问题研究 以青岛市城阳区为例专业:社会工作2010级1班 魏亚楠 指导教师:刘启营【摘要】根据对青岛市城阳区进程务工人员的调查,深入分析了城阳区进程务工人员的社会心态存在的问题,即农民工群体的身份认同感低;农民工群体的社会公平感偏低;农民工群体的生活满意度低;农民工群体的幸福感不高;农民工群体的职业期望值偏高。针对问题,从制度、法律、社会和农民工自身方面,总结导致其社会心态问题存在的原因,并从社会工作的角度提出了解决农民工社会心态问题的对策:践行社会行政理念,为农民工群体表达利益诉求;进一步发展服务
4、于农民工群体的社会服务机构;为农民工群体提供小组社会工作服务、社区社会工作服务和个案社会工作服务。【关键词】社会工作 社会心态 农民工群体 The Study of Migrant Workers SocialPsychologyFrom the Perspective of Social Work-Taking ChengyangDistrict of Qingdao City as an ExampleClass 4, Grade2010, The Social Work Dept. Wei YananTutor: Liu Qiying【Abstract】According to the
5、surveyabout the workers coming to Cheng Yang of Qing Dao city in search of work, the passage analyzes theprocess ofmigrant workers psychology deeply. The problems can be clarified as follows: themigrant workersgroup is not accepted by native. The migrant workers are unsatisfied to the life they live
6、. Besides, their happinessis not high. The peasant workersgroup even expect too high in their occupation. We can see that the reason causing the psychology of the migrant workers is attributed to institutional,legal,socialand migrant workers themselves. Aimed at the problem listed above, measures ar
7、e proposedfrom the perspective of social worker:put the idea ofsocial administration into practice,listen to migrant workers for theexpression of interests. Establishsocialservice organizations to serve themigrant workers including thework servicesfor migrant workers,communitysocial workandsocial wo
8、rkservice.【Key words】Social work Social mentality Migrant workersgroups urbanization前 言农民工群体是在中国的特殊历史时期产生的特殊社会群体,是中国从农业型社会转为工业型社会的过渡性群体。农民工群体的社会心态不仅能够反映他们的理想追求和精神状态,也能反映一定的社会风气,对农民工的社会行为方式会产生一定的影响,关乎着社会的和谐发展。这个群体的社会心态对我们解决农民工问题提出了新的要求,这就需要我们有必要深入农民工群体,调查了解他们的内心状态,掌握农民工群体的社会心态状况。本次研究在调研、分析的基础上,从社会工作的
9、角度,提出了解决农民工社会心态问题对策方法。在解决农民工问题的研究领域中,国内专家学者取得并积累了一些学术成果。但现有的研究更多从宏观上、总体上着眼于对农民工的整体性进行研究,对新生代农民工的研究较多,大多从新生代农民工的市民化、身份认同等多方面研究了新生代农民工的现实问题,从现实层面对解决新生代农民工的生存和发展权利问题进行探讨。然而从社会心态角度对农民工群体进行研究的较为少见,以社会工作的专业视角对农民工社会心态状况进行调查研究的更不多见,现有研究成果尚不足以支撑起对农民工群体社会心态问题的全面解决,尚待于进一步研究。在城市化进程中,农民工群体在城市里生活与工作会面临很多现实问题,影响着农
10、民工群体社会心态的健康发展,农民工群体的社会心态问题越来越受到各界的重视。随着制度的改革,尽管农民工群体在城市生活中的制度环境会逐渐得到改善,但是他们的社会心理比较脆弱,易产生不健康的社会心态,这使得关注农民工群体的社会心态问题越来越显得迫切。一、调查样本的基本信息在人类生产和生活方式由乡村型向城市型转化的历史进程中,随之进行的是乡村人口向城市人口转化以及城市不断发展和完善。农民工的产生,既是城市化的产物,又是城市化滞后的表现。由于中国长期实行城乡分割的政策,导致城市化严重滞后于工业化,工业化没有吸收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城市没有形成规模,集聚能力有限,无法提供大量的就业岗位,农民工群体在城市生
11、活中会遇到多种问题,影响他们社会心态的健康发展。为了解掌握当代农民工群体的社会心态状况,本次研究结合问卷调查、深度访谈、实地考察、文献研究等方法,以青岛市城阳区为样本进行了抽样调查,问卷调查共发放问卷500份,回收率为97.8%,其中有效问卷436份,有效率为87.2%。问卷调查的主体对象是城阳区的进城务工人员,通过实际接触农民工群体及多种调查方式相结合的方法,掌握了较为充实的第一手数据资料信息。变量频数百分比变量频数百分比户籍来源山东省内的农村25558.5从事职业制造业5813.2山东省内的城镇9020.6建筑业14332.6山东省外的农村6414.7餐饮业439.8山东省外的城镇276.
12、2服务业8219.0个体经营5412.3其他5613.1文化水平小学及以下409.3收入水平1000元或1000元以下296.7初中20146.11001-1500元6214.2高中、职高、中专11927.21501-2000元10824.8大专378.52001-2500元9521.7本科以上398.92501-3000元8519.53000元以上5713.1图表1:样本基本信息根据调查数据可以看出,农民工大部分是来自农村,样本对象中有73.2%的人户籍来源是农村,其中来自山东省内农村的农民工占58.5%。有55.4%农民工文化程度是初中及以下学历,是高中、职高或中专学历的农民工的只占27.
13、2%,大专以上学历仅有17.4%,可以看出农民工群体的文化程度普遍不高。调查中的农民工有67.4%的人月收入在2500元及以下,低于青岛市的人均收入2751元,结果显示他们的收入水平较低。结合深度访谈与问卷调查的信息表明,部分农民工的社会心态存在不健康、不成熟的现状,这对我国和谐社会的构建以及中国梦的实现形成了障碍。二、城阳区农民工群体社会心态问题分析杨音宜指出,“社会心态是一段时间内弥散在整个社会或社会群体类别中的宏观社会心境状态, 是整个社会的情绪基调、社会共识和社会价值观的总和。” 杨音宜:个体与宏观社会的心理关系:社会心态概念的界定,社会学研究2006年第4期,第128页。本文认为社会
14、心态是指社会成员在社会生活中的生活感受、主观情绪、行为动机以及对未来生活信心的表现。调查研究发现,农民工群体的主流社会心态是积极向上的,他们从自己的家乡走出来,投入到我国的城市化进程中,通过从事各种工作,不断积累经验,开拓眼界,同时接触他们与城市居民,大多认为通过自身的努力能过使得生活更加美好,增加经济收入,实现自己在经济状况上的改变。但是农民工群体在当前的社会中仍会有一些社会权益得不到保障,他们在城市的生活中社会地位不高,当前城市与农村的经济发展不平衡会使部分农民工感到不满。加之城市生活中致富具有长期性、艰苦性的特点,他们对这一点缺乏足够的心理准备,这使得部分的农民工易产生急躁的心情,在这种
15、心情的基础上易产生仇视心理,影响着社会的持续稳定发展。(一)农民工群体的身份认同感低泰弗尔最早提出身份认同的概念且开拓了在这一领域的研究,认为人们对他所属于某些社会群体的认识,同对他的这一群体成员身份,在他的某些情感和价值上的重要性即是身份认同。在城市化的快速发展的过程中,农民工群体面对的,一方面是跨文化心理学关注的文化融合、文化社会适应的问题,另一方面是在制度上的歧视与排斥的问题。农民工群体生活并工作在城市中还有部分农民工,他们既不认为自己是城里人,也不认为自己是农民,1、身份定位方面在对农民工群体的访谈中,涉及到“您是否认为自己是城里人”这一问题的调查中,他们中的一部分并不认为自己是城里人
16、,而认为自己仍是农民,且认为自己不会被城市所接纳。还有一部分农民工,尤其是新生代农民工,他们说不清自己是农村人还是城市人,一方面他们因没有城市户口会认为自己是农民,但另一方面他们又从事非农业生产活动,认为自己是工人。然而,他们在城市中务工却享受不到城里人在社会福利、社会保障等方面的待遇,这会使他们处于一种双重排斥的身份中,呈现出社会身份与社会角色含糊不清的状态,这种状态会导致他们产生身份困惑,增大了他们的身份焦虑,使他们的社会角色和身份转换不同步,影响了他们对自己身份的定位,导致他们对自己的身份定位比较模糊。图表2在图表2对“是否反感被称为农民工”的问题调查中,有近40%的人认为不愿意被称为“
17、农民工”,由于身份标签的存在,他们在城市的生活与工作中,很容易产生自卑的心理,影响他们对自己的身份定位,也会导致他们对城市社会的疏离,使他们生活在城市中缺乏心理上的归属感与存在感。2、城市居民的态度方面图表3在城市生活中,农民工群体的与城市居民的接触较少,问卷数据分析结果显示,农民工群体认为城里人对自己的态度是“非常友好”和“友好”的仅有26%(见图表3),城里人对待农民工的态度影响着农民工对城市居民的信任程度,调查对象中有1/4的人会以“默默忍受”的态度来对待这种现象,城市居民的排斥态度,使农民工群体在行为上与城市居民保持了距离,更不能认同自己是城里人的身份。在实际的深度访谈调查中发现,有少
18、部分农民工认为自己居住在城市中的安全感较小甚至一点安全感都没有,有近一半的农民工觉得生活在城市中没有家的感觉,但当他们与家乡亲人相聚或者回老家是,他们才会有一种回家的感觉。可以看出他们内心不肯定、不认同自己是城里人的身份,整体上倾向于模糊化认同,在城市生活缺乏归属感。(二)农民工群体的社会公平感偏低农民工群体生活在城市里,但城市的社会保障几乎惠及不到他们,同时,他们在就业、劳动等方面也收到不同程度的不公正待遇或歧视,较难融入到城市社会,且处于城市生活的“显歧视”和“潜歧视”之中,在很多方面都会让他们感到社会不公平,降低了他们的社会公平感。1、就业方面城市化进程中,农民工群体多从事城里人不愿干的
19、工作,工资待遇不高且工作环境较差。他们在城市中的地位尴尬,自身的文化素质有限,致使他们在城市就业中总是处于就业机会选择的末端,加上他们在就业中遇到的不公正待遇,会加剧农民工群体的社会不公平感。调查数据显示,有36.6%的农民工认为在就业中遇到过同工不同酬的不公正待遇,有43.2%的人遇到过无故扣除或恶意拖欠工资的情况(见图表4),这会使农民工更加感到社会的不公平、不公正,导致他们的社会公平感降低。是否遇到同工不同酬的不公正待遇是否遇到无故扣除或恶意拖欠工资等不公正待遇选项频率比例选项频率比例是16036.6是18943.2否27763.4否24856.8图表4图表5图表5显示,有39%的农民工
20、认为社会分配是不公平的,还有41%的人感觉社会分配的公平度一般。根据调查数据可以看出,农民工普遍感到社会不公平,认为社会分配不符合当前自身多具备的素质技能,而在“当您遇到不顺心或不公平待遇时,您通常会采取哪些措施?”的问题回答中,只有15%的人会选择项单位积极争取,8%的会采取通过正常渠道向有关部门反映,大多数人采取了“发牢骚抱怨”、“想他人诉说”等消极的应对方式来发泄心中的不满,少数人选择 “通过互联网发泄不满”,在社会稳定发展方面埋下了隐患。2、劳动时间和强度方面国家劳动法对最高工作时间、休息时间、节假日劳动等都作了明确要求。而在农民工群体的劳动生产过程中这些规定不能得到应有的执行。调查发
21、现,农民工群体工作的显著特征是劳动时间长,从图表6中可以看出每天工作时间在8小时以内的仅占17%,8-10小时的达到57%,而10小时以上的有26%,其中在11-12小时的占20%,12小时以上的占6%,反映出农民工群体的劳动时间较长且劳动强度大。图表6您是否经常加班加班是否有加班费选项频率比例选项频率比例经常加班11626.6是12953.5一般388.7否10146.5偶尔加班8419.3从不306.9图表7在图表7中可以看出,农民工在务工期间有93.1%的人有过加班经历,其中没有加班费的人约占一半。在我国经济发达的地区,劳动密集型出口加工企业占有很大比重,有的企业订单不稳定,加班赶订单的
22、情况较为突出;有的企业以利润为目标,随意加班加点,延长工时,尽量压榨雇工,即使是法定节假期也不例外。在这样的工作环境和工作安排下,农民工的社会不公平感和心理不平衡感会更加强烈。生活压力主要是工作时间太长生活压力主要是工作强度太大选项频率比例选项频率比例否26761.1否26961.6是17038.9是26838.4图表8根据图表8可以看出,有38.9%的农民工认为生活压力的主要原因是工作时间太长,有38.4%的人认为生活压力的主要原因是工作强度太大。农民工大多来自生活条件艰苦的农村地区,他们为了赚更多的钱,会在一定程度上接受加班的条件,他们的文化水平较低,多是苦力型劳动力,使一些用人单位安排农
23、民工超负荷劳动,极大地损害了他们的身心健康,个别农民工会因此产生仇恨社会不公和厌恶贫富不均的心理。3、社会保障方面如果农民工群体在社会保障和经济待遇方面与城市居民一样,那么他们的不公平感也就不会存在。目前,农民工群体中存在社会不公平感低的问题,反映了社会中存在着严重的不公平现象。进城务工的农业户籍者不能平等的享受城市的公共服务和城市的社会保障,城市居民与农民工群体之间社会距离较大,社会地位差距明显,因此,他们的社会公平感随之降低。选项医疗保险工伤保险养老保险失业保险没有保险频率21615211858110比例49.534.927.113.325.2图表9图表10社会保险投保情况的调查中可以得出
24、,农民工群体在城市中务工的投保率是比较低的,尽管医疗保险的投保率最高,但也只占了49.5%,拥有养老保险的仅占27.1%,仍有25.2%的人没有任何保险(见图表9)。农民工群体从事的行业大多是危险性较高,工伤事故发生率较高,然而调查数据显示,拥有工伤保险的仅占34.9%,其中建筑行业的工伤保险投保率比其他行业要高,但仍占不到从业人数的一半(见图表10)。社会保障率低致使农民工发生了工伤事故,大多得不到应有的赔偿,也反应的了社会不公平的现象。农民工群体在城市务工,却得不到与城市工人一样的社会保障,社会保险的投保率明显偏低,使他们在心理上深深感受到社会的严重不公平,降低了对他们的社会公平感。市场经
25、济体制下的城市生活,由于农民工可利用的社会资源有限,文化水平偏低,当他们从农村来到城市,很难适应城市的现代社会规则,在城市的生活工作中会遇到诸多的阻碍,农民工群体要求社会公平的呼声也越来越高。(三)农民工群体的生活满意度低 社会比较会影响生活满意度,农民工群体对自己生活满意度评价的高低一方面是与以往生活的比较,另一方面是与周围人的生活比较的结果。与他们过去的生活相比生活条件改善了,或者比周围人的生活水平高,那么他们的生活满意度就高,反之,生活满意度则低。1、工作和生活环境方面 多赚钱改善生活是农民工群体的主要目的,他们特别关心工资,容易忽视对工作和生活环境的现实要求。但是,他们在心理上是渴求较
26、好的工作和生活环境,因此,现实中较差的工作和生活环境是影响农民工群体生活满意度的重要因素。选项很满意比较满意基本满意不满意满意现在的职业吗?频率2710122188比例6.223.150.6 20.1满意目前的工作环境吗?频率4514922716比例10.334.152.03.7图表11城市化进程中农民工虽然从事着和城市居民同样的工作,甚至比城市居民的劳动强度更大、劳动时间更长,却拿着比城市居民低的报酬。从图表11中可以得出,只有29.3%的人对目前的职业表示满意,有20.1%的人不满意目前的工作。对目前的工作环境满意的仅占44.4%,由于受到自身文化素质的影响,农民工从事的大多是城里人不愿意
27、干的较脏、累且危险性较大的工作,他们想要得到较高的报酬,就不得不忽略工作环境因素,因此,农民工群体的工作环境较差,影响了他们在城市生活中的满意度。图表12从图表12可以看出,农民工群体在城市中的居住条件较差,尤其是从事建筑行业的农民工,大部分居住在工棚中,居住环境差;从事制造业的人多居住的是单位集体宿舍,居住条件也不是很高;还有部分农民工是自己租房住,而他们租住的房子一般是价格较低,条件较差的租住区,租住区的环境和基础设施较落后,且外来打工人员集中。而城市居民大多居住在管理体系较完善,基础设施健全的社区,生活环境干净卫生。这也使得他们与当地居民在无形中产生了差异感、自卑感与不平衡感,进而减少了
28、与城市居民的交流交往,使农民工群体处于与城市居民隔离的状态,导致他们的身份认同感降低。2、工资收入方面城市化进程中农民工虽然从事着和城市居民同样的工作,甚至比城市居民的劳动强度更大、劳动时间更长,劳动报酬却比城市居民低。这种同工不同酬的不平等现象,给农民工的自尊心带来了极大的伤害,也变相剥夺了农民工群体的经济权,是对农民工群体劳动权利的歧视。图表13在图表13对目前工资和福利待遇的满意度调查中,有41.9%的农民工对目前的工资和福利待遇表示不满意,他们在增加劳动强度和劳动时间的条件下,工资待遇却不及城市居民,生活压力较城市居民要大很多,当一些企业遇到生产滑坡或市场不景气时,特别是遇到世界金融风
29、暴时,农民工群体往往成为裁员的首选,降低了他们在城市生活中的满意度。3、人际关系方面农民工群体进入城市工作的途径大多是血缘关系、亲朋或老乡介绍,在城市生活中的交往对象也大多为亲戚朋友或者老乡,与社区居民的交流交往较少,他们遇到困难或委屈时,首先想到的就是自己的家人或者老乡,如果解决不了就选择逃避,这使得他们与城市中居民的人际关系较差,对他们生活在城市中的生活满意度产生了直接的影响。图表14根据图表14的调查数据显示,农民工群体在城市中的人际关系满意程度不高,对自己的人际关系“满意”或者“很满意”的人仅占了21.8%,有19.9%的人处理人际关系很糟糕。图表15从图表15对收入与人际关系满意度关
30、系的数据分析中能够明显看出,收入水平与人际关系满意度有着直接的关系,收入水平高,人际关系满意度则高,生活不满意的指数降低。农民工虽然生活在城市中,但他们的亲人、朋友大都在农村,即他们的根基是留在农村的,加之工作时间长,闲暇时间较少,农民工群体与城里人存在一定的隔离,因此,农民工群体日常生活中的情感交流较少,人际关系处理会存在一些问题,当遇到困难时,可以获得的社会支持较少,导致对城市生活中的人际关系感到不满,影响了他们的生活满意度。图表16根据图表16可以看出,农民工群体在城市中生活最烦心的是工资不高,其次是前途渺茫和生活太苦太累,城市中的人际关系糟糕也困扰着大约54%的人。农民工群体生活工作在
31、城市,一般从事着较为脏、累、重的工作,而且工作的晋升空间较小或者几乎没有,对未来的规划比较迷茫,很多人无法融入到城市生活中,对未来的规划仍在农村,这都降低了他们对生活的满意度。(四)农民工群体的幸福感不高“幸福感作为生活质量的一个指标逐渐引起重视,因为人们超越了物质生活阶段就会关注自我实现,在满足基本的物质需要之后,幸福就成为生活中更有价值的目标。”谢建社:新生代农民工融入城镇问题研究,人民出版社,2011年3版,第361页。图表17图表17显示,对目前的生活工作有40%的人认为生活在城市中是幸福的,可以看出农民工群体总的来说是感到幸福的,但是仍有20%的人认为自己的生活是不幸福的,这部分农民
32、工容易产生不良的社会心态。农民工群体外出打工大多要与家人分离,在城市的打工生活中,没有家人的陪伴与沟通,情感交流单一,感到孤独与寂寞,是降低农民工群体幸福感的重要因素。图表18在图表18对“是否想念家人”的问题调查中,有74.5%的人经常会想念家人,在城市生活中感到孤单、寂寞。农民工群体在城市务工,普遍存在脱离原有社会关系的现象,随之而来的是身在异乡的“孤独感”,由于工作的流动性大,以职业和居住点为纽带形成的社会关系具有很大的短暂性和不稳定性,他们面临的孤独感会成倍增加,随之,幸福感也会降低。图表19从图表19的分析显示,进城务工农民工有42.2%的人是未婚的,他们中大多是青年农民工,正处于交
33、友、恋爱和结婚的黄金期,渴望美好的爱情,但很多现实的因素又限制了他们获得美好爱情的机会,上班时间长、接触面较窄、工资收入低、就业行业农民工男女比例失调等现实情况,使他们想交友没时间、想倾诉没对象、想恋爱没人选。而已婚的农民工在外务工,远离妻子儿女,影响了他们的婚姻关系和家庭关系,这让农民工群体在婚恋方面谈不上幸福,降低了他们生活的幸福感。(五)农民工群体的职业期望值偏高当前经济社会迅速发展,农民工进入城市务工注重经济收入,但是也开始关注精神生活,尤其是新生代农民工,他们不仅仅希望改善自身的经济状况,也具有更强的自我意识和更加丰富多样的精神生活,对职业的期望也不单向工资看齐,开始关系工作环境和福
34、利待遇。但是,由于农民工群体的专业技能缺乏,职业本领欠缺,他们的职业期望值与就业市场不适应,在企业转型的过程中,难以适应企业的职业需求,无法在城市中真正的满足。图表20从图表20的数据分析得出,有半数的农民工认为自己的收入与自身所具备的素质技能相比是基本符合的,他们对自己的工资收入大体上还是满意的,但仍有37%的人认为收入是偏少的。我国正处于经济的转型期,吸引大量农民工劳动力的劳动密集型企业逐渐转型,而农民工自身的技术素质不高,不能适应企业转型的需要,他们的社会就业压力加大。与此同时,他们在城市中也越来越不愿意从事具有高强度、高危险、脏累苦的工作,这加剧了他们的就业矛盾,使他们在城市中更加难以
35、立足,不能融入城市社会。三、农民工群体社会心态问题的形成原因农民工群体社会心态问题的成因有很多方面,本文从社会工作视角下总结农民工群体社会心态存在问题的原因,从制度、法律、社会和农民工自身方面分析了具体的原因表现。(一)城乡二元制度的影响是根本性原因由于城乡二元制度的长期存在,涉及到了社会、经济、文化等很多领域,对户籍制度、住宅制度、就业制度、社会保障制度、教育制度等很多制度方面都产生了较大的影响。在就业方面,改革开放以来城市个体经济、私营经济和外资经济迅猛发展,使得城市体制外就业空间迅速扩大,吸引了大量农民工进城从事相关职业,城市国家机关、国有企事业单位也开始为农民工提供一些非正规就业,但是
36、,农民工在城市依然面临着明显的就业排斥,农民工从事的多是工作时间长、工作强度大和报酬较低的工作。在社会保障方面,由于他们不具有流入地城市户籍,便被排斥在由社会保险、社会福利和社会救助等构成的心形城市社会保障体系之外。虽然近些年来中央和地方各级政府出台了一些地方性规定,但由于制度设计的缺陷、用人单位的逃避等原因,这些规定得不到有效实行,绝大多数农民工仍然游离于社会保险的“安全网”之外。在教育方面,农民工子女由于不具有流入地城市户籍,便不能享有和城市当地学生同等的义务教育权利,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农民工子女要想进入城市公办的学校就读,就必须缴纳高额的借读费等。大多数农民工家庭都难以成仇这种高额费用,
37、便只好让子女进入条件极为简陋的“民工子弟学校”就读,甚至有些农民工子女只能失学。城乡二元制度的安排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到了农民工的经济地位、社会生活、文化心理等几乎各个方面,使得农民工难以融入到城市社会中,在城市中的务工生活缺乏归属感和社会支持,也使得他们的子女易产生自卑感,影响了他们的生活满意度和生活幸福感,是农民工群体社会心态问题产生的根本性原因。(二)针对农民工群体的法律服务机构缺乏我国法律在保护农民工群体的合法权益方面不够完善,农民工的自身素质有限,维权意识不高,且为农民工群体提供针对性的法律服务的社会机构较缺乏,使农民工群体在权益保护方面存在问题,影响了他们社会心态的健康发展。您目前拥有
38、的社会保险变量是百分比否百分比医疗保险21749.721950.3失业保险5813.337886.7养老保险11827319 73工伤保险15234.828465.2生育保险265.941094.1图表21农民工群体的社会保障权益受到损害,从图表21对农民工社会保险的参保情况调查来看,农民工拥有养老保险的只占27%,只有34.8%的人有工伤保险,有失业保险的占13.3%,有生育保险的仅占5.9%,社会保障全体得不到充分的保护。这种情况下,社会工作机构、NGO等社会机构的缺乏和不完善,为农民工提供法律咨询和法律帮助的专设部门和专业人员较少,使他们在受到了权益侵犯时,不知道如何维护或通过何种途径维
39、护自身的合法权益,这影响了他们的生活满意度和社会公平感,容易因为不良的社会心态导致社会恶性事件的发生。(三)城市社会的歧视或排斥农民工群体虽然生活在城市,却得不到城市社会的接纳。城市居民由于先天具有的城里人身份,无论在现实利益和心理感受上都有一种优越感,农民工群体在城市的劳动力市场、社会保障等方面受到一定的排斥,没有被城市社会所接纳。而他们在与城市居民交往的过程中,因先天身份差别而导致的不平等很容易让他们感到自卑,加之部分城里人对待他们的态度不友善、不热情,更使得农民工群体感到城市对他们的排斥和不接纳,使他们生活在城市中产生孤独感,且缺乏归属感。(四)农民工群体存在社会心理冲突社会心理适应是城
40、市化进程中农民工城市适应的最高等级,是真正融入城市的标志,这就要求农民工群体在社会心理上获得认同,在情感上找到归宿。农民工群体在城市务工的过程中会遇到各种问题,而身处他乡使他们的心理比较脆弱,在处理问题中会导致社会心理冲突,具体表现为社会角色失调和社会价值冲突。 1、存在社会角色失调社会角色理论认为,个体在社会中占有与他们地位相联系的一定地位,个体根据他在社会中所处的地位,来确定自己的权利和义务,也扮演着相应的角色。当在社会角色扮演中产生矛盾,遇到障碍,甚至遭到失败时,就会造成社会角色的失调。农民工群体有着渴望迈向更高层次生活的梦想,他们从农村进入城市,普遍存在较大的心理落差,承受着来时城市的
41、被剥夺感,他们和城里人之间,在现实社会中的差距和在意识、情感、道德上的不适应,让他们产生了角色冲突。农民工进入城市,尤其是新生代农民工,争相效仿高品位消费,追求荣誉和地位,但经济的压力使得超出购买力追求的品味消费以及荣誉和地位,于是产生一种苦恼。当他们在经济分配中难以得到每个角色相对应的报偿时,即角色参与得不到满足,就会造成农民工社会角色失调,影响他们的身份认同感和生活满意度。2、存在社会价值冲突在社会生活中存在着持不同价值观念的社会群体,由于他们所处的社会地位和经济利益不同,对统一问题有不同的社会价值判断标准,因而群体间的冲突经常不断。农民工群体来到城市中,城市里的许多规范和观念是和乡村有很
42、大不同的,于是产生了社会价值冲突。尤其是新生代农民工,他们进城务工不仅是为了挣钱,他们更向往现代化的生活方式,对尊重、平等和社会承认有更多的期盼,当他们体会到迁入地居民的生活和地位有差距时,难免会在心理上产生被歧视感与差异感,会降低他们的生活幸福感,导致农民工群体的社会价值存在冲突,进而影响社会和谐安定。(五)农民工群体的自身素质不高农民工群体的社会角色转换受文化因素制约,会影响他们在城市和农村不同场景中的社会行为。然而,由于农民工在农村社会接受的文化教育本就不足,在城市中受到的职业技能培训较少且社会参与度低,致使他们的自身素质不高。农民工群体所受的教育十分欠缺,调查数据显示,有55.4%农民
43、工文化程度是初中及以下学历,是高中、职高或中专学历的农民工的只占27.2%,大专以上学历仅有17.4%,农民工群体文化水平的普遍偏低导致他们的整体素质不高,只能从事最底层的工作,与城市社会的人口素质相比,尤其是与大中城市相比,他们处于劣势。您是否参加过职业技术培训?您所在的单位是否提供职业技术培训?变量频数百分比变量频数百分比参加过9421.5提供过11542.3没参加过17878.5没提供过15757.7图表22图表22的调查数据显示,农民工群体参加职业技术培训的比例较低,只有21.5%的人参加过职业培训,而他们所在单位提供职业技术培训的仅占42.3%。农民工群体的工资、福利、地位以及受人尊
44、重的程度都与自己的素质、知识、业务、技术水平密切相关,他们作为学生时期所接收的教育本就不高,且教育质量水平相对较低,步入职业生涯后,他们接收的职业技能培训又不规范,且不受重视,这不仅影响了农民工群体自身技术能力的提高和文化知识的增长,也影响了他们的自我效能感,导致他们的自我效能感较低。四、社会工作介入解决农民工社会心态问题的对策社会工作作为一种专业通过强化社会功能来帮助人们解决个人、家庭和社区的问题,它的基本功能是恢复社会功能、提供社会服务和预防。社会工作是实务性很强的专业,实务经验比理论的学习更为重要,通过社会实践,帮助人们解决问题的同时,也帮助人们获得满意的人际关系、群体关系和社区关系。社会工作人员具备理论知识和方法技巧的前提下,将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对福利等政策有深入、全面的了解,接受了专业的学习与培训,他们为农民工提供的社会服务是其他社会服务机构难以代替的。通过服务农民工群体的同时,加深了社会工作者的社会工作理念,提升了他们的社会工作能力。(一)践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