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媒体素养水平研究以为例.doc

上传人:laozhun 文档编号:3997143 上传时间:2023-03-30 格式:DOC 页数:27 大小:484.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大学生媒体素养水平研究以为例.doc_第1页
第1页 / 共27页
大学生媒体素养水平研究以为例.doc_第2页
第2页 / 共27页
大学生媒体素养水平研究以为例.doc_第3页
第3页 / 共27页
大学生媒体素养水平研究以为例.doc_第4页
第4页 / 共27页
大学生媒体素养水平研究以为例.doc_第5页
第5页 / 共2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大学生媒体素养水平研究以为例.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大学生媒体素养水平研究以为例.doc(27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编号: 本科毕业设计(论文)题目:(中文)大学生媒体素养水平研究以为例(英文)The Investigation of the Media Literacy Level of College StudentsCase Study from NingBo University学 院 教师教育学院 专 业 教育技术学 班 级 教育技术07 学 号 姓名 指导教师 职称 完成日期 2011年5月2日 诚 信 承 诺我谨在此承诺:本人所写的毕业论文大学生媒体素养水平研究以为例均系本人独立完成,没有抄袭行为,凡涉及其他作者的观点和材料,均作了注释,若有不实,后果由本人承担。 承诺人(签名): 2011

2、年 5 月 2 日摘要【摘要】随着传播科技的迅速发展,媒体对大学生的影响日益增强。新兴媒体的普及对传统媒体、传统的传播方式形成了强烈的冲击,数字化的网络文化成为我们这个时代新兴的文化特征。近年来,有关大学生媒体素养的培养问题呼声越来越高。在对媒体素养及媒体素养教育的概念及研究背景介绍的基础上,结合的实际情况,通过调查法评估大学生的媒体素养水平(技术、认知、道德层面),并提出相关的媒体素养教育建议。【关键词】媒体素养;评估;大学生The Investigation of the Media Literacy Level of College StudentsCase Study from Nin

3、gBo UniversityAbstract【ABSTRACT】With communication technology developing rapidly,the impact of the media on college students is increasing. The popularization of new media strongly impacts the traditional media and the traditional mode of transmission, digital network culture becomes the emerging cu

4、ltural identity of our time. Concerns related to cultivation of youths media literacy have become more and more popular in recent years.On the base of the instruction of the media literacy and education concept and the research background of media literacy, combined with actual situation of NingBo U

5、niversity students, through questionnaires, evaluate the media literacy level of college students according to three dimensions (technical,cognitive,andmoral). Then put forward relevant suggestions about media literacy education. 【KEYWORDS】Media Literacy; Assessment; College Students目录摘要IIAbstractII

6、I目录IV1绪论11.1研究背景与动机11.2研究目的及意义11.3研究问题11.4研究构架21.5预期贡献22研究综述32.1媒体32.2媒体素养32.3媒体素养教育32.4媒体素养的研究动向与趋势43研究方法53.1研究流程53.2研究对象与取样过程53.3研究工具63.4统计分析74分析与结果74.1基本情况74.2调查结果分析74.2.1技术层面74.2.2认知层面74.2.3道德层面74.2.4对教育的态度85结论与建议95.1研究结论95.1.1结论95.1.2反思现状95.2大学生媒体素养影响因素95.2.1个人因素105.2.2家庭因素105.2.3社会因素105.3研究建议1

7、06小结11参考文献12致谢13附录14附录一14附录二17附录三211 绪论1.1研究背景与动机在这个科技日新月异、媒体资源丰富的时代,各种媒体,特别是新兴媒体成为影响大学生学习和生活的重要因素,数字媒体已经与大学生生活须臾不可分,信息传播犹如空气和水一般无处不在。据“第27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 2010 年 12 月,中国网民规模达到 4.57 亿人,较2009年底增长19.1%,普及率达到 34.3%。网民规模持续扩大,互联网普及率平稳上升。青少年网民规模在总体网民中占比为57.1%,其中大专以上学历网民占23.2%1。可见,大学生仍然是网络信息消费的主要部分。根据

8、我国实际情况,开展媒体素养教育应以大学作为切入点。其原因有三:第一、我国目前的基础教育中有应试教育倾向,学生承受着巨大的课业负担和心理压力,即使开设相关媒体素养教育课程也很难受到足够的重视;第二、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是媒体素养教育的一个重要方面,批判性思维的培养必须以一定的知识储备为前提,显然大学生在此方面具有绝对的优势;第三、大学生接触媒体时间长,自主性较强,他们必须具备更高的选择、批判及获取信息的能力。大学生是否能够正确对待网络信息以及其他媒体信息?他们有足够的理解能力和辨别能力吗?怎样帮助大学生提高运用媒体的能力,有效地对媒体传播内容作出甄别与判断, 健康合理地运用媒体更好地发展自我,服

9、务社会,成为媒体的主动驾驭者,怎样使他们在学习借鉴外来文化的同时打牢民族文化的根基是值得政府、学校以及相关机构研究的课题。1.2研究目的及意义近年来媒体素养教育作为传播学与教育学的交叉课题,越来越多的出现在我国学者的研究论文中。然而在已经发表的学术论文中,大多停留在引介国外资料和理论评述的层面,定性分析多,定量调查少。因为缺乏对我国各阶层受众尤其是青年学生的媒体素养状况的实证调查结果,所以很难推动我国媒体素养教育的实践进程。故本研究目的是想评估学生素养水平(技术、认知、道德三个层面),根据调查结果分析研究大学生开展媒体素养教育的必要性、可行性及针对性问题,为高等学校尽快将媒体素养教育纳入正规教

10、育内容体系提供一些有益的参考依据。1.3研究问题新媒体深深影响着大学生的思维方式、行为模式、文化形态和价值观,然而我们的社会并没有随着媒体的发展给予适当的传播教育2,要想成为一名合格的现代化公民,就必须落实媒体素养教育,提高大家的媒体素养。此次研究问题主要包括以下两方面:(1)学生媒体素养水平现状调查;了解大学生媒体素养水平是媒体素养教育课程实施的前提,只有清楚的知道大学生的素养水平,才能因材施教,制定相应的培养策略,提高实施的有效性。(2)学生对媒体素养教育课程的态度。目前我国媒体素养领域的研究主要以介绍西方理论梳理历史脉络为主,尚未能开展大规模的深入原创性研究,实证领域的研究更是屈指可数。

11、要深入开展大学生媒体素养教育,需从多方面入手。大学生对媒体素养教育课程的态度,为媒体素养课程的开设提供了良好的依据。1.4研究构架研究对象学生 对媒体素养教育课程的态度有关媒体的技术操作能力媒体素养要素的掌握情况在接触和使用媒体信息时所表现出来的道德意识和自律能力研究问题研究结果与建议建议1.5预期贡献本研究将对学生的媒体素养现状进行调查,其调查结果及结论将具有以下价值:(1)提供我国大学生媒体素养水平评估依据。本研究以意大利课题组着力研发的中学生媒体素养水平评估工具作为参考依据,并结合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布鲁姆的教育目标分类学自行设计问卷,以此作为评估工具,较有针对性、准确性。(2)供学校媒体素

12、养课程设计之参考。根据大学生的媒体素养水平以及他们对媒体素养教育的态度,学校可以有针对性的增设相关媒体素养教育基础课程。(3)丰富媒体素养教育理论,进一步促进教育改革,推动教育理论的发展。新的媒体环境要求新的教育理论,促使我们的教育工作者开始研究新理论、新方法。本研究试图从大学生媒体素养水平评估出发,探讨提高大学生媒体素养的策略,丰富素养教育理论的内容。媒体环境为新理论的发展创造了硬件条件,为新理论的发展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研究新媒体环境中下的素养水平并提出对策,将有利于促进教育改革,推动教育理论的发展。2 研究综述为了解本研究领域的研究进程,总结研究中的经验,我通过图书馆数据库以及谷歌学术论

13、文库查阅,对于媒体素养问题的研究综述如下。2.1媒体我国学者张开介绍了加拿大著名学者马歇尔麦克卢汉和埃里克麦克卢汉所界定的媒体概念。马歇尔麦克卢汉(Marshall Mcluhan)指出媒体即信息,认为媒体带来的信息,必然改变人类社会及人类的思维方式和生活方式。埃里克麦克卢汉(Eric Mcluhan)认为媒体是传播媒体的总称,包括电视、电影、报纸、广播、杂志等传统媒体和互联网、移动网络等新兴媒体 3。我国学者周红路认为媒体是传播信息的载体,是连接传播与接受信息双方的中介物,并认为,媒体的内容并非一成不变,它会随时间、空间的演进和科技的发展而发展4。2.2媒体素养媒体素养是一个多含义、多层面、

14、多维度的概念。媒体素养起源于西方发达国家,以英国、加拿大、美国和澳大利亚为代表。当前比较完善的媒体素养定义还是出自西方媒体教育学者。目前世界各国对媒体素养概念的理解各有不同,但都一致认为媒体素养是对传统读、写、算能力概念的一种延伸,是指信息时代人们在具备读、写、算能力的同时,所具有的正确认识及解读各种媒体信息的能力5。1992年美国“媒体素养研究中心(Center for Media Literacy)”做出如下的定义:媒体素养就是指人们面对各种媒体信息时的选择能力(Ability to Choose)、理解能力(Ability to Understand)、质疑能力(Ability to Q

15、uestion)、评估能力(Ability to Evaluate)、创造和生产能力(Ability to Create and Produce)以及思辨的反应能力(Ability to Respond Thoughtfully)6。加拿大安大略教育部给媒体素养下的定义是:媒体素养旨在培养学生对媒体本质、 媒体常用的技巧和手段以及这些技巧和手段所产生的效应的认知力和判断力3。更确切地说,媒体素养是一种教育,其宗旨是为增强学生理解和欣赏媒体作品的能力,使学生了解媒体如何传输信息、媒体自身如何运作、媒体如何构架现实,以及要求学生具有创作媒体作品的能力3。加拿大媒体素养教育全国通用教科书,对媒体素养

16、下了更为详细的定义,并且提出有关媒体素养的基本原理(主要理念):媒体素养是一个帮助学生读懂媒体、 使用媒体的过程, 是帮助学生认清媒体特性、媒体传播技巧和媒体传播效果的手段)5。AMLA(Alliance for a Media Literate America)组织2001年对媒体素养的定义如下:媒体素养旨在发展人们的技能,能够借助图像、语言、声音等媒体信息成为一个批判性的思考者和创造性的制作者7。综上所述,媒体素养主要是指人们依据所掌握的媒体知识, 采用适当的策略和方法, 对媒体信息进行批判性的选择、理解、质疑、评价、创造与交流信息的能力。媒体素养应包括媒体知识、媒体意识、媒体方法和媒体能

17、力。媒体的形态不一,不论是平面或是电子媒体,每种媒体其背后都有不同涵义与特性,所以,必须了解媒体的本质,才能对其所传递的讯息有深一步的认识,而对媒体做出适当的评论8。2.3媒体素养教育媒体时代的任何一所大学都不再是与世隔绝的象牙塔,传统媒体与互联网、手机、数字电视等新兴媒体给青少年的成长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一方面,具备了相应的听说读写看能力之后,他们可以更加快速方便的获取、加工和传播各种信息,另一方面,信息爆炸也带来了很多负面影响,如因经济和教育原因造成的数字鸿沟问题、青少年犯罪问题以及媒体的商品化引起的文化危机等。因此,媒体就像一把双刃剑,既可以丰富我们的生活,又可以左右我们的思想和

18、意识形态。媒体素养教育是英国学者和丹麦教育工作者与20世纪30年代率先提出的一种教育主张。它以培养人的素质为核心,即:使人们具备正确使用媒体和有效利用媒体的能力,并建立获得正确媒体资讯、资讯产生的意义和独立判断资讯价值的知识结构910。它的理论基础是现代传播学和教育学,细讲起来还牵涉到新闻学、美学、电视学等学科理论知识,所以自它诞生之日起,就具备符合时代发展要求的特点,即跨学科的特性11。外国许多学科的专家、学者对媒体素养教育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当然其中大多数是传媒学者和教育学者。如:加拿大的麦克卢汉Marshall Mcluhan,英国传媒教育学家Len Masterman、加拿大的John

19、Pungente,美国的W.James Potter。目前,国际上认同的媒体素养教育内容一般包含三个层面:即技术的、认知的和道德的层面。具体内容包括:(1)了解基础的媒体知识以及如何使用媒体;(2)学习判断媒体信息的意义和价值;(3)学习创造和传播信息的知识和技能;(4)了解如何建设性地利用大众传播媒体发展自己12。美国在20世纪90年代就在基础教育阶段开设了媒体素养教育相关课程,而我国当代大学生在接受基础教育的信息技术课程中老师会有意无意地提到相关内容,却没有针对性的媒体素养教育课程。目前我国专门的媒体素养教育还处在介绍国外经验和尝试设计教学内容阶段,大学生的媒体素养状况不容乐观,不少大学生

20、整天沉迷于互联网而不能自拔,经常浏览不健康网站,有的在网络上欺骗他人,甚至走上了犯罪道路,还有些大学生在考试时使用手机等通讯工具作弊。这些现象的出现更加深刻地说明了当代大学生媒体素养教育的紧迫性。2.4媒体素养的研究动向与趋势和西方国家相比,我国在媒体素养领域起步晚了60多年。1997年,我国学者卜卫在发表了论媒体教育的意义、内容和方法一文,才揭开了我国国内学界对媒体素养研究的序幕13。我国在这方面的研究仍以介绍西方理论梳理历史脉络为主,尚未能开展大规模的深入原创性研究,实证领域的研究更是屈指可数,关于媒体素养水平定量评估的研究更是少之又少。现有研究表明,到目前为止,我国媒介素养实证研究的重点

21、是青少年的媒介消费状况。具体研究包括:“中国青少年媒体接触习惯研究”“2000年五城市青少年互联网使用状况及影响的调查报告”“经济发达地区中学生媒体素养水平评估与分析以宁波市江东区为例”“2004未成年人的媒体需求调查”等。此外,大学生等青年群体也引起了一定的关注。相关调查包括2003年底对500名西安大学生开展的媒介素养调查,2004年5月对上海市6所高校1000名学生进行的大学生媒介接触状况调查14,以及2004年对河北省四所高校传媒素养现状的调查研究 。以往研究显示,媒体已经占据了我国青少年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地位。他们与媒体接触普遍而频繁,媒体使用时间较长,越来越多的青少年正成为熟练的媒体

22、消费者14。然而也充分暴露出他们媒体消费行为的缺点和误区,主要表现为:1) 偏爱新兴媒体,冷落传统媒体;2) “读图时代”取代“读书时代”;3) 媒体消费娱乐化;4) 媒体认识缺乏批判性;以上研究从各个角度对我国受众媒体素养水平做了积极的探索,侧重点在于对青少年媒体消费层面的调查,如媒体接触时间、频率,媒体使用冬季,对媒体特点的认识等,而对媒体素养的其他层面关注的较少,缺乏对媒体素养的系统的多层面的衡量。3 研究方法 在以往研究的基础上,本研究试图按内容的角度从技术、道德和认知三个层面来评估学生的媒体素养水平。3.1研究流程 问卷预试信效度测试研究背景与动机修正问卷建立研究目的与问题发放问卷汇

23、整相关文献资料回收问卷设计问卷分析研究导师意见修正问题结论与建议3.2研究对象本研究主要以学生为主,采取随机方式抽样,其余大学或是大学以下身份不在受测范围内。预发放30份问卷,实际发放问卷205份,有效回收问卷为200份,问卷的有效率为97.56%。3.3研究工具国际上关于媒体素养水平的评估工具比较多,但都因专业性和技术性太强而受到越来越多的媒体教育专家的批评。有代表性的测评工具有微软公司推出的MOUS评估量表15,Certiport公司推出的IC3量表,ECDL委员会基金会推出的ECDL欧洲计算机驾照量表16,这些量表分别由专业学会和行业专家精心设计、仔细验证并且一致认可,但是职业技能太强,

24、并不适合学生的媒体素养水平评估。如何衡量媒体素养,是媒体素养研究中的一个棘手的问题。媒体素养的实质是对媒体的解读和运用能力,是一个抽象的综合能力体系,很难找到统一的、量化的计算标准。将它从不能层面、不同角度分解成具体的、直观的标准体系进行衡量是较为可行的方法。意大利佛罗伦大学“中学生媒体素养水平评估”课题组(2006-2007)着力研发了一组专门针对中学生媒体素养水平评估的问卷。本研究将以这一问卷作为参考依据并结合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布鲁姆的教育目标分类学自行设计问卷12。本问卷采取的媒体素养定义为人们依据所掌握的媒体知识, 采用适当的策略和方法, 对媒体信息进行批判性的选择、理解、质疑、评价、创

25、造与交流信息的能力8。媒体素养包括媒体知识、媒体意识、媒体方法和媒体能力等5。按照“布鲁姆教育目标分类法”,教育目标分成三个领域:认知领域、情感领域和动作技能领域。认知领域的教育目标分为知识、领会、应用、分析、综合、评价六个层次。情感领域教育目标包括接受、反映、评价、组织、价值内化五个层次。动作技能领域主要是关于发展身体的动作、能力和技能。目前,国际上认同的媒体素养教育内容主要包括了上述三个层面,即技术的、认知的和道德的层面。我设计的问卷调查以“学生媒体素养水平评估”为主题,主要内容包括大学生基本资料(主要有性别、年级及所属专业),大学生媒体素养水平评估以及他们对媒体素养教育的态度。大学生媒体

26、素养水平评估内容又分以下三个方面12:能灵活运用新的技术功能技术层面能负责地使用信息通讯技术和外界打交道道德层面认知层面整合能搜索信息、选择信息和批判评价信息能理解相关技术的潜能并进行知识创造1) 技术层面:主要考察大学生日常生活和学习中接触的媒体等相关技术的应用环境的认识和理解,侧重评估大学生有关媒体的技术操作能力而不在于媒体结构、软硬件等方面的知识。具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鉴定技术问题;辨认不同界面;选择最恰当的问题解决方式;知道操作过程; 2) 认知层面:侧重于大学生的媒体素养要素的掌握情况,主要包括:大众传播过程的理解;对媒体内容反映文化和生活的理解;对媒体影响力的认识;对媒体信息的分析

27、和讨论策略;对媒体内容的欣赏、理解、鉴别的能力;3) 道德层面:主要指大学生在接触和使用媒体信息时所表现出来的道德意识和自律能力,它是衡量媒体素养的重要指标之一。这一层面包括三个小方面:保护个人信息;在网络中尊重他人;学术活动中的媒体信息使用;对色情信息的接触;3.4统计分析本研究利用SPSS 13.0计分分析软件进行资料分析,以下将对具体统计过程和方法予以阐述:问卷包括三部分,其中,技术和认知层面共20题,题目类型主要是单选题和多选题。每题分值1分,多选题(N个正确选项)单项分值为1/N分,若选错一个选项,要倒扣1/N分,每题最低分为0分。基本资料、道德层面以及媒体素养教育方面将采用一般描述

28、性统计分析,主要分析分布情形,包括平均数、百分比、综合等。4 结果与分析4.1基本情况来自的200名大学生参与此次调查,此次调查的性别构成情况为男性43.9%, 女性56.1%;专业构成情况为文科、理科、其它(农医科)类分别占样本总数的39.5%、43.9%、16.6%;调查对象所在年级的构成状况为大学一年级占14.6%;大学二年级为 19.5%;大三年级 17.1%;大四年级占29.3%,研究生占19.5%。4.2调查结果分析 以下分四个方面对调查结果进行分析和研究:4.2.1技术层面 本次媒体素养水平评估问卷技术层面共10题,主要考察大家能否灵活地运用新的技术功能。在总分10分的情况下,宁

29、大学生的最高得分是10分(答对率为100%),最低得分为3.28分(答对率为32.8%),平均值是 6.28分(答对率为62.8%)。4.2.2认知层面本次媒体素养水平评估问卷认知层面共10题,主要考察大家对媒体的认知目标的掌握情况,包括搜索信息、选择信息和批判评价信息。总分为10分,宁大学生的最高得分是10分(答对率为100%),最低得分为2.46分(答对率为24.6%),平均值是5.50分,(答对率为55%)。4.2.3道德层面针对大学生在媒体接触中容易出现的一些问题,我首先从自我信息保护角度展开调查,结果表明大多数同学在自我信息保护方面做的很好,而只有1.1%的学生在信息保护方面缺乏安全

30、意识。在和陌生网友聊天时,只有17.2%的学生表示会和他们说真心话,大部分学生(75.9%)视情况而定(表1)。66.7%的同学对语音聊天室存在的骂人现象非常反感。表1 是否会和陌生网友说真心话本次调查还针对大学生滥用媒体信息的现象进行了调查,85.1%的学生意识到在互联网上上传别人的照片必须征求本人的意见。 而针对滥用媒体信息的现象,只有40.2%从尊重知识产权和道德的层面上看待该问题,尽管大部分学生都知道此类行为的危害性,但真正持反对态度的学生却不到一半(表2),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还有相当与部分学生的知识产权和相关法律意识薄弱,媒体道德素养不高。表2 对在作业或论文中抄袭网络上内容的态度

31、表3 对具有挑逗性质的色情网页的态度随着高校网络基础设施的建设,互联网走进了大学宿舍,学生上网受时间和空间的约束越来越小,上网环境的私密性更强。私密、自由和宽松的上网环境无疑使充斥网络的色情信息变的更加难以控制。从调查结果来看,大部分学生在遇到网络媒体色情内容时具有较强的自制力,而部分大学生的自律能力和道德修养仍有待进一步提高。调查还显示,只有2.2%受访者有过攻击他人网站的行为(表4),尽管这种行为的比例不太高,但这种现象的出现说明大学生在网络上的所作所为,不能像现实生活中一样能够自觉的保持高度的责任感和法律意识。表4 是否曾经用非法手段进入或攻击他人网站4.2.4对教育的态度大学生对外界环

32、境的判断是否正确,媒体本身的影响是客观原因,而他们的媒体素养是主观原因。因此,对他们进行媒体素养教育是非常必要的。研究表示,大部分学生知道学校开设了了媒体素养教育类课程(表5)。表5 学校是否设有关于媒体素养教育类的课程在是否愿意选修相关媒体素养教育类的课程时,62.1%的同学表示愿意,还有31%的同学处于中间状态,只有少部分同学表示不太愿意(表6)。表7 是否认同把媒体素养教育纳入学校正式课程表6 是否愿意选修相关媒体素养教育类的课程对于是否将媒体素养教育纳入学校的正式课程,由表7可以发现,大部分同学表示赞同,只有3.3%的同学表示不赞同,这说明在开设媒体素养教育的课程还是很有必要的。5 结

33、论与建议5.1研究结论5.1.1结论通过本次研究的分析我们看到,学生在本次“媒体素养水平评估”中表现及格,他们在媒体素养水平上表现出了比较大的个体差异,有的学生评估结果很优秀,而有些学生评估结果很糟糕。在媒体素养的技术、认知、道德三个层面中,大学生在技术层面的表现优于认知层面的表现。大学生是我国国民中文化素养较高的群体,有理由推断,我国整体居民的媒体素养状况不容乐观。现根据调查结果以及前人的研究总结我国大学生媒体素养主要有以下几方面弱点:1. 大学生媒体应用能力不高。2. 大学生对媒体特质的认知能力较弱:大学生对于媒体传播的不良信息认识不足,预防不足。3. 大学生利用媒体自我发展的能力较弱:媒

34、体是高效学习的工具,而当代大学生往往只把媒体当作课后娱乐消遣,不能有效利用媒体促进自己综合发展。4. 大学生媒体创造能力弱,对于一些新的媒体信息,往往盲目接受,而对于媒体的来源以及可信度、影响力等缺乏相应的批判力。由此可见,提高我国受众的媒体素养,已经成为一项重要而必要的任务。5.1.2反思现状(1)对媒体素养的思考并不普遍,媒体素养教育发展时间晚、成果少,尚未引起充分、广泛的重视。(2)媒体素养这方面的调查觉缺乏,学者们对媒体素养和媒体素养教育的研究,基本上停留与定性分析和主观评述。(3)媒体素养教育缺乏有效实践。对媒体素养和媒体素养教育,少数学者的关注和研究仅局限于在学术期刊或学术论坛中发

35、表文章,有关媒体素养教育的实践非常匮乏。5.2大学生媒体素养影响因素此次调查结果表明,大学生媒体素养水平不容乐观。根据前人调查研究并结合我的调查结果总结影响大学生媒体素养的因素主要包括三方面。5.2.1个人因素从个人角度来讲,部分大学生可能对媒体的认识存在偏差,这对大学生媒体素养有重要的影响。有些大学生缺乏正确使用媒体和有效使用媒体的能力,不懂得自我约束。大学生接触媒体的机会大,学习的自由度相对加大,大学生上网多在课后时间,放开繁重的课程,希望能在网络上得到放松,若在没有人正确引导的情况下,将会耗费过多的时间泡在网上,以至影响正常休息和学习,严重者甚至导致自我封闭,缺乏与他人交往,减弱沟通能力

36、等。而有些边远地区的大学生在中学阶段几乎没有使用媒体的经验,进入大学后面对各式各样媒体特别是新兴媒体的不断冲击,会感到严重的不适应,迫切需要正确认识媒体,通过合理使用媒体进行高效学习。5.2.2家庭因素家庭对青少年媒体教育的方式也有一定的影响。卜卫提出了“家长与子女共同提高媒体素养的观点”。他指出“家长应该是自己孩子的最佳保护者,因为家长最了解自己的孩子。家长关注、指导孩子使用互联网络,是保证孩子安全的最有效的方法”13。所以,家长的媒体素养水平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了孩子的媒体素养水平。5.2.3社会因素社会因素对大学生媒体素养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媒体本身特点的影响。媒体技术日新月异,

37、媒体信息无孔不入。媒体形式媒体信息虽然丰富,但良莠不齐,有些可能使部分大学生迷失未来方向,扭曲他们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关。青少年群体文化的影响。大学生群体有自己的媒体消费方式,有自己欣赏的媒体形式。这些媒体消费渐成潮流,时尚,导致对传统媒体的排斥。而新兴媒体的过度使用,会造成人的思维能力下降。高校文化活动质量、媒体教育建设。随着校园网络技术教育的发展和普及,网络已成为大学生日常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网络的开放性为拓宽校园媒体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新平台18,然后据有关媒体报道,40%学生“玩”网是因为学校的课外活动过于单调,他们把媒体当作与学习无关的娱乐和消费工具,无法辨别和抵御媒体所带来的负面

38、影响,不懂得虚拟与真实时间之间的差异。5.3研究建议在媒体渗透的21世纪,媒体的使用已经成为我们的生活方式,具备传统的听说读写能力已不够成为新时代有效率的公民。我认为有必要对大学生进行媒体素养教育,培养大学生对媒体信息的选择、理解以及实践能力,让大学生处于自发状态的媒体能力得到提高。媒体素养是一种综合能力的培养,在高校的人才培养过程中,跨学科的知识可以打造既有科学素质又有人文官宦的全面发展的人才19。媒体素养教育要从专业教育的起点走向素质教育的公共平台,成为大学生通识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开展大学生媒体体素养教育的建议:1) 学生自身的努力。大学生要积极地学习和累积媒体素养方面的知识。通过接触

39、、了解、使用来培养学习兴趣,在日常的学习、生活和人际交往中,利用不同媒体的特点和优势促进自我知识的扩展和思想的进步。同时,利用各种工作、实践的机会在实践中加深对不同媒体特点的认识,培养自身的媒体辨别能力和批判能力,还要特别注意自身媒体道德的修养20。2) 学校利用各种资源为学生创造良好的媒体素养学习环境。学校可以利用网络、图书馆、电视台、电子阅览室等校园媒体进行宣传,将媒体素养教育延伸到第二课堂,同时,也为学生创造良好的环境氛围。比如,定期组织在校大学生参观临近的媒体编辑部,播放有关媒体内同制作的电视节目。媒体还可以与大学联手,举办有关媒体素养教育的知识讲座与研讨会。3) 媒体教育进课堂,将媒

40、体素养教育纳入正规教育体系。目前国外进行媒体素养教育实践的方式主要有四种模式:一是把它作为一门独立的科目;二是作为某一科目中的一个组成部分;三是将它融于所有的科目中;四是作为一门整合的跨学科的课题。我们可以借鉴其主要成功经验,建立媒体素养教育的基本框架,启动和推广学校的媒体素养教育。4) 学生教育管理工作与媒体结合做好创新。学生工作者要积极引导bbs论坛的发展,与学生保持信息的沟通,一方面利用电子邮箱、QQ、手机等在学生中较受欢迎的新兴媒体做好学生的教育管理工作。另一方面可以进行人际情感教育,避免学生出现媒体依存症状,将他们从媒体的虚拟引导到校园的现实中。对于大学新生,老师和家庭更要关注其心理

41、导向,引导其正确发展,以免出现对媒体认识和准备不足的现象。总之, 大学生媒介素养的提高需要自身的努力, 也需要家庭、学校和媒体的大力支持, 通过共同努力,推动媒体素养教育,使他们建立正确的媒体信息和独立判断信息价值的知识结构,并具有创造和传播信息的能力,以适应社会信息化的未来。6 结束语在信息传播更加快捷、传播内容更加复杂的信息时代媒体环境里,大学生作为我们社会发展的中间力量,我们的相关部门和高校更要切实重视大学生媒体素养教育问题。媒体素养的高低也标志着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文明发展的程度。媒体素养已经成为现代公民最重要的综合素质之一,新时代的大学生作为新的信息传播手段和传播方式的主要接触者和使用

42、者,有条件也有必要提高自己的媒体使用能力,提高自己的媒体素养。本文的创新点在于:(1)在对媒体素养的概念内涵以及理论研究的阐述前提下,以意大利佛罗伦大学“中学生媒体素养水平评估”课题组针对中学生专门研制的“及时数字能力评估”为参考依据,并借鉴教育目标分类理论,提出媒体素养的衡量框架,将媒体素养这个抽象的综合能力体系分解为具体的三个层面,增强衡量的可操作性。(2)根据研究结果,结合我国国情,提出一系列适合我国特点的媒体素养教育实施策略。本文对媒体素养这一领域的了解还非常有限,相关的证实研究中也存在不少缺陷,如问卷设计不够全面,测试题题针对性不足,统计分析不够深入等。然而管中窥豹,其主要结论可以说

43、明我国大学生媒体素养的一般情况不容乐观。媒体素养教育应该尽快从学者的理论认识层面走到教育实践中区,在实践中逐步探索出一条适合我国基本国庆的媒体教育发展之路。参考文献1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第二十四次中国互联网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 .2 李裕鑫.和谐社会构建中大学生媒体素养教育策略J.高等农业教育,2007(6):71-73.3 张开.媒介素养概论M .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5:159-160.4 周红路.当代大学生传媒素养建构研究D.大连:大连理工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2006.5 严莉.大学生媒体素养养教育一个亟待关注的领域J.软件导刊教育技术2008(6):12-

44、15.6 李妍.当代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浅析J.科教文汇,2007.8(中旬刊):28-29.7 CalvaniA.,FiniA.eRanieri M.Assessing digital competencein Secondary EducationIssues, Models, Instruments M,inM.Leaning(ed.),Issuesin Information and Media literacy, CA: Santa Monica, 2009,153-172.8 Justin Lewis, Sut Jhally ,The struggle over media lite

45、racy J. Journal of CommunicationVolume 48, Issue 1, pages 109120, March 1998.9 张开.媒体素养教育在信息时代J. 现代传播,2003(1):116-118.10 孙卫国, 祝智庭.媒体素养教育:现代教育新理念-国内外媒体素养教育概览M.第十届全球华人计算机教育应用会议GCCCE2006论文集,39-46.11 William G. Christ, W. James Potter, Media literacy, media education, and the academy. ournal of CommunicationVolume 48, Issue 1, pages 515, March 1998.12 李艳.经济发达地区中学生媒体素养水平评估与分析以宁波市江东区为例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其他范文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