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中德合作办学引发的几点思考.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从中德合作办学引发的几点思考.doc(6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从中德合作办学引发的几点思考在中国职协技校委员会第26届年会暨经济新常态下技能人才培养高层论坛上的发言江苏省常州技师学院党委书记 赵建军(2015年4月15日)各位领导,各位专家:下午好!非常荣幸能有机会参加今天的论坛。我来自江苏省常州技师学院,下面我从我们学校5年中德合作办学的实践谈一谈经济新常态下中外合作办学培养技能人才的问题和下一步深化高技能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思考与建议。一、我院开展中德合作办学的主要做法和成效大家知道,德国是世界制造业强国,德国制造世界闻名,其秘密就在于德国拥有一大批“双元制”职业教育体制下培养出来的高素质产业大军。借鉴引进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先进经验,探索实践国际合
2、作培养高技能人才的途径,对打造我院校技能人才培养品牌,为常州及周边地区经济转型升级提供高技能人才支撑具有重大意义。早在2011年,我院就进行了中德合作办学的探索。先与德国青年、社会及教育工作国际联盟(简称IB)合作建立了中德焊接技术研究中心;接着,我院受南通科技投资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委托,又与德国IB三方联合办学,合作办学专业为数控加工专业,学制为四年,招生对象为应届高中、技职校毕业生,培养目的达到技师水平。该班采用2+1+1模式,即两年在本院学习,一年在德国学习,一年在南通科技学习。学生属南通科技投资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委培生,采取双元制培训模式,入学后既是省常技学生,又是南通科技的员工。南通科技
3、为学生提供学习及生活补贴,设立奖学金资助学生完成学业,承担学生德语培训及德国学习期间的培训费用等。随着校、企与德国IB三方联合办学的深入进行,我们发现这种由企业出资委托培养的中外合作办学模式不够稳定,特别是企业经营的不确定性会影响到合作办学的稳定。中德合作办学要能够可持续发展、真正与德国职业教育接轨,我们必须与德国实体职业教育机构进行长期、持续、稳定的合作。经过考察,我们和德国埃尔福特培训中心(简称EBZ)建立了合作关系。EBZ是德国图林根州科技和工商业领域里创新教育的引领者,是图林根州首府埃尔福特市唯一一家大型的培训服务机构,在职业教育和进修方面有100多年的培训经验。2014年6月,我院与
4、EBZ正式签署合作协议,开设中德国际班。根据协议,合作办学专业为数控加工专业(德方专业名称为机械加工与装配专业),学制四年;招生对象为应届高中毕业生或优秀中职毕业生;合作模式将借鉴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体制,引进并吸收德国专业教学大纲,按照德国IHK职业资格考试与国内技师鉴定要求,采取“3+1”培养模式,即学生前三年在国内学习,其中两年为校内培训,一年为企业实践教学,通过德语水平测试,第四年择优选录学员到德国埃尔福特培训中心和德国企业学习一年,参加德国国内IHK职业资格考试,并在回国后参加国内技师鉴定(未去德国的学员转入学院平行的技师班学习);培养目标为通过国内和德国的专门教学培训,把学员培养
5、成为具有国际视野、具备国外企业实践经历、掌握世界最新技术技能、训练有素、专业严谨的高级技术技能型人才。目前,我院中外合作办学在该专业试点成功的基础上正逐步展开至其他专业,通过中外合作办学的实践与总结,丰富了一体化教学改革的内函,提升了学院技能人才培养水平。此次中德合作具有两大特点和优势。一是紧密型的全学制教育。区别于国内现有的中德合作模式,我们把合作确定在学制教育培养和直接在德国进行IHK职业资格考核认证,这种全新培养模式在我国技工教育领域是首创,对德方国际合作培训方面也是第一次。二是多样化的发展前景。学员在德国学习培训1年经考核合格取得相应专业IHK职业资格证书后,主要是回国工作,在华的德资
6、和欧美企业或国内先进企业对这类人才需求十分旺盛。也可经过相关申请和考核,留在德国继续深造,参加德国工业大师资格认证培训或技术本、硕学历教育,获得更加广阔的职业发展空间。二、开展中德合作办学的几点思考与建议通过中德合作办学的5年实践和探索,我们对经济新常态下中外合作办学培养技能人才和下一步深化高技能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思考与建议是:1.校企合作是中外合作办学成功的基础。所谓“双元制职业教育”就是整个培训过程是在工厂企业和国家的职业学校进行,并且这种教育模式又以企业培训为主,企业实践和学校理论教学密切结合。因此,“双元制职业教育”成功的关键是企业的态度,技工院校只有加强校企合作,充分调动企业积极性才
7、有可能把中外合作办学办成功。而目前的现状是,企业在校企合作中的积极性不高。一方面是企业觉得无利可图,另一方面是国家层面缺乏校企合作对企业的约束机制。因此,从国家层面而言,应当鼓励企业参与并支持职业教育的发展,建立一种约束与激励相结合的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动力机制,建议国家要健全校企合作法规政策,明确政府、企业和学校责任,特别应在法律上明确企业在职业教育中的责任、权利和义务。2.专业建设是促进技工院校学生就业的关键。技工教育只有以适应市场需求为目标,以促进就业为导向才能实现高水平可持续发展。从学校层面来讲,专业强则学校强;从学生层面来看,专业好则就业好。也就是说,好就业必须要有好专业。技工院校必须
8、建立动态的专业调整机制,加快专业和课程改革,才能满足经济转型和企业发展对技能人才的需求。我们的中外合作办学就是要借鉴国外先进职业教育理念,采用国外先进职业教育模式,用好国外高水平专家和优质教育资源,来促进我们的专业建设,为我国培养高素质的一专多能的技能人才。目前,我国技工院校专业目录更新较慢,难以满足企业日新月异的专业人才需求。因此,建议国家不断刷新技工院校专业目录,积极参与制定职业教育国际标准,开发与国际先进标准对接的专业标准和课程体系,授予学校根据市场需求办专业的自主权,从而紧密适应生产实践的需要,促进广大技工院校学生就业。3.改革目前职业技能鉴定办法可以更好满足企业对技能人才的需求。企业
9、是用人主体,学生合不合格应主要由企业说了算。目前技工院校学生的技能等级主要依靠地方职业技能鉴定中心根据国家职业资格标准来考核,而国家职业资格标准相对于企业需求又有些滞后。因此,一方面必须发挥企业对技能人才评价和考核的话语权,学校根据企业的需要来调整专业方向。另一方面,建议国家组织有关科研机构和行业、企业、学校根据经济社会的发展共同及时制订并按年度更新职业目录、职业标准和职业资格。这样有利于技工院校按照职业标准灵活办学,进而满足企业对人才的需求。4.优质生源是技工院校中外合作办学可持续发展的保障。我们中德合作办学取得成功的关键是拥有一批优质的生源。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没有好原料难有好产
10、品。我们中德班学生入学门槛相比学校其他专业入学门槛要高许多,只有这样才能更大程度上保证中德班学生的质量。由于种种原因,目前进入技工院校的学生相比高中和高校的生源要差。要想根本上解决技工院校生源问题,除了社会观念的转变外,更重要的是建议国家以立法的形式对初、高中毕业生进行分流,明确普通教育和职业教育的结构规模;将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国发201419号)中“总体保持中等职业学校和普通高中招生规模大体相当,高等职业教育规模占高等教育的一半以上”纳入职教法。这样可以保证技工院校招到比较优质的生源,从而培养出优质的技能人才。5.建立和完善技工院校高等职业教育体系可以进一步激发技工院校办
11、学活力。去年教育部、人社部等六部门印发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20142020年)提出“根据高等学校设置制度规定,将符合条件的技师学院纳入高等学校序列”,这对于明确技师学院高等职业教育地位、解决制约技师学院发展的突出问题将起到积极作用。人社部去年出台的意见更是明确要将技师学院纳入高等职业院校招生平台,落实高级技工学校、技工学校与中等职业学校“统一招生政策、统一招生计划、统一招生代码、统一招生平台”的要求,我们觉得很振奋。建议人社部牵头研究技工院校的高职序列标准,早日出台细则,明确条件。这必将极大地调动技师学院的办学积极性,加快改革发展步伐,推进我国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更好发挥技师学院在现代高等职业教育体系中培养高技能人才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