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学论文农村地区饮用水水质污染调查及控制对策研究.doc

上传人:仙人指路1688 文档编号:3990310 上传时间:2023-03-30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2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社会学论文农村地区饮用水水质污染调查及控制对策研究.doc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社会学论文农村地区饮用水水质污染调查及控制对策研究.doc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社会学论文农村地区饮用水水质污染调查及控制对策研究.doc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社会学论文农村地区饮用水水质污染调查及控制对策研究.doc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社会学论文农村地区饮用水水质污染调查及控制对策研究.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社会学论文农村地区饮用水水质污染调查及控制对策研究.doc(4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农村地区饮用水水质污染调查及控制对策研究 农村地区饮用水水质污染调查及控制对策研究是小柯论文网通过网络搜集,并由本站工作人员整理后发布的,农村地区饮用水水质污染调查及控制对策研究是篇质量较高的学术论文,供本站访问者学习和学术交流参考之用,不可用于其他商业目的,农村地区饮用水水质污染调查及控制对策研究的论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因网络整理,有些文章作者不详,敬请谅解,如需转摘,请注明出处小柯论文网,如果此论文无法满足您的论文要求,您可以申请本站帮您代写论文,以下是正文。 摘要 通过调查我国北方某地区一些农村地区饮用水水质情况,发现感官指标和化学指标符合国家标准,微生物指标超标。综合技术、经济比较之后

2、,认为二氧化氯、臭氧、紫外线消毒是适合于农村地区饮用水消毒的方式。关键词 农村;饮用水;水质;消毒中图分类号 R123.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5739(2008)19-0323-02水是人类生存最为重要的因素之一,而能够获得安全饮用水是人类的基本需求。2000年,联合国千年宣言郑重承诺:到2015年前将无法获得洁净饮用水和基本卫生条件的人口减少一半。新中国成立以来,全国累计解决了2.73亿农村人口的饮水困难问题。特别是“十五”期间,国家大幅度增加了对农村饮水工程的投入,共安排国债资金117亿元,加上各级地方政府的配套资金和群众自筹,总投入220亿元,解决了6 700多万农村人口的饮水

3、问题1。由于我国人口众多、水资源短缺、经济和社会发展不平衡,农村供水总体水平不高,尽管近年来农村饮水解困工作取得了很大进展,但农村饮水安全形势仍然十分严峻。2004年年底,水利部、卫生部联合发布了农村饮用水安全卫生评价指标体系,该指标体系分为安全和基本安全2个档次,设定水质、水量、方便程度和保证率等4项指标,根据我国不同区域的特点确定了相应的参考数值。按照该标准体系,水利部、卫生部组织20万调查人员进行了全国农村饮水安全现状调查评估工作,调查涉及全国3.8万个乡镇,65万个行政村,采集水样报告6万多个,完成了2 661个县级调查报告和30个省级调查评估报告。结果,全国还有3.23亿农村人口饮水

4、不安全,占农村人口的34%。其中,各类饮水水质不安全的有2.27亿人,水量不足、取水不方便及供水保证率低的近9 600万人1。农村饮用污染地表水的人口主要分布在南方,饮用污染地下水的人口主要分布在华北、中南地区。饮用水源污染,会造成致病微生物及其他有害物质含量严重超标,易导致疾病流行,有的地方还因此暴发伤寒、副伤寒以及霍乱等重大传染病2。自从2004年农村饮用水安全卫生评价指标体系实施以来,很多地区政府采取了“改水”等措施提高农村地区的饮用水安全性。截止2007年底,全国累计农村改水受益人口8.79亿人,改水受益人口占农村总人口92.1%,农村自来水普及率为62.7%。本文对北方某地区的几个典

5、型农村的饮用水供水情况进行了卫生学调查和水质检查,评价农村地区的饮用水安全性,探讨农村地区饮用水消毒的最佳方式方法。1 材料与方法1.1取样我国北方地区农村饮用水主要以地下水为主。选择北方某地区的4个村子,每个村子作为一个取样点。采样前对水井的基本状况及其周围的卫生情况进行调查。将取样瓶用自来水和洗涤剂清洗,并用自来水彻底冲洗干净后,用质量分数为10%的盐酸溶液浸泡过夜,然后依次用自来水、去离子水洗干净。取样瓶采用高压蒸汽灭菌(121下维持15min)。取样的时候准备温度计、酒精棉、消毒后的镊子。由于4个村的水井都有水井房,所以取样点就在水井房内的取水龙头上取。先用镊子取酒精棉把取水龙头整个外

6、面擦试1遍,然后把水龙头打开,让水流出,尽量让水多流一段时间。取样时,手上带一次性无菌手套,直接取样,不要用水样涮洗已灭菌过的取样瓶,同时避免对水样造成污染。取好水样后,用密封膜密封取样瓶口,然后放入便携式冰箱中。现场测定的指标有水温、pH值。记录现场检测结果并妥善保管。其余需测定的指标在实验室测定。1.2检验项目和方法检验项目为水温、色度、浑浊度、总硬度、pH值、氯化物、铁、锰、铜、锌、氟化物、铅、硝酸盐、细菌总数、总大肠菌群。检验方法,按照GB/T 5750-2006生活饮用水标准检验方法进行。2结果与分析2.1卫生状况和水质情况所调查的4个村的饮用水源都是地下水,水井都有井房。通过水泵,

7、水直接送到全村用户,都没有进行消毒。其中,A村井深约45m,B村井深约60m,C村井深约80m,D村井深约200m。4个水井的水温在16.517.0之间。通过对4个村子的原水水质指标进行测定,结果如表1所示。从表1可以看出:感官性状、一般化学指标和毒理学指标符合国家标准,而细菌学指标都不合格,4个农村原水中的细菌总数和总大肠杆菌2项指标都严重超标。因此,需要消毒设施来保证饮用水的安全性。2.2农村饮用水消毒措施状况(1)氯化消毒。在农村小型集中式供水中,氯化消毒方面应用较多的是二氧化氯。二氧化氯是一种高效的杀菌消毒剂,试验证实,它对细菌、病毒等具有良好的杀灭效果。而且二氧化氯的残余量能在管网中

8、持续很长时间,故对病毒、细菌等灭活效果较好。国家标准规定:二氧化氯消毒时,与水接触的时间至少不能小于30min,出水不能大于0.8mg/L。二氧化氯的CT值在0.48mg/L•min的情况下能杀灭99%的大肠杆菌3。二氧化氯的性质比较活泼,易爆炸,给安全储存和运输带来困难。目前,农村使用二氧化氯方法进行饮用水消毒时都是采用现场制备的方式。美国EPA建议二氧化氯消毒时水中残余氧化剂总量小于1.0mg/L,以对正常人群健康不会有影响3。二氧化氯消毒的缺点是成本比较高,所产生的ClO2-、ClO3-对人体健康也有危害,并存在一定的安全隐患。(2)臭氧消毒。臭氧对细菌、病毒等微生物内部结构

9、有极强的氧化破坏性,可达到杀灭细菌繁殖体、芽孢、甲乙型肝炎病毒、真菌和原虫胞囊等各种细菌,对细菌和大肠菌群的杀灭作用是非常显著的。国家标准规定:臭氧消毒时,与水接触的时间至少不能小于12min,出水不能大于0.3mg/L。臭氧的CT值在0.0060.020mg/L•min的情况下能杀灭99%的大肠杆菌3。但是,使用臭氧需臭氧发生器,要现场制备,成本较高。(3)紫外线消毒。紫外线用于饮用水消毒,具有消毒快捷、彻底、不污染水质、运作简便、使用及维护费用低等优点。研究结果表明4,高强度的紫外线彻底灭菌只需要几秒钟,一般大肠杆菌和细菌总数的平均去除率可达99%以上。此外,紫外线消毒不会造成

10、二次污染,不产生任何有毒物质。紫外线消毒的缺点在于在管网中没有持续的消毒效果。由于农村供水管网短,水在供水系统短时间内就能到达管网末端,水与消毒介质没有足够的接触时间;大部分农村地区经济不富裕,不适宜使用运行费用较高的消毒设备;农村管水员文化水平普遍不高,较难接受操作复杂的设备。因此,农村饮用水的消毒设备必须具备消毒效果好、自动化程度高、易于操作、运行成本低等特点。综合技术、经济比较之后,二氧化氯、臭氧、紫外线消毒是适合于农村地区饮用水消毒的方式。对于小管网,紫外线消毒和臭氧消毒比较有优势;对于大水量供水的农村地区,宜采用二氧化氯消毒。从综合成本上来考虑,紫外线消毒成本最低,其次是二氧化氯,臭

11、氧成本最高。3结论与讨论在农村地区,由于水源保护措施不够完善,造成水源水受到污染,严重影响到人们的正常生产和生活。针对我国北方地区4个未采用消毒措施的农村饮用水水源水质调查发现,感官指标和化学指标均符合国家标准,微生物指标超标。农村地区的饮用水水源需要消毒设施,综合技术、经济比较之后,二氧化氯、臭氧、紫外线消毒是适合于农村地区饮用水消毒的方式。小管网适合用紫外线消毒或臭氧消毒;大水量供水的农村地区宜采用二氧化氯消毒。4参考文献1 李代鑫.我国农村饮水安全问题及对策C.中国水博览会暨中国水务高峰论坛,2006.2 王延勇.我国生活饮用水安全的现状与对策J.中国初级卫生保健,2007,21(1):

12、34-36.3 王永仪,蒋展鹏,顾夏声.二氧化氯消毒现状与发展J.中国给水排水,1996,12(5):23-25.4 刘文君,孙文俊.农村地区饮用水消毒技术的应用J.中国水利,2005(19):23-25.其他参考文献Baker, Sheridan. The Practical Stylist. 6th ed. New York: Harper & Row, 1985.Flesch, Rudolf. The Art of Plain Talk. New York: Harper & Brothers, 1946.Gowers, Ernest. The Complete Plain Words.

13、 London: Penguin Books, 1987.Snell-Hornby, Mary. Translation Studies: An Integrated Approach. Amsterdam: John Benjamins, 1987.Hu, Zhuanglin. 胡壮麟, 语言学教程 M. 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6.Jespersen, Otto. The Philosophy of Grammar. London: Routledge, 1951.Leech, Geoffrey, and Jan Svartvik. A Communicative Grammar

14、of English. London: Longman, 1974.Li, Qingxue, and Peng Jianwu. 李庆学、彭建武, 英汉翻译理论与技巧 M. 北京: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出版社, 2009.Lian, Shuneng. 连淑能, 英汉对比研究 M. 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3.Ma, Huijuan, and Miao Ju. 马会娟、苗菊, 当代西方翻译理论选读 M. 北京: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009.Newmark, Peter. Approaches to Translation. London: Pergmon P, 1981.Quirk, R

15、andolph, et al. A Grammar of Contemporary English. London: Longman, 1973.Wang, Li. 王力, 中国语法理论 M. 济南: 山东教育出版社, 1984.Xu, Jianping. 许建平, 英汉互译实践与技巧 M. 北京: 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3.Yan, Qigang. 严启刚, 英语翻译教程 M. 天津: 南开大学出版社, 2001.Zandvoort, R. W. A Handbook of English Grammar. London: Longmans, 1957.Zhong, Shukong. 钟述孔, 英汉翻译手册 M. 北京: 商务印书馆, 1983.Zhou, Zhipei. 周志培, 汉英对比与翻译中的转换 M. 上海: 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 2003.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其他范文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