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论文国内外游客教育研究进展.doc

上传人:laozhun 文档编号:3990714 上传时间:2023-03-30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35.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管理论文国内外游客教育研究进展.doc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管理论文国内外游客教育研究进展.doc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管理论文国内外游客教育研究进展.doc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管理论文国内外游客教育研究进展.doc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管理论文国内外游客教育研究进展.doc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管理论文国内外游客教育研究进展.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管理论文国内外游客教育研究进展.doc(7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国内外游客教育研究进展 国内外游客教育研究进展是小柯论文网通过网络搜集,并由本站工作人员整理后发布的,国内外游客教育研究进展是篇质量较高的学术论文,供本站访问者学习和学术交流参考之用,不可用于其他商业目的,国内外游客教育研究进展的论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因网络整理,有些文章作者不详,敬请谅解,如需转摘,请注明出处小柯论文网,如果此论文无法满足您的论文要求,您可以申请本站帮您代写论文,以下是正文。 摘要众所周知,随着旅游业的快速发展,中国游客急需加强教育。但与发达国家相比,目前国内关于游客教育的理论研究与工作实践还处于起步状态,缺乏系统性。当我们面对更大规模的游客人群和更为复杂的旅游活动时,研究游

2、客应当遵循什么样的标准以及怎样用这些标准去教育游客、规范游客的行为势在必行。本文从游客教育的起因入手,总结研究了国内外游客教育的内容、方法、模式和技术进展情况。关键词游客教育;内容;方法;模式;技术中图分类号F5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5006(2008)07009205游客教育概念源自美国荒野系统研究文献,一般译为“Visitor education”,是指通过一定的方式向游客传送低影响技术知识等信息,改变游客行为,减少娱乐使用对资源的影响的一种措施。目前,游客教育作为旅游地的一种管理理念,已为发达国家旅游地所广泛应用。1游客教育的起因及其研究历史1.1游客教育起源于人们对游憩冲击的觉

3、醒很长一段时间,旅游业被人们誉为“无烟工业”而备受推崇。当旅游地生态环境出现恶化、特色文化逐渐被同化时,人们才意识到旅游活动会对环境产生冲击,如不及时加以妥善的调控和管理,这些冲击带来的破坏将会不可逆转。旅游地居民最激进、最典型的一次表述是夏威夷代表在一次旅游会议上说的一段话:“我们不想要旅游业,我们不需要你们,我们不想降格为仆人和舞者。这是一种文化卖淫。我在夏威夷不想看到你们中的任何一个人。世界上没有无辜的旅游者。”科学家们关注旅游活动对旅游地生态环境影响开始于20世纪30年代。最初是在美国加利福尼亚红杉林国家公园进行旅游活动对植被及土壤等因子的影响效应研究。随后美国许多公园都开展了此项研究

4、,如卢茨(Lutz,1945)研究了美国康涅狄格州野餐地土壤的改变。而在欧洲,这一时期的研究重点则放在一些具体的旅游活动类型(如践踏)的影响效应方面。进入20世纪80年代后期及90年代,学者们在管理技术与监测系统的评估上进行了较为全面的研究,出版了多本专著。如海米特(Hammitt W.E.)等编著的野外旅游一生态影响及经营管理学,亨特与格林(Hunter C,Green H)合著的旅游与环境:一种可持续的关系吗?等。不少国内学者也较早地开展了游憩干扰实验。1984年,王资荣和郝小波对张家界国家森林公园的水体、空气及几种树叶中氟(F)的含量进行了监测,并分析了旅游对张家界国家森林公园自然生态环

5、境的影响;1988年,吴楚材、吴章文带领课题组对张家界国家森林公园的环境质量与旅游活动规律进行了专门研究。此外,中国台湾的陈立桢(1988)、刘濡渊(1989)等学者从不同侧面就旅游对自然生态环境的冲击进行了较为深入的研究。1.2游客教育发展于人们对游客管理的探索在游憩干扰机理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专家们提出了许多管理策略。最初是通过直接管理法直接改变游客的意愿和行为。具体的技术措施包括巡视、罚款、监视、分区、限制(游客数量、规模、停留时间)等。直接管理对游客和资源的负面影响起着直接的遏止作用,但也存在被动、对抗、技术性强和高成本等局限。因此,后来的游客管理越来越倾向于“胡萝卜加大棒”以间接管理法

6、为主配合直接管理法。间接管理法给予游客选择的自由,不具对抗性,注重对游客行为的提前干预(教育、沟通、解说和劝说)和隐性控制(如物理变更、信息引导和价格变动等)。其成本一般比直接管理低,但在很多情况下收到的效果却与直接管理一样大,甚至还大,解决问题更彻底。美国是最早从以硬性管理为主的直接管理向以教育为主的间接管理过渡的国家。20世纪60年代,针对游客冲击问题,美国林业局、国家公园机构和土地管理局开始应用规章制度约束访客行为。为提高管理效果,有关专家认识到需要发展教育项目来辅助这些规章制度。总结起来,学者们提出的游客管理理论有韦格(Wagar,1964)提出的游憩承载力(RCC)、美国国家林业局提

7、出的游憩机会序列(ROS)、美国国家公园管理局提出的游客体验与资源保护(VERP)、澳大利亚自然保护区土地管理局提出的游客风险管理(VRM)等。各类描述和研究保护对策的名称有:负责任的旅游(ResponsibleTravel)、低冲击旅游(Low-Impact Tourism)、可持续旅游(Sustainable Tourism)、绿色旅游(Green Tourism)、柔性旅游(S0ft Tourism)和生态旅游(Ecotourism)等。无一例外,各类对策都将教育列为主要内容,比如,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特别顾问塞巴罗斯拉斯库兰(ceballos-Lascur6in)指出自然旅游、

8、环境教育和生态持续是生态旅游的3个核心组成部分。1.3国内关于游客教育的直接研究历史回顾迄今为止游客教育方面研究的基础仍非常薄弱,但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讲,游客教育的声音已经出现在公共、私营和非营利性部门中,尽管他们关注游客教育的目的不一样。概括起来,我国对生态旅游者教育的研究的主要特点有4个,一是起步较晚;二是研究人员和研究成果少;三是偏重理论探讨,实证研究不多;四是重视程度不高。国内较早在旅游规划中明确进行游客教育设计的是吴楚材、吴章文。这两位教授主持的“广州流溪河国家森林公园总体规划”(1992)等项目的规划文本专门为“旅游教育”安排了一个章节,并从宏观层面提出了开展旅游者教育的具体举措。

9、最早专门论述生态旅游者教育的学者是钟林生。1999年,钟林生在思想战线杂志上发表试论生态旅游者的教育一文,对生态旅游者教育的意义、内容、途径等进行了详细的分析。2002年,张光生、王燕。在研究俄罗斯自然保护区生态教育经验的基础上,对国内自然保护区生态教育活动的发展提出了对策性建议。2003年,蔡君。对美国不留痕迹教育项目作了全面、系统的研究。另外,2004年,赵怀琼、杜方明在讨论生态旅游与生态旅游教育的关系时,对生态旅游者教育进行了专门阐述。2005年,侯沛芸、李光中、王鑫(中国台湾)在研究生态旅游与世界遗产教育的策略时,专门对生态旅游者的教育目标、教学方法、教学渠道和教学内容进行了设计。20

10、06年,周俊满在研究生态旅游地的生态环境教育时,对生态旅游者的组织管理作了研究;程鲲、李洪光、蔡君等是国内少数开展游客教育技术实验研究的学者之一。2002年,程鲲在邹红菲和王进军的指导下对哈尔滨、北京和广州3个动物园分别进行了游客教育技术调查。2004年,李洪光、蔡君对北京云蒙山国家森林公园的游客活动进行分析与评价之后,对游客乱扔垃圾行为实施了教育干预。此外,吴必虎研究了旅游解说系统的教育功能。他 认为,一个完整的解说系统通常具有教育、导引、传播知识和加强旅游资源与设施的保护等功能。2游客教育内容研究综述2.1国外游客教育内容研究概述美国针对游客进行的不留痕迹教育项目教育材料包括16种技术和伦

11、理系列小册子、教育原则及宣传低影响旅行和露营实践的核心声明,并且每年都有新的技术和伦理卷册添加到系列中来。其中教育原则从项目创建到目前修订了2次,共有7条。主要内容如下:事先规划和准备;在耐用表面上进行露营和旅行;正确处理废弃物;不干扰自然;把营火的影响减到最小;尊重野生动物;考虑其他游客。此外,美国还特别重视基础环境教育。美国各州制定的环境教育指南重在对被教育者的消费价值观念进行教育。马萨诸塞州环境教育指南要求学习者要比较美国与发展中国家之间的资源消费,要认识到全球环境公正问题源于美国人资源消费方式以及改变美国人消费习惯的必要性。威斯康星州环境教育课程计划指南直接对有益于环境的消费行为进 国

12、内外游客教育研究进展是小柯论文网通过网络搜集,并由本站工作人员整理后发布的,国内外游客教育研究进展是篇质量较高的学术论文,供本站访问者学习和学术交流参考之用,不可用于其他商业目的,国内外游客教育研究进展的论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因网络整理,有些文章作者不详,敬请谅解,如需转摘,请注明出处小柯论文网,如果此论文无法满足您的论文要求,您可以申请本站帮您代写论文,以下是正文。行了细致分类:直接不购买行为(拒绝购买对环境有负面影响的商品);间接不购买行为(拒绝购买从事对环境有否定性活动的个人或组织的商品);节约(借此削减对环境给予负面影响的商品);对有助于改善环境质量的消费运动进行资金援助、志愿者援助或

13、经济性支援。澳大利亚布鲁姆观鸟台对游客开设了专家讲座,内容有鸟类识别、计数技术的一日课程,鸟类数量监测、鸟类控制、海鸟识别、海鸟生物学和海鸟保护课程。澳大利亚登特利生态居在游客入住时会发一些教育资料,包括1张鸟类品种清单、22种比较容易识别的当地植物的表格以及这些植物的土著用法。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和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制定的贝尔格莱德宪章认为,环境教育的内容应包含如下目标:意识:帮助个人和社会团体对整体环境及有关问题有所觉察和保持敏感度;知识:帮助个人和社会团体掌握对整体环境及有关问题的基本认识,理解人类在整体环境及有关问题中所担当的角色及重要的责任;态度:帮助个人及社会团体掌握社会价值,显示对环境

14、的强烈关注及拥有主动参与保护与改善环境的动机;技能:协助个人及社会团体掌握解决环境问题的知识和技能;评价:帮助个人与社会团体从生态、政策、经济、社会、美学及教育的角度去评价环境措施和教育课程;参与:帮助个人与社会团体发展他们对环境问题的责任心和迫切感,借以保证以适当的行动去解决环境问题。总结起来,国外游客教育课程或教育指南的特征主要体现在3个方面:一是教育内容覆盖范围广,涉及到旅游技术、旅游知识、旅游行为、旅游道德、旅游消费等多个领域;二是教育内容非常深入细致。有的具体到了对游客每一个可能发生的行为进行约束性教育;三是目的明确,可操作性强。2.2国内游客教育内容研究概述国内关于游客教育的内容尚

15、没有统一的标准。相比国外,国内学者的研究还处于宏观的方案或者内容体系的讨论研究上,没有详细到对应的知识点,有的只能称之为一种思想或想法。钟林生(1999)认为生态旅游者教育的内容主要有4个方面:自然与文化知识、生态环境意识、生态旅游指南和生态旅游行为规范。自然与文化知识是提高生态环境意识的前提,通过理解自然与文化达到欣赏自然与文化,通过欣赏自然与文化达到保护自然和尊重文化,生态旅游指南能够帮助游客很好地完成生态旅游活动,生态旅游行为规范是保护思想在生态旅游者行为中的具体体现。赵怀琼等(2004)提出对生态旅游者要进行旅游需求、价值发现和生态欣赏水平的教育。许颖(2004)认为旅游者的教育内容应

16、包括如何引导旅游者用正确的动机、正确的观念、正确的方式参与旅游活动。也有部分学者就某一单体教育内容提出了自己较为详细的教育观点。夏赞才认为要加强旅游者的道德教育,要将“敬重自然,保护旅游环境”、“完善自我,培养高尚人格”等作为当前旅游道德建设的重要内容。禾珍引提出要加强旅游者的旅游风险教育,培养和强化旅游风险意识、提高旅游风险防范与化解能力。朱樱、张丹提出要通过导游对旅游者进行旅游卫生教育,了解旅游中常见传染病的特征,学习掌握旅行中常见外伤的初步处理和急救知识,对旅游中常见病的病症以及对其所反映的征兆能有所认识和警觉,以及了解国际旅游的特殊卫生要求等。程鲲发现动物保护方面的知识比动物的基本知识

17、更受游客关注,因此提出对游客开展动物知识教育时应增加濒危物种的知识,如分布状况、濒危原因以及如何挽救等,以提高游客的动物保护意识。侯沛芸等提出世界遗产地的生态教育内容应包括世界遗产公约、世界遗产与认同、世界遗产和旅游、世界遗产和一个和平的文化。3游客教育模式与技术研究综述3.1游客教育模式研究各国对游客进行教育的模式多种多样,从教育组织方式来看,主要有政府干预、非政府组织干预、政府与非政府组织联合干预、旅游地所有者干预、旅行社干预等几种形式。3.1.1国家干预模式这种模式主要是由国家对游客教育进行直接干预。20世纪60年代美国联邦机构对旅游者的教育干预就是属于国家干预,只不过后来逐渐过渡到了与

18、非政府组织联合干预的模式。我国对游客进行国家干预的显著事例是2006年中央文明办、国家旅游局公布的中国公民出境旅游文明行为指南和中国公民国内旅游文明行为公约,着手在全国范围内建立游客教育的激励机制、约束机制、督查考核机制和测评体系,推动全国各地修订完善市民公约、乡规民约、职业规范、学生守则等具体行为准则,把文明旅游基本要求渗入社会管理之中。3.1.2LNT教育模式1990年,美国林业局与国家户外领导学校建立教育伙伴关系,并针对荒野游客起草设计不留痕迹教育项目(Leave N0 Trace,LNT)的教育课程。1993年,土地管理局正式加入伙伴关系。1994年,国家公园机构和美国渔业和野生动物局

19、也加入伙伴关系。LNT项目的运作经费主要来自35个户外娱乐制造商和零售商的10万美元的财政预算支持,它是政府机构、非营利组织、户外用品商成功干预游客教育的一个典型。目前,在诸如澳大利亚、南非、菲律宾等国家,类似的模式被广泛效仿和采纳,并结合当地的环境和实际活动加以发展。3.1.3导游干预模式按照游客教育的组织者来分,主要有两种导游干预模式。第一种是由旅游地组织的导游教育模式。如世界遗产厄瓜多尔加拉帕哥斯群岛的游客教育主要由公园认证的专业导游担任。无论团队游客还是散客进入群岛必须至少安排一个专业导游,如果没有这样的导游带领,任何游客不得上岸进入公园。这种干预模式的特色是,导游除了提供自然学知识教

20、学之外,还有控制游客行为的绝对权力。主要表现在游客必须按照既定路线旅游、不能超过规 定的停留时间、必须与导游保持一定距离、必须将噪音保持在最小量、不能乱丢东西等等。如果不按规定行事,导游有权在剩余的行程中将游客限制在所乘游艇上。这种教育模式对不负责任、散漫的游客非常有效。目前,加拉帕哥斯群岛已经成为国际上大规模开发生态旅游目的地的实验性案例。第二种是由旅行社发起的导游教育模式。如澳大利亚探索生态旅游公司专门聘请科学研究人员担任导游,这些人员拥有多重资历,精通交流和科学,对游客进行生态环境知识解说。他们也向游客传授一些如何正确对待敏感文化和脆弱环境方面问题的建议,并有责任保证游客不乱仍垃圾、尽量

21、不破坏植物生长等。这种教育模式已成为这些旅行社招徕客源、特别是稳定回头客源的法宝,被许多旅游公司采纳。3.1.4考试干预模式美国阿拉斯加德那里国家公园对进入偏远地区开展徒步旅行和野营项目的游客进行入园考试。考试地点设在公园主大门的游客中心,利用电脑独立操作。考试内容有很多门类,其中心内容是有关熊的安全和如何减小旅游行为最小负面影响的技巧、长途旅行、露营等方面的知识,只有全部回答正确才会获得入园许可。每一个问题出现时,电脑屏就会给出一幅画、一个动物或一个方案,然后提出一个笔试问题。如“这幅画表明在哪儿是最合适的露营地?”等。这种模式不仅仅是一种游客教育模式,而且也成了一种评估机制,对游客量多并且

22、游客素质不高的旅游目的地来说,无疑是一种非常好的生态保护措施。3.2游客教育技术研究国内外学者对游客教育技术研究得最多的是教育载体。美国荒野专家科尔等(David N.Cole,et al,1990)对多种游客教育载体及其使用频率作了调查统计,结果表明,宣传册、地图、标识使用频率最高。见表1。国内也有学者对多种教育载体进行了实验研究。李洪光、蔡君对北京云蒙山国家森林公园的游客 国内外游客教育研究进展是小柯论文网通过网络搜集,并由本站工作人员整理后发布的,国内外游客教育研究进展是篇质量较高的学术论文,供本站访问者学习和学术交流参考之用,不可用于其他商业目的,国内外游客教育研究进展的论文版权归原作

23、者所有,因网络整理,有些文章作者不详,敬请谅解,如需转摘,请注明出处小柯论文网,如果此论文无法满足您的论文要求,您可以申请本站帮您代写论文,以下是正文。活动进行分析与评价之后,确定通过游客教育技术对游客乱扔垃圾行为施加教育干预。同时检验了标识与标识加广播两种教育方式在减少游客乱扔垃圾行为中的有效性,结果显示两种教育方式均有效,且两种教育方式的效果并无明显差别。采用观察法和问卷调查法对游客利用动物园的教育设施情况进行了分析,得知游客对动物说明牌的利用率很高(达91.6)。教育形式的多样化对提高教育效果也很重要。触摸动物、毛皮和头骨等形式和观看动物一样使游客获得“真实”的教育,而寓教于乐的方式如交

24、互式、提问或竞赛式的设施,也能刺激游客的学习欲望;在一些行为不活跃的动物展馆中,游客更希望得到讲解,并且倾向于专门的讲解员和饲养人员的指导。中国台湾注重通过解说技术使用解说牌等开展游客教育。台湾岛上几乎所有旅游地,都可以见到各种教人善待自己生命所系的家园,引发人们自觉维护良好环境的警示牌、实物标记和由保育人员安排的相关活动,这一切形成了“保育”事业,在台湾起到了良好的作用。另外,部分学者对于游客教育的切入方式作了研究。吴宝宏提出要从新闻传媒切入开展游客教育。通过新闻媒介的导向功能,引导旅游者的环境行为和活动;通过新闻媒介的监督功能,发挥舆论的特有作用。武青艳提出既要注意利用印刷类媒介,如图书、

25、报纸、杂志等,又要注意利用电子类媒介,如广播、电视、网络等。马勇、陈静提出建立互联网旅游教育应用模式,将企业网站包含的旅游目的地的视频音像资料等作为教材,培养旅游者的审美情趣。侯沛芸等认为世界遗产地的生态教育方法和渠道主要有形象化教学、大众传播媒介、户外教学、导览、出版品、与民间社团合作、研习营、研讨会、讲座、展览、特殊节日庆典等。预计未来,随着旅游产业的不断发展,游客教育技术水平将不断提高,逐步建立起包含网络、多媒体等先进技术的现代化教育系统,使旅游者从不同角度、不同空间获得旅游知识、接受素质教育。责任编辑:张宪玉;责任校对:吴巧红其他参考文献Baker, Sheridan. The Pra

26、ctical Stylist. 6th ed. New York: Harper & Row, 1985.Flesch, Rudolf. The Art of Plain Talk. New York: Harper & Brothers, 1946.Gowers, Ernest. The Complete Plain Words. London: Penguin Books, 1987.Snell-Hornby, Mary. Translation Studies: An Integrated Approach. Amsterdam: John Benjamins, 1987.Hu, Zhu

27、anglin. 胡壮麟, 语言学教程 M. 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6.Jespersen, Otto. The Philosophy of Grammar. London: Routledge, 1951.Leech, Geoffrey, and Jan Svartvik. A Communicative Grammar of English. London: Longman, 1974.Li, Qingxue, and Peng Jianwu. 李庆学、彭建武, 英汉翻译理论与技巧 M. 北京: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出版社, 2009.Lian, Shuneng. 连淑能, 英汉对比研

28、究 M. 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3.Ma, Huijuan, and Miao Ju. 马会娟、苗菊, 当代西方翻译理论选读 M. 北京: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009.Newmark, Peter. Approaches to Translation. London: Pergmon P, 1981.Quirk, Randolph, et al. A Grammar of Contemporary English. London: Longman, 1973.Wang, Li. 王力, 中国语法理论 M. 济南: 山东教育出版社, 1984.Xu, Jianping. 许建平, 英汉互译实践与技巧 M. 北京: 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3.Yan, Qigang. 严启刚, 英语翻译教程 M. 天津: 南开大学出版社, 2001.Zandvoort, R. W. A Handbook of English Grammar. London: Longmans, 1957.Zhong, Shukong. 钟述孔, 英汉翻译手册 M. 北京: 商务印书馆, 1983.Zhou, Zhipei. 周志培, 汉英对比与翻译中的转换 M. 上海: 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 2003.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其他范文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