审慎而积极地调整国家-媒体关系——胡锦涛在人民日报社考察工作.doc

上传人:文库蛋蛋多 文档编号:3997186 上传时间:2023-03-30 格式:DOC 页数:2 大小:1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审慎而积极地调整国家-媒体关系——胡锦涛在人民日报社考察工作.doc_第1页
第1页 / 共2页
审慎而积极地调整国家-媒体关系——胡锦涛在人民日报社考察工作.doc_第2页
第2页 / 共2页
亲,该文档总共2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审慎而积极地调整国家-媒体关系——胡锦涛在人民日报社考察工作.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审慎而积极地调整国家-媒体关系——胡锦涛在人民日报社考察工作.doc(2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审慎而积极地调整国家媒体关系胡锦涛在人民日报社考察工作 关键词: 国家—媒体关系 法团主义 国家法团主义 社会法团主义摘要:本文认为,胡锦涛2008年6月20日在人民日报社发表的讲话是中共最高领导人对国家和媒体关系的最新宣示,不但引起了国内外新闻界的关注,也值得新闻传播学界细心研读。胡锦涛的讲话在坚持中共对于新闻事业传统观点的同时,融入了一些体现领导层新见解的开放元素。本文运用法团主义理论视角,比较20多年前胡耀邦总书记关于新闻工作的另一个讲话加以解读,揭示出国家—媒体关系的以下变化:如果说在胡耀邦讲话的时代 中国 已经实现了从国家主义到国家法团主义的转型,那么胡锦涛的

2、最新讲话可能意味着从国家法团主义到社会法团主义过渡的开始。中国论文联盟人民日报于1948年6月15日创刊于西柏坡。在该报出版60周年之际,中共中央总书记胡锦涛于6月20日前往该报视察,发表了一篇迄今为止他本人关于新闻传播业的比较全面和完整的论述,引起了国内外舆论界的关注。笔者在第一时间接受媒体采访时说过:胡锦涛的讲话“既有中国官方对待媒体的传统观点,也有大量主张开放的元素”。1经过后来的研读,笔者发现,上述匆忙之间的解读虽然很粗疏,然而大体可以得到有关证据的支持。本文试图在对胡锦涛讲话进行表层解读的基础上,运用法团主义理论将之与20多年前胡耀邦总书记关于新闻工作的长篇论

3、述加以比较,以努力揭示其深层意义。一、表层解读:如何看待民意和国际评价1.“舆论导向”与表达民意平起平坐6月20日人民日报讲话是胡锦涛比较集中的一次专门就媒体问题发表讲话,其精神与十七大报告一脉相承。其中体现“开放”的最明显之处,就是提及媒体“要把体现党的主张和反映人民心声统一起来,把坚持正确导向和通达社情民意统一起来”。2可以看出,根据胡锦涛的要求,现在“舆论导向”和表达民意的地位应该是平等的。胡锦涛把互联网形容为“思想文化信息的集散地和社会舆论的放大器”。讲话中还有&ld

4、quo;必须加强主流媒体建设和新兴媒体建设,形成舆论引导新格局”和“把握媒体分众化、对象化的新趋势”3等表述,表明 网络 力量已彻底纳入官方视野。胡锦涛在讲话中专门提到媒体应当“通达社情民意、引导社会热点、疏导公众情绪”。 4这样的表述加之胡锦涛与人民网网民在线交流的行动,实际上肯定了网络民意的合法性。这是因为现在的公众情绪在网络上体现得最为明显,胡锦涛用“疏导”一词,说明有了一个充分尊重网络民意的前提。正如原人民日报副总编辑周瑞金所言,传统的宣传灌输方式笨拙,效果往往适得其反,已经到了非改不可的地步。52.国

5、人称许与国际好评等量齐观在笔者看来,讲话中关于四川大地震报道的一段 总结 很有新意。胡锦涛说,中国政府因及时公布震情灾情和抗震救灾情况,不仅“赢得了广大干部群众高度评价,也得到了国际社会好评”,并且“其中的成功经验值得认真总结,并要形成制度长期坚持”。这是高层少有的对国际评价的关注,其原因是高层已经意识到,对于重大公共事件,只要坚持公开透明的态度就能获得国际社会的理解认可,反之则陷入被动和困境。因此胡锦涛要求将信息公开“形成制度长期坚持”。得出以上结论是很不容易的,因为就在今年年初,中国与西方传媒的关系一度剑拔弩张,对国际主流媒体声讨之声不绝于耳,CNN、BBC等一度成为批判目标。据周瑞金回忆,胡锦涛与网民进行在线交流的人民网,作为人民日报的网络版在11年前是与国际传媒大亨默多克的新闻集团合作创办的,双方从1995年就开始接触,“为此还遭到过不应有的批评”。他感慨地说,人民日报的网络媒体建设能走在全国主流媒体的前头,说明当时的社长邵华泽和副社长朱新民是有眼光的。63.中心话语:从“喉舌”、“舆论导向”到“舆论引导”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其他范文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