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即课题把问题作为研究的起点.doc

上传人:laozhun 文档编号:3996620 上传时间:2023-03-30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24.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问题即课题把问题作为研究的起点.doc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问题即课题把问题作为研究的起点.doc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问题即课题把问题作为研究的起点.doc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问题即课题把问题作为研究的起点.doc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问题即课题把问题作为研究的起点.doc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问题即课题把问题作为研究的起点.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问题即课题把问题作为研究的起点.doc(8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问题即课题。把问题作为研究的起点。把问题当课题。对于一线老师来说,最好的科研课题来自工作中遇到的问题。如果你在工作中遇到困难,你应该高兴,因为新的科研课题在向你招手了也许你走向教育专家之路的起点就在这儿呢。李镇西我们先来看两个微型课题研究范例。(范例说明:为何大多是语文类,新课改的起因。)微型课题研究范例1我校语文早读课的现状、问题与开发我曾在一所市属初中任教两年,教初一年级两个班的语文。学校对教学质量抓得很紧,针对语文和英语学科的特点开设了早读课,天天40分钟,同时要求教师跟班指导。起初,我和其他语文教师一样,早读课就是到教室转转、看看,并没有多少事可做,因为语文科代表会主动进行领读,并维持

2、课堂秩序。每到早读课时间,学校的校园就充满了琅琅的读书声,而且声音洪亮、整洁划一,一切看起来都很美好。但是,我逐渐发现,在看似“繁荣”的后面,却存在着一定的问题。如在全班的大声齐读中,学生轻易“跟着感觉走”,注意力不集中,更有学生怀着“滥竽充数”的心理,使朗读流于形式。于是,我决定对这一问题展开行动研究。首先,我确定了研究题目我校语文早读课的现状、问题与开发,选择了文献法、访谈法、问卷法和观察法作为研究方法。研究计划分三个阶段展开:第一阶段,为期一个半月,进行语文早读课的现状及问题研究,主要采用问卷法和访谈法;第二阶段,为期一个月,进行语文早读课的开发研究,并形成研究成果,主要采用文献法和访谈

3、法;第三阶段,为期一个半月,进行研究成果的实验及反馈修改,主要采用实验法。第一阶段:语文早读课的现状及问题研究发放问卷,查找原因。我设计了一个非常简单的问答式调查问卷,问卷主要包括两部分内容:一是“你喜欢我们现在的语文早读课吗?假如喜欢,请写下你喜欢的理由;假如不喜欢,也请写出不喜欢的原因。”二是“假如老师要对我们班的早读课进行改革,你有什么好的建议或想法贡献给老师?”学生们都认真地填写了问卷。统计分析问卷,得出初步假设。在收回110份问卷后,我首先进行了无效问卷的剔除。结果发现,也许由于问卷本身就很简单,问题明了,学生的回答也都符合问题要求,110份问卷均可视为有效问卷。之后,我对问卷进行了

4、仔细的统计和分析,结果发现,87%的学生不喜欢早读课,原因主要有:部分课文不要求背诵,没必要反复读;一些课文读起来没意思;不喜欢齐读的朗读方式,更喜欢一个人自己默读;反复读课文,轻易感到厌烦;大声地朗读,感觉很累;不能读自己喜欢的内容,没有选择的自由。而另外13%的同学喜欢早读课的原因是:老师不讲课,没有压力;早读课不留作业;喜欢读课文。学生们对改革早读课的建议更是五花八门:有的建议到校园中去早读,有的建议早读课读古诗,有的建议让学生自由读,有的建议做游戏,等等。通过问卷的统计和分析,我总结出语文早读课存在的问题主要有:早读内容单一枯燥;朗读方式以齐读为主,学生的阅读习惯没有得到尊重;早读时学

5、生的学习方式以读为主,而没有听、说、写等方式的参与。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没有确立及早读课无论从朗读内容、朗读方式还是学习方式等方面表现出的单一性是导致早读课效率低下的主要原因。个别访谈,验证假设。为了进一步验证我的初步假设是否成立,我对部分学生进行了个别访谈。在访谈中,我确证了自己的假设是成立的,也感受到了学生们对于早读课进行改革的迫切心情。另外还了解到,学生对语文课代表“专制”的治理方式很反感,这也是他们不喜欢早读课的原因之一。第二阶段:语文早读课的开发研究查阅文献,借鉴前人研究成果。语文早读思维浅谈、让语文早读课飞扬起来等一些优秀论文,拓宽了我的视野和思维。古人读书,讲求“三到”,即眼到、口

6、到和心到;胡适认为,读书只有“三到”是不够的,应有“四到”,还应包括“手到”。而目前我班的早读课,学生仅有“口到”,这是远远不够的。集思广益,求教于同事。借助一次语文教研会的机会,我将我进行的小课题研究向同事做了简要介绍,引起了其他语文教师的强烈爱好,并就语文早读课存在的问题和早读课形式的开发建言献策,给了我很大的启发。如一位老师指出语文早读课不应是一读了之,应将听、读、说、写结合起来,还可以开展“早间新闻”活动,让学生做播报员,给同学播报收集到的国内主要新闻和当地新闻,甚至学校、班级新闻以及天气预告,锻炼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以及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在此基础上,我经过思考,拟定出语文早读课开发方

7、案。方案主要由“热身活动”、“早间新闻”、“聆听经典”、“自由朗读”、“写给今天的话”等几个活动组成,所有活动均由学生轮流来主持和完成。旨在尊重学生学习主体地位的基础上,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爱好和主动性,改变早读课只“读”不“做”的低效局面,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服务。第三阶段:改革方案的实验及反馈修改语文早读课改革方案的实施非常顺利,受到了学生们的普遍欢迎。如在“早间新闻”活动中,在播完天气预告后,学生还有一个“温馨提示”:“天冷了,留意添加衣物”“最近天气干燥,要多喝水,预防感冒”等。在“聆听经典”中,学生的选文既有先秦诸子散文、唐诗宋词,也有期刊杂志短小隽永的美文,视野之开阔、范围之广,让我很吃

8、惊,在聆听和品评这些“经典”中,我也受益匪浅。我发现,在改革后的语文早读课上,学生们爱好盎然,积极性很高,全身心地投入到各个活动中去。他们的行为也悄然发生着变化,变得喜欢读书了,喜欢交流和发表自己的看法了,搜集资料和整理资料的能力增强了,审美水平和文学素养也有了一定的增强和提高,语文早读课改革取得了一定的成效。随后进行的个别访谈和语文课堂教学也都证实了这一点。教育是一项布满未知的活动,教室是一个布满未知与偶然的空间,我们天天面对的是一个个有着自己独立人格和个性的学生以及纷繁复杂的教育场景。在教育教学实践中,我们必然会碰到各种各样的困惑和问题。这些困惑和问题,不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自动消除,反而会

9、越积越多,也没有“包治百病”的“灵丹妙药”可寻。我们教师只有依靠自己的力量,去发现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在一个个问题研究、解决的过程中,发掘我们作为教师的价值和乐趣,提升我们的教学能力。(中国教育报2008年6月27日第5版)微型课题研究范例2为“中等作文”定制讲评的“另类招数”我遇到问题了:今天作文讲评课我遇到了空前的尴尬。我挑选了上周作文中的几篇优秀作品,不仅制作了课件,还让“小作家”们为自己的得意之作录了音。在播放录音时,小金同学竟然鼾声大起!我急忙走过去。“陈老师,小金是假装睡觉的,”邻座的小汪告诉我,“他刚才还说,这样的作文讲评真没劲,老一套!”这引起我的深思。课间我没有回办公室

10、休息,而是坐到小金身边,跟他聊起来。小金的作文语言通顺但少精彩之笔,叙述清楚却乏细腻之处这类作文由于处于全班“不上不下”的水平,因此被称为“中等作文”,占三分之二左右。在讲评课上,这类作文既不会被老师作为优秀作文来展示,也不会作为病文劣作来剖析,处于“被遗忘的角落”,难怪小金会“抗议”。引领中等生踊跃参与到作文讲评中来,传统的做法往往“没辙”,那么有没有一些突破传统的“另类招数”呢?我的微型课题:为“中等作文”定制讲评的“另类招数”。我的研究预想:研究用时:半学期。研究方法:第一步采用文献法,以“作文讲评”为主题词多方收集资料;第二步采用访谈法,通过课间和学生交流、我喜爱的作文讲评课征文等来了

11、解同学们理想中的讲评课是怎样的,特别注意中等生独特的心理需求;第三步采用“行动法”,如,可请作者组成“小剧组”,按照习作所叙述的情节,表演“作文剧”。由于习作存在着平铺直叙等缺点,“演出”必然干巴呆板,在此情境中,作者应通过自我反思而自知优劣。进而努力改进自我写作状态。总之,讲评方法力求独辟蹊径,能给予作者较强的积极刺激;第四步采用经验筛选法,如确有一定推广价值,则投寄报刊。预期文本成果:一本班级学生优秀作文选,一篇有关作文讲评问题的论文,几篇研究故事或案例。我的求助:我希望得到语文组老师以下帮助:1、共同分析中等生写作的特点和存在的主要问题。2、提供各自有研究价值的作文讲评课(或片断)实录,

12、特别是讲评“中等作文“的有效方法的相关资料或信息。3、一起研究小学生优秀作文标准,探讨帮助“中等学生“提升写作水平的策略及路径。(人民教育2008年第6期)4、怎样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待添加的隐藏文字内容2伟大的物理学家爱因斯坦说:“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任何研究都是从问题的发现开始的,因此提出问题是研究的第一步。没有问题就不会有研究的冲动,没有研究的冲动就不会有研究的行动,也就不会有问题的真正解决。我们的教育研究应主要围绕自己实际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展开,其问题的来源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第一、从教育教学的疑难中寻找问题。在当今的教育教学中,随着课程改革的推进,

13、随着学生个体和群体变化的加剧,教师时常会碰到各种各样的疑难或困境,并且没有解决问题的现成模式可供借鉴,只能将其作为研究对象,在研究过程中逐渐找到削弱其阻碍、转化其限制力量的对策。实例1我发现在当前的作文教学中存在以下现象:第一,将无作有,编造事实。为了写作文,有近六成的学生编造过父母或亲属伤亡,捡到贵重物品等事件,将不是自己亲身经历的事,堂而皇之地以第一人称出现;不是自己亲眼看到的景物,大大方方地收入自己的视野;自己生活中根本不存在的人, 无中生有地成为好友。第二,为作而作,虚情假意。据了解,有近65%的孩子厌恶上作文课,怕搞活动,怕过假期,其原因就在于一课、一动、一度假都要交作文。孩子游玩时

14、被习作纠缠,难以放开心怀,又缺乏真实感受,只得套写几句;有的孩子认为作文是写给老师、家长和同学看的,不便写真话,因而“制造”了情感的波澜和起伏,在作文中说空话、说假话。第三,为考而作,急功近利。大部分孩子接到作文任务后的第一个念头就是怎样尽快地写完整、写得长些、写得整洁些,重视练就一套应试功夫,也就轻视了文章的内在质量。第四,对学生作文的期望值过高。老师常常要求学生当堂完成, 强调文学创作技法、字数等,导致一些孩子对作文课望而却步。造成这些现象的原因何在?我觉得,主要在于当前的作文教学忽视,了“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孩子的习作应以其内蕴的纯真、童趣和鲜活为“本”。“本”是孩子习作的价值取向,与

15、那些装腔作势、矫揉造作的作文截然不同。然而,相当一部分孩子的习作正缺少这种“本”汁“本”味针对孩子缺“本”的现状,作文教学应当何去何从?我越来越觉得, 应该让作文教学回归本体,教师在指导作文时应该做到放文、放情、放形。(浙江义乌江滨小学吴庆红)从这个案例可以看到,吴老师在教学实践中深深意识到作文教学存在着问题,并且这些问题来自于对作文的不同理解和认识,反映了不同的教育理念,于是对这些问题进行了汇总与梳理。在对这些问题作系统整理的过程中,研究的问题也就逐渐浮出水面了。第二、从具体的教育教学场景中捕捉问题。中小学教师与专业研究者一个根本的区别,就在于一直生活在教育教学实际的现场,是在现场中感受教育

16、事实、生发教育理念、提升教育智慧的。而教育现场是教育问题的原发地,是问题产生的真实土壤, 进入教育现场的教师对教育现场所作的任何真切而深入的分析,都有可能滋生大量的有待研究的问题。实例2几年前,我在家乡的一所农村中学任教。学校招收的都是周边农村地区的学生,生源相对较差,但许多学生并不甘于现状, 想通过读书改变自己的命运。在这种背景下,学生的心态是非常矛盾的,心理承受能力明显低于同龄的城市学生。一天中午,班上的一位女生小A来办公室找我,一副心事重重的样子,我请她坐下,耐心地等了很久她才开口。从她的诉说中我大致了解了事情的原委。读初一时,小A是个大胆泼辣、干事风风火火、学习成绩突出的学生,被老师任

17、命为班长。在工作中,她表现出管理班级的出色才干,成为老师的得力助手。但到了初二年级,由于调换了班主任,她没有再当上班干部,随即她不再那么关心班里的事情,成绩也下降到班级的中游水平。初二下学期,英语较差的她,有一次鼓足了勇气、带着期盼的心情向英语老师请教难题,没想到英语老师用一句“这么简单的题目也拿来问,自己不会去想一想”便把她打发了。这句话对她的剌激很大,甚至改变了她的性格。从此,她变得自卑、寡言,认为自己被人瞧不起,不受老师重视,于是便甘于沉默、甘于落后。这种消沉情绪一直带到了高中。上高中以后,她发现,同学们个个对学习、对班级工作、对各种活动跃跃欲试,她受到了强烈的震撼,感到自己与同学的差距

18、很大,不管从行动上、思维方式上,还是言语表达上,她都落伍了。她一个人坐在教室里,看着大家说笑,她感到一种莫名的欠缺。作为一个教育者,我们应该怎样避免再次发生类似的事件?怎样爱护一个脆弱而又敏感的心灵?(江苏张家港梁丰高中孟险峰)这个案例反映的教育教学场景是老师们在日常工作中司空见惯的。案例中的教师在与学生交往的过程中密切观察,透过现象思考问题的存在,从而形成了自己的研究方向。要在教育现场中发现这类研究问题,首要的是要求教师具有较强的问题意识。要能够在稍纵即逝的现象中捕捉问题,甚至在貌似没有问题的地方发现问题。这一方面需要教师在日常的教育教学实践中通过撰写教学日志等多种形式,积累相关的经验,形成对教育教学的独立见解和认识;另一方面需要对问题具有高度的敏感性,不放过任何可以提出问题的细节和现象。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其他范文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