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oc】 农民田间学校模式的特点和创新.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doc】 农民田间学校模式的特点和创新.doc(11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农民田间学校模式的特点和创新.体系建设?中国农技推广)20o5年第l0期农民田间学校模式的特点和创新王山(湖南省农业厅植保植检站湖南长沙410005)自1989年我国加入联合国粮农组织项目有害生物综合治理(IPM)以来,农民田间学校(FarmerFieldSchoo1.FFS)模式在水稻,棉花,蔬菜,茶叶,果树等农作物有害生物综合治理的技术发展中成绩斐然.其应用使农民长期受益,并特别能体现以人为本,和谐社区,保护环境,农业增收的时代要求.经过十多年的努力与创新,农民田间学校模式已经发展成为我国农业推广体系中的一项重大创新.1模式特点1.1以农民为中心以农民为中心是农民田间学校最本质的特点.具体
2、体现:一是农民需要第一.在深入调查农情,民情民意的基础上确定活动主题,设置内容.二是由农民主导活动.包括活动的设计,实施,问题提出,讨论和决策.重点在于提高农民的分析,判断和决策能力.三是为农村社区发展全方位地培养人才.包括农民专家,科技带头人,乡土辅导员,群众领袖等.1.2以现有农技推广体系为依托农民田间学校充分利用了国内农技推广体系健全的网络和丰富的人力资源优势,农技推广人员和农民科技带头人先在全生长季的辅导员班中学习结业,使工作成效大大提高.1.3以田间为课堂以全生长季的田间活动贯穿始终是其最明显的特点.这种田间活动方式既能使问题变得直观,又能使农民在熟悉的环境中放松自如,认识生态系统,
3、有效掌握和提高实际操作技能.1.4以多重理论为指导整体思路较多地引入参与式发展理论和生态学理论.并融入成人教育和现代管理特色.同时,还有针对性地移植了市场营销理念,使更适应农村社会经济生活的现实需要.1.5以科学实践为手段通过田间调查,标本识别,农药毒性认识及栽培试验等,启发农民实现综合治理和保护环境的思想及行为的转变.1.6以团队建设为基础带动参与者正确处理个体发展和群体发展的关系,更加关注对弱势群体的扶持,促进农民间的组织和协作,带动当地社区共同一8一进步.1.7以后续活动为补充通过校友会,同学会等组织形式,开展了一系列的后续活动,使之进入长期可持续发展轨道.有的已发展成为民间生产合作组织
4、和农民自主的产品开发等市场化运作.2模式比较与重要创新2.1对农民完全主导地位的确立农民作为农业发展的主体虽已得到广泛认同,但长期以来,在农业推广和农民教育的实践中,农民的主体性并未得到明确体现.人们总习惯性的把技术的传授者和培训的实施者理解为工作的主体.而农民只被视为工作的对象.虽然实施过程中也强调要符合农民心理,适应农村特点,但这只不过是改良意义上的迎合,并未能积极地从根本上改变农民的从属性.农民田间学校以参与式发展理论为指导,强调以农民为中心,并以此形成由农民主导的活动系统(图1).在农民田间学校模式中,农民是一切行动的主导者,其意愿被完全表达,并可以根据实际自主实施.与之对应的技术人员
5、,辅导员,项目管理人员,行政人员作为主体之外的一个要素,通过与主体的积极配合,提供有效支持,来维护系统的稳定和发展.2.2对传统中介功能的突破按照传统定位,农业推广是农业机构与目标群体(农民)之间活动的中介,实现目标群体对所提供的技术,信息的采用,成为传统推广模式基本的设计思路和工作目标.长期实施最图l由农民主导的活动系统外来者:参与农民田问学校活动的专家,辅导员,协助管理者,资助者等.A:来自当地;B:来自外地;C:来自国外中国农技推广)2005年第lO期?体系建设?以来.推广的中介作用被不断加强并逐步固化,而与之相应的目标群体的自我发展能力却被忽视.农民田间学校在注重双向沟通,信息传递过程
6、中,更强调学习,传递,组织机能的复制,充分挖掘了农民的自我发展能力.农民由最初的自愿参与活动,逐步表现为自主开展活动,最终实现自发地组织活动.在这一过程中.农民的角色由单纯的受体,演变成了技术,信息的再传播者和组织形式的延续者,并在此基础上实现农民田间学校的自我衍生.显然,当农民最终能独立地自主开展活动.成功实现了角色转化后,传统的中介认识已被颠覆.这种通过主体模式持续扩展的过程.为农业推广网络的完善和延伸提供了一条新的途径.2.3对进步农民策略的丰富受传统理论的影响,以点带面,典型示范等工作方式在农业推广中仍然被广泛采用.由创新者和早期采用者组成的进步农民对于新技术的采用效率受到足够重视,”
7、落后农民”在技术扩散中表现出的迟滞被认为是必然.农民田间学校模式在克服认识偏见的基础上,充分顾及了农民群体的异质性.群体中的创新者和早期采用者之所以要在试行阶段花费较长时间,原因是他们通常具有严谨的科学态度.需要用试验来说服自己.而正是由于他们的严谨.使之成为其他采用者的尺度.相应的,所谓的后期多数和落后者在试行期的缩短.并非表面上的随大流,而应理解为认识期中仍是信息积累的过程.在农民田间学校,不同特质的农民个体.经过相互沟通与协调,组合成具有共同求知心理的团队.团队致力于自身兴趣和解决迫切需要而开展相关的科学探索活动.这些活动可以是针对感兴趣的昆虫进行科学的观察.也可以是品种间或栽培技术间的
8、比较试验.在这种活动中,农民对于推广的回应既包括生产实际中的采用,又表现为科学求知的过程(图2).团队的每一个成员,都分担科学活动的设计和实施.因此.每个人都认为活动结果和取得的相关信息是真实可信的.并对自身有益.活动的成功则显着增强了参与者对科学探索的信心和兴趣.事实证明,这种增强并不存在所谓进步和落后的划分,参与者均表现出了近同的采用效率.换言之,通过农民田间学校模式.可以促使”落后农民”具备与”进步农民”同等的创新扩散能力.2.4对农村社会教育的介入虽然广义的农业推广具有社会教育的涵义.但考虑到无形的观念往往图2农民田间学校农民对于推广的回应较有形的观念更难为农民所采用.所以传统的推广模
9、式为确保推广的效率.往往只着重于技术的改良和扩散.而淡化教育的成分.以避免服务范围的扩大化.农民田间学校以提高农民科学技术水平,促进农民行为的改变为目标.表现为发展农村经济文化的一种非正规的,社会性的教育活动.不仅指导农民采用农业新技术,新成果.更强调信息传递的动态过程和针对农民的文化指导.形式上借鉴和创新了常规教学,培训的方法.内容上不再以单一学科的专门知识为基础.而是以农民社会实践需要为基础,穿插于技术推广,教育,培养带头人,提高实际生活质量,改善环境等影响农村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一些地方结合农业推广成功举办了妇女生活能力提高班,”非典”预防班,充分体现了这一模式的现实意义,并为在长远上教
10、育引导农民行为的自愿变革,提供了解决思路.2.5对市场化领域的延伸传统认为.农业推广是农业发展支持系统的一个部分,是针对市场失灵领域的外部干预.其发展战略或着眼于改革农业生产环境.或直接改变农民本身,其性质属于相关机构自上而下布置的一类公益事业.但随着农村市场化的发展.这类传统的公益性干预并不能总是与农民的实际需求相一致.甚至出现了服务过程中”费力不讨好”的难堪.农民田间学校模式关注市场化的影响.变外部干预为市场导向.一方面通过保留农民的话语权.反映出农户系统经济生活的真实状况和市场需求,从而引导对相关技术,信息,成果的市场化遴选.另一方面通过后续活动的补充.使参与者逐渐形成具有一致利益诉求的
11、经济共同体,并实施相关的生产合作,市场共建和维护,环境资源开发等市场活动.农民田间学校已经成为各个系统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一个平台.运用这个平台,农业推广与农业发展支持系统中的各要素相互结合.在农村经济生活中.加速成果的转化和科技进步.帮助农民实现有效一9一.体系建设?中国农技推广)20o5年第10期建立z,X农户为中心的农户需求型农技推广运行机制曹建国孟德(内蒙古自治区农业技术推广站内蒙古呼和浩特010010)多年以来.我国农业技术推广工作的主要方式是以技术推广为中心对上级负责的推广方式.推广机构考虑的首要问题是如何争取各级党政领导的支持.争取上项目,把部门行为变为政府行为,自上而下在行政干
12、预下推广技术项目.项目实施以后,通过项目检查,总结和报奖来评定技术职称,以此来鼓励科技人员.至于农民认为项目的效益如何,农技推广人员到底起了什么作用,却没有得到足够重视.所以.有时推广一项重大技术,行政部门,技术推广部门费了很大劲.但农民往往并不知其所以然,效果也不太好.更有个别情况下,强制推广某项技术时,还会引起农民反感.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农户的生产更进一步趋向于自主经营.这就意味着推广体系必须探讨在减少行政干预的情况下.既要引导千家万户自愿采纳新技术,还要充分尊重生产者的自主经营权.因此,农技推广体系必须解放思想,更新观念,转变服务方式,探讨在市场经济条件下.面对千家万户.建立
13、一种以农民为中心的,对农户技术与服务需求反应敏感的,为农民提供技术和市场信息全系列公共服务的,自上而下的农技推广运行机制.1主要做法20o5年.我们配合全国农技推广服务中心和中科院农业政策研究中心加拿大国际开发署(CIDA)小农户项目在内蒙古武川县选择了5个行政村作为技术推广试点村,开展了农户需求型技术推广运行机制示范研究工作.1.1确定技术推广责任人从县农技推广中心和哈乐镇农科站选派了5位具有丰富专业知识和基层工作经验,精通某一个专业领域的相关技术,能够独立进行技术引进示范试验,可进行农民需求与技术来源信息的收集的农业技术推广人员,作为技术推广责任人,各负责1个(下年2个)”责任村”(行政村
14、)的技术推广,试验示范和信息服务工作.1.2明确责任人职责技术推广责任人的主要职责是随时了解农民对技术与市场信息等方面的需求,主动发现其所负责的”责任村”农民生产中所出现的新问题,与相关领域的专家联系,帮助农民解决其生产与经营中出现的问题.为农民免费提供技术和市场信息服务,承担农民需求的技术引进与试验示范任务,建立农业技术综合展示中心试验田.1.3对责任人的总体要求对技术推广责任人员生坐业坐谋利,争取正当权益.从而更有效地引导农民自愿行为的改变和对农业环境的改善,促进农村经济的全面发展.3讨论经过多年的努力,我国农民田间学校模式已完全成熟,其在各地的成功应用和所取得的显着效益,更充分展现了这一
15、模式广阔的应用前景.但目前,农民田间学校在国内的应用还很不平衡,一些地方甚至是空白.为此,应加大宣传力度,加快推广应用,特别是要与现阶段国内正在实施的重大农民培训项目和农业技术推广工作紧密结合起来.充分展示农民田间学校的模式特点和比较优势,努力扩大应用面,为推动农业发展发挥更大作用.同时,农民田间学校作为一个新的事物.一方面一10一对改变传统的思维方式,促进农业推广事业持之以恒,可持续发展问题提出了新的挑战.另一方面,其发展的特点,内在的规律,创新的表现等,仍需要不断地探讨和总结归纳.特别是针对应用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经费投入,人员素质要求高的问题.更要深入思考.目前这部分工作还很不够.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人才流失的因素,也有因其本身在理论指导上多重性的特点所带来的研究难度.对此,我们必须高度重视.应在稳定现有人才队伍,充分调动人员积极性的同时,利用丰厚的实践基础,倡导从案例研究中寻找突破.通过对大量案例的描述和分析,逐步把研究工作引向深入.最终实现对农民田间学校模式的科学,系统阐述.收稿日期:200508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