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74.家庭影响因素与女初中生性别角色异化的探讨.doc

上传人:仙人指路1688 文档编号:3996588 上传时间:2023-03-30 格式:DOC 页数:22 大小:107.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1574.家庭影响因素与女初中生性别角色异化的探讨.doc_第1页
第1页 / 共22页
1574.家庭影响因素与女初中生性别角色异化的探讨.doc_第2页
第2页 / 共22页
1574.家庭影响因素与女初中生性别角色异化的探讨.doc_第3页
第3页 / 共22页
1574.家庭影响因素与女初中生性别角色异化的探讨.doc_第4页
第4页 / 共22页
1574.家庭影响因素与女初中生性别角色异化的探讨.doc_第5页
第5页 / 共2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574.家庭影响因素与女初中生性别角色异化的探讨.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1574.家庭影响因素与女初中生性别角色异化的探讨.doc(22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家庭影响因素与女初中生性别角色异化的探讨摘 要 本研究以性别角色发展理论为依据,探讨女初中生性别角色异化(女生男性化)与家庭的影响因素。在研究中采用了量结合质的研究方法,采取了对4名男性化的女初中生进行深入谈话并与1名男性化的女初中生进行QQ聊天的形式。结果发现男性化的女性在小时候更多与异性玩伴度过童年,更多进行好动活跃的游戏活动,这是女孩形成男性化角色的最初原因;另外,父母离婚事件的影响和母亲女强人形象同样致使女孩具有男性化特点的因素;但有意思的是家庭成员中特别是父亲具有粗暴的性格,存在家庭暴力等因素也是使女孩形成了男性化的特质的一个重要因素。这是前人较少研究的。关键词: 性别角色 性别角色

2、异化 女初中生 家庭影响因素 性别角色的社会化贯穿人的一生,在童年及青少年时期,这种社会化过程对个体的人格特质影响最大1。性别角色的发展是青少年心理发展的一个重要内容,符合社会要求的性别角色是青少年性别化健康发展的核心,是个体形成良好的性意识和异性正常交往的关键。现在学校里到处可见象个“假小子”的女生,而家庭是孩子成长的第一环境,国内外很多学者都做了不同的研究,证实了家庭对孩子性别角色发展存在很大的影响。但考察了很多研究,很少有对性别角色异化进行深入的研究的资料;另外,对于家庭是如何影响孩子的性别角色异化,这就是本研究要深入考究的问题。 1 前言:关于性别角色的研究 1.1 概念的界定 1.1

3、.1性别角色的概念 性别角色历来是心理学家研究的重要部分。国内外很多学者和专家就性别角色提出过各自的理论和量表。但对于性别角色一词却没有存在统一的定义,1990年,李美枝认为,性别角色是一种人格特质,是个人透过自我行为表现以明示其所属性别的行为形态。1995年,张春兴提出,性别角色是指在某一社会文化传统中,众所认为男性或女性应有的行为。性别角色是由行为类型来界定的,包括内在的态度,观念以及外显的言行服装等。2002年,时蓉华指出,所谓男女性别角色是指属于一定性别的个体在一定的社会生活中占有的适当位置,以及被该社会规定的行为方式2。无论哪个概念,都揭示了一个规则:生理性别要符合社会要求的角色。本

4、论文较认同1995年张春兴提出的性别角色概念,并以其为依据,进一步探讨性别角色异化的问题。 1.1.2性别角色异化的概念界定 对于性别角色各方面的研究,比较集中在性别角色测量量表,性别角色态度,性别角色刻板印象,性别角色行为等,但却很少有人在性别角色行为违背社会众所认为男性或女性应有的行为方面界定一个概念,有人用性别角色混乱、错乱、倒错,性别角色移位,性别角色非正常等,对于这些定义词,其界定的范围没有一个标准,只是按照社会刻板的观念附加的符号,更多存在贬义的意思。本研究采用性别角色异化,指的是用性别角色量表的测试,结果显示的男性女性化或女性男性化。本研究主要是讨论女性男性化。1.2关于性别角色

5、的研究1.2.1 性别角色的分类 国外很早就兴起对性别角色类型的研究。传统的分类是以人的生物学意义的性别为依据,即认为单一纬度的两极上的男性化特质和女性化特质,二者被认为是对立的,个体更趋向某一端,就会更少趋向另一端。但心理学家很快就发现该模式不能很好地解释个体同时拥有男性和女性在传统上都应该具有的的人格特点。于是,男女双性的两维模式应运而生。1974年美国心理学家桑德拉.贝姆(Sandra Bem)设计了第一个测量双性化特质的心理量表(Bems Sex Role Inventory 简称为BSRI),从而把人的性别角色分为男性化、女性化、双性化、未分化3。 1.2.2性别角色形成和发展理论

6、众所周知,性别角色是儿童社会化发展过程中扮演的最重要和最基本的角色。关于儿童性别角色的形成和发展,不同的学者站在各自的角度提出了不同的理论体系。(1)生物论 生物论者认为基因遗传、生理特点及激素的不同对性别角色的发展有很大的影响。不可否认,男女之间在生理结构上存在明显的的性别差异,同时在生殖作用上分别扮演不同的角色。其次,有研究表明,控制欲和攻击性方面的性别差异是由于性激素的差异引起的,还假定染色体的差异使女性表现出有别于男性的人格特征,如:女性更压抑、更焦虑4。(2)社会学习理论社会学习理论关于性别角色发展的观点是建立在行为主义的基本理论观点之上的。其中Mischel(1970)认同斯金纳的

7、操作性条件反射理论,即都强调直接强化学习,认为性别角色只是行为上的性别差异,男女孩的行为由强化或惩罚而形成。这种观点认为,那些在儿童的早期生活中受到了父母和社会赞许、奖励的行为会保存了下来,而那些受到惩罚和阻挠的行为则会减少以至消失。另外,Bandura(1977)的认知社会学习理论则承认内部心理过程很重要,强化和惩罚不会自动生效,其效果是通过期待的建立而发生的。他更强调观察、强化、模仿等社会化的学习个过程:模仿学习和观察学习。Bandura(1977)认为儿童特别注意同性的楷模有两个主要原因:1)儿童模仿自己同性的父母或手足时,较常得到增强;2)儿童能觉到同性楷模与自己的相似性,因而自己更注

8、意同性楷模的行为2。(3)精神分析理论上世纪初至1940年,奥地利心里学家,精神分析大师弗洛伊德(Frued)对性别角色及其差异进行了深入的研究,他的基本理论的轴心式无意识和本能过程,或者说是由于男女两性所具有的不同生理解剖结构而决定的心理成熟过程5。他认为儿童在46岁才开始性别分化, 处于这段时间的儿童会对异性父母产生了性兴趣。为了满足社会性别角色的要求,男孩会发展父亲的性别角色行为,女孩会以母亲的角色自居,最终表现出以其性别相应的男性特征和女性特征。总之,心理分析理论揭示了重视恋亲情结的解决与对同性父母的认同、学习的理论,但其忽略了社会文化因素对儿童行为的影响作用,致使对性别角色发展的解释

9、有所不足。(4)认知发展理论 Kohlberg(1966)这样描述这个理论:“我们研究性别发展问题的方法既不是生物学的也不是文化的,而是认知。”他认为:“性别角色发展中的重要原因并不是母亲和孩子的关系,而是由于儿童自身认知的发展2。他认为,儿童的性别只有在获得性别恒常性后才会发生。并把性别恒常性的发展分为三个阶段:性别认同;性别稳定;性别恒常。67岁左右儿童获得性别恒常性以后才会发展与性别角色有关的行为4。总之,认知发展理论认为男女两性特点的形成关键在于对自身性别及其活动特点的认识,在把自己归于男性和女性后,有意识把自己的行为合乎自身相应的性别角色规范,从而形成不同的性别心理特点。 以上几个理

10、论都从不同方面展开对性别角色的的研究。生物学理论强调了性染色体及荷尔蒙的遗传功能,但忽视了社会的影响因素;社会学习理论强调强化和模仿塑造性别角色行为但忽略儿童的认知发展阶段;心理分析理论强调性别的核心本质但缺乏对社会影响的认同;认知发展理论注重认知性但又不能解释从出生到3岁的性别角色发展。但多个理论学派所提到有关儿童性别角色的发展,均认为父母是子女性别角色形成过程中观察、模仿、及认同的对象。1.2.3性别角色形成的影响因素从上述的理论分析看来,性别角色的形成除了先天遗传之外,也受后天的社会文化环境影响。可以说,性别角色是个人社会化历程发展的结果,性别角色的认同与适当性别角色行为的表现与态度均是

11、青少年时期发展的重要任务。除了先天不可改变的因素外,性别角色在后天受到影响的因素有很多,而家庭是儿童社会化最早的、最主要的单位。所以家庭环境对个人性别角色发展影响很大。通常家庭环境影响个人人格发展的重要人物就是父母。从各理论学派所提到有关儿童性别角色的发展,均认为父母是子女性别角色形成过程中观察、模仿、及认同的对象。此外,家庭中姐妹兄弟的关系和相处情形;其他亲友对于孩子性别角色的形成都有很大的影响力。另外,不同的学者研究了家庭对孩子性别角色的不同的影响因素。如:(1)家庭的完整程度有学者研究证明:单亲家庭由于其家庭结构的不完整性,会导致生活其中的青少年性别角色的缺失,青少年在性别角色认同过程中

12、会发生偏差3。Lewis认为,性别认同的发展不是仅仅因为父亲的存在和缺失,而是也受母亲态度、兄弟姐妹和父亲替代者的影响3。(2)父母对孩子的角色期待 由于我国实行独生子女政策,父母总期待能生一个自己期待的男孩或女孩。假如出生后和自己所期待的不同,很多父母就把孩子当作自己所期待的角色来抚养。(3)父母的性别角色和抚养态度 何青蓉对初中生的研究发现,父母的性别角色及教养态度对子女的性别角色有密切关系6。(4)父母的性别角色态度 传统的观点认为,男性应有男性的特点,如:有事业心、养家糊口、勇敢粗犷等。女性应有女性的特征,如:相夫教子、善良文雅、理财持家等。这些传统的刻板性别观念一直在影响着我国性别角

13、色的发展,虽然社会的发展在不断改变着对两性的角色要求,但性别角色刻板印象并没有发生根本的改变6。1.2.4国内女性性别角色异化概况 家庭的影响之重,使得现阶段青少年性别角色异化,特别是女性男性化已成为一种校园时尚。许多女生打扮得像个男孩,和男生称兄道弟,也比以前的女孩更加的暴力。这一方面可能与社会媒体的影响有关,2005年“李宇春”的出现是一个原因;另一方面在现代家庭教育中,为了增加社会生存的砝码,一些女孩被教育得越来越“强势”。一项对北京、上海和深圳1000多名家长的调查显示,90%以上的父母对女孩的教育方式趋向男性化7。可以看得出,社会大众对于女性男性化的变化趋向接受的态度,但对于男性女性

14、化,一般不容易被社会成员所接受,这可能与社会对男性的高要求,高期待有关。另一方面,对于单亲家庭孩子的性别角色研究发现,由于单亲家庭缺乏完整形象的榜样或父母的期望,所以在单亲家庭长大的女孩很容易出现性别混淆,较多出现 “女孩男性化”倾向8。 1.3选定该题的新发展 由上述可知,家庭影响孩子性别角色的因素更多集中在父母造成的影响。但这些因素是如何具体对孩子性别角色异化产生影响,在哪些方面更加重要,国内在这一方面很少有深入探讨。现代越来越多的青少年出现性别异化的现象,“奶油”男生和 “假小子” 女生到处可见。传统的观点认为,男性应该有男性的特点,女性应该有女性的特点7。传统性别刻板观念代表了社会对性

15、别角色的规范,期望性别角色实现相应的角色行为和规范。以往很多学者对这种变化持否定的态度,并认为会给这些性别角色异化的男性女性带来负面的影响。加拿大和澳大利亚一些学者的研究表明,和那些举止与性别不符的儿童相比,具有符合性别行为的儿童在同伴中更受欢迎,较少受到同伴的捉弄7。也有一些学者认为,中学生是个体从童年期向青少年期转变的一个重要阶段。该阶段的个体不但自我意识发展,认知能力不断拓展,而且性别角色观也正处于形成和发展之中。同时,进入青年期的孩子,对于性别角色的标准从宽容逐渐向严格发展,他们不能容忍一些跨性别的行为和举动。这种转变是与发育期角色压力相联系的,男孩更希望自己有力的一面,女孩则更向往温

16、柔的一面,以吸引异性的注意5。但针对“2005年超级女声”李宇春的冠军得奖缘由,网上有人认为其一的因素是广大支持者对其酷似男性化的形象及行为方式的一种认可,说明了现代社会对性别角色的转变已经接受。究竟性别异化的青少年是否还存在各种各样的负面影响?在自己的成长过程中受到家庭怎样的影响?本研究意从这个角度出发,用质的研究深挖出家庭背后的影响。 2 研究方法 2.1研究工具 运用了钱铭怡、张光健等编制的“大学生性别角色量表(CSRI)”9,该量表是比较适合国内使用的性别角色量表,其中形容男女性别角色的词语同样适合于中学生。为了避免被试产生某种作答趋向,把该量表的标题改为“自我特点评定量表”。本研究抽

17、取了其中男性正性量表(20题)、女性正性量表(20题)和中性干扰量表的正性部分(10题),并随机安排题名次序,采用五点计分,要求被试在“-2完全不符合”到“+2完全符合”五个等级的评分量表中选择符合自己的程度。2.2研究对象 选取了xx市劬劳中学和绿翠中学初二的学生约250名,个别由其他学校老师推荐,回收有效问卷220份,其中男性被试110名,女性被试110名。运用钱铭怡、张光健等编制的“大学生性别角色量表(CSRI)”与人口统计学资料计算出男女性别角色中位数,再结合几所学校老师推荐的合适被试的问卷数据,筛选出合乎标准的男性化女初中生5 名,并获得她们的同意,邀请她们参与我的研究。2.3研究程

18、序本研究采用量的研究和质的研究相结合的方法。首先通过“自我特点评定量表”进行调查,筛选出合适的访谈对象,再主要运用质的研究方法进行深入访谈收集资料,对其中两位被试各访谈2 次 ,第一次大约30分钟,第二次访谈约7090分钟 ,第二次征得两位被试的同意,采用录音设备进行了记录。另两个被试因为是同一班的好朋友,所以征得同意两人一起进行访谈录音2小时,然后对录音材料进行分析。还有一位被试由于远在佛山,双方时间安排有冲突,所以采用了QQ聊天的方式进行了两次谈话,第一次90分钟,第二次30分钟。认真分析四位访谈对象录音和参考了另一位被试QQ聊天的内容,进一步推究家庭对形成性别角色异化的影响。3 研究结果

19、与讨论3.1不同性别被试性别角色类型分布情况 以被试在男性化和女性化量表上的得分为依据,用Spence提出的中位数分类法划分每个被试的性别角色类型。即计算男性正性量表(M)和女性正性量表得分(F)的中位数,然后以此为标准,把被试划分为四种角色类型:高M低F为男性化类型,低M高F女性化类型,高M高F为双性化类型,低M低F为未分化类型。本研究中,不同性别角色分布见表1男性化类型女性化类型双性化类型未分化类型男性31(28.2%)10(9.1%)27(24.5%)42(38.2%)女性23(20.9%)32(29.1%)33(30%)22(20%)全体被试54(24.5%)42(19.1%)60(2

20、7.3%)64(29.1%) 从表1可以看出,在全体被试中,双性化者和未分化者多于男性化者和女性化者,总体上性别角色非典型化者多于典型化者。这与2003年钱铭怡、张光建等编制“大学生性别角色量表(CSRI)”时所得到结果一致:在全体被试中,各种性别角色类型的分布没有显著性差异,双性化和未分化者多于男性化和女性化者10。在性别角色异化方面,女性男性化者多于男性女性化者,这与社会发展的性别角色主流符合。随着社会的发展,传统的性别角色要求逐渐淡化,越来越多的女性打破传统的观念,开始从事男性化的职业。典型的性别角色已不能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男性化成了心理健康的关键9。一些研究也指出,男性化的女人善于影

21、响别人,获得她们想要的东西,因此可以避免无助感和抑郁9。同时,在应对压力和追求成就方面,男性特征更占优势。在全体被试中,男性未分化者多于女性未分化者。现代家庭多是独生子女,有研究证明,独生子女的性别角色意识淡化11,而且,初中生男生在生理和心理发展方面要比女生较慢,这就导致了男生在初二的年龄阶段(1315岁),还没有完成性别角色定位的任务,因而男性化出现未分化的人数较多。3.2访谈对象谈话结果分析与讨论根据220个被试 “自我特点评定量表”的结果,评定男性正性量表(M)得分中位数是15分,女性正性量表得分(F)是10分。然后选出男性化的女被试23人,即男性化得分大于15分,女性化得分小于10分

22、的女被试;女性化的男被试10人,即男性化得分小于15分,女性化得分大于10分的男被试。在这33个性别角色异化的被试中,考虑到有些被试会存在不真实作答,所以再根据学校老师的推荐和分数的悬殊性,选出 5位女被试作为访谈对象。3.2.1研究对象基本情况 访谈对象一:小华(化名),女,12岁,xx人,独生女,初一,学习成绩很好,任班长, 她整个人看上去很像男孩子,短头发,宽大的衣服,声音十足像男孩声音,重放录音时,旁边的人都觉得我是和男生在做访谈。访谈对象二:小丹(化名),女,17岁,江苏人,6岁后在xx生活,独生女,初三,学习成绩中上,挺高的,短头发。访谈对象三:小奇(化名),女,15岁,xx人,有

23、一个大自己6岁的姐姐,初二,一岁多时父母离婚,一直跟母亲一起生活。一年前有一位继父加入了这个家庭。访谈对象四:小敏(化名),女,15岁,阳江人,生活在xx多年,有一个小自己6岁的弟弟,初二,访谈中发现男性化特质不是很强。 对象五: 小A(化名),女,13岁,佛山人,有一个大自己6岁的姐姐,初一,成绩较好。听推荐老师介绍,小A整个人像男孩子,曾因为自己想做一个男孩,并和一个女孩有过分亲密的关系咨询了她的心理老师。而在她的QQ签名里,她的性别是男,头像也是男性头像。3.2.2自我特点评定量表调查结果她们的自我评定量表结果显示是:姓名(化名)男性化得分女性化得分男性化正性量表得分的中位数女性化正性量

24、表得分中位数性别角色类型小华1561510男性化小丹219小奇24-27小敏15-18小A13-23前4位被试的分数都符合所测群体的男性化类型分数,小A虽然在男性化方面分数不是很高,但由于在女性化得分方面严重偏低,所以也被选为其一的对象。 不考虑其中误差的影响,研究的目的在于解释当事人是如何在家庭影响中形成该种性别角色类型。3.2.3质的研究结果(1)性别异化对象的“独生子女”角色影响被访谈的对象小华和小丹都是独生女,另外3位被试都有一个和自己相差6岁的姐姐或弟弟,姐弟年龄上的相差比较大,所以对于父母来说,3位女孩小时候都会被当作是独生子女的身份来抚养。这些家庭妈妈和爸爸同时拥有自己的工作,一

25、起抚养孩子。有研究证明:独生子女性别角色意识淡化11。独生子女家庭夫妻共同抚养孩子,传统上的女主内,男主外的家庭方式很少存在,因而独生子女很少感觉到父母的性别在家庭权威和地位上期决定作用。这种夫妻性别平等对于独生子女的性别角色淡化有影响。(2)小时候异性玩伴、玩具、游戏、服装的影响 (小华)“由于爸妈工作很忙, 我从出生到五岁,都在外婆家度过。我有一个和我差不多大的表哥,那时候我基本上都是和表哥一起玩,他玩什么我就跟着玩什么,外婆都是买一些超人和枪给我们玩,我都不喜欢布娃娃,喜欢和表哥一起玩枪和机器人。还有邻居几个小朋友,都是男孩子。我们在一起的时候,只有我一个女孩子,所以也跟着他们一起踢足球

26、,玩弹弓。”“那时真的和表哥很好,很亲,晚上我都是和表哥一起睡同一张床。” (小华)“外婆都有买一些裙子给我,不过我都不喜欢穿,我的衣服都是一些男女都可以穿的中性衣服,和表哥的衣着很像。”说起表哥,她一脸的兴奋,声调也提高了很多,可以看得出,对于小时候和表哥一起度过的日子,她是很怀念的,对她的影响也是很深的。 (小丹)“我出生后在乡下奶奶家长大,父母由于要去xx赚钱就把我放在奶奶家,3岁后才回到父母身边。”“那时我比较多和堂弟堂哥一起玩,都是男孩多。他们去踩单车会带上我,有时也跟着大家一起去逗邻居的狗和猫,甚至把这些狗和猫弄死了就跑回家。”(看得出来,小时候的小丹是比较调皮的,把做坏事当作一种

27、开心,十足男孩的野性格。)“那时我不喜欢穿裙子,妈妈就是一直都是买裤子给我,因为乡下要放牛要干活,一般都不会买一些漂亮的裙子给我。” (小敏)“2岁后回到爸妈身边多和男仔一起玩,因为那时隔壁家就是姨妈家,我都是和两个表哥一起玩,大家都玩得很好,他们玩什么我就玩什么,比如一些弹纸牌等。一直到四五年级后我们的家分开了才不在一起。” (小奇)“从小到大我都很少穿裙子。小时候我很肥的,也很容易弄脏衣服,所以不喜欢穿裙子,也有觉得穿裙子很麻烦,要跑步时总是妨碍着跑不开,所以我很少穿裙子的,也不喜欢穿。” (小奇)“那时都是和堂弟一起玩,我们家很多男孩,从奶奶那辈起每个人都喜欢男孩,所以生了很多男孩,但我

28、妈妈小时候就被奶奶欺负,所以现在妈妈喜欢女孩,觉得女孩听话,所以妈妈生了我和姐姐很开心。” (小A)“小时候我经常和邻居一个女孩和堂弟一起玩,那个女孩也是象个男孩子的。那时我们经常在床上玩摔跤,玩具多是模型车,飞机,还有会变形的模型机械人,我不喜欢布娃娃。妈妈也买裙子给我,但我不喜欢穿,也不会穿。爸妈常说我没有女孩样,但我听了就算,感觉无所谓。” 从几位女孩对自己小时候的生活描述可以看出,他们都有相同之处,小华、小丹、小敏都是小时候不在父母身边长大。几个女孩小时候的玩伴以男孩居多,特别是小华,只有自己一个女孩跟着一班男孩;另外,小时候进行的游戏活动也多与男性性质有关。这是使他们形成男性化角色的

29、最初原因。(3)小时候不在父母身边,缺乏对同性父母的榜样模仿 (小华)“五岁之后,我回到家里,父母还是忙,有时候就我一个人在家。我记得我上小学的时候就开始一个人在家了,但我不怕。” (小丹)“三岁之前,我一直住在奶奶家,半年才能见到妈妈一次,奶奶也不怎么管我,我就是跟着大家一起野。” (小敏)“两岁之前我一直在奶奶家长大,父母由于生意忙远在xx,两岁后我才回到爸妈身边。”有研究证明,女孩是通过观察母亲的行为,形成了对女性角色的最初认识的。社会学习理论认为:儿童不需要专门的培养和直接的奖励,就把与自己关系密切的人视为被模仿者,同时也复制对方的完整行为模式。对于婴儿来说,小时候最亲近的人一般都是母

30、亲,所以母亲的行为常被模仿,但三位女孩小时候都不在父母身边,对于她们来说,自然就缺乏对母亲行为的观察和模仿。而作为一个女孩子,要更多的向母亲学习如何做一个女人才会形成女性性别角色。(4)家庭成员特别是父亲有重男轻女的思想 (小华)“我觉得可能是我爸有重男轻女的思想吧。希望将我培养成一个男孩,从他平时对我的一些行为可以看出,他喜欢用对男孩的要求来要求我,不喜欢我身上出现女孩的行为和造型。他不喜欢我玩太多女孩的东西。在平时假如看到我穿裙子,他就不开心,问我为什么穿裙子,穿裤子不好看吗?爸爸也不喜欢我穿粉红色,一穿粉红色他就会说,粉红色太女人了。平时一家人出去,假如你穿了他不喜欢的衣服,他不要你跟着

31、出去的。还有说话,也对我有要求,不许我说小声,要大声点,娇滴滴的不好听。”(在访谈中,小华的声音确实是洪亮浑厚的。一时她的手部不停在动,右手握拳不停打在左手手心上。典型的男性化动作) (小丹)“我在乡下的时候,老一辈都有很严重的重男轻女的思想。因为我是女孩,所以我经常都是吃剩饭剩菜,男仔就可以先吃好的。只有一个婶婶对我好,她就会买些好吃的给我。她也会买衣服给我穿,但都是一些比较中性的很大件的衣服,就算我长大了也可以穿得那种。那时婶婶还没有孩子,我也觉得她希望我是一个男孩,所以衣服都是男的,后来她生了一个儿子,我再回老家时,她就说要买裙子给我穿了。我爸可能也是受了奶奶的影响,也是重男轻女,有时打

32、我都是往死里打,好像我不是他生得一样。但现在好多了,可能因为我是独生女吧。”(小丹一边说,一边翘着二郎腿) (小丹)“从很早开始,我就想当一个男孩,可能与奶奶爸爸他们太重男轻女有关吧,我觉得做男孩有很多好处,起码我就可以吃好点,生活也会好些。” (小敏)“全家人都有重男亲女的思想。有弟弟之前,我妈妈对我都很好的,但是后来有弟弟后妈妈就不疼我了,爸爸也是这样,很多时候我和弟弟吵架打架时都是弟弟错,但爸妈总是帮着弟弟,有些好吃的也是给弟弟吃。自己都有想过做一个男孩,因为做一个女孩真的很辛苦。”从她们的身上,可以看出老一辈严重的重男轻女思想影响了这些女孩潜意识里想当一个男孩,男孩在家庭中得到得优越感

33、使得女孩想以一个男孩的身份以争取到一些男孩才可以得到的东西。同时,身边亲人对女孩的性别角色的期待,希望她们是一个男孩。这些因素都影响了女孩向男性化发展。(5)异性父母特殊的教养方式 (小华)“我觉得自己的性格很象爸爸的,不开心时会发脾气。爸爸对我影响很大,很多东西都是从他身上学到的,我的衣着也象爸爸的,比较男性化。除了衣着,在行为上,爸爸管得也很严。吃饭要大口点大口点,走路要大步大步的,不可以留长头发,爸爸也要我看一些舞枪弄炮的武打电视等。还有小时候我不会梳头发,爸爸就帮我梳,梳成一个男孩子的头,到现在为止,我的发型都变不回来,连理发的师傅都说我的发型没得救了。(那天小华穿着宽松的肥大的校服,

34、留着男孩子的发型,圆头圆脑的样子)。五岁回到家,爸爸就是以一个男孩的要求来要求我。同时爸爸很凶,妈妈也怕他,我也怕他,基本我是服从爸爸的教育。当我问她爸爸对她还有其他的要求时,她一句“哪有这么多例子告诉你啊,大佬”(可以看出,平时的语言也较男性化,他喜欢称呼对方为兄弟。尽管她没有很多例子告诉我,不过她还是很配合我的访谈。) (小华)爸爸喜欢作弄我,总是把我当玩具一样。比如有一次刚停电,我刚想坐下去,他就从后面把我的凳子拉开,我就摔在地上,我很生气,他却在偷笑,一点也不象父亲的样子。 我被他整蛊过无数次。 小的时候他经常和我开玩笑打架,我就常被他摔在地上,也不怕我摔伤。” 有研究发现,父母对不同

35、性别的子女持有不同态度和行为的方式。在一般情况下,父亲对儿子比较粗鲁,对女儿比较和善,父母双方在与女儿说话时语气都比较温和1。但小华的父亲恰恰相反,一点也不会对女儿怜香惜玉,自然女儿也不会把自己当作一个女孩。另外,从小华的描述中看出,父亲采取了比较专制的教养方式,对于女儿的衣服、发型、行为都要听从父亲的安排,看得出,父亲是用男性化的标准来规范了女儿,使得女儿朝向了男性化特质发展。据班杜拉的学习理论来说,儿童是按照权威者和同性者两个标准来形成模仿对象的10。当母亲对女孩的影响不大的情况下,父亲的权威性就决定了小华的模仿对象。 (6)家庭中父亲都有些暴力倾向 (小华)“爸爸很凶,假如不开心就会把我

36、们当出气筒。在外面对别人是笑的,但回到家有情绪就全部写在脸上。 爸爸脾气不是很好,不开心就发脾气。假如触犯了他的底线的话他就会打我的。他给我最大的印象就是不高兴的时候就会摔东西。比如股市低迷,他就会不开心,假如你再说两句他不喜欢听的话,他就会开始发脾气,摔东西,甚至大打出手。一般我回到家我不理他的,现在还是很怕爸爸,他很大力的,一拳打过来你就要进医院了,大佬。(他又一次称呼我是大佬,证明她平时也喜欢这样去称呼别人)上两个月我就被他打了,就是因为我顶撞了他。还有试过一次用皮带打我,忘了是什么事了,我就冲进房间用被子盖住自己,这样就不会很痛。妈妈就不会这样。” (小丹)“爸爸很粗暴,经常打我和我妈

37、。有一次爸妈去医院,妈妈买了一些不应该买的药,爸爸就发脾气,他把那些药丸都倒在地上,我妈骂他,他就当着大家的面把我妈打了。还有一次,我妈不舒服,躺在沙发上教我做作业,爸爸在拖地,见到我妈没洗衣服就不是很高兴了,后来拖到我那个位置,他大声说我碍地方,叫我走开.我妈就对他说别对小孩子这么大声说话,他一生气把拖把扔了就扯住妈妈的头发拖到地上打。反正这些吵吵闹闹的事情经常有,有时我很害怕,觉得妈妈不值,有一次爸爸又打妈妈,我就跑回房打电话报警,其实我是吓爸爸的,不过还真让爸爸害怕了几个小时,就从那一次开始,爸爸收敛了很多。” (小丹)“我也是被爸爸打着长大的。有一次由于我不小心摔坏班上的录音机,那个可

38、恶的班主任就把我留堂了,后来爸爸来找我,也不知道班主任怎么说,爸爸就当着那么多老师的面把我打我的脸,后来回家,整个脸都肿了起来。还有一次,我在家做作业,老师叫我们做完就对答案,而爸爸就觉得我在抄答案,后来我就和他吵,他受不了就开始打我,还用妈妈的高跟鞋钉我的头,那一次我住院也住了两个多月。”(在说到这些往事的时候,她一直把脸别开,很不开心)(小敏)“爸爸的脾气很粗暴,对外面的人会笑容满面,但对家人就会板起脸,小时候对我很严格,我做得不好时就会被他打得很厉害。我一看到他黑着脸就快点跑开。”(小奇)“我爸爸一向很烂赌,很喜欢出去嫖,他自己又没有工作,都是回家问妈妈要钱,那次爸爸又回家向妈妈拿钱,但

39、妈妈要拿钱帮我和姐姐交学费,所以妈妈没给他,爸爸就拿起一条很大的铁管进来打我妈,那时我和姐姐都在,妈妈怕打到我们两个,就用身体挡住我们,后来妈妈被他打得流了很多血,现在我妈的手还留着一条伤疤。虽然我只有一岁多,但整个画面我都记得很清楚,那时我哭得连声音都哑了,姐姐一直紧紧抱着我,我这一辈子都会记住这个画面的。我听妈妈说,在我出生之前爸爸也是这样很残暴,经常打我妈,但从那一件事开始我就憎死我的爸爸,我觉得他一点人性都没有,后来爸妈就离婚了。我觉得妈妈很可怜,姐姐小时候由于营养不良,也是很弱小的,假如我也是这样的话,谁来保护我妈妈和姐姐。”(说到这里,小奇的情绪有点激动,语气既是伤心的,也是很生气

40、的。但我感觉她真的很懂事,很早熟) (小A )“爸爸很牛脾气,喝醉酒就更加厉害,又摔东西又打人,不过一般都是打我妈妈,但妈妈很少反抗。平时发火了,我和姐姐都自觉上楼,什么也装不知道 但对自己的孩子很好,不打也不骂。我很小的时候,爸爸对妈妈就不是很好,他们经常吵架,有一次,他和妈妈吵过一次大架,弄得妈妈差点自杀,幸好全家人都过来了,安慰她,但那时爸爸回来了,管也不管妈妈就去睡了,自那次起,我一直都很讨厌爸爸。”Johnson认为,在男孩和女孩的性别角色发展过程中,父亲比母亲所起的作用更重要12。对于这两个充满家庭暴力的家庭来说,孩子是最大的受害者。传统的男强女弱的思想影响了孩子的性别角色社会化。

41、而作为一个女孩子,她不但害怕这种家庭的暴力,而且在她们的潜意识里,就有一种欲望,希望自己要象男性一样强大,一方面是对自己更好的保护,另一方面也是以男性的角色自居,从而更好地保护受害的母亲。特别是小A和小奇,小A 妈妈的自杀事件令她从此讨厌爸爸,平时也很少和爸爸交流;小奇妈妈的流血事件也令她今生难忘。同时,这样的家庭暴力,本身就给孩子一个模仿的对象,所以小华和小丹的性格也是有点粗暴,言语上有时会说一些脏话。(7)父母离婚事件的影响和对妈妈离婚后坚强的形象的模仿 (小奇)“在那件事之后,父母就离婚了,在打官司的法庭上,爸爸还是很可恶的态度,他说以后都不会认我们两个是他的女儿,也不会给一分钱抚养我们

42、。妈妈就对我们说不要领他的一分钱,以后就不用养他了。我也不会认他是我的爸爸,很多人都说无论怎样都是我爸,但我觉得我没有这样的爸爸,从小到大,我没有用过他一分钱,有些叔叔都会买些糖果给我们吃,但他就不会,现在我们见了面也当不认识,我管得他死。我真是憎死他了,害得我们这么惨。以后我一定要报复我爸。” (小奇)“我觉得自己很偏激,心理经常会不平衡的感觉,报复心理很强,别人怎样对我我就怎样对别人。有时我叫别人不应我,我就很生气,以后都不会理他。有一次我在班上QQ群上问同学作业,但没人答我,我就把所有的QQ群删除了,第二天我到学校后谁我都不理。” (小奇)“自从那个所谓的爸爸离开后,妈妈就会变得很坚强,

43、就算有多大的委屈、难过,她都是把所有事情都放在心里,不会哭也不会告诉别人。有时妈妈的生意不好,回到家不是很开心,她也不会说。” (小奇)“自从我上四年级开始,我就没看到我妈流过一滴眼泪。妈妈一方面要持家,会煮饭给我吃,会把家打理得很整齐 。另一方面又要打理自己的生意,我觉得妈妈真的好坚强,也很好强。对我们也很好,在学习上有什么需要,无论多少钱都会给我用。她对外公外婆也很好,就算自己没钱,也经常给钱我外公外婆用,妈妈经常说,自己不幸福没事但一定要给到幸福给自己的父母,他们养大我也不容易。所以我真的很佩服我的妈妈,我一直以我妈为荣,也很喜欢这个妈妈。爸妈离婚不久,外面很多人都以为我妈妈会倒下去,但

44、她不想输,也不想衰给人家看。她一定要养大我们,也一定要把我们送上大学。所以我和姐姐都说,就算以后自己怎样没钱,怎样困难都要给钱妈妈用,要给妈妈幸福。” (小奇)“我觉得自己在性格上会像妈妈,无论在家还是在学校,我都没有流过一滴眼泪。现在在班上我有点“大姐大”的地位,什么事我都想管,我在班上说话,其他人就不会出声。有个班长常用自己的权力使唤一些同学做事,但他就不敢怎样使唤我。”离婚事件的影响,不但给孩子心灵上有很大的创伤,形成了很强的报复的仇恨心理。同时离婚事件给家庭带来的影响,使得这个女孩比同龄人早熟,更加的坚强和独立,她想保护受伤的妈妈和姐姐;另一方面她也想以一个男性的身份成为家中的顶梁柱。

45、同时妈妈的坚强,好强的性格也影响了小奇的坚强。这些因素都强化了小奇的男性化特质。3.3除了上述分析家庭的影响因素外,在访谈中,还发现影响女性男性化的因素还有以下几点:3.3.1女性生理痛苦的影响(小丹)“ 一方面,家庭中重男轻女,所以我想做一个男孩。另一方面,做男孩可以减少很多痛苦。女孩要承受生理痛苦的影响。我第一次来月经时,感觉很痛,接下来的每次来月经,我都会很痛苦。那时妈妈就说:做女人就是这么痛苦的,生孩子也是很痛苦,但是很伟大。那时我就更加讨厌做一个女孩,我曾经想过做变性手术,告诉妈妈,但被妈妈骂得很惨,我才改变这个念头。” (小敏)“我还觉得做女孩很辛苦咯。每个月那几天来例假时,肚子都

46、痛得很厉害,很难受的那种感觉。以后生孩子也是女人受苦,所以我觉得做女仔不容易。”3.3.2受到书籍和电视里过分优化男性在社会优势影响 (小丹)“我喜欢看言情小说和校园偶像剧,很多男仔不会像女孩这样含蓄,大方,轻松点,不象女孩什么都要斯文,可以狂野点也无所谓。还有一点,书上都是说男孩不用怕自己找不到老婆,但女孩就怕找不到老公。男孩无论怎样身份都有女孩想依靠他,一般男孩都是有能力的。女孩就不同了。电视上男仔一般都是很帅很有钱的,很受女孩欢迎,所以我就会幻想自己也是这样一个男仔,很帅很有钱,住在自己想象的那种别墅里,娶了一个漂亮的老婆。”3.3.3同伴的强化 (小丹)“三年级我就开始剪了短头发。那时

47、我本来也是长头发的,因为经常被爸爸打的时候会扯我的头发,所以我妈就叫我剪了男仔头,这样我爸就扯不到我的头发了。从那时候开始,就经常有人叫我靓仔。一开始不适应,后来也真的觉得自己是一个男仔了。六年级的时候,我和女同学出街,我全身的打扮都是男孩的装扮,大家都觉得我是某个女孩的男朋友。慢慢地,我就习惯了大家的称呼。现在我和一个女孩很好,经常走在一起,所以有些朋友就说她是我的女朋友。”4 该种性别角色对女孩的意义4.1与同伴的人际关系好 (小华)“同学平时称呼我“华弟”男同学都是把我当男仔,现在男仔都很容易欺负女同学,但这些男仔不会欺负我。我现在是班长,我管班时大家就会怕我,假如我象女孩子一样娇滴滴,小声小气的,谁会听我的话。(在我感觉,我觉得她很反对娇滴滴的女孩,每次说到这些性格都是一些轻视的表情)我觉得自己在这方面的能力是象爸爸的。我常和男孩聊踢球,但我对女孩的活动不感兴趣,所以一般我会和女孩就聊成绩,因为我成绩好。 ” (小丹)“我觉得现在这样还好吧。我和班上的男女生都很好。有时上街,我和一些女孩走在一起,女孩都是比较弱小的,我就会像她们的男朋友一样保护她们,所以她们都挺依赖我的。在班上一些男孩也不会欺负我,因为我很凶,我会打他们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其他范文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