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律论文工读学生攻击性行为情绪状况的实验研究.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法律论文工读学生攻击性行为情绪状况的实验研究.doc(6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工读学生攻击性行为情绪状况的实验研究 工读学生攻击性行为情绪状况的实验研究是小柯论文网通过网络搜集,并由本站工作人员整理后发布的,工读学生攻击性行为情绪状况的实验研究是篇质量较高的学术论文,供本站访问者学习和学术交流参考之用,不可用于其他商业目的,工读学生攻击性行为情绪状况的实验研究的论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因网络整理,有些文章作者不详,敬请谅解,如需转摘,请注明出处小柯论文网,如果此论文无法满足您的论文要求,您可以申请本站帮您代写论文,以下是正文。 摘要本研究借助情绪的斯特鲁普(Stroop)效应的研究范式以对攻击性词汇和消极退缩性词汇的加工反应时为手段,来探讨工读生攻击性情绪状况的特点。结果
2、发现,工读生和普通生相比,攻击性情绪和消极抑郁性情绪表现都比较强烈。这两类情绪也存在着一定的性别差异,但差异不显著。关键词工读学生;攻击性行为;试验研究中图分类号D917.3文献标识码A一、问题的提出工读学生是指那些年龄12至17岁,有严重的情绪和行为问题的特殊学生。这些问题包括偷窃、打架斗殴、抢劫、诈骗、性罪错、赌博、吸毒等。据不完全统计,我国目前有工读学校约七十多所,在校学生约1.5至1.7万名左右。如何了解这些学生共同的认知特征,寻找其内在的心理规律,为有效地改变其认知偏差和不良行为方式提供理论依据,是特殊教育学,心理学和社会学共同关注的问题。攻击性行为(Aggressive behav
3、ior)在工读生中是一种比较突出的社会行为表现方式,是指有意地伤害他人,给他人带来不愉快和痛苦的行为方式。因为攻击性行为发展的状况影响儿童和青少年人格、品德的发展和个体社会化成败,所以攻击性行为基本上是一种不被社会所接受和应许的行为方式。已有的调查发现,工读生在正常情况下也会出现过度的情绪困扰和令别人难以接受的行为方式。叛逆、任性、对人怀有恶意,惹人讨厌。不能与同龄人、伙伴、家长和教师保持较好的人际关系;有明显的攻击性行为。对他人或某些事物存在有意侵犯、争夺或破坏的倾向。我国学者祝蓓礼和陈国鹏(1982)采用吉尔福特人格问卷也对工读生的性格进行了初步调查和分析,结果也发现工读生在情绪变化大小、
4、攻击性和活动性的大小、性子的急慢等人格特征方面与正常中学生存在显著差异。表现为情绪变化大,容易兴奋、容易动感情,喜怒哀乐常常表现在外,且注意力不能集中;关心主观的程度高,常常空想一些不现实的事情,把幻想当作一种乐趣;攻击性比正常学生高,更不能忍受别人的“无礼”等特征。工读生作为一个攻击性行为方式表现比较突出的特殊群体,在减少和消除攻击性行为方面,对引起攻击性行为的社会认知和情绪状况的研究是个非常重要的问题。国内外许多研究都证实了许多外在的刺激因素会唤起和加剧人的攻击性行为。例如,炎热天气会通过唤起敌意性情绪、敌意性认知,在模糊情景中增加了敌意性偏见,三条独立的途径增加敌意性倾向(Craig A
5、.Anderson et al.,1993)。另外,如果受挫的经历与某些煽动性的刺激因素联系在一起,受挫后攻击他人的倾向可能会被加强。攻击性强的学生之所以采取攻击的方式来解决人际关系冲突问题,是因为他们对环境信息的认知加工存在着某些偏差和缺陷。国外相关的研究也证实,有攻击倾向的儿童,会选择性地输入具有敌意的信息,倾向于注意,并较容易回忆具有威胁性的信息(Gouze,1987)(Dodge&Frame,1981)。对工读生攻击性行为和情绪状况的研究,目前在国内较少。工读生攻击性行为的情绪特征是否与国外和国内对正常群体的研究结果一致,还是有其特殊之处?这都需要我们通过研究来进一步证实。二、研究方法
6、本实验采用情绪的斯特鲁普(Stroop)效应的研究范式,通过两类(工读生、普通生)和两种性别的学生对攻击性词汇和消极退缩性词汇的认知加工的比较来探讨他们之间是否存在差异,以及工读生攻击性在情绪方面表现出的特点。假设1:工读生和普通生相比,对攻击性词汇和消极退缩性词汇都更易产生情绪反应和认知加工。表现在他们在给有攻击性的和消极退缩性的语词的颜色进行命名时的反应时可能要比普通生要长。假设2:女生和男生相比,男生在对有攻击性的词汇、女性在对消极退缩性的词汇都更易产生情绪反应和认知加工。表现在他们在给相应的语词的颜色进行命名时的反应时可能会存在差异。(一)被试实验组:工读生34名(男生18名;女生16
7、名),年龄:1216岁。对照组:普通生32名(男生16名;女生16名),年龄:1215岁。自变量:组别、性别、实验任务(攻击性语词、消极退缩性语词),因变量:情绪受干扰的程度。(反应时、错误率)。设计:本实验采取2组别(实验组、对照组)2性别(男、女)2任务(攻击性语词、消极退缩性语词)的多因素混合设计。(二)实验的设备及材料仪器:一台与主机相连的显示器。实验材料:两字词语(攻击性的词语25个、消极退缩性语词各25个)。词语分别用五种颜色(红、蓝、绿、黄、紫)呈现在黑色的背景上。每种性质的语词分别用五种颜色书写,每种颜色各占20,为实验统计的便利,给50个词语编号,但所编号码不在呈现的词语图片
8、上出现。词语图片以2/3屏呈现在计算机屏幕中央。(三)实验程序1、在黑色的背景上先出现一个白色块。然后出现汉字“白色”作为示范。接下来在黑背景上依次给被试呈现五个色块(红、蓝、绿、黄、紫)每呈现一个色块要求被试按上面的示范形式对色块进行汉字命名。五种色块均答对者,才能进入下一个实验程序。答错者将返回到开始重新进行颜色命名。三次不能答对者将不允许参加此项实验。该程序保证色盲从此项实验中被剔除。2、由计算机对不同颜色和不同性质的语词的按随机顺序呈现。每呈现一个色词,在屏幕的右侧同时出现用统一的非实验用色书写的红色、蓝色、绿色、黄色、紫色的五个字样,从上到下依次排列,由被试使用鼠标点击选择相匹配的答
9、案。点击完一个词语后,前张语词消失,第二张语词呈现,词语选择的反应时被计算机以毫秒为单位记录下来。选择的对错用1,0来记录。(正确的选择记1,不正确的选择记0)。3、指导语:“下面将会依次呈现50张分别用以上五种颜色书写的词语。在图片的右侧用橙色分别写有红色、蓝色、绿色、黄色、紫色字样,请您以最快的速度选出所呈现的词语的颜色。反应尽量既快又准确。”指导语在实验开始之前呈现在屏幕上,被试在开始实验之前一边看一边由主试给被试阅读指导语并加以解释,确认被试理解和掌握了实验程序之后,开始进行实验。实验程序用Flash的方式呈现。由计算机自动纪录实验结果。然后将实验结果保存。为了防止工读生对50个词汇在
10、识别和理解上存在困难,我们找了4位非被试工读生进行了预测验,还咨询了他们的语文老师,以确保工读生被试对50个词在识别和理解上不存的困难。三、结果与分析剔除3位因数据缺损和随机作答的普通学生被试,有效被试为工读学生34名,普通学生29名。使用SPSS 8.0软件对实验数据进行分析。因为测试任务比较简单,据统计结果显示,被试实验反应的平均正确率为98.2,错误率极低,说明被试都能认真参与实验,实验数据可靠。 错误率就不再作为一项反应指标。(一)工读生与普通生两类词汇的反应时的差异的比较不同类型的学生对两类词汇的平均数和标准差见表1,从表1中我们可以看出,工读生对两类词汇的反应时的平均数和标准差均大
11、于普通学生,表明工读生对两类词汇的反应时比普通学生要长,且个别差异相对较大。两组学生对攻击词汇的反应时的平均数差异显著(t=2.418,p=019)。对消极退缩性词汇的反应时的平均数差异显著(t=2.030,p=047)。(二)不同性别的工读生与普通生两类词汇的反应时差异的比较两组学生两类词汇性别差异的平均数和标准差见表2。从表中我们可以看出,男工读生对攻击性词汇的反应时大于女工读生。女工读生对消极退缩性词汇的反应时大于男工读生,女工读生的标准差均小于男工读生。说明女工读生在反应时上个别差 工读学生攻击性行为情绪状况的实验研究是小柯论文网通过网络搜集,并由本站工作人员整理后发布的,工读学生攻击
12、性行为情绪状况的实验研究是篇质量较高的学术论文,供本站访问者学习和学术交流参考之用,不可用于其他商业目的,工读学生攻击性行为情绪状况的实验研究的论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因网络整理,有些文章作者不详,敬请谅解,如需转摘,请注明出处小柯论文网,如果此论文无法满足您的论文要求,您可以申请本站帮您代写论文,以下是正文。异较小。男普通生对攻击性词汇的反应时大于女普通生。女普通生对消极退缩性词汇的反应时大于男普通生,女普通生在两类词汇反应时的标准差均大于男普通生。说明女普通生在反应时上个别差异较大。从表2平均数差异的显著性检验的结果上看,工读男女生对攻击词汇的反应时的平均数差异不显著(t=.092,p=.9
13、27)。对消极退缩性词汇的反应时的平均数差异不显著(t=.149,p=.883)。普通男女学生对攻击词汇的反应时的平均数差异不显著(t=.095,p=.925)。对消极退缩性词汇的反应时平均数差异不显著(t=.961,p=.345)。说明组内不同性别间的差异较小,达不到显著性水平。反应时的平均数差异显著(t=2.320,p=.027)。对消极退缩性词汇的反应时差异不显著(t=.942,p=.356)。从统计数据来看,组内不同性别间的差异较小,达不到显著性水平。组间同一性别间的差异比较显著。说明工读生和普通生相比在攻击性的情绪反应上的确是一个同质群体。四、讨论与结论(一)工读生与普通生两类词汇的
14、反应时的差异的分析本研究假设工读生和普通生相比,对敌意性攻击性词汇和消极退缩性词汇都更易产生情绪反应和认知加工。表现在他们给有攻击性词语的和消极退缩性语词的颜色进行命名时,反应时可能要比普通生长。从表1的实验结果来看,和普通学生相比,工读学生对两类词汇的反应时比普通生都要长,且两者的差异呈显著性水平,说明试验结果验证了我们的假设。已有的许多研究发现,与攻击性行为有关的物体被称为攻击性刺激物(Aggressive stimulus),它会诱发人的攻击性情绪,进而诱发攻击性行为。例如,在某种状态下,一支枪(攻击性物品)就比一只羽毛球拍(中性物品)更能诱发攻击性情绪。某些具煽动性的刺激因素可能更容易
15、唤起受挫的经历和攻击性或抑郁消极退缩的情绪。词语也可作为一种刺激物,也容易唤起与之相关的联想、认知加工和情绪反应。本实验在识别攻击性词汇、消极退缩性词汇的颜色时,这些含有情绪色彩的词语对被试的攻击性和消极退缩性内隐态度产生了启动效应,如果一个人本身的攻击性情绪和抑郁消极退缩的情绪较为强烈,那么这些具有情绪色彩的词就更易引起相应的联想、认知加工和情绪反应。那么所花费的反应时必然就比较长。在本实验中,和普通学生相比,工读学生对两类词汇的反应时比普通生都要长,且两者的差异呈显著性水平。从另一个角度也说明和普通生相比,工读生在攻击性情绪和消极抑郁情绪上的表现的确比普通生要强烈。白玉春(1998)的一项
16、研究调查结果也显示工读生在攻击性、抑郁、偏执、焦虑、等方面总体上呈阳性,得分都显著高于普通生对照组。在本研究中两类学生在两类词汇反应时上的差异也验证了以上的调查结论。早年身心受虐的儿童大多在成年后会对敌意的情景线索有高度的警戒,易将模棱两可的信息解释为敌意的。儿童早期社会化经验,尤其是受虐经验可能导致儿童认知模式的产生,且认知模式会以潜在知识结构的形式存储在个体的记忆库里,在儿童成长的过程中,会随时被提取出来,早年的受虐经验可解释将近2/3的攻击行为的产生。我们曾访谈过大量的工读生,发现早年身体和精神受虐的经历在这个群体中是非常普遍存在的一个现象。(二)不同性别的工读生与普通生两类词汇的反应时
17、差异的分析以往的研究发现,攻击性有两种表现方式,可同时向内或向外爆发。表现为向外的攻击性和向内的抑郁消极情绪表现。压力、抑郁和暴力都是密切关联的。向外的攻击和向内的抑郁和消极退缩两者似乎是同一事物的两个方面,暴力指向外,指向社会,表现为犯罪行为。忧郁是指向内,指向自己,自己内心充满了焦虑、抑郁情绪和自我否定与责备。这和来自生活的压力,以及不善正确的处理日常生活中的压力密切相关。他们都倾向于把世界看成充满敌意的世界。差别在于抑郁者把敌意指向自己,攻击性强的人则指向外界和别人,谴责别人。他们在感受到敌意后如何作出反应方面,两者也有差别。抑郁者在困境面前常感到无能为力,往往选择退缩。攻击性强者往往选
18、择攻击。研究发现在这个问题上,常常表现出性别上的差异。男性从事暴力犯罪的可能性较女性高,女性患抑郁的可能性比男性高。本实验假设女生和男生相比,男生在对有攻击性的词汇、女性在对消极退缩性的词汇都更易产生情绪反应和认知加工。表现在给相应的语词的颜色进行命名时的反应时可能会存在一定的差异。从表2中我们发现在对攻击性语词和消极退缩性语词的加工上,的确存在着一定的性别差异。无论是工读生还是普通生,男生在对有攻击性的词汇、女性在对消极退缩性的词汇都更易产生情绪反应和认知加工。表现在反应时上都较异性要长。但这种差异比预想到的要小得多,达不到显著性水平。组内不同性别间的差异要比组间同一性别间的差异小得多(见表
19、2和表3)。但从本实验的结果来看,性别差异不如组间差异大,说明两种情绪的困扰在我的研究中不存在显著的性别差异。男性和女性在这个年龄阶段,都同时受两类情绪的困扰。也说明了工读生在攻击性情绪表现上的确是一个同质性的群体。从结果的分析和讨论中,我们可以得出以下几点结论:1、工读生和普通生相比,对攻击性词汇、消极退缩性词汇都更易产生情绪反应和相应的认知加工。说明工读生的攻击性情绪和消极抑郁情绪表现的确较普通生突出。2、女生和男生相比,男生在对有攻击性的词汇、女性在对消极退缩性的词汇都更易产生情绪反应和相应的认知加工。他们在反应时上存在一定的差异,但差异并不显著。对工读生攻击性行为社会认知特点的实验研究
20、表明工读生比正常学生表现出明显的攻击性行为特征和攻击性情绪倾向。附录:攻击性行为情绪状况的实验材料实验材料:词语(攻击性的、逃避退缩性词汇各25个)(1)攻击性词汇:谋杀、袭击、狂怒、攻击、掐死、摧毁、折磨、敌视、打死、仇恨、伤害、敌意、杀死、威胁、暴力、破坏、强迫、拒绝、报复、拷打、欺负、痛打、烧死、对抗、屠杀(2)退缩性词汇:无助、遗弃、自责、消失、放弃、无能、退缩、失败、沮丧、隐居、自闭、悲观、躲开、抑郁、沮丧、否定、自卑、孤独、软弱、丧失、逃避、不顺、怠慢、无望、避免其他参考文献Baker, Sheridan. The Practical Stylist. 6th ed. New Yo
21、rk: Harper & Row, 1985.Flesch, Rudolf. The Art of Plain Talk. New York: Harper & Brothers, 1946.Gowers, Ernest. The Complete Plain Words. London: Penguin Books, 1987.Snell-Hornby, Mary. Translation Studies: An Integrated Approach. Amsterdam: John Benjamins, 1987.Hu, Zhuanglin. 胡壮麟, 语言学教程 M. 北京: 北京大学
22、出版社, 2006.Jespersen, Otto. The Philosophy of Grammar. London: Routledge, 1951.Leech, Geoffrey, and Jan Svartvik. A Communicative Grammar of English. London: Longman, 1974.Li, Qingxue, and Peng Jianwu. 李庆学、彭建武, 英汉翻译理论与技巧 M. 北京: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出版社, 2009.Lian, Shuneng. 连淑能, 英汉对比研究 M. 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3.Ma, Hui
23、juan, and Miao Ju. 马会娟、苗菊, 当代西方翻译理论选读 M. 北京: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009.Newmark, Peter. Approaches to Translation. London: Pergmon P, 1981.Quirk, Randolph, et al. A Grammar of Contemporary English. London: Longman, 1973.Wang, Li. 王力, 中国语法理论 M. 济南: 山东教育出版社, 1984.Xu, Jianping. 许建平, 英汉互译实践与技巧 M. 北京: 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3.Yan, Qigang. 严启刚, 英语翻译教程 M. 天津: 南开大学出版社, 2001.Zandvoort, R. W. A Handbook of English Grammar. London: Longmans, 1957.Zhong, Shukong. 钟述孔, 英汉翻译手册 M. 北京: 商务印书馆, 1983.Zhou, Zhipei. 周志培, 汉英对比与翻译中的转换 M. 上海: 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 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