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当代保安族的婚俗及其民俗构成.doc

上传人:文库蛋蛋多 文档编号:3997400 上传时间:2023-03-30 格式:DOC 页数:2 大小:1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浅论当代保安族的婚俗及其民俗构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2页
浅论当代保安族的婚俗及其民俗构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2页
亲,该文档总共2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浅论当代保安族的婚俗及其民俗构成.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浅论当代保安族的婚俗及其民俗构成.doc(2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浅论当代保安族的婚俗及其民俗构成文章来源 毕业论文网 摘要:保安族是甘肃特有的民族之一,现今主要分布在甘肃省积石山下的甘河滩、梅坡、大墩“保安三庄”。关于保安族的族源,众说纷纭,“一般认为是元、明时期以信仰伊斯兰教的一支蒙古族人为主,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吸收了一部分回、藏、土族人等而逐渐形成的。”保安族族源成分复杂,加之其居住地的特殊地理生态环境,保安族在与兄弟民族间交往融合的过程中形成并保留了本民族的民族个性。保安族世代传承和延续的风土人情与文化传统习俗无疑是其独特的民族个性的重要表现。以下通过描述保安族的婚礼过程,简要分析这种婚俗形式的构成,进而揭示保安族婚俗及其民俗构成在保安族社会与文化

2、的价值和意义。 一、婚礼过程 保安族信仰伊斯兰教,教规不允许和非穆斯林通婚。所以,保安族传统的婚姻一般是由媒人牵线,父母包办。结婚后,女方不得提出离婚,主动权完全掌握在男子手里。离婚后的妇女对再婚享有自由选择的权利。随着婚姻法的普及和商品经济的发展,保安族的婚姻习俗和观念形态较以往已有改变。但仍保留了保安族婚俗的主要特色和基本特质。这就使得保安族婚俗既有沿袭传统的一面,又有当代婚礼的特点。 (一)说媒订亲。众所周知,一种观念的形成和消失都不是一蹴而就的,虽说现今的保安族生活水平和思想观念有了很大的改变和提高。但是许多青年男女仍然无法彻底摆脱旧观念的束缚,他们对择偶问题没有决定权,即使一对男女相

3、互心仪已久,也不能私订终身。理性的做法是先禀告父母,父母再托媒人代向另一方求亲。媒人在保安族村落里是个不可或缺的人物,一般是本村中年岁较长、德高望重的男女。他们受人之托后,便去女方家征得其父母的意见,如果女方表示同意,媒人继续双向议定男方向女方家“送定茶”之事。若女方收下“定茶”,则表明双方对这段姻缘有了正式的约定,不接受“定茶”或被退回,那就意味着提亲失败。 两家正式订亲后,男方要向女方送彩礼。关于彩礼的数目和内容,男女双方可以通过媒人进行磋商,依据男方的经济实力而行事。从这一送礼仪式中,我们不难看出古老的买卖婚的遗留。保安族主要从事农业生产,也有少数从事牧业生产,劳动力在人们的生产和生活中

4、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姑娘出嫁,减少了女方家庭的人力,因而,要通过送彩礼的方式给女方家一定量的财物,对其损失加以补偿。假如女方将彩礼收下,说明他们对这门亲事很满意,下一步等待择定吉庆的日子,举行婚礼了。在未结婚之前,两家既已结成亲家,就免不了礼尚往来。每逢粮食新获,男女双方要互送一些有特色的食品,叫做“尝新面”。在穆斯林的重要节日,如“尔德节”来临时,还要相互馈赠礼品,即“送开斋”。表示一方对另一方的尊重和重视。 二、婚礼过程。“保安族的婚礼大多在主麻日(星期五,伊斯兰教的聚礼日)或三、六、九单日(保安族认为是吉祥的日子)举行”。婚礼分四个阶段:娶亲、送亲、迎亲和宴席。娶亲当日,以新郎、伴郎、伴

5、娘(习惯中娶亲的伴娘是姐姐,送亲的伴娘以姑姑为先)为主角的亲友组成浩浩荡荡的娶亲队盛装出发,一路兴高采烈奔赴女方家。在媒人的引领下新郎给新娘家族中的长辈们互道“色俩目”问好。随后,娶亲的人上炕人席,新郎和伴郎却必须在炕沿下恭敬从命,等待一个小小仪式。这时,新娘父母当面叫应新郎吩咐:“我们答应你的求婚,并在今天作主将女儿许配与你,一则完成主命,二则将女儿的未来及责任全部交付给你。”意味着女儿从此将以客人的身份往来于娘家。新郎恭敬承领嘱托。接下来是“尼卡哈”仪式。伊斯兰教规定,每一成年的穆斯林都有结婚的义务,这是证婚仪式。这一程序完毕后,小伙子们开始活跃起来,抢红枣、核桃要“羊肉钱”(向娶亲人),拿锅底灰抹新郎的脸面。这是娘嫁嫂子们给新郎的“颜色”,重属恶剧作。一般情况下,新郎有所准备,见势不妙,就会择机而逃。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其他范文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