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传播论文突发事件报道与提升中国国际话语权的思考.doc

上传人:仙人指路1688 文档编号:3997306 上传时间:2023-03-30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21.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新闻传播论文突发事件报道与提升中国国际话语权的思考.doc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新闻传播论文突发事件报道与提升中国国际话语权的思考.doc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新闻传播论文突发事件报道与提升中国国际话语权的思考.doc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新闻传播论文突发事件报道与提升中国国际话语权的思考.doc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新闻传播论文突发事件报道与提升中国国际话语权的思考.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新闻传播论文突发事件报道与提升中国国际话语权的思考.doc(4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突发事件报道与提升中国国际话语权的思考 突发事件报道与提升中国国际话语权的思考张丽(宁波大学法学院,浙江宁波315211) 摘要:国际话语权是世界各国尤其是新兴大国极力获取的一种“软实力”,特别以围绕突发事件报道中出现的话语权最为明显。面对西方国家的“话语霸权”,我们应积极争取中国的国际话语权。在清醒看到诸多困难和障碍的同时,我们要善于捕捉机遇,通过抢占突发事件报道的主动权来提升中国国际话语权。 关键词:突发事件;提升;中国;国际话语权 一、引言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综合实力的不断增强和国际竞争力的大幅提升,我国逐步意识到国际话语权在维护国家利益方面的重要作用。特别是近几年,由于网络和信息技术的

2、迅猛发展,信息传播日益瞬间化和全球化,国际上围绕各类突发事件报道和应急处置中出现的话语权之争不断升级,已成为各国争夺国际话语权的一大焦点。 话语权,既指说话的权利,也指说话的权力,即通过语言等形式来表达、运用和体现权力。而国际话语权是其的一种特殊类型,是指以国家利益为核心,就社会发展事务和国家事务等方面发表意见的权利,这些事务与国际环境密切相连,体现了知情、表达和参与权利的综合运用。换句话说,国际话语权就是影响和控制舆论的能力。1 从内容上看,包括设置国际议程、解说国际事件、维护“国际道义”、制定国际规则与标准,其重点是引导与塑造国际舆论,本质上属于软实力,是为特定国家对外战略服务的重要工具。

3、2 一般而言,国际话语权涉及经济、政治、文化、外交、传媒等各个领域,但归根结底是各国际行为主体背后的利益博弈,体现为话语实施者,即政府、媒体以及非官方组织或群体对某一事件的影响和控制舆论的能力。 突发事件,是指那些突然发生的,造成或者可能造成严重社会危害,需要采取应急处置措施予以应对的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和社会安全事件等。 3 此外,媒体对一些诸如高考舞弊、群体性上访、官员贪腐问题等社会负面影响甚至具有海外不良影响的涉华事件也极感兴趣。可以说,在不少重大突发事件的对外报道和应急处置过程中,机遇与挑战并存,绝大多数国家的政府和各类组织为中国提供了力所能及的支持和援助,但也存在一些西方

4、国家凭借其“话语霸权”对我国的人权、民族政策等横加指责的问题,严重干扰我国政府处置突发事件的进程,破坏了中国的国际形象。以青海玉树地震为例,由于震区人口有93%为藏族居民,一些别有用心的西方国家就热炒所谓的西藏问题,使得我国的民族问题一度成为全球关注的焦点。因此,如何抓住突发事件报道的机遇,掌握国际话语权,树立良好的国家形象,是摆在我国政府、媒体以及各类组织面前的一项重要课题。 二、构建中国国际话语权面临的困境自2003年“非典”事件以来,中国接连发生了多起引起世界高度关注的重大突发事件,如西藏“3.14”事件、南方雪灾、新疆“7.5”事件,以及汶川、玉树地震、甘肃舟曲“8.7”特大泥石流事件

5、、日本非法扣押中国船长事件等。由于这些事件具有“突发性”和“灾难性”等特点,具有独特的新闻价值,会迅速产生巨大的冲击力和震撼力,往往在极短时间内向全球扩散,成为社会舆论关注的焦点和热点。因此,中国越来越重视对这类事件的话语权争夺。但就目前来看,我国在国际话语权方面的弱势地位并未从根本上扭转,在争取正当而强劲的国际话语权方面还存在着不少困境,主要表现在:(一)国际舆论竞争激烈,中国自身话语能力较弱一般而言,国际一流媒体有三个标准:一是强大的国际影响力,包括品牌影响力、话语权、舆论引导力等;二是强大的运营能力,指媒体的经济收入水平、创收能力以及产业效益等经济财务指标;三是雄厚的基础规模,包括媒体的

6、整体规模水平、国际覆盖能力、制作播出能力等。 4 目前,美国拥有遍布世界各地的新闻传播网络,控制了全球90%的新闻和75%的电视节目的生产和制作,为其话语霸权的建构提供了坚实的资源供给,511而许多第三世界国家的电视节目有60%-80%的栏目内容来自美国。 6 参照上述标准,我国目前还缺乏一家真正意义上的世界一流媒体,我国媒体在新闻采集能力、传播能力、辐射能力等方面还存在很大差距,且中央媒体之间没有横向联合、缺乏沟通交流、无法协同行动,难以形成事件报道合力,这造成了“中国声音”常常被淹没,出现“失语”状态,也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我国文明进步开放的真实形象与一些西方记者笔下妖魔化形象的较大反差,可

7、谓媒体落后也会面临“被动挨打”。在一些涉及我国社会稳定和安全的突发事件上,西方媒体有意歪曲的解释方式容易在国际社会产生负面影响,甚至在一定程度上使国际社会忽视了中国政府所发挥的积极作用。 如新疆“7.5”事件发生后,西方媒体就故意挑起民族争端、人权等话题,其报道基本忽视了中国人民警察在维护治安方面的巨大牺牲,也刻意抹去那些恐怖分子的残忍行为,这种报道方式和宣传视角就使得海外受众无法了解真实而客观的中国。 (二)西方媒体拥有话语优势,易于获取报道主动权西方媒体以“国际社会代言人”自居,以“大国责任”为借口,操纵国际议程、炒作国际议题,企图“引导”与“规范”中国的发展方向,并凭借“设置新闻议题”的

8、权力,通过对信息材料的取舍,极力垄断“民主”、“自由”、“人权”话语权,掩盖其本国政府政策的真实目的,给中国贴上所谓“威权”、“专制”等标签,进而抬高本国利益追求的合法性。如西方宣扬美国攻击伊拉克是“民主之战”,而中国从苏丹购买石油被诬陷为“侵犯人权”(涉及达尔富尔问题)。“不平衡的和有误差的新闻流动往往会导致错误的或消极的国家形象和国际间的误解,造成他国形象误读。”7210正是由于西方媒体拥有先占优势,我国国家形象的外部塑造权在很大程度上掌握在西方媒体手中,不少话语议题、新词汇的评判标准和解释权同样也掌握在西方手中,致使中国的国际身份不断“被定位”,如具有负面危害的“中国责任论”、“中国污染

9、环境论”、“中国输出通胀论”等。尽管越来越多的国家对我国的发展模式、发展道路、发展成就以及核心利益逐步有所了解和认同,海外媒体对我国的客观报道和正面报道也不断上升,但由于价值观和新闻观的差异等原因,西方媒体误解甚至歪曲中国形象的事件时有发生。 (三)事件报道方式欠佳,实效体现不足让世界听得懂中国人的话语,是中国争得更多国际话语权的关键。但我国媒体对外报道方式还存在一些不足,在报道实效上还没能充分实现让海外受众“入脑”又“入心”,没有将我们的优势观念转化成为具有吸引力的国际主流话语。如“和谐世界”理念就缺乏深入的学术论证和理论支撑,而仅仅成为一种政策性宣告,说服力大打折扣。此外,有些情绪化的反应

10、会损害中国的国际形象,不利于中国争取国际话语权。如对某些突发事件的深度报道和评论不够及时,没有将内宣与外宣恰当地区分开来,在对外报道中出现了较多程式化内容和抽象表述、空洞说教,枯燥和冰冷的数字较多,缺乏西方受众较为关心的人情味的内容、具体化的细节、生动性的事例、鲜活性的人物等表述。同时,在迅速发展的互联网时代,我国的网络话语权处于弱势地位,在网络传播内容里,英语占68.4%,汉语只有4%,875这说明中国在世界上的声音确实过小,而有些网络评论性文章往往把国内语境中的特定政治术语、政治概念生硬地对外进行报道,不仅让海外受众难以理解,甚至可能引起反感,自然使得报道实效大打折扣。3 三、争夺中国国际

11、话语权的有效途径面对西方的“话语霸权”,我们只有在重大突发事件中牢牢把握话语权,通过及时、客观、充分地报道和深入挖掘突发事件处置过程中的积极因素,来有效地引导国际舆论,以在世界人民面前树立良好的国家形象。 (一)迅速反应,以实际行动赢得国际舆论尊重重大突发灾难事件发生以后,全世界媒体都会聚焦于事发国身上,这是检验该国政府危机反应和处理能力的最佳时机。在突发事件的处置过程中,政府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都是对自身形象的传播行为,都将成为国内外媒体关注的焦点。“发生灾害和灾难并非说明政府无能,关键在于怎么处理,包括对灾害和灾难的新闻处置,处理得好就能展示政府的能力。”9在青海玉树赈灾过程中,中国政府的

12、处理方式和速度获得世界媒体舆论的普遍赞誉。 首先,主张依靠自己力量进行救援。中国政府婉拒国际救援,这在国外也不乏先例,如2004年东南亚海啸后,印度不愿意接受援助;美国在遭遇飓风卡特里娜后,也拒绝来自联合国和其他国家的援助。与此同时,党和国家领导人迅速承担领导救灾责任,正在巴西访问的国家主席胡锦涛提前结束南美行程,迅速回国投入抗震救灾工作;国家总理温家宝在震后第二天(2010年4月15日)就抵达灾区,并做出救人第一的重要指示。随后,全国人民共同哀悼玉树地震遇难同胞,国务院决定于2010年4月21日举行全国哀悼活动,全国各地和驻外使领馆下半旗志哀,停止公共娱乐活动。 其次,新闻媒体在第一时间发布

13、权威信息。灾情发生后,通过新华社等中央媒体机构迅速、准确、客观地报道,以及各级相关政府部门的新闻发言人有理、有力、有节地回答和及时反驳一些记者的质疑,促使西方主流媒体纷纷转载我国媒体播发的新闻图片和相关视频,对中国政府的救援工作做出客观报道和积极评价。因此,这些实际行动成为与西方国家争夺话语权的有力武器。 再次,当地政府主动完善灾情信息发布体制。地震发生后,青海省迅速启动青海省外事办公室破坏性地震涉外应急预案,玉树地震灾区本着及时、准确、客观的报道原则,专门设立了前方新闻中心,主动向中外媒体提供权威信息和相关服务,为中外记者特别是外国记者开展报道提供各种方便,并协调境外记者采访抗震救灾工作,以

14、达到有效影响境外舆论的目的。 10 (二)抢先发报,以突发事件为契机形成“中国声音”国际一流媒体都有赖于成功地对重大突发事件进行报道,这是争取国际话语权、提高媒体公信力的核心,“只要能快,能先入为主,能做到铺天盖地,就会形成一种可怕的力量。潜移默化就是主导媒体、塑造舆论,就是渗透、影响,就是抢占先机。”11377事实上,一些突发事件确实造就了一些国际媒体的辉煌,如对二战的报道造就了BBC的成功,海湾战争成就了CNN,“9.11”事件让半岛电视台异军突起。因此,借鉴国际经验,主动介入重大突发事件的报道,这有助于在竞争过程中形成“中国声音”。 1.促进中国主流媒体“一致对外”突发事件报道不能只依靠

15、一家媒体来完成,必须是多家媒体、多项业务共同发展,才可能全方位、多层次地解读事件。因此,国家层面的通讯、电视、网络、报刊等媒介在突发事件报道方面要加强沟通、优势互补,有效推动内外部一切可供利用的物质资源和信息资源,打破内部壁垒,统筹部署,形成跨部门跨领域甚至跨国界的协同机制,努力在事件报道上统一口径、统一发布平台、统一组织反击,为最大限度地维护国家形象和声誉服务。 2.抢夺国内突发事件报道的主导权在获取国内突发事件信息方面,中国媒体能迅速掌握权威信息源,拥有报道发布机构和报道时间、地点等优势,应抢在其他国家报道之前发布,以取得“先声夺人”的首因效应。如新疆7.5事件发生后,新华社立即启动应急报

16、道机制,在全球媒体中率先对外播发了英文快讯,随后统一调动中、英、阿等各种语种文字、图片以及多媒体报道力量,对这一突发事件进行了全程跟踪报道,始终牢牢把握话语权,所发稿件被国外媒体广泛采用,成为国际舆论关于这一事件的重要信息源。 3.积极介入涉及中国核心利益和周边国家的突发事件报道在涉及领土争端问题时,我国主流媒体、网络新媒介都表现出了“一边倒”的爱国局面。2010年9月7日,日本在中国钓鱼岛附近非法扣押中国渔船及全体船员后,中国媒体迅速发布新闻图片、相关视频和专题报道,让全世界听到了“中国声音”,看到了中国的国家力量。在周边国家突发事件方面,我们应善于把握机会、掌握主动权,力争由新华社、新华网

17、等权威媒体向其他国家提供现场画面与同期声报道。如对于既复杂又敏感的朝核危机,中国拥有独特的地理优势和政治优势,完全有可能拥有支配性条件使全球媒体最大限度地采用中国媒体的报道,从而有力地传达“中国声音”。 (三)巧设议题,争夺中国国际话语权的“解释权”突发事件报道一向是国际主流媒体必争的战略高地,也是西方媒体误解甚至歪曲中国形象的重要领域。对突发事件进行及时、客观、充分地报道,强化议题设置,有利于增强我国媒体的国际影响力,有效压缩西方媒体的负面报道,进而维护我国国家形象。 1.充分挖掘议题设置的价值 一项成功的议题设置离不开“引起关注”、“强化处理”、“反复报道”三个环节,也就是说既要突出主流话

18、语层面急于了解的突发事件,还要把这一事件进行整合,引导受众深入理解,更要运用媒体资源进行累积式报道,从而使期望的舆论迅速形成。在此过程中就需要充分运用各类报道技巧,突出新闻、用事实说话、寓理于事、客观平衡等,以增强报道的说服力和感染力。在甘肃舟曲“8.7”特大泥石流事件发生后,中央媒体就较为成功地进行了议题设置,把公众的目光聚焦于每日灾情、救灾抢险、社会捐助等主题,“用事实说话”、“用镜头讲故事”,并对高强度的抢救进行了现场直播,将报道与评论自然有机结合,多方位提供受灾信息,成为人们了解和关注救灾进展的重要信息源,进而有效引导全国各地民众、企业积极进行捐赠救助。 2.重视深度报道的积极作用 出色的深度报道能够高瞻远瞩,对事件的发展趋势做出准确预测,有助于国内外受众正确认识事件的来龙去脉,增强报道的实际效果。如青海玉树地震发生后,新华社除了发布那些冷冰冰的伤亡数字和政府救援情况,注意回避过于凄惨的场景之外,设置了一系列生动感人的现场报道,发布一些专题性特稿,如灾民的自救逃生、家人及亲属的心里反应、救援面临的困难、医疗卫生状况、灾后重建计划等内容,被西方各大通讯社所采用,效果良好,这体现了我国媒体对话语权的设置和掌控能力的提升。3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其他范文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