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农民增收问题的理性思考.doc

上传人:仙人指路1688 文档编号:3997187 上传时间:2023-03-30 格式:DOC 页数:2 大小:1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对农民增收问题的理性思考.doc_第1页
第1页 / 共2页
对农民增收问题的理性思考.doc_第2页
第2页 / 共2页
亲,该文档总共2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对农民增收问题的理性思考.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对农民增收问题的理性思考.doc(2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对农民增收问题的理性思考文章来源 毕业论文网 摘要: 近年来,我国人均收入增幅连续下降、农民收入增长迟缓已成为农业和农村乃至整个国民经济工作的焦点,作为一个拥有九亿农民的大国,农民收入水平及其分配状况直接关系扩大内需政策的落实,关系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度增长,关系国民经济发展战略目标的实现,因此,稳定增加农民收入成为当前国民经济增长的一个关键。关键词: 农民增收 问题 对策1 农民收入的现状改革开放以来,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为基础的经营,充分调动了广大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农业得到了长足发展。据统计,19781997年,全国农民平均纯收入增长8%,特别是19781984年农民的人均收入连续6年大幅增长

2、,最高增幅达到15.6%,但自1985年之后,农民收入增幅开始下降,从1996年农民人均纯收入增幅9%,下降到2000年人均纯收入增幅2.1%,如果考虑到地区间不平衡,有些地区的农民收入甚至是负增长。2 影响农民增收的主要因素2.1 影响农民增收的前提因素市场目前,我国农村市场体系不健全,农产品流通不畅、效益差,我国农业经营主要以家庭为单位、规模狭小、经营分散,要面向市场发展商品生产、捕捉市场信息成本很高,谈判能力很低,基本上是价格的被动接受者。在一些地方,交通不便、信息不灵,农民不仅要冒自然风险,而且还要冒市场风险。市场中介组织缺乏,中介组织是随市场的发展而从众多市场主体中分离出来的,联接产

3、前、产中、产后各部门,联接生产与市场、市场各主体,并为市场运行提供服务,依法建立起来的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各种组织,它发挥着连接农民与市场的桥梁的作用,将分散的农户组织起来,有效解决小生产与大市场难以对接的矛盾。2.2 影响农民增收的核心因素制度目前,我国农业劳动力过剩,已成为农业发展和农民增收中最主要的问题。据统计,2002年上半年,全国农民从非农产业得到的现金收入人均566元,比上年同期增加28元,增长5.2%,其中农民外出打工收入人均126元,同比增加15元,增长13.7%。从发展趋势看,农村剩余劳动力外出打工对农民增收将起到越来越这样的作用,然而要拓宽农民外出就业空间,仍困难重重,主要表

4、现为:一是滞后的户籍制度,城乡分割的社会身份管理,限制约束了离乡进城的农民;二是滞后的住房、社会保障制度以及教育体制,降低了农民对进城后的安全与稳定的预期,使农民对于进城显得较为被动;三是乡镇企业发展困难带动就业的能力明显下降。农民外出就业空间大为压缩,农民收入的增长势必受到影响。2.3 影响农民增收的关键因素负担农民负担过重,增收成本越来越大。一是乡(镇)结构庞大,脱产人员多,开销大,又没有稳定的财政来源,因此,变着法子向农民伸手;二是为了保住经济增长速度,并在此基础上多收税费,一些地方高估农民收入现象,从而使农民负担加重,此外,还有各种各样的摊派、罚款等现象,这样使一些低收入地区的农民不堪

5、重负。2.4 影响农民增收的重要因素价格近些年,种植业支撑农民收入的能力减弱,2000年农民收入增速下降,粮价下跌是主要因素,导致农民人均减收85元左右,在粮食主产区农民减收更多。2001年农民收入实现恢复型增长,粮价上升是主导因素。2001年农民出售粮食的综合平均价为1.09元/kg,与上年相比提高0.01元/kg,农民来自粮食生产的人均纯收益增加22.2元。2002年粮食产量可望高于上年,但粮食价格仍无回升迹象。2002年上半年全国三种粮食(小麦、稻谷、玉米)生产价格平均下降3.9%,棉花价格下降17.1%,蔬菜价格下降8.9%,猪肉、羊肉、鸡等畜产品价格也有所下降。3 增加农民收入的主要

6、对策3.1 培育农民市场意识,提高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首先,要培育农民市场意识,提高农民素质。主要从以下三方面考虑:一是要培养农民的市场参与意识,引导农民走向市场,实现其产品的价值,提高农产品的商品率,使农民致富;二是培育农民的市场竞争意识,引导农民准确掌握商品供求变化和市场行情,生产适销对路的产品,提高产品的质量,把资金、劳动力自觉投向效益好的产品和项目;三是培养农民的市场风险意识,培养农民自觉在机会与风险之间进行权衡选择,减少投资的盲目性、随意性,合理配置资源,避免和减少资源的闲置和浪费,以保证经济稳定、健康、持续发展;其次,促进农产品的品牌化。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是农业竞争力高低的直接体现,是农业竞争力评价的核心,较强市场竞争力的产品通常是品牌化的。品牌农产品往往具有以下特征:一是标识性。品牌是一种标识,它能帮助顾客将一种农产品与其竞争对手区分开来;二是市场渗透性。品牌农产品有较强的市场渗透能力,它的需求收入弹性较高,随着人们收入水平的不断提高和对生活质量的追求,人们愈加倾向对品牌农产品的消费;三是较高的市场价位。品牌农产品是优质的农产品,优质高价决定着其在市场中具有同类农产品更高的价格;四是较低的替代性。品牌农产品的形成将使同类农产品市场的可替代程度降低。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其他范文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