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学论文花生蛴螬播种期一次用药全生育期控制技术.doc

上传人:文库蛋蛋多 文档编号:3990314 上传时间:2023-03-30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26.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社会学论文花生蛴螬播种期一次用药全生育期控制技术.doc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社会学论文花生蛴螬播种期一次用药全生育期控制技术.doc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社会学论文花生蛴螬播种期一次用药全生育期控制技术.doc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社会学论文花生蛴螬播种期一次用药全生育期控制技术.doc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社会学论文花生蛴螬播种期一次用药全生育期控制技术.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社会学论文花生蛴螬播种期一次用药全生育期控制技术.doc(4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花生蛴螬播种期一次用药全生育期控制技术 花生蛴螬播种期一次用药全生育期控制技术是小柯论文网通过网络搜集,并由本站工作人员整理后发布的,花生蛴螬播种期一次用药全生育期控制技术是篇质量较高的学术论文,供本站访问者学习和学术交流参考之用,不可用于其他商业目的,花生蛴螬播种期一次用药全生育期控制技术的论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因网络整理,有些文章作者不详,敬请谅解,如需转摘,请注明出处小柯论文网,如果此论文无法满足您的论文要求,您可以申请本站帮您代写论文,以下是正文。 摘要 针对花生蛴螬发生面积越来越大、危害越来越重的实际,通过研究,总结出了一套花生蛴螬播种期一次用药全生育期控制技术,有效地控制了蛴螬的发

2、生和危害,取得了良好的社会和经济效益。关键词 花生蛴螬;一次用药;控制技术中图分类号 S435.652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7-5739(2008)20-0121-01花生蛴螬是近年来发生较重的地下害虫,据海阳市20002007年的统计资料表明,该市8年累计发生为害面积3.98万公顷,占播种面积的27.92%,绝产面积1.11万公顷,减产6 220t,减产幅度达11.83%,造成经济损失2 335 万元。自2005年开始,海阳市农技站经过研究,总结出了一套花生蛴螬播种期一次用药全生育期控制技术,并在生产上应用,平均产量比对照增加1 418.4kg/hm2,增加纯效益4 953.6元/hm2

3、。1技术原理一次用药是指在花生播种期一次性使用所选用的药剂,通过药剂本身的药效缓释功能,保证花生整个生长期内不受蛴螬为害,从而达到省工、增产、增效的目的。该技术的核心是所用的药剂35%绿鹰微胶囊乳剂,系安徽省农科院植保所针对防治花生蛴螬缺少长效、高效药剂,花生幼果期用药,劳动强度大、用工多、效果难保证且易造成农药残留超标的难题,运用农药微胶囊化控制释放技术研制成功的新型地下害虫防治剂。它具有环保、低残留、高效、持效期长、使用简便、省工等特点。2技术应用特点一是高效。使用该技术防治蛴螬,用药后,能通过胶囊的缓释作用,持续供药,药效期达120d以上,起到播种期一次用药全生育期控制的功效。经我市技术

4、人员多点、多法对比试验,对花生蛴螬的防治效果达85%以上。二是使用方便。在花生播种期,结合播种一次应用,不必增加额外的人力、物力。在生长期的使用同常规。三是安全。不烧种、不伤苗,对种子安全。四是环保。该技术所用药剂的主要成分为辛硫磷,使用后,在花生产品中无残留、无污染、无公害。五是增产。该技术应用后花生果仁饱满,增产荚果6001 200 kg/hm2,花生产量提高15%以上。3技术操作规程3.1播种期药剂拌种在花生播种时,用35%绿鹰微胶囊乳剂7.5kg/hm2,对水15kg/hm2,搅匀后拌种,然后堆放在阴凉干燥处阴干30min,再播种。要边播种边盖土,以防止药剂见光分解,影响药效。此法防效

5、达80%以上,增产18.2%以上。在播种面积不大,人手不足的情况下,可选用播种时拌种,但要随拌随用。3.2播种期喷药液盖种一要按常规法播种。二要均匀喷药,用35%绿鹰微胶囊乳剂12kg/hm2,对水2 250kg/hm2,用喷雾器均匀的喷布在播种沟的花生上,注意:喷雾器要用粗喷片,药液尽量不要顺沟浇,以防浪费。三要及时盖土,要求喷1垄盖1垄,禁止喷后一起盖土,以防止药液见光分解,降低药效。此法防效达90%以上,增产19.4%以上。在墒情稍差的地块宜选用液喷法,这样既能增加土壤墒情,又能达到防治目的。3.3播种期拌药沙盖种花生播种后,用35%绿鹰微胶囊乳剂12kg/hm2拌细沙750kg/hm2

6、,均匀撒施于花生播种沟内,可边播边盖沙,也可播种结束后,统一盖沙覆土。此法防效达80%以上,增产16%以上。在墒情稍大的地块宜选用盖沙法,这种方法可降低花生播种沟内的湿度,增加防治效果。3.4生长期药液灌墩对播种期未做种子及土壤处理的花生田,可在花生出苗破膜后到开花前,用35%绿鹰微胶囊乳剂1215kg/hm2,对水2 250kg/hm2,均匀浇灌于花生根部,灌根后即使成虫产卵或已有幼虫均可以杀死,且药效期长达120d,可控制到收获。3.5注意事项严格药剂选用和用量。一种药剂在生产中如果连续使用,蛴螬容易产生抗药性,降低防治效果,最好是同一生长季节,不要连续使用同种药剂。另外,药剂用量不能盲目

7、加大,特别是新型药剂(如35%绿鹰微胶囊乳剂),否则一是浪费,二是容易产生抗药性。4花生蛴螬机械播种一次用药全生育期控制技术规程花生机械播种具有播种效率高、劳动强度低、种植规格规范、播种质量好等特点。近年来,随国家良种补贴、机械补贴等惠农政策的不断深入,农民的科技意识不断加强,机械化种植程度越来越高。以海阳市为例,花生常年种植面积1.67万公顷,机械播种面积达0.470.67万公顷,占播种面积的30%40%。全国花生种植面积达400万公顷,机械播种面积正逐步推广加大。加快花生机械化种植进程,是花生生产技术发展的必然趋势。但在具体的生产中,机播花生有82.5%左右的面积未进行种子和土壤处理。其主

8、要原因,一是用药剂拌种,花生种皮容易皱缩,在机械播种时很易造成脱皮、碎粒,使出苗后缺苗断垄严重;二是目前机播花生生产中所用的土壤处理剂大多为微粒剂或粉剂,在播种时容易发生堵塞,影响播种效果。因此,机械播种的花生,在对地下害虫特别是蛴螬的控制上是一个盲区,直接制约着花生产业的发展。针对这种实际情况,课题组进行了大量试验研究,并对现有的播种机械进行了改进,采用播种期一次用药全生育期控制技术,彻底解决了花生机械播种中蛴螬危害的难题。4.1储药罐的设计与安装4.1.1设计。储药罐为铁制品,容量50kg左右。储药罐顶端中部留1个加药口,并用密封垫封口,防止漏气。储药罐顶端一侧留1个进气孔,外露部分要求带

9、螺丝,以便连接进气胶管。储药罐底端一侧留1个出药孔,外露部分要求带螺丝,以便连接出药胶管。4.1.2安装与固定。储药罐安装在动力车的右翼板上,并用螺丝固定,防止滑落。进气胶管一端连接在储药罐的进气孔,一端连接在机动车的气泵上,通过气压将药液泵出。出药胶管一端连接在储药罐的出药孔上,一端连接在喷药杆进药口上;并在储药罐的出药孔处安装可调节阀门,以控制出药量。4.2喷药杆的设计与安装4.2.1设计。喷药杆用中空铁管制作,两端焊接封闭,不留缝隙。喷药杆顶端中部留1个进药口,外露部分要求带螺丝,以便连接储药罐的出药胶管。喷药杆底部距两端各留1个出药分口,2个出药分口间的距离为机播花生的小行距。2个出药

10、分口各用中空铁管连接,做为喷药分杆。要求两端带螺丝,以方便连接。在2个喷药分杆顶端分别安装1个可调喷头,将药液喷到播种耧播下的花生上。4.2.2安装。喷药杆安装固定在原播种机械的横梁上。位置在花生播种楼脚后250mm处。两侧横梁上分别焊接1个带钳子的可调螺丝,可根据不同的田块调节喷药杆的倾斜度,使药液能有效地喷到花生上,达到理想的防治效果。喷药分杆顶端的可调喷头,固定在播种楼脚后50mm处,可调喷头可根据实际情况控制出药液量,达到经济、有效的目的。4.3药剂的配用药剂选用35%绿鹰微胶囊乳剂,用药1215kg/hm2(用水2 250kg/hm2),即每药箱1次用药300g左右为宜。4.4提高播

11、种质量一要播前整地,要求在深耕的基础上早春耙耢土地,平整地面,使土壤耕层上松下实。二要规范播种,一般垄距85cm,播27万株/hm2,播深5cm为宜,小行距2530cm。三要掌握好覆膜质量标准。4.5机械应用防治效果据大面积应用证明,机播示范田平均单产6 742.5kg/hm2,比对照增产1 053kg/hm2,增幅为18.51%。蛴螬危害虫果率降低19.25%,防治效果88.96%,增加经济效益3 492元/hm2。其他参考文献Baker, Sheridan. The Practical Stylist. 6th ed. New York: Harper & Row, 1985.Flesch

12、, Rudolf. The Art of Plain Talk. New York: Harper & Brothers, 1946.Gowers, Ernest. The Complete Plain Words. London: Penguin Books, 1987.Snell-Hornby, Mary. Translation Studies: An Integrated Approach. Amsterdam: John Benjamins, 1987.Hu, Zhuanglin. 胡壮麟, 语言学教程 M. 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6.Jespersen, Otto. Th

13、e Philosophy of Grammar. London: Routledge, 1951.Leech, Geoffrey, and Jan Svartvik. A Communicative Grammar of English. London: Longman, 1974.Li, Qingxue, and Peng Jianwu. 李庆学、彭建武, 英汉翻译理论与技巧 M. 北京: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出版社, 2009.Lian, Shuneng. 连淑能, 英汉对比研究 M. 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3.Ma, Huijuan, and Miao Ju. 马会娟、苗菊, 当代

14、西方翻译理论选读 M. 北京: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009.Newmark, Peter. Approaches to Translation. London: Pergmon P, 1981.Quirk, Randolph, et al. A Grammar of Contemporary English. London: Longman, 1973.Wang, Li. 王力, 中国语法理论 M. 济南: 山东教育出版社, 1984.Xu, Jianping. 许建平, 英汉互译实践与技巧 M. 北京: 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3.Yan, Qigang. 严启刚, 英语翻译教程 M. 天津: 南开大学出版社, 2001.Zandvoort, R. W. A Handbook of English Grammar. London: Longmans, 1957.Zhong, Shukong. 钟述孔, 英汉翻译手册 M. 北京: 商务印书馆, 1983.Zhou, Zhipei. 周志培, 汉英对比与翻译中的转换 M. 上海: 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 2003.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其他范文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