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论文仿真技术在物流配送中的实际应用.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管理论文仿真技术在物流配送中的实际应用.doc(4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仿真技术在物流配送中的实际应用 仿真技术在物流配送中的实际应用是小柯论文网通过网络搜集,并由本站工作人员整理后发布的,仿真技术在物流配送中的实际应用是篇质量较高的学术论文,供本站访问者学习和学术交流参考之用,不可用于其他商业目的,仿真技术在物流配送中的实际应用的论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因网络整理,有些文章作者不详,敬请谅解,如需转摘,请注明出处小柯论文网,如果此论文无法满足您的论文要求,您可以申请本站帮您代写论文,以下是正文。 摘要:为了使物流配送成本降低到最少,现利用仿真技术(extendsim6.0版)来实现物流配送作业中资源的合理利用和优化,从而降低作业成本。通过建立仿真模型,并多次的运行
2、后输出数据,如:平均队长(Ave length)、平均等待时间(Ave Wait)以及每个资源的有效利用率(Utilization)。对以上数据进行分析和研究进而设计出最优的资源利用及合理分配的方案。关键词:仿真技术;建模;平均队长;利用率中图分类号:TP391.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3100(2008)10-0042-03Abstract: In order to achieve the logistics and distribution costs to be a minimum, we use simulation technology(extendsim6.0) to
3、make the most use of the resources that in logistics and distribution. So it can reduce the cost in logistics. By creating a simulation model and running many times, it can output useful data, such as Ave length、Ave Wait、and Utilization. Depending on analyzing and researching the data, we can design
4、 a optimal program for resources distribution.Key words: simulation technology; modeling; average length; average waiting0引言仿真技术就是建立计算机模型模拟实现现实的动态系统,在仿真模型上执行各种实验,以评估和改善系统绩效的一种计算机技术。随着计算机仿真技术的不断迅速发展,国内外现已发展到19种针对于物流系统的仿真软件。仿真技术在物流领域中的应用也在不断的深入,然而市场竞争日趋激烈,物流业也面临着越来越大的经营危机。仓储配送作为整个物流作业重要节点和组成部分,其经营管理状况
5、的优劣将直接影响到整个物流企业或企业物流的效率和效益。因此,物流业可以充分利用计算机仿真技术来仿真模拟物流作业流程,以及对其各个作业环节进行有效的控制,降低物流成本提高利润,从而使企业在激烈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1配送作业流程及参数的确定汉斯啤酒厂配送仓库的一个作业库区,将库内啤酒发送到周边地区。仓库的整个作业流程如下:库房内拆码垛采用3台1/层板(1层板抓20箱啤酒)电瓶叉车,负责将货物装到搬运列车,库内由2组10/层板型的库内搬运列车负责搬运,库房口装卸采用3台1/层板叉车,从库房门口到库区的短途运输采用5台5/层板运输车,最后由4台1/层板叉车将货物装上站台列车。配送作业环境:站台至库区
6、8km。具体参数见表1。2仿真模型的建立2.1仿真模型建立主要经过以下几个步骤(1)建立整个物流配送作业流程的主框架,键入主要功能性模块,如 program模块即物资的生成模块,在这里指库存里的啤酒库存量、queue排队模块或缓存模块、activity multiple 模块,此模块相当于作业流程中的各个装卸搬运机械以及exit出口模块。(2)键入作业流程中用到的辅助性模块,如resource模块 、batch和unbatch模块、mean variance模块以及input random模块,等等。(3)各模块中输入相应的参数。首先在run菜单下设置Simulation Setup参数(如图
7、1所示),一些主要模块的参数输入,如program 模块,即批量生成优化value=60库房内的库存量。若用Generate模块可由executive模块和exit模块来设定,如在executive模块中输入参数count or number of event=60同样可以达到相同的效果。资源resource模块的属性设置应由资源数量的多少来确定,如,电瓶叉车数3台,资源块中输入参数Initial number:3。Batch模块 和resource模块进行组合resource向它输入的是资源的数目如1台电瓶叉车,它与1层板的item进行作业组合(如图2所示):以及mean variance模
8、块 的设置use time weighted statistics 表示每个队列的平均队长是按时间权重进行计算得出的(如图3所示)。(4)完善整个模型系统。主要是数据输出模块的添加,例如再加入plotter中的discrete event模块此模块可将模型运行后的数据显示在一张坐标图标上、queue stats、activity stats 等模块。2.2建立后的模型(如图4所示)3数据输出与分析3.1本模型以装一辆运输卡车为例,在120(min)进行作业的完成。由于每辆卡车能载运60层板(1 200箱)的啤酒。这样模型在原始资源配置下重复运行仿真模型10次后得出如下数据及其曲线图(如表2,图
9、5所示)。 图5中四种曲线分别代表仿真运行后各队列的平均排队长度,如蓝色曲线表示队列2的平均排队长度1.97层板,褐色曲线表示队列4的平均等待长度0.64个层板,青色曲线表示队列3的平均队长0.38个层板以及白灰色曲线表示队列1的平均排队长度0。表2显示了模型运行10次后,电瓶叉车、搬运列车、库门口叉车、库区运输列车、站台叉车这10次的平均排队长度、平均排队等待时间及最大等待和排队长度的绩效指标。从表中的数据便可发现在所有队列中最长的等待队列是队列2,即搬运列车的平均等待长度最大达到1.97个层板合,它进行是整体队列优化的主要对象。所以应得以解决,使队列长度降低。相对而言队列4即站台的叉车搬运
10、库区短途运输之间衔接的不太合理。表3显示出各个资源的平均利用效率。因此,通过对平均队长、平均等待时间以及各装卸作业机械利用率的研究后发现现状下的资源配置不太合理。故利用仿真模型对各找出问题的所在,经过反复地多次的试探性各组资源的调整找出一组比较合理的资源配置数据。3.2在调整后的资源配置下运行模型见表4,运行10次后得出的新数据如表5、表6以及图6各个队列在资源调整配置后的平均排队长度曲线。4综合分析及结论经过多次的仿真模拟实验,发现队列2的平均队长从1.79个层板降低到0.68个层板,队列4由0.64个层板增长到1.2个层板的平均等待长度,队列3从0.38增加到0.76个平均等待长度。与此同
11、时在利用率基本相同的前提下,电瓶叉车减少1台、库区短途搬运车辆减少1台以及站台叉车减少1台。由此得出资源比较合理分配后的数据(如表7表8所示),可各减少1台电瓶叉车和1台站台叉车以及一辆库区内搬运车的作业成本费用,若每个库区内减少这么多的作业成本费用,则可大大降低物流成本,不仅使资源得到合理利用还大大提高了作业效率,从而使企业的利润得以实现最大化。 参考文献:1 张晓萍. 物流系统仿真原理与应用M. 北京:中国物资出版社,2005.2 孟祥如,吕延昌,孙学琴. 现代物流管理M. 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2001.3 Averill M.Law. 仿真建模与分析M. 3版. 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12、2000. 4 Jerry Banks. 离散事件系统仿真M. 4版. 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1.其他参考文献Baker, Sheridan. The Practical Stylist. 6th ed. New York: Harper & Row, 1985.Flesch, Rudolf. The Art of Plain Talk. New York: Harper & Brothers, 1946.Gowers, Ernest. The Complete Plain Words. London: Penguin Books, 1987.Snell-Hornby, Mary. Tr
13、anslation Studies: An Integrated Approach. Amsterdam: John Benjamins, 1987.Hu, Zhuanglin. 胡壮麟, 语言学教程 M. 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6.Jespersen, Otto. The Philosophy of Grammar. London: Routledge, 1951.Leech, Geoffrey, and Jan Svartvik. A Communicative Grammar of English. London: Longman, 1974.Li, Qingxue, and
14、Peng Jianwu. 李庆学、彭建武, 英汉翻译理论与技巧 M. 北京: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出版社, 2009.Lian, Shuneng. 连淑能, 英汉对比研究 M. 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3.Ma, Huijuan, and Miao Ju. 马会娟、苗菊, 当代西方翻译理论选读 M. 北京: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009.Newmark, Peter. Approaches to Translation. London: Pergmon P, 1981.Quirk, Randolph, et al. A Grammar of Contemporary English.
15、London: Longman, 1973.Wang, Li. 王力, 中国语法理论 M. 济南: 山东教育出版社, 1984.Xu, Jianping. 许建平, 英汉互译实践与技巧 M. 北京: 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3.Yan, Qigang. 严启刚, 英语翻译教程 M. 天津: 南开大学出版社, 2001.Zandvoort, R. W. A Handbook of English Grammar. London: Longmans, 1957.Zhong, Shukong. 钟述孔, 英汉翻译手册 M. 北京: 商务印书馆, 1983.Zhou, Zhipei. 周志培, 汉英对比与翻译中的转换 M. 上海: 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 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