虚拟企业中的信任关系研究毕业论文.doc

上传人:文库蛋蛋多 文档编号:3992231 上传时间:2023-03-30 格式:DOC 页数:14 大小:16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虚拟企业中的信任关系研究毕业论文.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虚拟企业中的信任关系研究毕业论文.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虚拟企业中的信任关系研究毕业论文.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虚拟企业中的信任关系研究毕业论文.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虚拟企业中的信任关系研究毕业论文.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虚拟企业中的信任关系研究毕业论文.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虚拟企业中的信任关系研究毕业论文.doc(14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虚拟企业中的信任关系研究摘要:随着全球经济信息化、一体化和网络化过程的不断推进,一种新型的企业组织形式虚拟企业,正在对传统的企业管理思想和管理模式产生深刻影响。虚拟企业将是21世纪企业的主流模式之一,其成功与否受到许多因素的制约与影响。而合作伙伴之间的相互信任对其成功运作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但,虚拟组织自身虚拟性、动态性的特点,与信任的形成和建立是相冲突的。“临时性”在给虚拟企业带来快速反应能力的同时,也给建立相互信任关系带来了极大的困难。本文通过阐述虚拟企业的发展和特点、虚拟企业的信任关系现状、企业伙伴信任关系建立的意义、影响因素、构建过程,提出从建立合作伙伴的信任、虚拟团队的信任及消费顾客

2、的信任等三方面着手,建立虚拟企业中信任关系。关键词:虚拟企业、信任、信任机制Abstract:With the unceasing advancement of the whole world economic informationalization, integration and network, a kind of new enterprise organizationVirtual enterprise,has a profound influence on the traditional business management thought and the management

3、pattern. The Virtual enterprise will be one of 21st century enterprises mainstream patterns, whether it can success or not depends on may factors. But mutual trust between partners plays important role in its operation. However, Virtual organizations characters, hypothesized and dynamic ,conflict wi

4、th the trust formation and establishment. While Temporary gives the Virtual enterprise quick reaction capability, it also brings enormous difficulty to establish trust relations between partners. This article expounded on the development and characters of Virtual enterprises, the present situation o

5、f the Virtual enterprises trust relations ,the significance ,the influential factors and the process of establishing the enterprise partner trust relations .It proposed a perspective that trust relations in Virtual enterprise can be established through three ways eastablishing the trust of partners

6、,inner organization and customers.Keywords: Virtual enterprise,trust,trust mechanism一、虚拟企业的基本理论1、虚拟企业概念提出的背景在新经济时代,科学技术的进步、信息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推动着经济全球化的进程。任何一个公司都不能忽视来自本国和外国的竞争者,也不能忽视消费者的需求。可以说,市场和竞争中急剧而不确定的变化是企业如今必须着手应付的市场现实。随着市场竞争的加剧,没有一个传统企业能在短期内具备某一市场机遇的所有资源。产品生命周期日趋缩短,革新的步伐在加速,而革新的方向却变得无规律可循,产品多样化已经达到了纷

7、繁缭乱的程度,同时采用模仿战略的竞争者迅速出现并正在影响企业能够获得的利润。因此,迫切需要一种有别于传统企业的全新的企业运作模式来适应环境的变化,以便对市场快速做出反应。企业在以多变和不确定性及全球化趋势为特征的市场环境中寻求生存和发展的同时,一种新的全局战略模式虚拟企业应运而生,他使企业能够集中面对以时间为基础的转瞬即逝的市场机会。由于虚拟企业可以对市场急剧变化适时调整战略,利用全球范围的资源和技术,整合多企业的优势,以达到“多赢”,所以其理念一经提出即备受推崇。虚拟企业概念的提出为组织变革提供了一种全新的思路,因此自一提出就受到实业界和学术界的广泛关注,甚至被认为是21世纪组织模式的发展趋

8、势。虚拟企业的定义及其特点(1)虚拟企业的定义虚拟企业(VE:Virtual Enterprise)自1991年以来,历经十多年的研究,但对于什么是虚拟企业,尚未有统一看法。1991年肯尼斯普瑞斯(Kenneth Press)博士在其向美国国会提交的一份报告中首先提出“虚拟企业”概念。当时,该词含义较简单,旨在于将“虚拟企业”作为敏捷制造的一种新手段。随后,威廉戴维陶(William H.Davidow)和迈克尔马隆(Michale S.Malone)在1992年给出的虚拟企业的定义为:“虚拟企业是指由一些独立的厂商、顾客、甚至竞争对手,通过信息技术联成的临时性网络组织,以达到共享技术、分摊费

9、用以及满足市场需求的目的。”概括来说,虚拟企业是指多个分散在不同地域的企业为了快速捕捉市场机会,通过信息网络在快速和全球的时空中相互联结而形成的动态联盟。更为具体地说,虚拟企业是一些独立的厂商、顾客、甚至竞争对手,以商业机遇中的项目、产品或服务为中心,充分利用各自的核心能力,广泛利用以Internet为核心的信息技术,以合作协议、外包、战略联盟、特许经营、甚至成立合资企业的方式所构建的以赢利为目的的动态的、网络型的经济组织(赵磊,马维为,2002)。虚拟企业通过集合各成员的核心能力和资源,在管理、技术、资源等方面拥有更强的竞争优势,通过分享市场机会和顾客而实现共赢。 (2)虚拟企业的特点第一,

10、企业界限模糊。虚拟企业这种新型的模式打破了传统企业组织机构的层次和界限,它一般由一些独立企业,包括制造商、供应商等,以各自相对具有的优势为结合点组成的合作关系和网络。虚拟企业不是法律意义上的经济实体,这种形式使企业界限变得模糊。一家公司出于某种战略考虑,与众多企业同时建立特定的协作关系,从而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网络化合作联盟。第二,信任是企业运作的基础。虚拟企业的合作伙伴之间更应该强调相互信任。信任关系建立可以避免虚拟企业中管理僵化,降低其结构成本,同时,合作伙伴之间相互信任可以大大减少虚拟企业的交易成本。第三,新的竞争观念。传统竞争视对手为敌人,虚拟企业的出现打破了这种传统竞争的观念

11、,企业为了求得生存和发展减少因过度竞争而引起的不必要消耗,从新的竞争观念出发,与优势企业,甚至是对手合作,建立虚拟企业,携手参与竞争,达到双赢结果。第四,拥有先进的技术资源。虚拟企业的发展,技术将起关键作用。由于虚拟企业各成员均将自己的优势技术贡献出来,众多单项尖端技术组合在一起,便形成强大的竞争优势,使其开发的产品具有较高水平。通过虚拟企业的合作所创造的成果是任何一家单个公司无法做到的。第五,运作过程的并行性。虚拟企业利用先进的信息通讯技术及并行工程技术,把工程项目分解成若干独立的模块,再根据合作伙伴的技术优势来承担相应模块的研制、开发或销售活动。模块运作在任务时间空间位置上是三维并行的,从

12、而缩短产品上市时间。第六,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联盟组织。虚拟企业合作伙伴联合的前提在于合作企业之间能够利益共享,风险共担。合作过程中,风险与收益并存,收益也在各合作伙伴之间共同分享。二、虚拟企业信任关系建立的现状、虚拟企业发展现状虚拟企业是多个分散在不同地域的企业为了快速捕捉市场机会,通过信息网络在快速和全球的时空中相互联结而形成的动态联盟。拥有快速的市场反应能力和敏捷的生产能力。然而,近年来,随着虚拟企业理论在企业界的应用,这一理论自身局限性所引致的问题不断涌现,比如,合作伙伴目标一致的问题、信息共享问题、文化差异问题以及相互信任的问题等。实践中出现的这些问题,有些对虚拟企业来讲可能是致命的

13、,特别是信任问题,解决不好就很可能导致合作关系的崩溃。正如伯恩(Bryne,1993)针对虚拟企业合作关系所指出的:虚拟企业的一个主要缺点是丧失了对某些活动的直接控制。因此合作伙伴间相互信任关系的建立是一个重要问题。、虚拟企业信任机制中存在问题及原因从本质上看,虚拟企业的信任问题也是一种企业间信任,但虚拟企业信任关系与传统的企业间信任仍然是较显著的差异。对于虚拟组织来说,信任填补了其“管理与控制的断层”的缺陷。因此信任是虚拟企业的关键成功因素。英国伦敦商学院的查理韩迪(charles Handy)教授在信任与虚拟组织一文中指出:没有信任就没有虚拟组织。强调了信任机制是虚拟企业运作的重要支撑。彼

14、得马歇尔等在其虚拟组织的结构、战略和成功因素中指出,对于虚拟组织来说,基本的成功因素是:一个共同的目标、互相信任的关系、意愿共担风险和基于虚拟组织存在基础上的互相受益。这明确地反映出虚拟组织对信任因素强烈的依赖性。根据虚拟企业的定义可知,虚拟企业是一类特殊的联盟组织即动态联盟。相对单个企业或战略联盟企业来说,虚拟企业这种组织形式一方面对信任的依赖性更强,另一方面面临的信任挑战更大。虚拟组织自身虚拟性、动态性的特点,与信任的形成和建立是相冲突的。为了应对快速变化的市场机遇,虚拟企业作为一个由多个相互独立的伙伴或商业过程构成的暂时性的企业联盟,这种组织的特殊性在建立和维护信任关系将面临更多的难点。

15、虚拟企业生命周期的短暂性造成了其相互信任关系的建立与发展存在着比其他联盟形式更多的困难。一方面,虚拟企业要求对市场机会做出敏捷的反应,因此成员间采取临时结盟的方式;另一方面,从长期来看虚拟企业之间和合作又必须建立在相互信任的基础上。“临时性”这一特征在给虚拟企业带来快速的市场反应能力和灵捷的生产能力的同时,也给成员间信任关系建立带来了困难。在我国,虚拟企业在理论研究上尚处于起步阶段,在实践操作上也是差强人意,信任问题是一个“瓶颈”。信任问题可以通过在虚拟企业中进行科学、合理的机制设计来加以解决,因此,系统深入地研究虚拟企业中的信任机制是理论界和实务界不能避免的重大课题。三、虚拟企业间信任关系的

16、博弈分析1、信任的定义(1)信任的定义“信任”原是心理学的概念,后来被引入经济学、管理学的领域,用于人与人之间、经济实体之间的关系研究。近年来,有关企业合作及企业联盟的信任机制研究开始成为学术界的研究热点。对“信任”的定义,学者们从不同角度做出了解释。沙贝尔认为:“相互信任就是合作各方坚信,没有一方会利用另一方的脆弱点去获取利益。”库玛认为:“真正能够区分信任关心的是双方建立相互信任的能力,他们相信,一方关心另一方的利益,任何一方采取行动之前都会考虑自身行为对另一方所产生的影响。”总的来说,信任至少包括两层涵义:第一,信任关系由施信者和受信者组成,缺一不可。在相互信任关系中,每一个关系主体同时

17、扮演两种角色;第二,信任是一种心理活动,体现为施信者对受信者行为的预期偏好,并通过一定的外在行为表现出来:如遵守有关和约,实现承诺,关心并顾及对方的利益等等。(2)虚拟企业中的信任的涵义:第一,坚持履行合同的各项条款;第二,坚持较高的行为标准,如诚实、公平、遵守承诺等;第三,坚持积极的合作态度,如信息共享、联合开发产品;第四,相互理解支持。(3)信任的影响因素第一,合作者的竞争实力及信誉。施信者对受信者的信任是建立在受信者的实力及信誉两者的综合评价之上的,缺一不可;第二,信息交流的程度。信息交流有利于合作者之间的沟通,消除误会与隔阂,增进了解与信任;第三,机会主义防范机制的设立。对一个企业而言

18、,如果他确信联盟能有效阻止欺骗行为和防范机会主义,其它成员企业能够做到理性化,那么它也必然表现出让其他成员信任的行为;第四,合作者相互间的利益依赖性。企业之间的利益依赖性越高,则彼此之间的信任度越高;第五,程序公平和利益分配的公平。程序公平即是在处理问题及相互交往中能做到平等对待。较好的经济利益预期及合理公平的利益分配机制,可以增加彼此间的信任度。2、建立虚拟企业信任关系的重要性分析虚拟企业合作风险产生的根本原因在于组织成员之间缺乏相互信任。在经济全球化、市场竞争日益加剧的背景下,虚拟企业组织成员要适应环境的变化,就必须在保证各自独立的前提下相互依赖,这就要求组织成员相互信任、真诚相待、信守承

19、诺,这是维系虚拟企业长久生存并促进组织成员共同发展的基础。企业之间的合作关系实际上基于一种对未来行为的承诺,而这种承诺既可是公开,也可是隐含的,所以在这种情况下,只有彼此间相互信任,各方信守诺言,才能使这种承诺成为可靠的计划并最终得以实施。具体来讲,虚拟企业建立信任关系重要性有:(1)可以减少运作的交易成本虚拟企业不同于传统的科层制企业,成员企业之间是以协议为纽带的联盟关系。为了防范机会主义行为的发生,企业在合作时通常在协议中会尽可能详细地制订防范措施,而且在合作中还必须对合作者进行有效的激励和监督。但是随着合作关系的发展,要维持良好的效果,激励与监督成本有递增趋势,否则效果则会递减。而通过培

20、养成员企业之间的相互信任,可以提高其自觉性,减少对合约细节化的要求,从而减少签约成本、监督及激励成本,使交易成本下降。(2)可以有效降低企业的经营风险从管理的角度来看,外部市场需求不断变化,导致经营风险是不可控的。虚拟企业合作伙伴之间的相互信任、沟通和理解,有利于来自不同背景的企业合作的成功运作;此外,相互信任的合作伙伴关系在关键时刻,如一方处于困境时能表现出理解与关心,及时快速地给予支持和帮助,则较少发生机会主义行为。(3)可以提高虚拟企业的反应能力与运作效率首先对于虚拟企业来说,信任意味着遵守合同,因此减少了不必要的摩擦和矛盾、谈判与协商以及由此引起的时间耗费。其次,相互信任使合作伙伴随时

21、准备交换信息并履行非正式承诺。第三,相互信任使成员企业信息沟通和合作意愿大大加强。通过在产品设计与开发、生产制造及市场销售等方面的信息交流及反馈、知识共享,可以及时了解市场需求。缩短产品开发周期,降低生产制造成本,从而使运作效率提高。另外,相互信任在合作关系的投入上也较积极和有信心。这将有利于合作的成功及合作收益的提高;例如出于信任而加大在双方共同事业上的投入以提高对客户快捷服务的响应能力。3、虚拟企业信任关系的博弈解释在研究虚拟企业间的信任关系之前,有必要对核心企业、合作伙伴的概念进行界定。在虚拟企业中,核心企业一般是指具有很强核心竞争力且最先识别出市场机遇的企业。虚拟企业的合作伙伴则泛指为

22、了实现共同目标而加盟此虚拟企业的成员企业。(1)组建虚拟企业的博弈分析博弈论(game theory),是研究决策主体的行为发生直接相互作用时候的决策及这种决策的均衡问题的,也就是说,当一个主体,好比说一个人或一个企业的选择受到其他人、其他企业选择的影响,而且反过来影响到其他人、其他企业选择时的决策问题和均衡问题。博弈论可以分为合作博弈和非合作博弈。划分这两种博弈的标准主要在于当事人之间能否达成一个具有约束力的协议。如果能达成一个具有约束力的协议,就是合作博弈;反之,则称为非合作协议。从博弈论角度来看,组建与运作虚拟企业实质上是一种合作博弈过程。我们可以任意假定市场上存在两个企业A与B,彼此之

23、间技术资源具有很大的依赖性,并且双方优势资源和技术在两个企业合作项目中的重要性相同。此时,如企业A与企业B彼此之间采取合作策略,组成“双赢”的虚拟企业,那么企业A与企业B的收益均为;如果企业A与企业B都采取不合作的行为,则企业A与企业B都只能获取的收益;如果企业A采取信任策略,而企业B则出于短期利益的考虑采取欺诈,那么企业A的收益只能是为,企业B却能获得的收益;同理,如果企业B采取信任的策略,而企业A采取欺诈的策略,那么企业A可获得的收益,企业B只能获取的收益,其中。虽然当一方采取欺诈的策略可以为自己带来短期利润最大化,但很快促使另一方也采取同样的策略,甚至还可能采取报复行为,结果导致双方利益

24、都受到损失。由此可见,组建虚拟企业的实质是由于许多企业看到虚拟企业这种合作博弈能为各方带来较多收益。表:组建虚拟企业的博弈分析企业B合作不合作企业A合作(,)(,)不合作(,)(,)(2)核心企业与合作伙伴之间信任关系的博弈分析虚拟企业中,核心企业视为代理人。博弈有两个阶段。在博弈的第一阶段,核心企业可以选择信任合作伙伴,也可以选择不信任合作伙伴。如果核心企业不信任合作伙伴,委托代理关系不成立,即博弈结束,双方收益均为零。如果核心企业信任合作伙伴,则博弈进入第二阶段;在核心企业信任合作伙伴的前提下,合作伙伴可选择诚实策略,也可以选择欺骗策略;如果合作伙伴选择诚实,那么核心企业和合作伙伴将分别得

25、到个单位的收益。如果合作企业选择欺骗策略,那么合作伙伴可得个单位的收益,核心企业将损失个单位。在博弈只发生一次的情况下,且的条件下,那么合作伙伴选择欺骗为最佳策略,可以得到的收益,核心企业则损失个单位的利益。如果核心企业能够预知合作伙伴会选择欺骗策略,核心企业选择不信任,收益为零,选择信任将得损失收益,那么核心企业将会理性的选择不信任,即Nash均衡解为(0,0)(不信任,欺骗),即无法组建虚拟企业。解决此组建虚拟企业“两难困境”的一个办法是建立制度约束,给予背信者处罚;另一个方法就是要求双方先进行抵押,如果失信则以抵押补偿授信方可能的损失。如果博弈是无限次重复博弈,在某合作伙伴欺骗了某核心企

26、业的情况下,其不诚信行为将被所有要组建虚拟企业的企业知晓,严重影响其声誉,导致在未来的时间中不再有其他企业愿意与其合作。因此,如果某合作伙伴一旦欺骗某核心企业,那么以后它的收益只能为0,即其所得总收益也只有。假定如果合作伙伴诚信的话,那么下次有的概率与其他核心企业成为合作伙伴,初始收益假定仍为,那么合作伙伴一直保持信任条件时的总收益应为:因此,只要上式成立,合作伙伴选择不欺骗为最佳策略,即:将式化简为: (1-1)当与相差不大时,即合作伙伴采取欺骗策略所得到的收益与诚实所得收益相关不大时,式(1-1)显然成立,即合作伙伴将会选择诚实策略;如果合作伙伴以后具有较多的参与其他虚拟企业的机会,即足够

27、大时,那么合作伙伴会抵挡住目前欺骗所带来的收益,而选择诚实策略。综上所述,我们可以发现建立信任关系的重要性,如果信任关系不能形成,那么很难想象虚拟企业能够正常运作。(3)合作伙伴之间信任关系重要性的博弈分析合作伙伴之间的信任问题也是“囚徒困境”博弈。在虚拟企业合作过程中,有时某个任务需要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合作伙伴协作。只有在合作伙伴相互信任的情况下,任务才有可能按时按质按量完成。在此过程中,合作伙伴之间可能会互相信任,也可能选择背叛。因此,假定有两个合作伙伴A、B共同完成一个任务。当合作伙伴A相信合作伙伴B时,合作伙伴B有两种策略,一是合作伙伴B也有信任合作伙伴A,另一种战略是合作伙伴B不信任合

28、作伙伴A。在合作伙伴A不信任合作伙伴B的情况,合作伙伴也有两种选择。如图所示,在合作伙伴A、B互相信任的情况下,双方的收益均为;在合作伙伴在合作伙伴A信任而合作伙伴B背叛的情况下,合作伙伴A的收益为,合作伙伴B的收益为;在合作伙伴A背叛而合作伙伴B信任的情况下,合作伙伴A的收益为,合作伙伴B的收益为;合作伙伴A、B均背叛的情况下,任务无法完成,因此双方收益均为0,且。企业A企业B信 任欺 骗 信 任(,)(-,)欺 骗(,-)(0,0)四、虚拟企业组织成员间信任机制的建立相互信任是虚拟企业成功运作的重要保障.然而,在虚拟企业中建立与发展成员企业间的相互信任关系存在着比其他企业联盟更多的困难:虚

29、拟企业成员背景复杂,企业文化、管理模式、技术背景等均存在较大差异,相互的融合及建立信任关系需要时间,而虚拟企业又是不同企业间的动态性联盟,这显然不利于发展信任关系。因此,下文将从从虚拟企业信任关系的决定因素、虚拟企业中伙伴信任关系的建立过程、虚拟企业信任机制建立策略、虚拟企业信任机制建立具体措施进行层层深入分析:1、虚拟企业信任关系的决定因素.(1)企业相互间的历史合作经历。虚拟企业是存在于社会关系网络中的,由于信息交流的存在,以前的合作经历能够在成员企业间迅速传播。成功的合作经历能够促进企业间地相互信任,反之,则导致了信任的丧失。可以说,信任是成功合作经历的积聚,积极的经历与信任呈正相关关系

30、。(2)企业声誉。虚拟企业成员最关心的事情之一是合作伙伴行为的可预测性。如果双方目前没有合作经历,就只有依赖彼此的声誉。一个企业拥有诚实、公平可信赖的声誉,意味着它在将来的合作中的行为更加透明,更值得信任。Kollock(1994)的实证研究表明,良好的声誉与信任成正相关。(3)虚拟企业生命周期。Michael证明:合作关系的时间长度与机会主义负相关。因此,虚拟企业生命周期越长,成员企业机会主义行事的概率就越小,信任也就越容易得到延续。(4)机会主义的存在。机会主义使得信任的存在成为必要,但同时也削弱了信任的基础;而且,长期的机会主义行为很容易遭到对方的报复和模仿,导致恶性循环,破坏已经建立起

31、来的信任关系。因此,机会主义与信任负相关。(5)合作企业间的利益依赖性。组成虚拟企业伙伴之间的利益依赖性越高,则彼此之间的信任程度就越高。(6)文化与地缘差异。文化的差异导致了合作伙伴的误解、冲突和争议,使得合作关系处于一种不均衡的状态。地缘关系与信息成本以及信息可得性是密不可分的,地缘关系越远,信息成本越高,不确定性也就越大。文化与地缘差异越大,越不利于信任关系的持续。但,文化与地缘差异对虚拟企业信任关系的影响不是突现的,它所引起的误解、冲突和封闭等是缓慢释放的。2、虚拟企业中伙伴信任关系的建立过程虚拟企业最初建立时期,伙伴间首次进行合作,相互间并不熟悉,则伙伴间属于一种基于威慑的信任关系。

32、随着合作的进一步加深,信任关系可以上升到基于认知的信任。当伙伴间的合作关系已经相当稳定,则信任关系可以上升到较高层次,即基于共识的信任。进一步地,随着伙伴间合作的深入,虚拟企业之间可以建立起一种敏捷信任关系,即为了一个商业机会虚拟企业伙伴可以实现迅速集结,并通过紧密协作,在有限的时间内建立起良好的信任关系,以迎合和把握快速变化的市场需求。因此尽管不存在一个信任关系建立的标准模式,尽管虚拟企业环境中信任关系的建立有别于“面对面”信任关系的建立,但虚拟企业伙伴之间的信任关系完全可以遵循一定的过程模式来建立,并在这个过程中不断得到确立和维持。现对虚拟企业中伙伴信任关系的建立分为四个阶段:第一,对合作

33、信任度进行评价与预测在此阶段,伙伴相互之间对可能的机会主义行为(不信任行为、败德行为)的机会成本和可能获得的回报进行测算和衡量。信任者会利用被信任者过去的行为信息来预测其将来的行为,通过不断重复“预测”、相互验证和经验共享,伙伴可以拥有准确预测被信任者行为的能力。基于威慑的信任关系通常假设伙伴因为害怕遭到惩罚从而会遵守诺言。在此不难看出,测量阶段与基于威慑的信任关系具有紧密的联系第二,确定被信任者能力阶段确定能力阶段,即确定被信任者是否具有实现诺言的真实能力。预测阶段只是确定被信任方可能的行为是什么,而确定能力阶段则需要进一步确定伙伴是否具有行使该行为的能力。显然,这一阶段也属于基于认知的信任

34、关系阶段。第三,伙伴间信任保障阶段在这一阶段,属于基于共识信任关系,合作伙伴之间开始互相交换自己的意图。此时伙伴彼此共享虚拟企业的目标、标准、规范和价值。对共同目标和价值的认识将大大增进伙伴间的信任。第四,转移提升阶段转移阶段包括信任关系从一些已得到信任的第三方向其他伙伴的转移。因此,信任已经开始从一个信任的伙伴向其他伙伴转移、扩散,并形成自己的信誉市场。转移阶段属于信任关系的较高阶段,在这一阶段,即使伙伴之间彼此从未接触过,但依靠可以信任的第三方,依靠历史上的经验信息,伙伴之间可以迅速达成某种程度的信任,这种既非基于知识、也非基于威慑和共识的信任,我们可以将其称为“敏捷信任”。对于为了一个商

35、业机会而组成,并随着机会的消失而迅速解体的虚拟企业而言,敏捷信任关系的建立尤为重要,因为虚拟企业伙伴必须在较短时间内建立起良好的信任关系,以保证虚拟企业目标的实现。从以上一般过程和基于信任形式出发,我们可以有意识地在虚拟企业伙伴选择、虚拟企业伙伴管理和整个虚拟企业环境之中积极营建并不断巩固伙伴间的信任关系。3、虚拟企业信任机制建立策略综上所述,可以得出结论:信任对于虚拟企业的运作是必不可少的,企业间的相互信任是虚拟企业存在与发展的基础和保障。然而,实际构建虚拟企业的信任机制存在着很多困难。由于企业间具体存在的差异,企业间利益有可能发生冲突,所以需要时间来磨合以达到默契融合,实现相互信任;此外,

36、由于虚拟企业基于市场需要而产生合作关系,一旦市场情况发生改变,合作关系即面临失效甚至解除。显然,这些因素不利于发展虚拟企业合作伙伴之间的信任关系。相互信任既是虚拟企业成员间双赢的需要,更是虚拟企业健康成长的必备基础。要建立起虚拟企业成员间的相互信任关系,首先应建立能够相互信任的产生机制。(1)虚拟企业行为过程机制的建立。行为的连续性决定了影响的连贯性,因此长期持续、可靠的相互信任会进一步强化为相互间的信任和依赖。而一旦结盟各方预期相互关系的进一步发展可带来更大的互利时,联盟内部的相互信任关系也就随联盟的拓展而不断得到强化。一般来说,在联盟组建初期,由于对结盟各方信息了解不足,联盟成员间的相互猜

37、疑、窥探情报、试探行动等现象在所难免。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合作伙伴根据对各方在联盟中的实际表现与所期望的合作行为之间的比较对照,会不断地增加对联盟的信心和对合作伙伴的信任和信赖。(2)虚拟企业特征型机制的建立。不同的背景特征的企业构成不同特性的虚拟企业。因此虚拟企业合作各方的社会背景和公司文化越接近,他们的思维和行为模式的一致性也就越高,从而形成具有明显特征的、能够使联盟内部双赢甚至多赢的联盟文化的可能性也就越大。这种共同的文化能减少成员间的矛盾和冲突,强化成员企业行为的连续性和一体性,保证相互间的信任。(3)建立虚拟企业中的规范型机制。对于全球型虚拟企业内的任何一家企业来说,如果确信联盟的

38、其它成员会信守诺言,那么它自己也会必然地表现出很强的可信度。而要使每个成员的行为理性化,尤其要抵抗外部的巨大诱惑,就需要在联盟内建立一套阻止相互欺骗和防止机会主义的规范机制。规范型机制的重点是:提高欺骗的成本和增加合作的收益。要提高欺骗的成本首先必须提高退出壁垒。换句话说,某成员企业一旦发生机会主义行为,它将不能逃脱联盟的惩罚。其次,为提高欺骗成本,联盟可以通过成员企业间的不可撤回投资来“锁住对方”,通过资本运作使联盟内部团结一致,使企业利益与联盟利益达成一致,从根本上消除通过欺骗可得益的可能性。4、虚拟企业信任机制建立具体措施(1)建立虚拟企业合作伙伴间的相互信任关系合作伙伴间信任关系的建立

39、是虚拟企业经营、发展的先决条件。虽然说合作型竞争的目标是实现双赢的合作关系,使双方互相成为对方的委托人和代理人。但是由于其中的一方有可能通过牺牲另一方的利益为代价来实现自己的利益扩大化,从而产生委托代理冲突。所以我认为在决定采取合作策略时,合作双方最好事先确定收益分摊和建立保证内部资源流通的关系,把激励和管理机制联系起来,以保证委托人行为始终和代理人意愿一致,减少双方之间的怀疑,并以此为发展相互信任的前提。(2)建立和维系虚拟团队的信任第一、建立虚拟团队中的信任关系;信任的建立和维系是虚拟企业团队管理的核心问题,相互信任是虚拟团队运作的基础。团队对成员的信任是对成员能力的肯定以及成员忠诚的依赖

40、。在团队中建立信任关系要求充分认可、接受和尊重成员个体的知识、技能、态度、行为、文化、信仰等。第二、建立有效的激励与约束机制;团队的运作,仅仅依靠信任关系的维系是不够的,还必须建立起有效的激励与约束机制,以调动成员的积极性,规避成员的道德风险。首先,在给予充分信任的同时必须保证个体目标和整个团队目标的一致性;其次,在把握虚拟团队成员组成特点的基础上,根据各虚拟成员的需要,构建有效的激励机制。 (3)建立顾客对虚拟企业的信任“诚实信用”是市场经济的基本法则,虚拟企业也要讲究诚实信用。由于虚拟企业主要是通过网络与顾客交流的,所以为了建立顾客对企业的信任,不仅要大力发展网络安全技术、提高网络企业的信

41、誉和加强虚拟企业的信用体系的建设,而且要着力培育适合虚拟企业发展的伦理文化环境。首先,要使顾客明确企业的使命和核心价值观。企业的使命和核心价值应体现出顾客的切身需求,在此基础上做出承诺并要保证承诺的实现;其次,要建立开放式的信息沟通系统,使企业内部与外部消费者之间的信息沟通渠道要畅通。确保虚拟企业内部的思想不与消费者脱节,强调企业的活动信息对外界的透明度。顾客的需求,也可通过开放式的信息沟通渠道及时得以反馈与解决,从而能增强顾客对企业的信心。五、结语虚拟企业是基于现代网络信息技术,把具有不同知识、生产技术、市场行销和人才资源优势的企业组成一个阶段性的网络联盟。其最显著的特征是其功能上的集成完整

42、性、成员的多元性、地域上的分散性和组织上的非永久性。由于这些组织特征的存在,使虚拟企业在具有优势互补、资源共享、分散风险、合作开发、快速响应等优势的同时,也带来了联盟成员企业协调上管理控制上的困难。而解决这些问题的关键就是建立虚拟企业的信任机制。本文第一部分首先从虚拟企业产生的背景出发,阐述了虚拟企业的定义及其特点;随后,在第二部分中,作者对虚拟企业发展现状做出了简要分析,并提出虚拟企业信任机制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文章的第三部分在阐述信任定义和影响因素的基础上,对建立虚拟企业信任关系的重要性进行了简要分析,并借用了经济学中博弈论相关知识,通过建模同时配以文字说明的方式对虚拟企业信任关系做出解释

43、。为文章整体论述提供了有力的支持。在论文最后部分,作者通过阐述虚拟企业信任关系的决定因素和虚拟企业中伙伴信任关系的建立过程,最终提出虚拟企业信任机制建立策略及具体措施。虚拟企业运作过程中的信任问题及治理机制是一个崭新的研究课题。国外有一些边缘的研究,而国内则刚刚开始,目前还没有形成一个完整的体系。对虚拟企业而言,多数学者看到信任既是其存在性和有效性的基础,甚至是虚拟组织的可能治理工具,另一方面还看到了在虚拟组织中建立信任的难度。但综合起来,虚拟企业理论尚未成熟,其理论本身也缺乏相应的理论支持。对于如何建立虚拟企业信任机制问题及相关理论方法也还未得到深入的研究。因此,虚拟企业信任机制问题在虚拟企

44、业的理论研究和实践应用上具有基础性和前沿性,是一个值得研究的课题。参考文献1Byrne,J.A.The virtual corporationJ. Business Week,February8,19932 Kenneth Preiss Roger N Nagel & StevenLGoldman. Agile competitors and Virtual Organization M . Van Nostrand Renhold 19943Charles Handy .Trust and the Virtual Organization .Harvard Bussiness Review

45、, May-June,19954张喜征著,虚拟企业信任机制研究M. 湖南人民出版社,2005.75张维迎,博弈论与信息经济学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6 6邵炜,论虚拟企业的信任机制J.经济技术,2006年,第6期7姬宇,虚拟企业的特点,动因和启示J.管理宝鉴,2002,第11期8缪匡华,虚拟经营的制约因素J.企业改革与管理,2004年,第9期9于仰南,于冬,刘文波. 企业虚拟经营问题研究J.北华大学学报,2004年12月10王苗辉,胡晓庆,乔现玲,论虚拟企业信任度的构建J.经营管理,2005,第三期11张洁梅,赵永强. 企业虚拟经营模式分析J.,黑龙江对外经贸,2005年,第6期12

46、杨广、郭宏湘.虚拟企业信任关系的建立和维系J,广东财经职业学院学报,2006年第5期13李开红,虚拟企业合作伙伴间信任管理机制的构建,中国海洋大学,2007-3-19,14胡小亮. 虚拟企业研究D汕头大学 , 2001 .15吴东;基于信任的虚拟企业治理问题研究,200616倪庆萍. 虚拟企业伙伴信任关系的建立J企业经济 , 2004,(07) .17李秋容. 虚拟企业生命周期及其决定因素分析J经济师,2005,(02) .18张丽梅. 虚拟企业合作伙伴关系的构建与管理J国际商务研究,2003,(03) .19董才生. 信任本质与类型的社会学阐释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04,(01) .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其他范文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