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自主健身行为概念模型及其相关研究.doc

上传人:文库蛋蛋多 文档编号:3995065 上传时间:2023-03-30 格式:DOC 页数:51 大小:1.28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青少自主健身行为概念模型及其相关研究.doc_第1页
第1页 / 共51页
青少自主健身行为概念模型及其相关研究.doc_第2页
第2页 / 共51页
青少自主健身行为概念模型及其相关研究.doc_第3页
第3页 / 共51页
青少自主健身行为概念模型及其相关研究.doc_第4页
第4页 / 共51页
青少自主健身行为概念模型及其相关研究.doc_第5页
第5页 / 共5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青少自主健身行为概念模型及其相关研究.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青少自主健身行为概念模型及其相关研究.doc(51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国家体育总局体育哲社研究一般项目结项报告书项 目 名 称:青少年自主健身行为研究以阳光体育为背景项 目 类 别:一般项目项 目 编 号:1627SS12020项目负责人:房 蕊项目承担单位:曲阜师范大学曲阜师范大学2013年9月项目负责人:房 蕊项目组成员:刘一民孙晋海韩春利赵溢洋许金芝马德森袁建民目 录1 研究背景及研究方法与实施过程31.1 研究背景31.2 研究方法41.3 实施过程42 研究的方法论及理论基础52.1 一般系统论52.2 符号互动论52.3 解释现象学分析72.4 “上下求索”方法论及法元论82.5 自我决定理论102.6 意向性自我调节及SOC理论152.7 健身内涵

2、的相关文献综述172.8 行为内涵的相关文献综述193 青少年自主健身行为解读:概念模型的质性研究213.1 引言213.2 研究方法与被试213.2.1 解释现象学分析式访谈法及其被试213.2.2 开放式问卷调查法及其被试:敏感化概念的应用213.2.3 数据资料分析:双重诠释法223.3 结果与分析233.3.1 青少年自主健身行为的敏感化概念233.3.2 青少年自主健身行为具体表现的描述条目归类及主题归纳233.3.2.1 行为主体的自我决定233.3.2.2 行为环境的自主支持233.3.2.3 行为目标与行为手段的选择、优化及其再选择、再优化即补偿233.3.3 青少年自主健身行

3、为的操作化概念及其概念模型243.4 讨论253.4.1 青少年自主健身行为具体表现的行为要素主题253.4.2 青少年自主健身行为具体表现的自我决定感主题253.4.3 青少年自主健身行为具体表现的自主支持感主题263.4.4 青少年自主健身行为具体表现的意向性自我调节SOC策略主题263.4.5 青少年自主健身行为概念模型的逻辑合理性273.5 小结284 青少年自主健身行为概念模型的探索与检验:量化研究284.1 引言284.2 研究方法304.2.1 研究参与者(被试)304.2.1.1 预试问卷调查被试304.2.1.2 大样本调查问卷被试314.2.2 调查内容及方法314.2.3

4、 数据管理与统计314.2.4 问卷研制314.3 结果分析324.3.1 探索性因子分析结果324.3.1.1 子量表的KMO、Bartlett的球形度检验324.3.1.2 子量表的题目、因子数目、因子命名确认334.3.1.3 探索性因子分析所得因子结构374.3.2 信效度分析结果384.3.2.1 内部一致性Cronbach 信度分析384.3.2.2 折半信度分析384.3.2.3 结构效度分析394.3.2.4 内容效度分析394.3.3 验证性因子分析结果404.4 讨论424.4.1 自我决定感的结构要素及其相互关系424.4.2 自主支持感的结构要素及其相互关系434.4.

5、3 意向性自我调节的结构要素及其相互关系454.5 结论475 总结475.1 研究结论475.2 研究创新点及贡献485.3 研究局限及未来研究展望486 CSSCI来源期刊发表阶段性研究成果2篇501、青少年自主健身行为概念模型的探索与检验发表于中国体育科技2012年第6期;2、青少年自主健身行为概念模型的质性研究发表于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3年第7期。青少年自主健身行为研究以阳光体育为背景1 研究背景及研究方法与实施过程1.1 研究背景青少年的健康是中华民族健康素质的根基。但近年来全国青少年学生体质健康指标持续下降国民体质监测显示:青少年体能连续10年整体下降EB/OL.,严重影响到我国

6、人才培养的质量。为此,2006年12月-2007年4月教育部、国家体育总局和共青团中央共同决定并启动“全国亿万青少年学生阳光体育运动”。阳光体育运动的目的是吸引广大青少年学生走向操场、走进大自然、走到阳光下,积极参加体育锻炼,掀起群众性体育锻炼热潮高原.教育部,教育部 国家体育总局 共青团中央关于全面启动全国亿万学生阳光体育运动的通知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7,(15):1;教育部官员解读阳光体育运动J.校长阅刊,2007,7-8:20-22.。2011年9月国家体育总局官方网站发布了2010年全国学生体质与健康调研结果7至18岁中小学生身体素质下滑趋势初步遏制EB/OL. ,该结果显示持

7、续25年的中小学生身体素质下滑趋势开始得到遏制,学生体质与健康状况总体有所改善。这表明阳光体育的实施达到了增强青少年学生体质的效果。然而据我们初步调研,虽然阳光体育的实施加强了学校体育的制度力量、管理力量及舆论力量,各级教育部门组织的体育活动增多了,学生参与体育活动的人数增多了,但一些学生并非自觉主动参与,而是迫于学校要求、达标压力。如果学生只是在制度约束下参与、在他律情况下健身,增强体质的持续性将难以保障,更难以企及终身体育的目标。这一现实问题是引发本课题研究的重要缘由。对“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及“中国博硕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1979-2011)的文献检索与研读发现,国内学者关于青少年(学

8、生)健身/锻炼行为的研究涉及主题主要集中在健身/锻炼的价值意义、现状调查、影响因素、健身/锻炼动机、健身/锻炼习惯、与心理健康关系、问题对策建议等方面。对“自主(自觉)锻炼”“自主健身(健体)”的研究多是从体育教学角度讨论学生自主健身(健体)/锻炼能力的培养问题、课程改革、群体活动组织、健康标准达标、体育教师角色转换等。多为现象或经验性统计描述,多站在管理者、施教者的角度,关注如何组织实施各项体育活动,较少关注青少年学生是主动健身/锻炼还是被动健身/锻炼,较少关注健身行为过程,尚未从深层理论上分析学生自主健身行为形成机理。源自阳光体育运动背景下青少年被动/主动健身现象的思考,本研究以系统论为总

9、方法论,用整体、辩证、可持续发展的系统观对现象、理论、实践进行观察、分析、归纳、演绎;整合社会学、心理学等多学科理论、知识,对青少年自主健身行为的概念模型 百度百科名片对概念模型的描述为:概念模型是对真实世界中问题域内的事物的描述,概念的描述包括:记号、内涵、外延,其中记号和内涵(视图)是其最具实际意义的。本研究中青少年自主健身行为的概念模型主要是对青少年自主健身行为的内涵结构的描述。进行初步分析、解读、探讨,确立青少年自主健身行为的内涵结构,构建其概念模型,使“自主健身行为”不再仅仅是一个使用性语词。1.2 研究方法质化研究方法可以更充分地接近研究被试(Mayring,2001),量化研究方

10、法可以获得更具普遍意义的研究结果(美)莱昂斯,(美)考利主编;毕重增译.心理学质性资料的分析M.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2010.5. 。本研究力图以系统论为方法论统领本研究逻辑脉络,质化研究与量化研究相结合的研究方法贯穿始末,实现方法的整合创新。根据研究目的,主要采用实地观察法、访谈法、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数理统计法等具体研究方法。1.3 实施过程确定选题:在初步观察、专家咨询和文献资料研读基础上,根据社会现象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理论研究:围绕选题,查阅青少年积极发展、健身/体育锻炼行为、环境与行为、系统论、控制论、信息论等理论现状调研:实地观察、访谈、开放式问卷调查、资料收集等资料归纳:对

11、上述现状调研的资料进行归纳即质化研究,参照相关理论提炼概念框架问卷编制:以质化研究资料为基础形成初始问卷,预试、复试,项目分析、因子分析,形成正式问卷问卷调查:以正式问卷进行大样本调查结构验证:以结构方程模型验证量表结构与实际数据的契合度总结:结论、贡献及创新、不足与未来(研究取向)展望2 研究的方法论及理论基础没有理论的经验是盲目的,而脱离经验的理论不过是智力游戏(康德)。欲善其功,必先利其器。注重对方法论及方法的选择是必要的和重要的。2.1 一般系统论贝塔朗菲首创的系统论以整体性概念为核心, 其一般系统论是在20世纪40年代提出来的。一般系统论是关于任意系统研究的一种一般理论与方法论。系统

12、论研究的核心部分是系统及其特征。何谓系统,贝塔朗菲定义为“处在一定的相互关系中并与环境发生关系的各组成部分(要素)的总体(集)(美)冯贝塔朗菲著;林康义,魏宏森等译.一般系统论基础、发展和应用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87,6.1.”。钱学森引用恩格斯的话:“一个伟大的基本思想即认为世界不是一成不变的事物的集合体,而是过程的集合体”,并指出系统即“集合体”,“过程”就是各个组成部分的相互作用和整体的发展变化王雨田主编.控制论信息论系统科学与哲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6,5.403.。系统具有整体性、有机关联性、动态性、有序性和预决性(finality)或目的性(Purposi

13、veness)。系统论又是系统方法论。贝塔朗菲将一般系统论的研究方法概括为两大类:一类是他所提出并倡导的经验直觉的逻辑方法,主要应用一些概念、范畴研究各类系统的一般规律;另一类是英国生物学家、控制论的创始人之一艾什比提出(1958),后来又为许多人丰富和发展了的数学系统论的方法,主要应用数学工具集合论描述系统的状态变化,研究一般系统论的原理、原则和方法。他认为,上述两种方法,前者偏重于逻辑,后者着眼于数学,各有千秋,相辅相成。一般系统论的原理和方法主要表现在:依据综合的思维模式、采用有机的整体的研究方法、注重揭示事物各个部分和各个过程之间的结构、组织关系,以及影响事物整体发展的规律。它代表了人

14、类认识世界的一种新的“科学范式”。系统学者们一致认为“系统”的概念并不局限于物质实体,也可以应用到任何由相互作用的“组分”组成的“整体”。实际上,一般系统论可能更接近于人格理论。尽管在人脑和计算机相比较的基础上有许多用控制论的思想路线建立起来的理论模型,却很少有人试图把狭义的一般系统论应用到行为科学中去。行为不只是刺激-反应(S-R)图式中生物驱力的满足和心理、社会平衡的保持,而且包含更多的东西。系统概念力图从整体上把心理生理学有机体看成本始主动系统,作为科学探求的中心。而不是把心理事件和行为归结为一大堆感觉、驱力、先天和后天反应,或理论上随意推测的最高要素。人不是外部世界刺激的被动接受者,而

15、是在非常具体的意义上创造他的天地。(美)冯贝塔朗菲著;林康义,魏宏森等译.一般系统论基础、发展和应用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87.98-112. 2.2 符号互动论符号互动理论源于18世纪发展于20世纪初,是社会学和社会心理学领域的重要理论之一。芝加哥大学教授乔治米德的相关思想对符号互动理论的形成与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他以进化论思想为铺垫,指出“精神和人类之间的符号沟通可使人类能够进行对于生存来讲十分必要的合作;从持续进行的社会过程开始,精神、自我和社会产生于这一过程”。当代符号互动论专家谢尔顿斯特赖克认为米德的社会心理学主题即:“互动(持续的社会过程)、精神、自我和社会之间的关系”毛晓

16、光.20世纪符号互动论的新视野探析J.国外社会科学,2001,3:13-18.。米德的社会行为主义重视人的主观能动性,强调社会的动态发展过程,对社会学理论的建构具有重要价值。但由于米德的社会行为主义,论证和维护了实用主义哲学的基本路线,因而不可避免地存在着严重的缺点和局限性蔡禾.现代社会学理论述评M.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1992.6.164-198.。米德的学生赫伯特G布鲁默(Herbert George Blumer)继承和发展了米德的思想,提出了“符号互动论”这一名称,建立了符号互动沦的基本框架,并提出了符号互动论的研究方法。布鲁默指出,符号互动论是建立在三个理论前提基础上的:第一,人类

17、对某事物所采取的行动,是以其对该事物赋予的意义为基础的;第二,这些意义产生于互动过程中;第三,这些意义通过自我解释过程得到修改布鲁默.符号互动论:观点和方法M.新泽西:1969.2.。因此,符号互动论强调人类行动充满了解释和意义。他同时认为符号互动包括解释和定义两个方面:所谓解释即明确他人的行动和说话的意义,而定义则是向他人表明自己将如何行动。在布鲁默看来,符号互动论的特点就是赋予人们对行动的解释和定义以重要的地位,而不是仅仅按照行为主义的“刺激-反应”公式来看待彼此的行为。布鲁默认为:“人类的互动是以使用、解释符号以及探知另一个人的行动的意义作为媒介的。这个媒介相当于在人类行为中的刺激和反应

18、之间插入一个解释过程。”布鲁默.符号互动论:观点和方法M.新泽西:1969.78-79.虽然所有的社会学都关心人类行为,但往往忽视了对附着在这些行为上的解释和意义进行分析。布鲁默虽然承认文化和社会秩序的存在,却坚决反对把它们看作是人类行动的决定性因素。布鲁默提出了对社会现实进行考察的双重过程:探索和检验。探索是指研究者进入具体的观察情境,并用不断产生的新印象来修正自己的观察结果;检验是指在探索之后,研究者应运用其观察结果来确定如何完善科学概念,并使之成为一种说明概念之间关系的更抽象、更一般的理论。在探索过程中,研究者要想把握经验世界,就必须运用“敏感化概念”。敏感化概念虽然缺乏定义性概念所具有

19、的,对属性和事件的详细说明,但它却提供了从何处去发现经验现象的线索和启示。而且通过灵活地观察由这种概念所指称的经验世界,以及通过对实际事件与概念之间的差别进行反复评价,敏感化概念可以得到完善和改进。它还可以通过描述和说明与其相关的事件来进行相互交流。因此,敏感化概念通过精心的系统化,可以被综合为一种暂时的理论陈述。它可以详细地说明各种互动类型产生的条件、清楚地认识社会现实的转化性质,从而为说明社会组织模式提供一个更精确的概念体系蔡禾.现代社会学理论述评M.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1992.6.183.。与使用敏感化概念相对应,布鲁默特别强调归纳性的理论建构方法。符号互动理论在西方社会学发展史上,

20、对恢复人的主观能动性、对认识人的主观世界起了不可忽视的作用。但符号互动理论也具有明显的主观主义倾向。与霍曼斯的社会交换理论一样,符号互动理论把注意力集中在人类行为的主观领域,不过霍曼斯侧重的是行为产生的心理动机,而符号互动理论侧重的是行为进程中的理解和解释,以及意识如何调整和引导行为。从人类行为研究的微观层次而言,无疑比霍曼斯前进了一步。但作为一种社会学理论它对研究社会所能提供的价值仍是极为有限的。研究方法上,符号互动理论反对照搬自然科学方法的做法、反对过于依赖调查技术和统计学的实证研究方法,这对于抵制社会学研究中过分注重定量分析、轻视定性分析的倾向是有积极作用的。但在如何克服这一倾向上,符号

21、互动论并没有指出真正正确的途径。他们认为,只有由日常生活活动构成的社会,才是一个经验性社会,而对这种日常生活活动的认识,只能通过直接观察或参与观察来达到。这使得其研究被局限在微观领域,对宏观领域的问题缺乏解释力,造成了其概念虽富有启发性,但却缺乏清晰的界定,无法在更广泛的范围内操作运用。另外,在数学日益广泛地应用于社会科学研究这一发展趋势下,仅指出极端定量方法的无效性是不够的,把定量方法拒于社会研究之外更是没有前途的蔡禾.现代社会学理论述评M.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1992.6.198.。2.3 解释现象学分析解释现象学分析(Interpretative phenomenological an

22、alysis,简称IPA)是现象学心理学中解释取向的重要方法,在哲学基础上受现象学和符号互动论等理论的影响,近几年在健康心理学、社会心理学、临床心理学等领域中越于流行。解释现象学分析由英国伦敦大学伯克贝克(Birkbeck)学院的心理学教授乔纳森.A.史密斯(J.A.Smith)提出,是一种自下而上扎根于现象学思想,运用一定方法收集资料,并试图从中理解人们是如何感知经验的质性研究方法,基本思路是访谈、收集资料并接受从研究调查中系统地发展起来的新理论。其重点是探究人们对生活世界(即经验)的感知。研究者不会把预先的理论假设带入研究过程,尽管他们会提出一些与研究问题相关的更为普遍性的问题潘威.扎根理

23、论与解释现象学分析的比较研究J.西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29(3):112-116.。解释现象学分析在哲学思想上继承了现象学、解释学和符号互动论的长期传统,着眼于人们对于事件意义的主观归因,注重于人们赋予他们谈论的东西的意义。解释现象学分析想要探究个体的个人感知,及其对于事件或者状态的描述,因此说它是现象学的。同时,解释现象学分析也认识到研究过程是动态的,当研究者尝试接近参与者生活世界的时,它认为研究者无法直接或者完全的接近参与者的生活世界,接近的通路取决于研究者对于通过解释活动,对他人生活世界赋予意义的观念构想。在此意义上,解释现象学分析也是解释学的。此外,解释现象学分析也

24、有对符号互动论的借鉴,主要在于其对个人的和社会的意义是如何被个体所建构的关注。大量的IPA研究从半结构式访谈(semi-structured interviews)中获得资料,这或许被看作是此类研究中最佳的一种资料收集方式(美)莱昂斯,(美)考利主编;毕重增主译.心理学质性资料的分析M.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2010.5.27-30. 。实施半结构式访谈前,研究者会预先建构一个访谈计划表,虽然研究者很可能根据自身的特点将半结构式访谈看作是一种共同决定的相互作用,但预先编制一个访谈计划,会迫使其明确地思考所考虑或希望的访谈可能覆盖的范围。访谈开始时,要使研究对象处于自在状态,而且在开始引入任何实

25、质性领域之前,都要使他她在交谈中感到舒服。如果顺利的话,接下来这种积极且反应良好的“定势”将持续整个访谈。访谈开始后,尽可能设法确保访谈不间断地进行,通常最好按研究对象自己的时间来实施访谈。访谈进行的地点也会影响气氛。人们通常对其熟悉的情境感觉最舒服,但这样有时也可能会出现不可行或不适当。在解释现象学分析中,资料分析的方法是循序渐进的主题分析,通常由单独的一个主题开始,初始的分析结果接着运用到随后的分析中。主题分析一般包含四个阶段;第一阶段,通过对资料严格而详尽地阅读,注释出参与者所说内容中对研究可能有意义的部分。这一阶段可能需要多次重复,以便能放大研究者在文本中所发现的意义的相似性。第二阶段

26、,鉴别并标注出能体现文本各部分特点的主题,并结合资料原文核对思路,扎根于参与者所说的具体事实。第三阶段,将各主题之间的联系以书面形式列出并进行分类、提炼、浓缩、核查。第四阶段,将与调查现象有关的群类汇总成表。这并不是固定的程序,研究者可依据研究目标及分析进程进行调整。在解释现象学分析中,要放大某种蕴藏在参与者话语文本中的特定经验或意象,以寻求研究者与参与者之间的视域融合。解释现象学分析认为研究应是一个动态过程,强调研究者悬置先验的假设和框架,通过对资料的分析结合对自身的反省,以深入探讨现象的意义。它对深入探究个体对其经验赋予意义的活动感兴趣并试图通过一种双重解释(double hermeneu

27、tic):即个体尝试对其世界赋予意义,而研究者则是通过对个体赋予意义的活动赋予意义来理解个体的生活世界。在具体的操作思路方面偏重于灵活性,重在强调经验描述需要不断重复并保持部分与整体间的平衡比照,分析中允许研究者在一定范围内偏离初始问题,关注资料分析过程中呈现的新奇主题,认为这些被参与者忽略的新奇主题,更可能带给我们所熟悉的生活经历以不平常的意义潘威.扎根理论与解释现象学分析的比较研究J.西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0,29(3):112-116.(美)莱昂斯,(美)考利主编;毕重增主译.心理学质性资料的分析M.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2010.5.24-46.。现象学推崇的是系统性

28、地揭示和描述生活经验中内在的意义结构,青少年自主健身行为是青少年生活世界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期待着现象学式的关注、理解和解读。中国古代儒家提倡的“格物致知”与道家所说的“体道”、“悟道”等,都是对生活体验的一种关注。本研究借鉴解释现象学的理念,注重研究参与者(即研究被试)对生活世界的感知、理解与解释,通过青少年学生对自主健身行为具体表现的表述,探索归纳青少年自主健身行为的理论构念。2.4 “上下求索”方法论及法元论“上下求索”方法论及法元论是简启华先生在“论道”与“道论”归纳综合、分析演绎方法对体育学研究的启示一文中提到与推介的方法论。本研究认为前者是一种质化研究与量化研究相结合的方法论。简启华

29、先生在其文章中述及:“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这个上下求索包括了两方面的内容:一方面叫“论道”,它是对“什么是道”的研究,是向上求索。每门科学都有它的公理性前提,论道即是要追求这个公理性前提,研究概念本身的内涵。向下求索,即“道论”。它是由确定的公理前提出发,进行严密的逻辑演绎,演绎出一门学科的全部知识体系,这个过程就是道论。论道要讨论什么是道的问题,是利用归纳综合的方法,从万有现象中发现其本质,即从万中找一,给“道”作出科学的定义。道论则是要研究根据对“道”所作的定义,推演出相应的原理和结论,以指导实际。道论是利用分析演绎的方法从一个概念推演出众多的原理及结论,即从一推万。“论道”

30、与“道论”在认识上经历了两个过程,即从具体到抽象出理论的过程和从抽象的理论再回归到具体的应用的过程。他还指出,在论道的研究中一是要明确研究对象的边界,它处于什么层次,也就是要明确我们的研究对象究竟是谁;二是要明确研究者主观采用的是什么认识工具,站在什么角度,为达到什么目的而研究。在道论的研究中,需要掌握唯物辩证法的科学方法及较强的逻辑思维能力,逻辑学是其必备的基本知识。论道与道论,是从道(客观规律)的层面来进行科学研究,两者结合就能建立一门完备的科学体系,它是科学研究中的宝贵方法。简启华.“论道”与“道论”归纳综合、分析演绎方法对体育学研究的启示J.首都体育学院学报,2007,19(4):1-

31、7.有关道论的研究,简启华先生推荐了我国核研究专家姜圣阶、张顺江所著的法元论,即研究元的方法的理论。其作者在长期的科研中坚持唯物辩证法的基本原理,吸收西方现代科学研究方法的合理内容,提出了辩证唯物主义和系统论信息论控制论的归一说即法元论,给辩证唯物主义和现代科学方法之间搭起了一座桥梁。在法元论中,元是指矛盾对立的统一体。大到地球、天体、宇宙,小到分子、原子、电子、介子和光子;大到整个社会、国家,小到一个工厂、商店、家庭;大到航天飞机、国际通讯网络,小到一部电视机、一个晶体管;大到图书馆全部藏书、计算中心的全部资料储存,小到一部书、一本杂志、一张报纸、一个数学方程无不包含着矛盾对立的统一体,它们

32、都是一个个的“元”。西方提出了“元科学”,是把科学本身当成研究对象,又称科学的科学。法元论是中国的元科学。在中国古汉语中,早就使用过“元”的概念,如老子道德经中用过“元(玄)”,古代医学中也用过“元气”的概念。在现代汉语中“元”也有最初、最高、最基本等含义。法元论指出,只要承认世界物质的客观存在性与其自身的矛盾对立统一性这一公理,其它内容都可从中推演出来。经过严密的论证,法元论提出了“元”必然具有的属性:一个本质属性,即含几性;两个根本属性,即信息性和运化性;八个一般属性,即多义性、同态性、边界性、层次性、约束性、随机性、稳定性、几变性。简称为一二八律。法元论认为,系统(元)的本质属性是事物的

33、矛盾对立统一性,其用元来代替系统,是为了突出科学方法论基础研究中的辩证唯物主义思想,强调科学方法论基础研究的综合性、原始性、归一性,并与国外关于“元科学”的提法以及中国古代科学方法论体系相一致。法元论是方法论归一的理论,它提供分析问题的普遍程序,是科学研究的宝贵方法。本研究力图实践上下求索方法论,整合质化研究与量化研究,使研究结果更具科学合理性。2.5 自我决定理论自我决定理论(Self-Determination Theory,SDT)是美国心理学家Deci Edward L.和Ryan Richad M.等人在 20 世纪 80 年代(1985)提出的,是一种关于人类自我决定行为的动机过程

34、理论Deci E L, Ryan R M. Intrinsic motivation and self-determination in human behaviorM.New York:Plenum,1985:55-136. 。自我决定理论描绘了人类动机和人格研究的一个宽泛的框架About the Self-Determination TheoryEB/OL.http:/www.selfdeterminationtheory.org/theory.。它关注的焦点是人类行为在多大程度上是自愿的和自我决定的刘丽虹,张积家.动机的自我决定理论及其应用J.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4

35、:53-59.,强调自我在动机过程中的能动作用,重视个体的主动性与社会情境之间的辨证关系暴占光,张向葵.自我决定认知动机理论研究概述J.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 6:141-146.。自我决定理论的元理论为有机辨证元理论(Organismic-Dialectical Metatheory),其正式理论包括5个小型理论(Mini-Theories)即子理论,分别是:认知评价理论(Cognitive Evaluation Theory,CET)、有机体整合理论(Oraganismic Integration Theory,OIT)、基本心理需要理论(Basic Psycholog

36、ical Needs Theory,BPNT)、因果定向理论(Causality Orientation Theory,COT)和目标内容理论(Goal Contents Theory,GCT)。不同的子理论可解释来自不同领域的、针对不同问题的研究结果。上述子理论在近几十年的研究中并未得到同等程度的发展,多数研究主要围绕前三个展开,重点探讨了不同类型的动机对行为的影响,考查了社会环境中的不同因素对基本心理需要满足的影响,研究了基本心理需要的满足是怎样影响到自主动机的。有机辨证元理论假设人是一种积极主动的有机体,生来就具有追求心理成长和发展、掌控外界的挑战,并把外部的新经验与自我感进行整合的倾向

37、。但这种先天倾向不会自动地起作用,而是需要持续的社会环境中的营养和支持,才能有效地发挥其功能,也就是说社会环境能够支持或阻碍这种先天倾向发挥作用。自我决定理论认为,支持个体健康成长和发挥功能的营养,是自主性、胜任力、关联性三种基本心理需要的满足。在有机辩证元理论的视角下,要完整理解个体的发展,需要完整的把握个体的内部心理动力、外部社会环境条件以及两者之间的辩证关系。认知评价理论关注内在动机,尤其是社会环境对内在动机的影响,或如奖励、人际控制和自我投入等因素怎样影响内在动机和兴趣。Deci根据动机的来源,将动机分为内在动机(inirinsic motivation)与外在动机 (extrinsi

38、e motivation)。内在动机是由活动本身产生的快乐和满足引起的,不需要外在条件的参与。外在动机是由活动外部因素引起的,个体在外界的要求与外力的作用下产生的行为动机林桦.自我决定理论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8.。在教育、艺术、体育和其他许多领域,胜任力和自主支持在培养内在动机中所起的关键作用是非常重要的。有机体整合理论主要阐述了外在动机的类型和促进外在动机内化的条件,认为非内在激发的活动通过外在动机的内化与整合而发生作用。该理论最早由Deci&Ryan(1985)提出,Ryan&eonnell(1959)对其进行发展,Deci&Ryan(2000)运用基本心理需要的概念对

39、其进行进一步阐述和完善林桦.自我决定理论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8.。该理论假设人天生具有整合经验的倾向,即个体能够将某些社会规则、价值观等整合为自我的一部分。据此Deci等人提出了“内化”的概念。内化指个体试图将社会赞许的价值观、规则、态度、要求转化为个体认同的价值观并进一步整合为自我的成分。内化是自我调节的一种积极、能动的过程。个体可以通过内化将外在动机逐步整合为内在动机。基本心理需要理论是自我决定理论的核心理论,是自我决定论其他重要研究的基础。该理论主要阐释了基本心理需要的涵义及心理需要与心理健康、幸福感等的关系。该理论认为心理健康和最佳机能的预测都是建立在自主性、胜任力

40、和关联性基础上的。支持相对于阻碍这些需要的环境会普遍影响健康。所有三种需要是必要的,并且如果任何一种需要受阻将有明显不同的机能损失。因为这些基本需要是人类机能的普遍方面,可以跨文化、跨情境地广泛存在着About the Self-Determination TheoryEB/OL.http:/www.selfdeterminationtheory.org/theory.。Deci & Ryan认为,在动机研究中对需要有两种界定取向,一是Hull(1943)的驱力理论,从生理的水平上对需要进行评价,认为需要是内在的;二是Murry(1938)的人格理论,对需要从心理的水平上进行评价,认为需要是后

41、天获得的。Deci,Ryan等人对这两种观点进行了综合,认为个体的行为是由具有内在性、普遍性与中心性的心理需要所推动的。每个个体身上都存在着一种发展的需要,这种需要不是后天习得的,而是先天的,本质上是心理性的,即人类的基本心理需要林桦.自我决定理论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8.。通过实证研究,自我决定论研究者从促进内在动机和心理健康的社会环境入手,鉴别出了三种人类最基本的心理需要:自主需要( the needs for autonomy);能力需要( the needs for competence) ;关联性需要( the needs for relatedness)。自主需要

42、是指自我决定的需要,个体在从事各种活动中,能根据自己的意愿进行选择。能力需要是指个体控制环境的需要,即人们在从事各种活动中,需要体验到一种胜任感。关联性需要是指个体需要来自周围环境或他人的关爱、理解、支持,体验到归属感。三种基本心理需要的满足对促进个体外在动机的内化,形成内在目标定向及提升个体的幸福感有重要作用。自我决定理论认为,外在动机的内化是一个自然的过程,但这一过程需要营养的支持才能发挥最佳的功能,而这个营养的支持就是三种基本心理需要的满足。这三种需要的满足为内在动机的激发和外在动机的内化提供了支持。因果定向理论主要描述人们的先天倾向中的个体差异,以及这些差异怎样影响个体对于环境的选择和适应。该理论认为个体具有对有利于自我决定的环境进行定向的发展倾向。Deci & Ryan(1985)认为在个体身上存在着三种水平的因果定向,分别是自主定向、控制定向和非个人定向,每一种定向都是相对独立的存在着。目标内容子理论产生于内在目标与外在目标之间的区别以及它们对动机和健康的影响。目标被看做是分别地提供基本需要满足并因此分别地相关于幸福感。外在目标比如经济成功、外貌、名气/名望等都特别地相对照于内在目标比如团队、亲密关系网、个人成长等,前者更有可能相关于低健康和高疾病About the Self-Determi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其他范文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