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近代化的视窗:国民政府时期(1927—1937)救灾信息传递之考察.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论近代化的视窗:国民政府时期(1927—1937)救灾信息传递之考察.doc(2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论近代化的视窗:国民政府时期(19271937)救灾信息传递之考察文章来源 毕业论文网 论文关键词:国民政府救灾信息传递论文摘要:国民政府时期针对灾荒频仍的现实,制定了有利于救灾信息传递的法规振务电报规则,对办赈所发电报提供优惠。但政策在执行中有很多不便,影响了其应有之效。灾情信息大致通过官方和民间两条渠道,以电报、电话及新式媒介一报刊、杂志和纪实图片的放映和宣传等方式进行传递,其传递方式和渠道在传统基础上体现出明显的近代特色。救灾信息传递渠道是否畅通、传递的方式是否先进等不仅直接关系着救灾的成效,而且也是考察中国近代化的一个窗口。不过,迄今为止,有关救灾信息方面的研究几为空白。鉴于此,本文拟
2、对国民政府时期救灾信息传递进行初步探讨,以期查漏补缺,有所推进。一、国民政府对救灾信息传递的规定在救灾活动中,信息是关键。如果没有关于灾害损失情况的信息流动,一切灾害救助都无从谈起,或者是无的放矢,影响救灾的力度和效果。就信息传递的方式而言,在西方各国普遍使用电报,并将电报线架设到中国来之前,中国社会传递信息的方法,民间是民信局,官方为驿递。之后,随着诸如电报、电话等新的通讯方式的出现,带来了信息传递方式的重大突破,大大缩短了信息传递的时间。就这一时期来看,l9世纪末引入的电报在政府内部救灾信息的传递上,得到重视和利用,正因如此,国民政府于1935年5月专门制定了振务电报规则。根据振务电报规则
3、:凡是经国民政府或省政府核准立案之中外振务团体因办理临时或特别急赈所发振务电报,除须经沪港烟大水线或东省南满铁路电线转递或发往国外各处者外,概予免费。但上述所规定之中外团体必须先向部请领赈务执照。请领执照时应呈明下列各款:振务团体之名称及其住址、代表人之姓名及职业、呈准立案之机关及立案之年月日、被灾地点及其区域、灾区之情况、办赈之目的及其办法、办赈限期之约计、发寄电报之地名(每一执照所填地名至多不得逾五处)、请领执照之数日;执照有效时间由交通部核定之,自核准给照之日起以3个月或6个月为限,如因灾情重大必须展期者应呈经交通部核准,另发执照,但此项展期至多不得逾6个月,如赈务业己办竣,无论执照是否
4、满期,应即呈部注销;同时规定,每一振务团体请领执照至多以三张为限,但灾区过广或有特殊情形者得酌予增加;同时对电文的字数(中文每电不得逾百字,英文每电不得逾50字)及内容作了明确规定;另外,规则还特别指出,对于含有永久性质之寻常赈务或地方慈善团体所发电报不予免费。当然,请领赈务执照的程序,与赈品免费免税一样,请领团体必须按要求填具表格,呈振务委员会备查核转交通部,之后,交通部函寄允准的赈务执照于振务委员会,由振务委员会再转寄执照于请领团体。由上来看,尽管国民政府对国内所发振务电报提供了优惠措施,但是相关的限制条件也是非常之多,相应地给实际操作带来一些不便。仅以第四条、第五条中对请领执照的张数及有
5、效时间的限制而论,这一时期灾区之广,灾期之长,已是学界共识,而每一振务团体请领执照至多以三张为限,实不敷足用,尽管规则也作了“如灾区过广或有特殊情形者,得酌予增加”的特殊对待,但也是非常有限的。如19281930年河南大旱,经旅平河南赈灾会所请,第一次仅发给护照4张,实事求是地说,这已是灾区过广而得的特殊对待了,但是与实际需要还是相去甚远。不得已旅平河南赈灾会又呈请交通部,以“豫省灾区极广,各处运粮散赈多须电报往返,敢请恩施格外补发驻马店、南阳、陕州、洛阳、漳德、新乡电报免费执照陆张,以惠灾黎”。后虽经批准,但不久,免费执照有效时间又至,旅平河南赈灾会不得不为免费执照展期之事再次呈请交通部怛,如此辗转往返,徒费时日,延误救灾时机自不待言。另外,救灾信息贵在迅速,但规则第10条却规定振务电报应于备注栏内注“振”字或“relief”字样,传递次序列于寻常电报之后,而所谓寻常电报乃无论中外人民均得发寄之电报也。而在1935年7月2日交通部公布的国内电报营业通则第3章第26条中,对传递电报的次序作出了振务电报排在第九位,位置仅优于迟缓电报的更明确规定。由此可见,国民政府对救灾重视之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