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中国论文略谈大学生自主创新能力培养的主要障碍.doc

上传人:仙人指路1688 文档编号:3997180 上传时间:2023-03-30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19.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当代中国论文略谈大学生自主创新能力培养的主要障碍.doc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当代中国论文略谈大学生自主创新能力培养的主要障碍.doc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当代中国论文略谈大学生自主创新能力培养的主要障碍.doc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当代中国论文略谈大学生自主创新能力培养的主要障碍.doc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当代中国论文略谈大学生自主创新能力培养的主要障碍.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当代中国论文略谈大学生自主创新能力培养的主要障碍.doc(4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略谈大学生自主创新能力培养的主要障碍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一个没有创新能力的民族,难以屹立于世界先进民族之林”,而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则是“国家发展战略的核心,是提高综合国力的关键”。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长期战略又把自主创新这一命题更加突出地融入我国当今的经济社会生活之中。作为未来创新型国家的主要建设者,当代大学生的自主创新意识以及自主创新能力的强弱,直接关系到建设创新型国家战略的成败,关系到民族的振兴和国家的盛衰。而反观我国当代大学生的自主创新意识与自主创新能力的现状却和这一时代迫切要求极不适应。1998年,全国招收研究生7.25万人,其中博士生1.5万人,硕士生5

2、.75万人,普通高等学校招收本专科生108.36万人,其中招收本科生65.31万人。到2006年,全国招收研究生增至39.79万人,其中博士生5.6万人,硕士生34.2万人,普通高等教育本专科共招生增至546.05万人。2006年研究生招生数是1998年的5.5倍,本科生招生数是1998年的8.36倍。从这一组数据资料中,我们可以看出,我国大学招生数量连续大幅度增加,已经使大学由精英化教育阶段进入到大众化教育阶段。但是,大众化教育并不等于平庸化教育。而事实上,我国的高等教育已有明显的平庸化倾向。这表现在一方面大学生人数不断飙升,另一方面我国社会对高水平创新型人才的旺盛需求并没有从根本上得到满足

3、;一方面大量大学生就业困难,另一方面大量需要创新型人才的职位却仍虚位以待。这些都充分说明了我国高校目前培养出来的大学生大部分称不上是创新型人才,创新能力较弱,不能很好适应我国经济社会对创新型人才的迫切需求。究其造成这一局面的个中原由,当然是多方面的。其中,诸多障碍性因素是制约大学生自主创新的主要瓶颈之一。本文拟就这些主要障碍性因素及其症候展开探讨,进而为有针对性地克服这些障碍,提高大学生自主创新能力,提供有益的铺设。 毕业论文由毕业论文网 搜集整理于期刊及共享论文网络。 一、平庸性目标取向障碍 目标是人们以自身活动为目的的预定设想和安排,它通常指人们在社会活动过程中作出努力所期望达到的目的,是

4、人们在各种活动中所预期和追求的客观标准在主观上的超前反映。目标作为主观映象是人们对外界(或环境)能满足主观需要的诱因或刺激的反应,它一旦形成便成为一种诱因并引起人们的行动。目标有高尚与平庸之别,在现代汉语词典中,“高尚”意为“道德水平高”或“有意义的,不是低级趣味的”;“平庸”则指“寻常而不突出,没有作为;寻常而不高明”。从整体上看,大学生的目标系统是一个由多种目标群集而成的复杂体系,我们把其中的错误目标、自发目标、模糊目标、短浅目标等统归为平庸性目标。国内外的学习实践证明,目标在大学生学习中有重要作用,它能引导、启动、激励、凝聚、调控、制约大学生的学习生活。明确而又合适的目标是学习的强大动力

5、,有高尚目标的学生,能自觉地、积极主动地、努力地学习,并不断地朝着自己的目标奋进。相反,目标平庸者,其学习则不能达到应有的水准,甚至使他们的发展进路受到阻碍。 (一)错误目标取向 第一,价值性取向错误。某些大学生在目标追求上,不讲理想,特别是不讲崇高理想。认为“理想,理想,有利就想;前途,前途,有钱就图”:“政治是虚的,理想是远的,权力是硬的,票子是实的。(要)去掉虚的,扔掉远的,抓住硬的,捞到实的”;主张这是一个“告别革命、告别理想、告别崇高”的时代,价值观蜕变十分严重。这部分大学生在思想上表现为目光短浅,胸无大志,缺乏社会责任感和事业心,理想模糊,信念丧失。在行为上则体现出重利轻义,重个人

6、轻集体,重索取轻奉献,重现实轻理想的倾向。少数大学生为了保全个人的利益,或眼看别人的利益受到侵犯而无动于衷;或为了达到自己的目的,置国家、社会、他人利益于度外,不惜一切手段,甚至出卖灵魂与肉体,损人利己。 第二,片面性取向错误。在学习的定位上,不少学生将知识作为大学学习的唯一目标,且学习内容失衡。“有的重视专业知识的学习,忽视道德品质的修养;有的重视科学知识的学习,忽视人文知识的学习;有的重视英语学习,忽视专业的学习等等。”;有的“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其实,知识既不是学习的唯一目标,也不是学习的最终日的。学习是促进生命完满和谐、开发人的生命潜能、实现自我价值的重要途径,通过学习知

7、识,不断丰富人的情感,陶冶品性,提高能力,促进人的健康、全面、和谐地发展。 第三,功利性取向错误。部分大学生在学习内容、为人处世的选择上有明显的实用性和功利性特点。有些学生主张奉献与索取并重,认为“等价交换合情合理”;以是否对个人“有用”为尺度,只做那些“有用”的事,只学那些“有用”的学习内容。他们把主要精力只放在将来在工作中能够马上用得着的课程上,而对其它课程特别是基础课程和提高人文素质课程的精力投入不足。有的大学生虽然学习认真刻苦,并承担一些公益事务,但其目的在为奖学金、评优、入党等个人价值的实现创造条件。有些学生,其求知与为人做事,皆以个人价值的满足及其满足程度的大小作为衡量尺度。这些人

8、重物质价值取向和外在条件发展,忽视精神价值取向和缺乏内在人文精神,严重的甚至招致心理疾患而身心皆损。 (二)自发目标取向 有学者对数千名大学生做过调查,其研究结果发现,虽然没有思考过自身学习目标的人不多(只占6.27),但不少学生的目标定位较低。有的学生将“为脱离农村”、“为含辛茹苦的父母”、“34 为享受高档次的生活”、“为争取奖学金,受人称赞”等作为学习目标;有超过一半以上的学生将目标定位在“为就业打基础”、“为考试过关获得文凭”、“考研究生”。他们的目标出于感性,出于自发,出于本能,出于低层次的生存需要。而作为一个固定的长远的崇高目标,他们没有,也不想有。因此,他们时常变更自己的学习和生

9、活目标,使目标本身失去了高度理性的牵引和特有的稳定性而流于形式。 (三)模糊目标取向 大学新生当中目标模糊现象较普遍。这些学生缺乏 明确的学习目标,他们很少思考“学习是为什么”,以后“要干什么”等问题。具体表现为学习没有计划性和系统性。有调查显示,有终身学习计划的仅占24.91,连短期学习计划都没有的也占18.2。71.07的大学生使用电脑主要在娱乐方面(游戏、电影、聊天、音乐等),只有23.82的学生用于学习(英语、写论文等)上。不少新生自认为已“船到码头车到站”,成为“休闲”一族;睡懒觉、逃课、上网、谈恋爱;课前不预习;课堂不认真听讲:课后不看书,作业抄袭;考试前临时抱佛脚,考试中伺机作弊

10、;对考试成绩好坏也抱无所谓态度,把大量时间和精力放在与学习无关的活动上。 (四)短浅目标取向 短浅目标取向有三种症候: 第一,没有目标。没有目标的人数占被调查的32.4,他们认为什么事情都是无关紧要的,“把学习当被动任务去完成”、“无上进心,只满足于考试及格”、“满足现状,不求高深”,以至于蹉跎宝贵的青春岁月而徒叹奈何。 第二,有目标,但未得到落实。调查发现,46.63的大学生“有明确的人生目标,大学四年也有详细的计划,但未能很好地落实”,36.45的大学生对“人生目标和大学四年的计划曾经想过,但不是很明确,未能很好地落实过”。其中,有的是因为目标大而空,与自身条件相脱离,缺乏相应的实施方案和

11、具体的措施;有的是因缺乏合理的目标体系,不知如何制定远期、中期、近期目标以及目标之间的相互配合,而使目标流于形式。 第三,目标太多,不知何去何从。有的新生不是因为没有目标,而是目标太多且易变而迷失方向。这些学生适应能力很强,他们踌躇满志,样样都去尝试:学英语、玩电脑、参加各种社团、应聘学生干部等忙得不亦乐乎。在学习中,有的人云亦云,缺乏主见;有的“胡子眉毛一把抓”,没有重点甚至本末倒置,结果是“捡了芝麻,丢了西瓜”。 二、应试性学习障碍 应试即参加考试,亦即应考。众所周知,应试性教育指的是主张以追求考试高分为唯一目标,以把少数学生从多数学生中选拔出来为唯一任务,把学生的考试成绩及学校的升学率作

12、为衡量和评价学校工作和学校教育质量的根本标准的教育质量观。应试性学习是指学生本人将考试视为学习的终极目标,死记硬背,不求甚解,一切以考试为转移的学习方式。由于种种原因,存在于我国各高校特别是非重点的一般本专科院校大学生中的应试性学习现象,已呈不容忽视的普遍蔓延之势,它引发了报刊和网络等媒体上来自各方人士的大讨论。应试性学习已成为大学生自主创新的一大障碍。 第一,在学习目的上,应试性学习的大学生眼里,学习就是为了考试并取得自己所期待的分数。当前各高校的许多大学生,包括很多重点院校的相当一部分学生都纷纷把应付各种考试作为学习的主要目的。对于学校开设的各门课程,他们依该课程考试与否决定对其的重视程度

13、,依次分配时间和精力投入的多寡。因此,几乎所有的大学生,无论其学什么专业,他们在学习英语和计算机两门课程上付出的时间和精力远远高出其他课程的学习。 第二,在学习观念上,应试性学习的大学生视学习为“钻研课本”、“接受知识”、“上课即听课”。学习就是“钻研课本”,也就是消化教材,只盯着课本“钻研”。譬如只看课本做习题,只学习要考的知识,对与课本知识较远的知识和问题没有精力也没有兴趣学。学习就是“接受知识”,他们的学习以分数为核心,其学习方式是“听讲练习再现”,养成了被动接受,死记硬背,以及跟着教师走,跟着标准答案走的思维模式。“上课”即“听课”,部分同学习惯于传统的“老师台上讲、自己台下听”的教学

14、模式,只被动地“听”,而不愿动脑、动手与动口去学习,去思考,去交流。 第三,不少大学生把“一张文凭、多种证书”奉为自己努力追求的重要目标,“一切为了考试”,考试名目已从校内的各种课程考试延伸到社会。据了解,目前有70以上的大学生在学习本专业知识的同时,都忙着考证:各种英语考试、计算机等级、会计资格、教师资格、律师资格等等盲目考证,付出的不仅是金钱,还有非常宝贵的学习时间,以及对提高其社会实践能力、人际交往能力的损害。 第四,在对待考试的态度上,部分大学生唯考试是从、唯分数是上。其一,有的大学生已沦为为分数而奋斗的“考分奴”。由于考分已被特殊化为衡量大学生素质的重要指标甚至是唯一指标:考分高可获取高额奖学金,可被直接推荐免试攻读研究生,可得到出国深造的机会。因此,考试成为这些学生展开学习活动的中轴,考试是否涉及便是他们选择学习内容的取舍标准。有些人甚至为了考高分,不惜作弊和造假,骗取表彰和荣誉等。其二,相反,有些大学生则认为,只学书本知识、考试能及格即可。他们奉行“59分倒霉,60分万岁,61分浪费”,其学习是按照课表安排,跟随任课教师的教学计划和进度,亦步亦趋地“被动跟进”。 三、虚假性学风障碍 从目前看,大学生学风总体状况是好的,大部分学生有强烈的历史责任感,立志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同时,各高校也不同程度地存34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其他范文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