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oc江右王学的学术传承与地方宗族的乡村实践——以明代中后期安福邹守益家族为例.doc

上传人:仙人指路1688 文档编号:3996656 上传时间:2023-03-30 格式:DOC 页数:16 大小:4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doc江右王学的学术传承与地方宗族的乡村实践——以明代中后期安福邹守益家族为例.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doc江右王学的学术传承与地方宗族的乡村实践——以明代中后期安福邹守益家族为例.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doc江右王学的学术传承与地方宗族的乡村实践——以明代中后期安福邹守益家族为例.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doc江右王学的学术传承与地方宗族的乡村实践——以明代中后期安福邹守益家族为例.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doc江右王学的学术传承与地方宗族的乡村实践——以明代中后期安福邹守益家族为例.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doc江右王学的学术传承与地方宗族的乡村实践——以明代中后期安福邹守益家族为例.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doc江右王学的学术传承与地方宗族的乡村实践——以明代中后期安福邹守益家族为例.doc(16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江右王学的学术传承与地方宗族的乡村实践以明代中后期安福邹守益家族为例江右王学的学术传承与地方宗族的乡村实践?35?江右王学的学术传承与地方宗族的乡村实践以明代中后期安福邹守益家族为例衷海燕(华南农业大学广东广州市510640)内容提要:明中叶以后,江右王门学者广建书院,频繁地举办讲会活动,不但推动了王阳明心学理论的发展,也使学术思想得到传承,并广泛流传于乡村社会.在学术思想草根化过程中,王门学者又将之与地方宗族紧密结合,在加快了宗族内部整合的同时,也使宗族更主动地承担起乡里的责任,如主持地方公共事务,教化乡里,维护乡村社会秩序,甚至为乡村if,0益而与政府谈判.江右王门的代表人物邹守益及其家族

2、以书院为依托,以讲会为形式,以乡村事务为己任,不仅将学术思想转化为化乡理念,付诸于乡村社会实践之中;而且整合并凝聚了王门学者团体,成为重要的地方清议力量.关键词:邹守益江右王学宗族安福中图分类号:K24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08705(2010)o4354l一,问题的提出明代中叶兴起的王学在传播过程中,呈现出地域化趋势,使阳明后学形成了不少地域化的学派,如黄宗羲依地域将之分为浙中,江右,南中,楚中,北方,粤闽和泰州7个学派.其中江右王门是相当特别的一派,在传播王学中的地位,作用和影响,均超过其余王门学派.王阳明门下最亲近的高第弟子之一,浙江人王畿认为:阳明夫子生平德业着于江右最盛,讲

3、学之风亦莫盛于江右,而尤盛于吉之安成(即安福),盖因东廓诸君子以身为教,人之信从者众.【2黄宗羲也对江右王门较为推崇,他认为:姚江之学,唯江右为得其传.东廓,念庵,两峰,双江其选也.再传而为塘南,思默,皆能推原阳明未尽之旨.是时越中流弊错出,挟师说以杜学者之口,而江右独能破之,阳明之道赖以不坠.盖阳明一生精神俱在江右,亦其感应之理宜也.在黄宗羲的叙述中,江右学派是各学派中人数最多的,共计33人,其中又有22人来自江西吉安府.因此,王学的建构与发展在很大程度上与吉安府有着密切的联系.重要的江右王学领袖,如安福邹守益,吉水罗洪先,泰和欧阳德,永丰聂豹等均出身于吉安府.由于吉安府在宋明两代是全国文化

4、最发达的地区之一,科举事业更是名列前茅,当地有大量的世家大族.这些世家望族往往在地方上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在儒学的学术传承,王门学者问的互动等方面,地方作者简介:衷海燕(1975一),女,历史学博士,华南农业大学人文学院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中国社会史.?36?贵州文史丛刊2010年第4期宗族的作用也不应忽略.正如余英时先生所指出的,王学在很大程度上将两宋理学家重建社会秩序的方向,由朝廷转向社会,包括创建书院,民间传学,宗族组织的强化,乡约的发展等等,都是王门学者活动的具体成果】P卜.而在以往关于王学的研究中,学者大多将目光放在学术内容与讲学活动上,因此我们对王学的理论思想,讲学活动在学术传播中

5、的作用等等,知之甚详,但相对的对学术与地方宗族的关系与互动所知有限.因此王学如何成功地透过地方宗族与学者,使学术广为流播,成为地方显学,以及王门学者如何经营地方,实践其理论并推动学术的持续发展,遂成为一个值得研究的课题.本文试图以阳明后学的代表人物,江右学派最重要的学术领袖之一邹守益及其家族为个案,来探讨上述的问题.二,邹守益的学术贡献及其民间传学活动吉安府为王学传播的主要阵地,在王学的诸多讲会中,以吉安府的讲会规模最大,吉安府又以安福县为最盛,据县,府志载:(安福县)语心学,比屋风动,益先前闻.王阳明讲学虔州,邹文庄北面首事之,一时受业之徒三十余人.故良知之学,安成独盛.流风所暨,莫不根柢行

6、谊,矜尚修能.士不谈道即以为非类.四乡书院岁时会讲,赢粮负笈,冠盖相望.盖有西河稷下之风焉.其中的邹文庄即指邹守益.邹守益(1492-1562),字谦之,号东廓,安福县北乡彻源人,为王阳明的高弟,也是江右地区最重要的阳明学派领袖.他于1507年中举人,时年只有十七岁,二十一岁(1511年)举会试第一,廷试第三,授翰林编修.嘉靖十七年(1538年)任南京吏部郎中,后迁至南京国子祭酒,二十年(1541年)解官而归.邹守益为官时间并不长,三十年中三仕三已而已,禄食之日不满一纪.-8一纪指十二年,所以在三十年仕宦生涯中,守益大部分时间是乡居故里,致力于讲学.他死后受赠为礼部右侍郎,谥文庄.在邹守益返乡

7、间,罗洪先,聂豹等先后致仕返乡.正如吕妙芬所指出的:这些着名的阳明弟子们不期然地同遭仕途困顿的命运,竟然成为江右阳明讲学的最重要契机.l9邹守益的学识和德行,深为其师王阳明称许,王阳明甚至将他比作颜渊.守益对师说也最为信守和忠诚,在王阳明致良知说受到责难与曲解时,邹守益奋起卫护,并以发明致良知宗旨为职志,他一生唯师旨是尊,唯师说是发黄宗羲以他为王阳明的嫡传,谓阳明之没,不失其传者,不得不以先生为宗子也.【卷邹守益在推动王学的发展上也做出了一定的贡献,如他要求人们戒惧以致中和,他批评当时学风,近来讲学,多是意兴,于戒惧实功,全不着力,便以为妨碍自然本体,故精神浮泛,全无归根立命处,并指出:年来一

8、种高妙口谭,不思不勉,从容中道精蕴,却怕戒惧拘束,如落三家村里,争描画宗庙之美,百官之富,于自家受用无丝毫干涉.4J卷邹守益以自强不息,修己以敬解释戒慎恐惧的义旨,不但使作为致良知功夫的戒惧具有积极进取的新意,而且具有以王学融汇程,朱,陆,王的学术异同的意义.邹守益回乡后,在宣传与推动王学的发展中不遗余力.在他的带动下,吉安府兴建了大量的书院,其中各类规模的讲会活动不断,成为王学讲会活动最集中的地区之一.嘉靖十二年(1533年),邹守益回到家乡,开始积极筹划建立讲会.是年,在庐陵青原山,他召集了青原大会.青原山位于吉安府府城庐陵县,据载,青原山在城南十五里,赣江之东,为着名的佛教道场.山上的净

9、居寺为七祖行思的道场.寺院周边的祠馆就是阳明学者青原会的讲堂10.青原会是江右王门学派最为重要的讲会,学派的主要人物皆来参加这一讲会,如罗洪先,聂豹,刘霖等,此外还有江西省各地及外省的许多学者,如王畿,钱德洪,黄弘纲等.青原会规模颇巨,如邹守益记:嘉靖甲午闰月己卯,同志再会于青原,二百余人.卷录青原再会语该会是在安福县惜阴会的基础上发展的,在各地惜阴会举行讲会后,参加者再云聚于青原,如邹守益所记载:惜阴之会举于各乡,而春秋胜日复合九邑及赣,抚之士会于青原,交砥互砺,甚有警发.帮简方时勉对青原大会,清人沈佳也有记载:江右王学的学术传承与地方宗族的乡村实践?37?邹守益与其乡人刘邦采,刘文敏,刘阳

10、,欧阳瑜等建复古,连山,复真诸书院,为四时之会.春秋二季,合五郡出青原山为大会,凡乡贤士大夫偕与,远者年聚,近者月会.小会人百,大会人千.绛帷一启,云拥星罗12o青原会一直持续至万历问.嘉靖晚期以后由胡直,王时槐相继主盟.因为规模盛大,还建有九邑会馆(即吉安府所属九县),设有先贤祠崇祀王阳明,以邹守益,罗洪先,欧阳德,聂豹四人陪祀,并有会田,会仓等设施以提供讲会所需经费.青原会设备完善,是宣扬王学的主要阵地.如乾隆庐陵县志所记载:明正德间,姚江王守仁令庐陵,安福邹守益从游青原山,讲良知之学.其后会讲吉水罗洪先,永丰聂豹,泰和欧阳德,于是青原讲学称邹,罗,聂,欧.守仁继抚虔州,良知之宗,吉州尤盛

11、.厥后塘南王时槐,庐山胡直,龙山刘方兴,雨峰刘文敏,绪山钱德洪,泸萧刘元卿,龙溪王畿,永新甘采皆相继会青原当道,为创传心堂于僧舍右,又建五贤祠,祀王守仁,配以邹,罗,聂,欧.万历间,吉水邹元标,刘同升,泰和郭子章倡明姚江之学,会讲青原.寺僧本寂,谓儒佛不可溷,祖庭不可荒,乃相与移建五贤祠及传心堂于谷口之阳,旁建九邑会馆.青原会云集了吉安府所有主要的王门领袖人物,从正德至万历间,先后有三代王门后学以该会为阵地,领导着阳明之学在江右地区的传承.邹守益到安福县后,认为讲会要持续发展必须要有固定的场所.此时安福的惜阴会尚无书院可以依托,于是他决定谋建书院,宣扬王学思想.复古书院即是在这种情况下建立的.

12、当时安福县令正是阳明弟子程文德.在他们二人的推动下,安福县阳明讲学达到高峰.嘉靖十五年(1536年),程文德与邹守益在安福县儒学旧址上兴建了复古书院.参与建设的还有季本,徐阶等政府官员及地方士绅.邹守益并做记文:复古书院,松溪程侯之所作也.初,毅庵孙侯聚讲于学宫,环听者至不能容.顾迫于城隅,无由充招,乃即四乡为惜阴之会.以间月为期,五日而散.嘉靖丙申,程侯量移而致,乃躬相度,得旧学基于东郊.于是酌仕隐以出赀,议远迩以略址,别繁易以鸠工,蓄木者县其材,藏书者县其籍,积产者先其田,众志子来,罔有差池.其冬,彭山季侯自郡署事,政暇往督其役,复出版籍器用佐之卷4复古书院记.复古书院的建立,很大程度上依

13、赖地方官员的力量.复古书院建成后,惜阴大会就常常在这里举行,邹守益记道:惜阴之会,春秋举于复古,而四乡各间月举之.近复避暑于武功,连山之间,而同志者又延于西山,永和,盖一岁之中家居者鲜卷6简复董生平甫.惜阴会不仅是阳明派学者讲学,探讨心学,义理之会,它也十分注重个人的道德修养,是学者推行道德教化,进行道德实践的场所.由邹守益兴起的会讲很快在江西形成了风气,各地纷纷效仿,如聂双江会讲永丰,罗念庵会讲吉水,陈明水会讲临川,皆追悔从前浅狭,有人我见帮简欧南野崇一.吉水,永丰,泰和等地在罗洪先,聂豹,欧阳德等学者的倡导下,嘉靖间共建13处讲会场所j.江西一时成为讲学最为兴盛之地.三,安福邹氏宗族的学术

14、传承据安福邹氏族谱记载,邹氏宗族系出幽州范阳,于元代初年迁居到江西,先居宜黄,此后又迁乐安,再至永丰,最后迁徙到安福北乡澈源.邹氏家世起初也较为普通,邹守益的父亲邹贤早年还曾担任里长,因区役过重而官司缠身,区役费浩穰,家产日荡,力陈有司,数年始获直.直至弘治九年(1496年),邹氏家族运才出现转机.是年,邹贤考中进士,迈开了邹氏家族在科举的第一步.此后,邹氏家族在科举事业上蒸蒸日上,取得了极大的成功.先是守益在十七岁就中举人,随后又考中进士,并为一榜探花,为最年轻的进士之一.随后的第三代,第四代也是人才辈出.守益共有五子,其中邹义,邹美先后考中举人,他们在守益去世后不久,相继过世.三子邹善(1

15、5211600),则于嘉靖三十五(1556年)中进士,官至太常少卿,他跟随父亲守益四方问学,颇有声名.邹善很早就出外任官,在任官期间结识耿定向,罗汝芳等左派王门学者.明万历?38?贵州文史丛刊2010年第4期初年,邹善罢官归乡,他纠集北乡人士在城北兴建宗孔书院作为讲学场所1.邹善共有三子,长子德涵(15381581,1571年进士),次子德溥(1583年进士),季子德济.德涵在父亲的指示下拜耿定向为师,并有志于心性之学.黄宗羲认为,邹氏后人中,只有德涵真正推动发展了邹氏家学,然颖泉论学,于文庄之教,无所走作,人妙通玄,都成幻障,而先生(德涵)以悟为人门,于家学又一转手矣.4(可惜的是,德涵年仅

16、四十四岁即殂逝.德涵的长子邹衮则继续参与王学活动中,并编纂出版了其父的着作.邹德溥也以耿定向为师,在兄德涵去世后,他便成为这一代邹氏子弟之首.德济则事迹不显.邹美之子德泳年少失怙,由母亲周氏抚养成人.幼时即参与王学讲会,拜德溥为师,万历问(1586年)进士.但因上谏罢官,居乡在家,主要在学术,地方事务中协助德溥.邹氏家族于明中期崛起,从弘治至万历间,一百余年内,邹贤,邹守益,邹善,邹德涵,邹德溥,邹德泳,一门四代共出六进士.他们以一系传下,在学术事业,家族事务,地方工作上都有家族延续性.如嘉靖二十一年(1542年),邹守益在家乡成立东山会.此会每月举行两次,为地方性小会.东山会一直由邹氏家族子

17、孙主盟,依靠邹氏家族的力量至少持续了长达六十年左右的时间.图1邹氏房支世系图邹氏房支世系图(邹贤)邹邹r明邹亮邹弼明邹匡明邹承明三女二女邹世俊邹德济三女邹守壮)(三女)图1为邹守益,邹善一支世系图.图中自邹守益以下四代,其婚姻对象多半是积极参与王学讲会活动的家族,包括抚州陈九川,安福刘佐,周惟中,庐陵黄国用,杨储,刘日升,刘孟雷,万安朱衡,永新贺世采,龙文明,甘雨,吉水刘应秋等等.通过婚姻圈,邹氏家族的学术影响也进一步扩大到周边各大家族,各乡乃至吉安府各县.四,邹氏宗族的乡村社会实践王学是一门经世致用之学,其教育对象也不限于士大夫.明中叶以后,随着里甲制度的解体,许多王学学者开始参与乡村建设活

18、动以弥补政府留下的管理真空.在邹守益的带领下,邹氏宗族更是积极地投入到乡村社会实践中.江右王学的学术传承与地方宗族的乡村实践?39?1,恢复乡村社会秩序的尝试:乡约明中后期,不少王门学者致力于推行乡约,以践行其学术思想.乡约作为一种为维护社会秩序而订立的礼仪与约法,在明嘉靖八年(1529年),得到了朝廷的正式题准.因此,地方上推行乡约的成功与否,关键在于是否获得地方官员的授权J.邹守益在随从王阳明平定江西之乱时,亲见南赣乡约的施行.回到安福后,他利用乡里社坛,厉坛定期祭祀的机会,在祭毕后举行乡约.可惜不久后,邹守益再次出仕,乡约随即因后继无人而无法维继下去.这种情况使邹氏不由感叹道:顾无官法以

19、督之,故不能普且久,心恒疚焉.11卷8乡约后语因此,邹守益更确定地方官在乡约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不久后,浙中王门弟子程文德于嘉靖十五年(1536年)出任安福知县.于是,在程文德的支持下,邹守益再度推行乡约.此次乡约推行似乎颇有成效,如邹守益记道:程松溪立有乡约,敦请有行谊者为之长副,凡有争竟即率约史,约保调解之,其有桀傲不从始告诸官,而是非虚实已粲然众口矣.地近而难为欺,人众而难为贿,官又加察而劝惩之,故讼自衰息,各乡仍照阳明公保甲之法互相纠察,盗发则各甲互救之,又严屠牛之禁,一年之间,牛无盗杀者埔再复十二条.不过,在程文德去任后,该乡约也逐渐废弛.邹守益也指出:其后有司待约长不以礼,于是能者求

20、退,而约几废,盗势13猖,讼风日滋.8帮再复十二条邹守益在北乡主持的乡约,似乎维持了较长的时间.他还利用乡约组织社会救济.嘉靖二十三,四年间(15441545),安福发生饥荒,邹守益与乡人商议,组织约中较富裕且有余粮者捐出义谷救荒,推选公正之人士主持,于八月征集,次年三月赈发义谷,规定散敛必以时,约保分督,对有私以市恩,虚以贸利,惰以弛事者,于会约之日,由众议举罚轻重;同时对有富而吝于出谷,贫而顽于偿谷者进行儆告,并指出这些人皆神所弗佑也n都书乡约义谷簿,以此来鼓励人们互助,共同兴办地方公益事业.可见,乡约的功能不仅在于教化,而且也是明中后期士绅用以维持地方秩序的重要手段之一.2,参与地方政务

21、:土地丈量与赋役改革16世纪以后,随着人口的急增和客民的移人,以及社会上飞洒,诡寄现象层出不穷,造成各地的田土图册多与实况不符.嘉靖十年(1531年),朝廷在江西安福与河南裕州两县首行土地丈量,以做示范H9H.眈.此时邹守益正好在乡,于是以他为首,协助吉安府推官危岳开始丈量及相关工作.邹守益很快聚焦了四十余位讲学师友,共同协助土地丈量.据他所记:弊邑虚粮之害,甚于焚溺,赖当道以丈量振之,庶日有更生之望.故内重,宜克,子懋,仲瞻诸友,及同志四十余人共任其功,数月之间,渐己就绪矣埔秘简钱绪山王龙溪.然而,由于丈量牵涉到许多人的利益,尤其是对那些富户豪绅,因此引起争议.地方豪富在王纯卿的带领下,共同

22、上诉地方官员,表示诸乡衮多以丈量为不便,同时控告协助丈量诸生有通贿曲法,任意增减之嫌,主张立即停止丈量.此次风波,导致原本支持丈量的吉安府知府杨彝,决定以旧册征粮.于是,邹守益致函江西巡抚高公韶陈情,说:飞诡负股之展转,沈痼百余余年,一旦举而洗濯之,则人人失其所好,故巧言诡辞,以眩黑白,推极其说,不过日更张大甚,恐贻民患而已糊简舯丞问丈量事宜.起初,高公韶是支持反对派.此后,在听取了同僚毛伯温的意见后,态度有所转变.毛伯温,吉水人,官居左副都御史,与王门学者颇多往来,他指出:未丈之先,有无田之粮,既丈之后,无无粮之田,安福之流民渐复其业矣.此番话,使得高公韶消除了对邹守益的敌意,并支持丈量工作

23、的开展.经过几番波折,丈量最终圆满完成.而整个过程也反映了官方的支持与否是此事成败的关键所在.当然,学者们依靠学术的联系发展的关系网,也是一股不可忽视的力量.此外,家族的支持与合作也十分关键.如安福山头刘氏家族的领袖为刘泉,是邹守益在安福的重要盟友.他全力配合邹守益的丈量,如他所言:吾田连数都,不为少矣,然终夜以思,终不可以一身之私,而废一邑之公.卷蒙庵刘君应占墓志铭在丈量工作受阻挠时,刘泉还上书右参议朱纨,促使朱纨亲自督丈,才使丈量不致功亏一篑卷复王纯卿侍御.-40-贵州文史丛刊2010年第4期邹守益还致力于减轻安福县的赋役负担.一是回复沙米原额.明初安福有一千多石的沙米配额.至明中叶,知府

24、何其高将原本以沙米征收的田地也与其他田地均派征收.由于沙米是新开发土地的租税,所以税额较低.而知府此举,遂使安福税额陡然增加.邹守益先后上疏江西巡抚汪元锡与张岳,并对官府的质疑作出回答.二是除去增加的水马夫役额.明初安福的水马夫役额为158名,嘉靖年间增加了33名.此后,吉安知府又将此额定为293名.由于每名水马夫役应纳百两以上,增派的135名使安福每年必须多缴一万多两.邹守益极为反对此项做法.他多次上书江西巡抚张岳,巡按魏谦吉,按察使任忠解释,要求回复旧额.三是主张驿递之役随粮带征.目的是避免小民受胥吏之扰.由于邹守益是进士出身,又出任过官职,加上他的声望,遂使他的上书请命颇有分量.而邹守益

25、背后庞大的王学团体,讲学师友的支持与配合,则直接影响到了官府各项政策的制定.自嘉靖十一年(1532年)始,安福的丈量,赋役改革历经二十余年终告完成.邹守益及其王学学者在其中扮演了十分关键的角色,为地方争取到了最大的利益.这也使邹守益获得了极高的声望,此后新知县到任时还到邹守益住处询问地方政务粒增善篇.而他本人更是深受当地士人的爱戴.邹守益去世后,据说举县悲哀:通邑大夫士民奔哭于堂,深山穷谷不能至者,皆会哭于其乡,诸生依各书院为位,朝夕奠哭,其在各邑亦然2o7.3,承担地方公益事业:桥梁的修建凤林桥位于安福县城北郊,是沟通北乡与县城交通的主要通道,北宋时开始修建.明朝天顺间重建.正德十六年(15

26、21年),邹守益倡导重修.他请安福知县出面,鼓励乡民捐资,历时两年终告完工凤林浮桥记.不过,此时的凤林桥还是木制结构.守益本人虽然多次计划改建为石桥,但都因费用问题而作罢.直至万历初年,邹善致仕返乡后与安福知县闵世翔合作,自己亲自前往乡里各望族中劝募.在邹善的努力带动下,凤林桥呈现新面貌,成为结构坚固的石桥,此后地方依赖此桥达三十余年.万历四十二年(1614年),凤林桥毁坏,乡民感到出入行走极为不便.而在乡民的印象中,该桥应由邹氏族人来主持修复工作.于是,邹德溥又承担起修建之责.他一方面寻求官方的合作,一方面又四处募款,并且身先为倡,其子邹匡明捐出一千两作为修复费用.明末崇祯年问,凤林桥再次修

27、建,邹德溥之孙邹世祚又捐银四百两倡导重修.凤林桥虽为一乡之桥,然而自明中叶至明末,邹氏一门五代先后承担起修筑该桥的责任.此外,北乡坦陂桥也是由邹氏家族负责修建的.先由邹守益的门人黄旦督修,万历年问,邹善再倡修时,邹德泳也从旁协助.邹氏家族成为地方公益事业当仁不让的领袖,并且得到乡人的认可.综上所述,明中叶以后,由于江右王门学者忠实地践行着王学强调社会实践的思想,他们广建书院,频繁地举办讲会活动,不遗余力的教导后学,使学术思想普及于地方社会.邹守益作为江右王门学派的领军人物,不仅领导了江右地区的王学活动,并且将学术与宗族建设紧密结合,在加快了邹氏宗族内部整合的同时,也使邹氏宗族更主动地承担起乡里

28、的责任,比如主持地方公共事务,教化乡里,维护乡村社会秩序,甚至为了乡村利益而与政府谈判.邹守益及其家族不仅将学术思想转化为化乡理念,付诸于乡村社会实践之中;而且整合并凝聚了王学团体,成为重要的地方清议力量.参考文献:1侯外庐等,主编.宋明理学史下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7.2明王畿.漫语赠韩天叙分教安成.王龙溪先生全集.卷l6M.四库全书存目丛书集部.别集98z.济南:齐鲁书社,19973清黄宗羲.明儒学案.卷16M.北京:中华书局点校本,1985.4衷海燕.儒学传承与社会实践:明清吉安府士绅研究D.厦门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3.江右王学的学术传承与地方宗族的乡村实践?41?5余英时.

29、士与中国文化序言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6清王基,刘映壁,纂修(乾隆)安福县志.卷2.风俗O.清乾隆四十七年修.清同治四年补刊本.7明余之祯纂修.(万历)吉安府志.卷I1.风土志0.明万历十三年本.稀见中国地方志汇刊第3O册Z.北京:中国书店,1992.8明邹德涵.邹聚所先生文集.卷3.文庄府君传M.四库全书存目丛书集部.别集类157册z.济南:齐鲁书社,1997.9吕妙芬.明代吉安府的阳明讲会活动J.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集刊,2001,(35):243.10清释笑峰,施闰章补辑.青原志略0.清康熙八年本.11明邹守益.东廓邹先生文集M.四库全书存目丛书集部.别集类65,66册z

30、.济南:齐鲁书社,1997.12沈佳.明儒言行录.卷8M.台北:商务印书馆,1983.13清平观测,黄有恒,钱时雍纂修.(乾隆)庐陵县志.卷lsE0.清乾隆四十六年本.14澈源邹氏族谱.卷8.状铭,征行记0.清刻本.15明邹德溥.邹泗山文集.卷7.先考中奉大夫大常卿颖泉府君行状M.清安福绍恩堂刊本.16明刘元卿.刘聘君全集.卷3.复邹子予M.咸丰二年刊本.17朱鸿林.明代嘉靖年间的增城沙堤条约J.燕京.2000,(新8).18明邹守益.东郭邹先生遗稿M.光绪三十年刊.周仁任续刊本.19明史M.北京:中华书局,1974.2O明宋仪望.华阳馆文集.卷11.明故中顺大夫南京国子监祭洒前太常少卿兼翰林

31、院侍读学士追赠礼部侍郎谥文庄邹东廓先生行状M.道光间刊本.21清姚浚昌等,纂修.(同治)安福县志.卷20.清同治十一年本.AcademicHeritageofJiangYouSchoolofWangSThoughtandRuralPracticeofLocaldanZhongHalYah(SouthChinaAgriculturalUniversityCoNegeofHumanitiesandLaw,GuangZhou510640)Abstract:DuringthemidMingdynasty,scholarsofJiangYonschoolofWangYangmingSThoughtest

32、ablishedacademyandheldlearningactivities,whichwasnotonlypromotedthedevelopmentofthetheoryofWang,andalsomadetheacademicthoughtspreadwildlyinruralsociety.Intheprocessofacademicthoughtgrassroots,academicandlocalfamilieswerecloselyknit.Academicpromotedtheintegrationofclan,andpromotedtheclantoundertaketh

33、eresponsibilityoftherural,suchasmanagementthelocalpublicaffairs,maintainedsocialorderinruralvillagers,evennegotiatedwiththegovernmentfortheinterestsofthecountry.ThescholarsofJiangYonSchoolandtheclanwerenotonlyputtheacademicthoughtsintopractice,butalsointegratedtheWangSgroup,becomingtheimportantpoliticalpowerinthelocalsociety.Keywords:ZouShouyi(邹守益);JiangYouSchoolofWangYangmingSthought;theClan;Anfucountry责任编辑何萍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其他范文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