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学论文开都河大山口至焉耆河段洪水过程的演算.doc

上传人:仙人指路1688 文档编号:3990340 上传时间:2023-03-30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2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社会学论文开都河大山口至焉耆河段洪水过程的演算.doc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社会学论文开都河大山口至焉耆河段洪水过程的演算.doc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社会学论文开都河大山口至焉耆河段洪水过程的演算.doc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社会学论文开都河大山口至焉耆河段洪水过程的演算.doc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社会学论文开都河大山口至焉耆河段洪水过程的演算.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社会学论文开都河大山口至焉耆河段洪水过程的演算.doc(4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开都河大山口至焉耆河段洪水过程的演算 开都河大山口至焉耆河段洪水过程的演算是小柯论文网通过网络搜集,并由本站工作人员整理后发布的,开都河大山口至焉耆河段洪水过程的演算是篇质量较高的学术论文,供本站访问者学习和学术交流参考之用,不可用于其他商业目的,开都河大山口至焉耆河段洪水过程的演算的论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因网络整理,有些文章作者不详,敬请谅解,如需转摘,请注明出处小柯论文网,如果此论文无法满足您的论文要求,您可以申请本站帮您代写论文,以下是正文。 摘要 开都河频繁的洪水时常危害着两岸人民生命及财产的安全,是巴州地区的重点防洪流域。现通过多年洪水资料分析,用多因素情况下的线性特征河长连续演算法

2、,推求大山口至焉耆河段的洪水过程。能用上游站的洪水过程,演算预报下游站的洪水过程和洪水要素,旨在指导开都河流域防讯工作的开展。关键词 洪水过程;特征河长;波速中图分类号 TV122;TV213.4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5739(2008)16-0310-031洪水情况大山口是开都河的主源,据大山口水文站19562003年多年统计,超过防洪标准600m3/s以上的年最大洪水流量达11年次,尤其1999年、2000年相继测到有水文记载以来的特大洪水1 870m3/s和1 100m3/s的洪峰流量。黄水沟是开都河下游段的最大支流,据黄水沟水文站19562003年多年统计,超过防洪标准120

3、m3/s以上的年最大洪水流量达25年次,尤其1996年发生的602m3/s的洪峰为历年实测之最。2推求开都河大山口至焉耆河段洪水过程的方法2.1推求方法以开都河现有控制站大山口站实测洪水过程为主,以黄水沟站的实测洪水过程为辅。用线性特征河长连续演算法,分别推求各站洪水过程到达下游焉耆站的过程。两站推求的洪水过程按时间对应叠加,求得两站洪水过程到达下游焉耆站的洪水叠加过程。2.2线性特征河长连续演算原理把演算河段(上游站至下游站之间的河段)按特征河长划分为N个单元河段。根据特征河长的概念,每个单元河段的槽蓄量与其下断面流量之间应当呈单值关系。假定每个单元河段的此种关系均为线性,则将它们与各自的河

4、段水量平衡方程式联立,就得到用于描写河段洪水波运动的微分方程组:式中:I(t)、O(t)整个演算河段的入流过程和出流过程;O1(t)、O2(t)、ON-1(t)第1、2、N-1单元河段的出流过程;K1、K2、KN第1、2、N单元河段的槽蓄系数。当各单元河段的槽蓄系数均不随流量变化时,该微分方程是线性的,满足叠加原理。消去所有的中间变量O1、O2、ON-1,得一等价的N阶常微分方程:O(t)+(K1+K2+KN)dO/dt+(K1 K2+K1 K3)d2O/dt2+(K1 K2 K3)d3O/dt3+K1 K2 K3KN dNO/dtN=I(t)当K1=K2=K3=KN=KL时,K洪水波在特征河

5、长内的传播时间。N阶常微分方程变为河段汇流曲线:瞬时单位线中包含两个待定参数N和K。根据它们的物理意义可分别用下列二式计算确定:N=L/和K=/Ck式中:L为上游站至下游站的河段总长,为特征河长,Ck为河段中洪水波的波速。根据实测流量资料可求得:特征河长=Q/ioBCK,波速Ck=dQ/dA式中:Q、A、B、io分别为实测流量资料中的流量、断面积、水面宽、水面比降。由O(t)=I(t)*u(t)计算入流过程对应的出流过程1。2.3连续演算法实际应用选用19871999年,大山口站大于400m3/s的实测流量资料、黄水沟站大于100m3/s的实测流量资料和焉耆站大于100m3/s的实测流量资料,

6、建立各站的流量与面积(A)、平均流速(V)、水面宽(B)等各项水文要素关系,按流量整数值(百位数)查出对应的各要素值,按波速Ck=dQ/dA、特征河长=Q/ioBCk,进行分析计算。分别计算出大山口站和黄水沟站各级流量对应的波速与特征河长,绘制出大山口站和黄水沟站的流量与波速、特征河长的相关曲线(见图1、图2)。选用对应的S(t)曲线,从各站选取的S(t)曲线上按t=n(h)读取S(t-t)数据,进而求得各站自所对应的u(t,t)瞬时单位线数据,按O=I*u(t,t)式计算瞬时入流所对应的瞬时出流。由此就可以用上游大山口站的入流过程,计算出到达下游焉耆站的出流过程。黄水沟站的入流过程,计算出到

7、达下游焉耆站的出流过程。将大山口站、黄水沟站到达焉耆站的出流过程按时间对应叠加,就得到两站联合演算的叠加过程。2.4实际演算结果用大山口站2000年7月25日8时至26日8时,2002年6月6日23时至7日23时,17日23时至18日23时,7月29日14时至30日14时,同期黄水沟站的实测流量过程资料,各站实测过程按t=3h整点摘录使用,进行试演算(见表1)。演算过程与焉耆站实测过程及误差统计(见表2)。因各站演算的参数是在一定流量的条件下求得,本演算预报方案适用于大山口站大于400m3/s和黄水沟站大于100m3/s的洪水流量过程。从误差统计来看,各次演算的均方差S20.03符合精度要求1

8、。方案的精度DC=0.72(乙级),预报的时效CET0.85(及时)。本次演算方案未考虑河段中人类活动的影响。如黄水沟站下游2km处,黄水沟分为东西2个支流,东支水量用于农田灌溉后直接汇入博斯腾湖,西支在汛期水量较大时有部分水量汇入开都河大山口至焉耆河段。因此,若能及时了解预报河段中各分水枢纽和渠首引水分洪的水情情况,及时修正预报因素,就能减小预报的误差,提高本演算预报方案的精度。3结语若有了此项预报方案,当流域发生大洪水时,我们就可以提前用上游大山口站和黄水沟站的洪水流量过程,预报出洪水到达和经过焉耆河段的洪峰流量、洪水流量过程、洪水的持续时间和洪量等洪水要素。因此应加强流域的水情站网建设,

9、建设水情信息传输系统、水情信息处理系统、和水情信息数据库。实现流域河段的分级洪水预报系统,提高预报的精度和时效性。4参考文献1 华东水利学院;中国湿润地区洪水预报方法M.杭州:水利电力出版社,1978.其他参考文献Baker, Sheridan. The Practical Stylist. 6th ed. New York: Harper & Row, 1985.Flesch, Rudolf. The Art of Plain Talk. New York: Harper & Brothers, 1946.Gowers, Ernest. The Complete Plain Words. L

10、ondon: Penguin Books, 1987.Snell-Hornby, Mary. Translation Studies: An Integrated Approach. Amsterdam: John Benjamins, 1987.Hu, Zhuanglin. 胡壮麟, 语言学教程 M. 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6.Jespersen, Otto. The Philosophy of Grammar. London: Routledge, 1951.Leech, Geoffrey, and Jan Svartvik. A Communicative Grammar of

11、 English. London: Longman, 1974.Li, Qingxue, and Peng Jianwu. 李庆学、彭建武, 英汉翻译理论与技巧 M. 北京: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出版社, 2009.Lian, Shuneng. 连淑能, 英汉对比研究 M. 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3.Ma, Huijuan, and Miao Ju. 马会娟、苗菊, 当代西方翻译理论选读 M. 北京: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009.Newmark, Peter. Approaches to Translation. London: Pergmon P, 1981.Quirk, Ran

12、dolph, et al. A Grammar of Contemporary English. London: Longman, 1973.Wang, Li. 王力, 中国语法理论 M. 济南: 山东教育出版社, 1984.Xu, Jianping. 许建平, 英汉互译实践与技巧 M. 北京: 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3.Yan, Qigang. 严启刚, 英语翻译教程 M. 天津: 南开大学出版社, 2001.Zandvoort, R. W. A Handbook of English Grammar. London: Longmans, 1957.Zhong, Shukong. 钟述孔, 英汉翻译手册 M. 北京: 商务印书馆, 1983.Zhou, Zhipei. 周志培, 汉英对比与翻译中的转换 M. 上海: 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 2003.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其他范文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