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学论文:社会学研究本土化运动自开展的相关问题研究.doc

上传人:仙人指路1688 文档编号:3997644 上传时间:2023-03-30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2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社会学论文:社会学研究本土化运动自开展的相关问题研究.doc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社会学论文:社会学研究本土化运动自开展的相关问题研究.doc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社会学论文:社会学研究本土化运动自开展的相关问题研究.doc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社会学论文:社会学研究本土化运动自开展的相关问题研究.doc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社会学论文:社会学研究本土化运动自开展的相关问题研究.doc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社会学论文:社会学研究本土化运动自开展的相关问题研究.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社会学论文:社会学研究本土化运动自开展的相关问题研究.doc(6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社会学论文:社会学研究本土化运动自开展的相关问题研究关键词:西方社会学 本土化 本土社会学 活动 摘 要:社会学研究本土化运动自开展伊始 ,就面临着许多问题的困扰。关于其合法性、面临的挑战、本土化的层次、本土化的误区、本土化运动开展的策略等问题 ,是每一个欲图从事社会学研究本土化的学者所必须面对和解决的。应该从学理的角度 ,对这些问题逐一进行梳理。 一、 社会学研究本土化的合法性本土化作为一项自觉的学术活动取向 ,自发动伊始 ,其合法性问题就一直处于争论之中。如台湾大学的杨国枢教授曾明确指出: “在日常生活中 ,我们是中国人;在从事研究工作时 ,我们却变成了西方人。” 力主开展本土化运动。在杨

2、国枢等人的倡导下 , “社会科学本土化运动”在台湾得到了较好的发展。但此运动在素来标榜学术国际化的香港 ,反响却并不是很热烈。而真正采取本土化研究视角的则更少。故此 ,对每一个欲图从事社会学研究本土化的社会学者而言 ,其脑海中盘绕的第一个问题必然是:社会学研究本土化有其必要吗 ?西方社会学无论是理论还是研究方法 ,都已被证明负载着特定的文化蕴涵与历史期待。(叶启政 ,2006 :3 - 243)而东西文化之间的差异也早已为方家所指出。 如梁漱溟认为 ,中国文化以 意欲自为调和、持中为其根本精神 ,印度文化以意欲反身向后要求为其根本精神 ,而西方文化是以意欲向前要求为其根本精神 ,主张征服自然

3、,采用科学方法和民主政治。(梁漱溟 ,2003)许火良光则指出 ,与美国人“个人中心”的生活方式不同 ,中国人强调的是“情境中心”。(许火良光 ,1988)到了杨国枢那里 ,则概括提出 ,中国人的生活方式是偏重于社会取向的。(杨国枢 ,2004)尽管他们对中西文化的理解侧重点不一 ,但都指出了中国文化不同于西方文化。遵循这样的理路 ,如果我们简单套用基于西方文化的社会学理论和方法来研究中国社会 ,可能就难以真正达到对中国社会的理解 ,甚至可能出现偏差。以西方普遍采用的问卷调查为例 ,中国人对问卷的反映就不同于西方人。有人以 EPQ 问卷为例做过调查 ,结果发现:在第 8 题“你曾贪图过分外之物

4、吗 ?”、第24题“你曾拿过别人的东西(哪怕是一针一线)吗 ?”、第 62 题“你的母亲是一位善良的妇人吗 ?” 3道题上 ,421 名被试中 ,只有两人在第 8 题和第24题上回答了“是”,没有一个人在第 62 题上回答“否”。 事实真的如此吗 ? 事后的访谈表明 ,“偷”、“拿”在中国被认为是可耻的行为 ,即便他们曾有过这样的行为也不敢承认 ,怕万一传出将导致被人讽刺和受惩罚。(章竞思、王福兰 ,1997)人们不禁要问:在西方比较流行的问卷为什么到了中国就产生这些问题呢 ? 这是因为 , “欧美人自小即鼓励表现自己的意见和态度 ,因此 ,他们比较没有顾忌 ,愿本意把自己的真正意见表达出来

5、,同时也较善于表达”,且“由于教育普及而且水准较高 ,一般人对文字的运用与理解问题的能力较高 ,而且整齐”。 由此 ,在进行问卷调查时 ,所遭遇到的问题就要少些。而中国人“不积极鼓励表达自己 ,甚至反过来 ,力求收敛和谦虚 ,处处企图掩饰自己 ,而顺人意” ,因此 ,当问卷涉及较敏感的问题时 ,问题也就随即显露出来了。(叶启政 ,2006 :21 - 22)由此 ,社会学研究本土化的合法性端显无遗。 二、 社会学研究本土化面临的挑战在我看来 ,当前社会学研究本土化面临的挑战来自两方面:一是如何处理与西方已有研究成果之间的关系 ,二是在构建本土社会学的过程中如何彰显本土的文化意蕴。西方社会学从产

6、生至今已走过了近 170 年的历程。1838年 ,法国哲学家孔德率先在 6 卷本的实证哲学教程之第4卷中提出“社会学”的概念。这被认为是西方社会学的发端。自孔德之后 ,斯宾塞、腾尼斯、齐美尔、韦伯、迪尔凯姆等大师也从不同的角度阐发了他们对社会学的理解。到 19 世纪末20世纪初 ,西方社会学的研究中心更是由欧洲迁移到了美国 ,美国开始成为近现代西方社会学的重要策源地。此后 ,在直接或间接地与以帕森斯为代表的结构功能主义的对话中 ,社会学论文社会冲突理论、社会交换理论、符号互动论等流派也竞相而出。西方社会学呈现出一派繁华的景象。西方社会学在其100多年的发展历程中 ,不仅在理论上已相对成熟 ,而

7、且在方法上也获得了长足的进展。 从研究方式而言 ,目前已发展的起来的主要有4种类型 ,即调查研究、实验研究、实地研究和文献研究。在具体的方法技术上 ,又可细分为问卷法、观察法、访谈法、统计分析法等。这些研究方法的发展为科学社会学的研究提供了技术保障。对中国而言 ,社会学作为一门正式学科 ,是从西方引进的。1895 年 ,严复在天津直报上发表原强 ,首次介绍达尔文的进化论 ,介绍斯宾塞及其群学。而作为一门学科得到系统发展则是 20 世纪20年代后期的事了。中国社会学在经历了此后的二三十年间的短暂、快速发展之后 ,至 50 年代嘎然而止。1952年的院系调整使得所有高校的社会学系都被取消。 此后2

8、0 多年的空白 ,使得原本根基就比较薄弱的中国社会学更加萧条。1979 年 ,当中国社会学重新恢复的时候 ,却发现已落后供于世界特别是美国太多。因此 ,评介西方社会学理论成了20世纪八九十年代中国社会学工作者的首要任务。从上述对西方社会学及中国社会学的发展的简要对比介绍中 ,不难看出 ,在这一背景下 ,此时在中国开展社会学研究的本土化运动 ,不可能不顾及西方已有的研究成果。是置之不顾 ,埋头做我们自己的研究 ? 还是奉行“拿来主义” ,直接用西方的理论和方法来研究中国现象 ? 抑或是从另一个更高的层次来看待西方已有的研究成果 ? 对此问题的理解上的差异 ,将导致后来在本土化路线上的重大偏差。再

9、从文化的角度来看。本土化运动的开展 ,除了民族感情因素之外 ,一个重要原因就在于基于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人与社会都是不尽一致的。前文的论述也已表明 ,不考虑当地的文化特质 ,简单套用西方社会学理论和方法 ,可能会犯下一些意想不到的错误。 但当把文化的因素放进来的时候 ,问题也就接踵而至。例如 ,如何对待来自异域文化的西方已有研究成果 ? 即便是对待本土文化 ,处理起来也颇为棘手。围绕着如何处理本土文化要素 ,产生了许多争论 ,归纳起来 ,有以下几点:第一种观点认为 ,文化的传承有其内在的连续性 ,今天的文化是由古代而来 ,所以 ,追根溯源 ,本土的研究应回归到对古人思想的整理中 ,这才是我们最本土

10、的东西 ,也是最能说明今天社会的本源所在。第二种观点则认为 ,本土社会学研究的是“此时此地”的人与社会的关系 ,它不应回归到遥远的过去 ,再加上今天与以往相比已有了很大的不同 ,故此 ,对现时的文化的关注才是最重要的。第三种观点认为 ,人自一生下来就处于当地的文化和社会当中 ,他无时无刻不受到文化的“刻模”。 人们行为表现的差异 ,只是所受“刻模”的程度不同而已。所以 ,要研究当今的社会 ,只要了解当地的文化和社会系统就可以了。这三种观点看似有道理 ,但都犯了以偏概全的错误。第一种观点实质上是一种复古主义 ,忽视了社会的变化;第二种观点则是一种“去传统化”的做法 ,是一种没有历史的研究;第三种

11、观点过于夸大文化的作用 ,是一种文化决定论的观点。由于没有处理好本土化与西方已有研究成果及当地文化之间的关系 ,致使我们在进行本土化的进程中 ,走了许多弯路 ,甚至出现了严重的偏差。如认为本土化就是“去西方化”的观点就是把本土化与西方社会学对立起来 ,而认为本土化就是回归传统的观点则犯了复古主义的错误。这两点在下文中还会详细论及。三、社会学研究本土化的三个层次从本土化的角度而言 ,我个人认为 ,在当前的研究中存在着三个层次:第一个层次是直接运用西方社会学理论和方法来研究中国 ,然后在此基础上构建出中国社会学。我国第一代社会学者大多属于此列。他们的奋斗目标之一就在于 , “将源自西方的社会理论和

12、方法 ,有效地运用到对中国社会问题的认识上。”(阎明 ,2006 : 46) 这种状况的形成有其历史背景。 一方面 ,他们中的比较成功者都有过留学西方的经历 ,其中大多是留学美国 ,受过西方正规的学术训练;归国后 ,在学术和资金上 ,又接受了西方的大力资助。另一方面 ,他们对解决中国的现实问题又非常感兴趣。两个因素综合起来 ,就很容易致使他们运用自己非常熟悉的西方理论和方法来研究中国。直接运用西方社会学理论和方法来研究中国 ,是一种本土化程度很低的研究方式。在这一过程中 ,中国社会学承担的实质上是“消费者”的角色。它把源生于西方的理论和方法毫无批判地移植于中国 ,致中国文化于消极被动的地位。即

13、便发现其有不足之处 ,也只是进行细枝末节的修改 ,做一个外来物的“加工者”,从而纵容了西方文明对中国社会的霸权式解读。其结果是 ,最终将导致我们本土学术思想的枯竭。 但令人遗憾的是 ,当前许多社会学者却对此取向乐此不疲 ,动辄就想可套用什么西方理论加以解释 ,这实在是一种非常危险的信号。本论文由无忧论文网整理提供第二个层次是运用西方理论来做比较研究。其基本思路是 ,以西方社会学家眼中的西方现代社会为基线 ,用产生于其基础上的理论和方法来进行中西比较研究 ,以此关照出中国社会的种种不足之处 ,从而显示出本土的文化“特质”。当前的许多跨文化研究即属于此列。这一层次较之第一层次要高 ,因为它毕竟开始

14、关照到本土的文化了。但这种关照是以西方社会为准线 ,是从西方的视野来看中国社会。 其最终目的依然是要为西方社会学理论提供检验 ,并为其进一步修订提供建议。在这里 , “本土特色被强奸、也被阉割了” (叶启政 ,2006 :24) 。第三个层次是对西方社会学采取批判的眼光 ,既不全盘照抄 ,也不置之不理。因为西方社会学至少可在以下几方面为本土研究提供借鉴:一是在内容上已开拓了哪些领域;二是在研究方式上采取了怎样的研究框架;三是在结果上已取得了哪些研究成果 ,尚存在着哪些不足。在此基础上 ,再从当地的社会现实出发 ,以西方社会学为参照 ,构建出本土社会学。以这种方式进行的研究其本土性自然就很高了。

15、依照这种思路 ,其好处在于 ,既考虑到了本土文化因素 ,在此基础上构建出的社会学不存在着是否需要验证本土契合性的问题 ,同时 ,又充分借鉴了西方已有研究成果 ,使本土社会学与西方社会学在一个平等的位置上共同向前发展 ,并使得它们之间的对话有了可能。四、社会学研究本土化的几个误区误区之一就是将本土化与全球化对立起来。全球化并不意味着各个民族自己文化的消失 ,而是“各民族文化通过交流、融合、互渗和互补 ,不断突破本民族文化的地域和模式的局限性而走向世界 ,不断超越本民族文化的国界并在人类的评判和取舍中获得文化的认同 ,不断将本民族文化区域的资源转变为人类共享、共有的资源” 。 它“并不等于全球一致

16、化 ,而是多元一体化” 。换句话说 ,全球化是以各个民族文化的多样性为基础的。与此相对应的是 ,本土化也不是狭隘的民族保守主义 ,它是在尊重各民族文化特色的基础上 ,在形式上遵守一般学术规范的前提下 ,在内容上构建出具有本土色彩的思想和理论 ,最终为全球文化的多样性贡献自己一份力量。误区之二就是认为本土化就是“去西方化”,是对西方已有研究成果的彻底颠覆。美国学者沃勒斯坦在他所提出的世界体系理论中认为 ,世界体系是由“中心”、“边缘”和“半边缘”三部分构成 ,它们之间在功能运作上是不平等的 ,即核心国家在功能上自然强于边缘国家。按照这一理论 ,在世界体系中 ,美国当仁不让地处于核心地位 ,广大的

17、亚非国家则处于边缘状态。由于当代西方社会学 ,特别是美国社会学 ,在世界范围内具有极大的优势 ,占据着中心地位。 他们依靠自身的经济优势 ,把建构在美国本土的社会学理论向世界范围传输。而最初发动本土化运动的学者多来自亚非国家 ,他们的最初目的也是为了反对美国社会科学的霸权地位 ,所以 ,本土化运动自一开始也就自然地被认为是一种“边缘”对“中心”的反抗。基于这种“中心 - 边缘”论的认识 ,本土化的研究自然也就应该是“去西方化”的。凡是西方已有的 ,我们都应加以抛弃;凡是西方没有 ,那可能就是我们本土的 ,就应该加以认真细致研究。依此下去 ,所构建出的本土理论应是与西方完全不相同的。 实质上 ,

18、这种观点是“科学主义/人文主义”、“西方/东方”这一二元思维的延伸。本土化运动并不是一方打倒另一方 ,而是要构建出对在本土社会具有很好解释力的理论。因为从本土的视角来看 ,美国社会学理论也是一种本土理论 ,只不过它是美国人的本土理论罢了。误区之三是将本土化与传统化等同起来。认为本土化就应该回归古代 ,从其思想脉络中爬梳出有关社会学思想的论述。社会的传承固然与传统文化有关 ,传统文化也是社会学研究本土化的依托和起点 ,但本土化并不意味着依赖传统文化 ,更不等同于传统化。构建本土社会学 ,既要注意整理古人有关社会学思想的阐述 ,更要关注当今的社会现实。毕竟作为一门学科 ,社会学论文其最主要的目的还

19、是要为今人服务。五、社会学研究本土化的策略社会学研究本土化运动的开展和推进是一个长期的过程 ,特别是在社会学作为一门正式学科在我国重新恢复的时间还不是很长的情况下 ,更是如此。这提醒我们 ,在本土化的进程中 ,要顾及当前实际 ,采取一定的策略 ,依次而行。策略之一就是要采用批判的眼光 ,全面审视西方已有研究成果。本土化不是闭门造车 ,更不是全盘照抄。 西方社会学在其100多年的发展中 ,已初步形成了一套基于西方文化和社会历史背景的理论和方法 ,得出了许多经验和教训。这些都是中国社会学发展的宝贵的可供借鉴资源。但由于中西文化的差异 ,又决定了中国社会学的发展不应全盘移植西方。故此 ,审慎而不是盲

20、目地看待西方社会学理论和方法尤显必要。 而如何从一个更高的层次借鉴西方已有研究成果 ,又充分尊重了当地的文化/社会/历史背景 ,这是社会学研究本土化的当务之急。策略之二是深入挖掘本土文化传统 ,把握其在历史上的传承 ,以便于我们能充分理解今人社会行动的意义及当今社会的构成。社会学研究本土化 ,其最终目的是要增进对本土社会的理解。而要达成这种理解 ,则要基于当地的文化/社会/历史的背景。在欧美社会学家力求构建出具有“普世性”社会理论和方法遭到有力挑战的情况下 ,如现有的西方社会学理论在解释其他社会特别是文化差异较大的社会时其解释力往往非常有限 ,这就更加要求我们要从当地实际出发 ,把握文化/社会

21、/历史的发展脉络 ,以达成对当地社会的充分理解。策略之三是以问题为中心 ,而不是以方法论为中心。有人担心不强调本土方法的使用 ,在全球学术权力失衡的情况之下 ,显然会导致人们对西方已有方法的过分依赖 ,放弃对本土方法的探索 ,会把中国社会学导向西方社会学研究的深化 ,使中国社会学成为西方社会学的“代制工厂” ,为他们验证理论 ,彻底实现中国社会学的殖民化。其实 ,这种担心是没必要的 ,因为如果过于强调本土方法 ,它又容易使我们的本土研究走向西方的对立面 ,这实质上是从一个极端走向了另一个极端。 在实际研究中 ,重要的是了解各种方法的预设前提 ,根据具体的实际问题 ,采取合适的方法 ,而不是方法

22、崇拜。当然 ,如果能从本土的视角建构本土方法论 ,这也不失为有益的尝试。只是在使用时要注意方法的适用性问题。策略之四则是要增强本土化意识 ,逐步扩大本土化研究队伍。 社会学研究本土化运动在中国的深入开展 ,不是一两个人甚至数十个人所能成就的 ,它需要有一支强大学术队伍为后盾。但由于对本土化的理解不一 ,能够在较高层次上从事本土化研究的并不多 ,而在这人数不多的队伍中 ,停留在誓师、呐喊阶段的多 ,真正从事本土定向研究的则是少之又少。大部分人对更进一步、脚踏实地地进行本土研究工作 ,都一直裹足不前。所以 ,如何增强本土化意识 ,逐步扩大本土化研究队伍 ,从团队上保障本土化运动深入、持续开展 ,这

23、亦是摆在本土化社会学者们面前的一道难题。 参考文献: 1 叶启政.社会理论的本土化建构M .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 2 阎明.一门学科与一个时代:社会学在中国M .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 3 梁漱溟.东西文化及其哲学M .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 4 许火良光.中国人与美国人M .台湾:台湾巨流图书公司,1988. 5 杨国枢.中国人的心理与行为:本土化研究M .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 6 陈刚等.对文化全球化与本土化关系的辩证思考J .江淮论坛,2000 , (5) . 7 章竞思等.关于心理测量本土化的思考J . 教育理论与实践,1997 , (2)

24、 . 8 谭江华等.试论社会科学研究的本土化进路J .天津社会科学,2003 , (3) . 9 杨中芳.现代化、全球化是与本土化对立的吗? J .社会学研究,1999 , (1) . 10 许纪霖.学术的本土化与世界化J .读书,1995 , (3) . 11 杜斌等.评台湾“社会科学本土化运动” J .学海,2001 , (3) . 12 高永晨. 文化全球化与跨文化交际研究J . 苏州大学学报,1999 , (4) .本文由无忧论文网硕士(博士、职称、毕业)论文下载与发表中心独家提供资源,如有雷同,纯属盗版。欢迎各位光临获取更多有用资料。硕士论文网:博士论文网:英语论文网:http:/w

25、ww.51lunwen.org会计论文发表网:http:/www.ukessay.org教育论文发表网:医学论文发表网:第一论文发表网:英国论文网http:/www.ukthesis.org留学作业网http:/www.ukassignment.org留学论文网留学生论文网留学论文公司http:/www.ukessay.org毕业论文网英语毕业论文网:http:/www.51lunwen.org/englishpaper.html留学生论文网:http:/www.51lunwen.org核心论文发表网:http:/www.51fabiao.org古玩网http:/www.china-中国元素网http:/www.china-蜂朝网蜂朝商务网蜂朝百科毕业论文网:收集一些比较经典的论文发表网站供大家多多交流哦。英语论文网:139-1720-6902 QQ:949925041Email: yingyulunwen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其他范文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