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学论文信息技术为三农服务的理论与实践.doc

上传人:laozhun 文档编号:3997591 上传时间:2023-03-30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33.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社会学论文信息技术为三农服务的理论与实践.doc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社会学论文信息技术为三农服务的理论与实践.doc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社会学论文信息技术为三农服务的理论与实践.doc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社会学论文信息技术为三农服务的理论与实践.doc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社会学论文信息技术为三农服务的理论与实践.doc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社会学论文信息技术为三农服务的理论与实践.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社会学论文信息技术为三农服务的理论与实践.doc(6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信息技术为三农服务的理论与实践 信息技术为三农服务的理论与实践是小柯论文网通过网络搜集,并由本站工作人员整理后发布的,信息技术为三农服务的理论与实践是篇质量较高的学术论文,供本站访问者学习和学术交流参考之用,不可用于其他商业目的,信息技术为三农服务的理论与实践的论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因网络整理,有些文章作者不详,敬请谅解,如需转摘,请注明出处小柯论文网,如果此论文无法满足您的论文要求,您可以申请本站帮您代写论文,以下是正文。 摘要 通过资料查询及案例分析得出:信息技术在服务农业方面,主要表现为利用信息技术提高种养的科技含量和促进农业产业结构转变;在服务农民方面,主要表现为增加农民收入和培养新农

2、民;在服务农村方面,主要表现为实行村民自治和促进农村各项公共事业的发展。关键词 信息技术;三农;网络中图分类号 F323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5739(2008)19-0354-03我国是个农业大国,农业基础薄弱,农村发展滞后,农民收入增长缓慢,“三农”问题严重影响着我国现代化的进程。“三农”问题产生的一个重要原因就在于农村地区信息相对闭塞,农村与城市之间普遍存在信息鸿沟。中国工程院院士朱高峰在2006年11月召开的农村信息化应用大会上指出,中国城乡之间“数字鸿沟”比经济鸿沟还大,如果能够有效地缩小“数字鸿沟”,就可以快速促进经济鸿沟的缩小。随着国家对“三农”问题的重视,我国的农村信

3、息化建设驶入了快车道,信息技术在服务农业方面,为农业生产发展提供全面快捷的服务,指导农业生产,提高农产品的产量和品质,增加生产效益,加快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及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在服务农民方面,信息技术能够促进农产品销售,实现产销对接,加快其由产品到商品的转变,增加农民收入;开展农村远程教育,为农民提供形式多样的教育培训,培养新农民。在服务农村方面,通过信息技术推行村务管理信息化,实现村民自治;利用互联网建设农村疾病防控信息系统以及农村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等,能够改善农村医疗卫生条件,促进农村教育事业的跨越式发展,丰富农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有效促进农村各项社会事业发展,全面繁荣农村经济。1以

4、信息技术服务农业1.1利用信息技术提高种养的科技含量当前,中国农业处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过渡阶段,农业问题的解决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农业技术创新和科技成果转化。在我国每年约有6 000多项农业科技成果问世,但转化应用于生产实际的只有30%40%,真正形成产业的还不到20%,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仅有42%,远远低于发达国家。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率低下,产业化程度不高一直是困扰我国农业发展的主要因素,也影响了我国农村各项事业的发展。因此,要解决农业问题就必须加速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步伐,形成发展市场农业的强大科技优势。这个过程的完成关键之一是要有通畅的信息传播途径。但传统的农村科技信息传播方式,如科技下乡、现

5、场培训等,受时空限制、互动性弱等因素的影响,难以满足广大农民日益增长的个性化科技信息需求。而信息技术在农业上的广泛应用,可以将十分复杂的农业技术,以简单、易懂、易学的方式表现出来并传播出去。目前,在国家星火计划的影响下,已有20多个省份与所在地的农业大学、农科院或研究所建立了合作关系,把研究成果和前沿科技信息(如农作物、果树、蔬菜的高产优质栽培技术、植物病虫害防治技术、农产品加工处理技术等)制作成VCD或DVD光盘来传播农业信息和指导农民生产。在农技(星火)110服务模式的基础上,积极推动全国农业科技成果信息共享和服务平台建设,促进全国农业科技成果信息网站联合,整合共享各类农村科技信息资源,建

6、立健全以资源为本的信息系统、为农村生产一线提供高效的科技成果信息服务。农民可随时随地通过网络查阅、短信查询,有目的地接受新知识、新技术,促进农业生产过程实现自动化、信息化、高效益化。广西贵港覃塘区蒙公乡利用网络平台下载、发布种养科技和各地农产品供销信息等资料,帮助农民学、用种养技术,依靠科学技术生产出产量高、品质优的农产品。该乡甘蔗生产从往年产量4560t/hm2增加到现在的6075t/hm2,全乡甘蔗总产量从上榨季2.5万吨增产到本榨季5万多吨,大大提高了生产效率。可以预见,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及信息社会的到来,信息技术的应用必将大幅度提高科技贡献率,改变农业效益增长方式,提高资源利用率和劳动

7、生产率,使农业走上高产、稳产、低耗、高效和人资源环境生产关系相互协调的可持续发展道路,给我国农业发展带来难得的机遇。1.2利用信息技术促进农业产业结构转变我国农业已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农业结构调整既是农业自身发展的内在要求,更是适应农业发展新阶段的客观需要。过去,由于农村信息相对闭塞,农民缺乏市场信息的指导,盲目种植、销售,造成农副产品大起大落,卖粮难、卖果难、卖猪难等现象时有发生。因此,只有科学规划农业产业,使之合理布局形成产业,才能使农业由过去解决温饱和追求产量的增加,向追求效益和质量的高效农业发展。在此过程中,信息技术作为农业现代化的重要手段,以其特有的方式促进着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挖

8、掘农业内部的增收潜力。一是通过农业信息网可以快速准确地为政府传递调整宏观决策所需的相关信息,加快实施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二是可以为农民提供微观市场指导,尤其是能快速准确搜集市场信息并在用户中进行传递,使农民与市场、生产与市场有效对接,帮助农民正确决策,自觉地调整种植结构。贵州息烽县西山乡猪场村原是典型的旱作物村,主产玉米、油菜,农民收入低下。2002年,利用网络了解农产品价格走势,开始试种辣椒,并一举取得成功,当年人均增收100余元,随后种植面积逐步扩大。 2006年,该村又引入“王中王”辣椒新品种,连片种植超过66.7hm2,在受到严重伏旱情况下,干辣椒产量仍超过2.4t,引来武汉、遵义等地

9、客商驻村以16元/kg的高价收购,1kg卖价与2006年同期相比,上涨了近8元。目前,该县40多个村已发展起了辣椒、葡萄、香葱、大葱、烤烟等特色产业,仅辣椒种植就超过733hm2。这些产业正逐步取代传统农业,成为农民致富的新途径。除此之外,在一些新型农村中,由农产品种植业所带动的畜牧业、渔业甚至旅游业、餐饮业等逐渐成为农民收入的主要渠道,实现了农村经济的多元化发展。2以信息技术服务农民2.1利用信息技术增加农民收入据统计,我国60%以上的农户需要自行解决农产品的运销问题,而由于农产品销售难导致每年损失在流通环节上的费用就高达200 亿元。农民在农业生产中增产不增收的问题一直存在,因此如何促进农

10、产品的销售成为解决增产不增收问题、切实提高农民收入的关键。传统意义上的农产品销售途径往往形式较为单一,且容易受现实条件制约。如传统的博览会、展示会、交易会、推介会,虽然产品直观,供需直接见面,但经费投入较大,观众数量有限,展览信息保存时间短;而利用网络信息技术可以将各种农业供求信息存放到服务器上,供国内外客商和用户及时浏览查阅,具有覆盖面广、费用低、展示时间长、信息量大、传播迅速、形式多样等特点,成为帮助农民增收的新手段。黄冈市一位普通农民,5年前建起了个人网页“陶河药材网”,利用网络为当地药材的销售开辟了新途径,还带动乡亲们共同致富。漳州市平和县物价局联合平和移动公司推出“琯溪蜜柚价格信息互

11、动平台”,每天收集全县及全国蜜柚行情,按规格范围、价格等级及时发布蜜柚的价格行情,通过移动信息平台及时传送到果农手中。果农们参照信息行情,把握最佳销售时机。据统计,截至2006年12月初,该县已销售蜜柚38.5万吨,比2005年同期增加4万吨,比2005年同期提高0.70元/kg,全县果农增加经济收入2.7亿元。丽水市莲都区仙渡乡岭头村一农户担心桃子卖不出去,在“农民信箱”上发布了桃子销售的信息,几天内经过和客商的洽谈和实地看样后,达成购销协议,收购价24元/kg,比往年提价约1元/kg,由此增加收入50万元左右。 信息技术为三农服务的理论与实践是小柯论文网通过网络搜集,并由本站工作人员整理后

12、发布的,信息技术为三农服务的理论与实践是篇质量较高的学术论文,供本站访问者学习和学术交流参考之用,不可用于其他商业目的,信息技术为三农服务的理论与实践的论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因网络整理,有些文章作者不详,敬请谅解,如需转摘,请注明出处小柯论文网,如果此论文无法满足您的论文要求,您可以申请本站帮您代写论文,以下是正文。2.2利用信息技术培养新农民目前,我国在积极发展农村信息服务方面取得了阶段性成效。农业信息应用工作从自发到自觉,已经呈现出快速发展的势头,覆盖省、地、县、乡的农业信息化网络已经初具规模,农村网络基础设施已经有了很大改善,但是农民利用信息的情况不尽人意。对于农民而言,一方面农业信息呈

13、现“爆炸”式增长,各种服务农业的综合信息平台、专家系统不断涌现出来。另一方面农民又极度缺乏农业信息,面对大量繁杂的网络信息往往不知所措。农民作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主体,是农村生产力发展最活跃的因素,农民利用信息的能力直接决定着农村信息化推进的进程和实际成效,并最终决定着新农村建设的兴衰成败。由此,解决不好农民信息化的问题,农业农村的信息化就无从谈起。信息技术在提高农民信息能力方面既是农民信息化的内容,同时又是促进农民信息化的重要手段。不少农村地区通过数字电视系统与农村信息服务的结合,让农民在家里就可以接受培训、学习与获取信息,不受时间、空间的限制,自由度大。由于其信息内容以多媒体为主,易于与

14、农民的科技素质相适应,易学、易用;系统终端应用只需要在电视上安装一个机顶盒即可实现,农民投资小;其操作与电视一样,简单、方便,无需进行专门的学习;同时,系统具有双向互动性,能及时反馈农民的建议与要求。因此,数字电视系统在农村信息服务中的应用,能实现农技推广与信息服务大范围的“入户”,必将在农村信息服务领域产生深远而广泛的影响。北京市农科院农收科技信息研究所在国内率先将现代远程教育技术引入农业领域,构建基于卫星宽带网的现代农民远程教育与培训系统。目前该系统已推广到河北、福建、西藏、新疆、山西等20个省(自治区)的200多个地区,传播农业新技术、新成果、新产品1 000余项,直接培训农民130万人

15、次。系统根据各地不同的网络条件设计了7种技术接入模式,满足了农村不同层次用户的需求;系统综合运用音频、视频、文本等形式将教育培训内容直观地传递给农民,适合农民的接受能力特点;并且以直播、点播、广播等多种培训形式的配套,方便了农民自主学习。 3以信息技术服务农村3.1利用信息技术实行村民自治作为一个农民占全国人口绝大多数的农业大国,农村的稳定和发展是整个中国稳定和发展的基础。调动农民积极性,从根本上保证农村经济和社会的发展,核心是保障农民的物质利益和民主权利,实现村民自治。只有农民的基层自治体系健全了,中国农村的问题才可能得到根本解决。乡镇和村作为农村政务管理的主要对象,具有层次多、数量多、地域

16、广、差别大等特点,组织管理和服务难度较大。过去,农村村务管理和财务管理不规范,财务公开和民主管理不到位的现象比较普遍,一些地方集体资产流失比较严重,干群关系不协调,原因之一就是现行的管理手段与方式已经不适应农村改革与发展的客观要求。实行农村管理信息化,把现代信息技术引入农村管理可以从根本上改变农村管理的观念和方式,实现农村管理的民主化、科学化、规范化和高效化。这不是一般意义上的技术创新,而是农村管理工作的重大变革和全面升级,通过村务管理信息化,推进农村民主政治建设。建立面向基层的电子政务系统、小城镇信息化管理系统、社区管理信息系统等,实现对乡镇和村日常事务的信息化管理和服务、上传下达。一方面规

17、范了管理行为,要求管理人员必须在各自的管理权限下各司其职、各负其责;另一方面信息管理系统对于每项操作都有详细的操作记录,人民群众可随时在网上对各项工作进行检查,为村务管理的最后考评与审核工作带来了有据可寻的凭证,大大提高了村务管理的监督力度。广东省佛山市南海区西樵镇政府于2000年5月率先在民乐村进行“农村管理信息系统”应用试点,全村每月的财务收支、经济合同、户籍管理、征兵、计划生育、工程招投标、税收等财务、村务信息全部在内网上公开,村民可以到村委会前面的“电子触摸屏”查询。村管系统的应用,提高了村务管理水平和群众监督力度,受到了村民的欢迎。据统计,近两年反映村干部经济问题的信访量连续下降,2

18、000年比1999年降低50%,2001年又比2000年下降了31%,村民对村干部的信任度不断提高。总之,利用信息技术和信息化技术,对于实现乡镇农村政务公开和管理民主、提高基层政府执政能力、密切干群关系、推动基层民主管理具有重要意义。3.2利用信息技术促进农村公共事业发展公共事业是体现社会公平的一个重要指标,也是体现农村繁荣的重要方面。长期以来,我国社会保障制度改革一直把重点放在城市,将农村放在次要位置,甚至有相当部分社会保障内容将整个农村人口排斥在外,从而导致我国农村社会保障事业发展严重落后于城镇,特别是在文化、教育、卫生、医疗、基础设施、公共福利和社会保障等方面尤为突出。发展农村公共事业,

19、让农民共享社会公共服务是建设新农村亟待解决的问题。信息技术作为一门技术能在一定程度上促进公共事业发展。3.2.1医疗方面。通过农村疾病防控信息系统和远程医疗等手段,能够改善农村医疗卫生条件。如在江西省乐平、吉安等市,商务领航与南昌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合作开发了基于多媒体通信系统的远程诊疗系统。该系统具有电子病历中心、电子挂号中心、电子诊疗室、远程医疗教室等功能,视频门诊将中心城市优质、丰富的医疗服务以低廉的价格引入农村,服务农民,农民患者在家就可以看病。3.2.2教育方面。通过计算机辅助教学与多媒体教育、现代远程教育等手段,可以使先进的教学方法和实验条件等优质教育资源在广大农村实现共享,提升农村地

20、区的教育质量。如“农远工程”将给广大的农村中小学送去优质的教育资源,逐步解决农村师资和教学资源缺乏和落后的问题。3.2.3文化方面。信息技术推动文化信息资源的共享,通过开发丰富多彩、有地方特色、农民喜闻乐见的多媒体课件和娱乐节目,丰富村民的文化生活。用健康向上、形式多样的数字产品,满足农民群众多层次、多方面的精神文化需求,有助于增进乡风文明,丰富农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提高农民的整体素质。总之,在信息时代,解决“三农”问题必须重视信息技术的作用。充分利用各种信息传播方式不仅有利于推进农业发展和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帮助农民致富,全面繁荣农村经济,而且能够有效地促进农村各项社会事业发展。4参考文献1

21、 国子.信息时代的新农村需要什么J.今日中国,2007(1):34-35.2 李晓明,齐艳杰.发挥信息技术作用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J.现代情报,2007(6):65-67.3 赵忠义.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障碍和对策探讨J.科技成果纵横,2007(1):16-18.4 孙开梦.信息技术与新农村建设J.农业网络信息,2006(12):11-14.5 段韶芬,马中杰,郑国清,等.信息技术促进新农村建设急需探讨的模式J.河南农业科学,2007(2):13-14.6 杨雷,李玉光,张金隆,等.农村管理电子政务案例研究J.科技进步与对策,2003(12):140-142.7 魏蔚,易平.农业信息服务促进黄冈

22、农业发展J.农业图书情报学刊,2006(7):65-67.8 郑英隆.中国农民工弱信息能力初探J.经济学家,2005(5):52-59.9 孙素芬,罗长寿.中国农村信息服务体系建设问题分析J.世界农业,2007(3):13-15.10 秦向阳,赵春江,杨宝祝,等.信息技术支撑新农村建设的主要研究和应用领域J.农业网络信息,2006(12):7-8.11 张洪生,栾费明,杨建荣,等.电子商务在农产品销售中的作用和发展策略以井陉县天山绿色食品有限公司案例分析J.农业网络信息,2008(1):93-94.12 许勇军.魅力新农村活力新农2006浙江新农村建设综述J.今日浙江,2007(1):29-3

23、0.其他参考文献Baker, Sheridan. The Practical Stylist. 6th ed. New York: Harper & Row, 1985.Flesch, Rudolf. The Art of Plain Talk. New York: Harper & Brothers, 1946.Gowers, Ernest. The Complete Plain Words. London: Penguin Books, 1987.Snell-Hornby, Mary. Translation Studies: An Integrated Approach. Amsterd

24、am: John Benjamins, 1987.Hu, Zhuanglin. 胡壮麟, 语言学教程 M. 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6.Jespersen, Otto. The Philosophy of Grammar. London: Routledge, 1951.Leech, Geoffrey, and Jan Svartvik. A Communicative Grammar of English. London: Longman, 1974.Li, Qingxue, and Peng Jianwu. 李庆学、彭建武, 英汉翻译理论与技巧 M. 北京: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出版社

25、, 2009.Lian, Shuneng. 连淑能, 英汉对比研究 M. 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3.Ma, Huijuan, and Miao Ju. 马会娟、苗菊, 当代西方翻译理论选读 M. 北京: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009.Newmark, Peter. Approaches to Translation. London: Pergmon P, 1981.Quirk, Randolph, et al. A Grammar of Contemporary English. London: Longman, 1973.Wang, Li. 王力, 中国语法理论 M. 济南: 山东教育出版社, 1984.Xu, Jianping. 许建平, 英汉互译实践与技巧 M. 北京: 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3.Yan, Qigang. 严启刚, 英语翻译教程 M. 天津: 南开大学出版社, 2001.Zandvoort, R. W. A Handbook of English Grammar. London: Longmans, 1957.Zhong, Shukong. 钟述孔, 英汉翻译手册 M. 北京: 商务印书馆, 1983.Zhou, Zhipei. 周志培, 汉英对比与翻译中的转换 M. 上海: 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 2003.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其他范文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