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学论文巴彦县农民增收问题及对策.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社会学论文巴彦县农民增收问题及对策.doc(4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巴彦县农民增收问题及对策 巴彦县农民增收问题及对策是小柯论文网通过网络搜集,并由本站工作人员整理后发布的,巴彦县农民增收问题及对策是篇质量较高的学术论文,供本站访问者学习和学术交流参考之用,不可用于其他商业目的,巴彦县农民增收问题及对策的论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因网络整理,有些文章作者不详,敬请谅解,如需转摘,请注明出处小柯论文网,如果此论文无法满足您的论文要求,您可以申请本站帮您代写论文,以下是正文。巴彦县,位于松嫩平原腹地,黑龙江省中部偏南,隶属哈尔滨市。巴彦古称巴彦苏苏,意为富贵村庄。全县辖10镇、8乡、116个行政村、70万人。巴彦属于农业大县,农村人口占相当大的比重,因此农民收入的高低
2、成为巴彦县政府工作的重心,只有增加农民收入,农业才有发展,农村才会稳定,全面建设小康才有基础。下面我对巴彦县当前农民收入来源、农民增收状况、及农收增收存在的问题进行全面分析,就如何增加农民收入阐述一下自己的观 点。 1我县农民收入来源 巴彦历来属于农业县,种植业是全县农业的中心,也是农民收入的主要来源。其次,随着中国加入世贸,中国工业开始快速发展,对劳动力需求大幅增加,大批的农民工涌入城市打工,目前有很多的农民工抛弃了祖辈的传统农村生活,开始在城市扎根,寻求发展,在城市里打工已经成为很多农民家庭的主要生活来源;不少农民在劳作之余利用自己的手艺开展第二职业,如木匠、瓦匠加入建筑队,收入不菲。最后
3、,国家政策性扶持也是农民增收的重要来源,2006年在全国范围内实行对粮食作物良种补贴,下达的补贴资金直接兑现到种粮农户手中,有效促进了广大农民发展粮食生产的积极性,为全县粮食生产和农民增收提供了很好的政策依靠。 2巴彦县农民增收现状 近年来,巴彦县认真贯彻落实党在农村的各项政策,紧紧围绕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和农村稳定目标,深化农村改革,全县农业和农村经济取得长足进步,农民收入有了较大增长。 2008年全县农村经济总收入435767万元,比上年增54366.02万元,增长 14.25 %;农民人均纯收入5164.7元,比上年的4106.60元增加1058.1元,增长25.77%。农民收入增长主要有
4、以下几方面原因。 2.1农民出售农产品收入明显增加其主要原因是今年粮食价格大幅度上涨,随着粮价的上涨,畜禽产品价格也大幅上涨。种植业和畜牧业收入实现稳步增长。从农民收入来源看,在全县农村经济收入中,农业收入221858.70万元,占43.58 %;林业收入2144万元,占 0.49 %;牧业收入 101393.30万元,占23.68 %;渔业收入3683万元,占0.85%;建筑业收入19458万元,占4.47%;运输业收入20061万元,占4.6%;服务行业收入 11225万元,占2.58 %。种植业收入在全县农村经济构成中仍占重要组成部分。 2.2农民外出劳务收入成为增收亮点农民外出打工的收
5、入增加比较明显,全县在外务工农民多达 9.53万人次,全年共实现外出务工收入56889万元,占总收入的13.05%,为农民增收15842.5万元,农民外出务工涉及餐饮、服务、旅游、加工、修理、建筑等行业。 2.3中央农民增收政策促进农民收入增长中央为发展农业生产,增加农民收入的各项政策深入民心,得到了广大基层干部和群众的热烈拥护,调动了广大农民的生产积极性。特别是通过免除农业税,使农民得到修养生息;实施粮食补贴以及为应对金融危机采取的农机补贴、农用生产物资免税等政策农民从根本上得到了重视农业生产的实惠;农业科技的推广应用,对增产粮食、增加农民收入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2.4农村产业结构调整为改
6、变单一的粮食原料供应基地的现状,近年来县里领导积极行动,大力提倡招商引资,通过不懈努力引入了金锣火腿肠等数十家企业。通过对农村品的深加工,不仅增加了产品附加值,也促进了就业,增加了当地税收。 2.5大力提倡专业合作社组建专业合作社可以使农民联合起来开拓市场,形成自己的品牌,提高市场知名度,增加了产值。 3农民增收存在的问题 3.1农业结构不尽合理,农民收入来源窄近年来,各级党委政府围绕农民增收,狠抓了农业结构的调整,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农业结构不合理的问题始终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一是产品的质量不高,大路货多,名特优产品比例低,缺乏竞争力。二是一般性的品种多,专用品种少;初级产品多,加工产品少,
7、精深加工产品更少。三是农产品品种在较大区域内大体一致,不同程度存在大而全、小而全的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农产品结构性矛盾相对突出,农产品供求矛盾由总量为主转向以结构为主,从而致使农产品出现卖难和价格下降。 3.2农业生产成本高致使农民增产不增收化肥、农药、农膜等农业生产资料价格随着农产品价格的上涨而不断上涨,农产品收购价格提高给农民带来的利益被增幅更猛的农业生产成本所抵消,农业的收益与其他产业相比是不断下降之势。农业经营分散,经营规模小,生产效率低,小规模的生产模式导致了劳动生产率和土地产出率低下,影响了农民的增收。广大农民的科学文化素质普遍偏低,导致采用农业适用技术率不高,生产成本加大,从
8、而出现了农产品增产空间变小,农产品价格上涨空间受到限制,使农民增收受到很大制约。 3.3农村劳动力科学文化素质低下影响农民增收近年来,通过各级部门对全县广大农民开展一系列的农村适用技术培训和职业技能培训,使广大农民的生产能力得到了很大的提高,但随着农村农业的发展,对农民生产技术能力的要求不断提出了新的要求,这给农民增收增大了难度。 3.4劳动力转移困难约束农民增收近年来,以乡镇企业为主的非农产业吸纳劳动力的能力减弱,农村劳动力仍以就近转移为主,农村劳动力实现就地非农就业的机会减少,这必然导致收入渠道的狭窄。 4今后农民增收对策 农民增收是今后较长一个时期农村工作的重要目标,要切实处理好保护、提
9、高粮食生产能力与继续推进农业结构调整的关系,处理好粮食生产与增加农民收入的关系。发展粮食生产、保障粮食安全的思想在任何时候都不能松懈。要继续抓好农民增收政策的落实,真正把扶持农业、支持粮食生产、促进农民增收的政策不折不扣地落实到农民手中,确保让农民得到好处。 4.1加快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大力调整农业内部结构,建设优质特色农产品基地。在稳定和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的前提下,按照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要求,走精细化、集约化、产业化的道路,向农业发展的广度和深度发展,不断开拓农业增效增收的空间,要加快实施好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规划,充分发挥各乡镇的区域优势,继续调整农业区域布局。 p
10、class=4.2切实抓好粮食生产,确保全县粮食总量稳定增长近年来粮食生产获得了全面丰收,但由于自然灾害发生频繁,粮食增产形势不容乐观,全县农业科技人员要进一步深入农业生产第一线,加强农业科技推广力度,加强田间管理,做好病虫害防治,确保粮食增产丰收。按照农产品生产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要求,尽快组织制定出我县特色农产品的质量安全生产规程,用合同或订单形式引导农民按标准组织生产,以科学施肥、合理用药等,确保农产品的质量安全。 4.3积极培育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培育农业龙头企业是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关键,是农产品加工转化增值的重要环节,也是农民增收的重要渠道。要按照扶持农
11、业产业化就是扶持农业,扶持龙头企业就是扶持农民的要求,积极扶持和发展农业龙头企业。一要继续扶持有资源优势、市场前景好、能带动农民增收的青稞系列产品、畜产品、优质植物油、藏药、野生菌类、果汁果品、蔬菜、小杂粮等农产品加工农业龙头企业,为农业龙头企业创造宽松的发展环境和条件。 4.4进一步加大招商引资力度通过改善投资环境,引进外资,鼓励外商以合资、合作、独资来我县兴办农产品生产、加工、旅游等领域的各类企业,加快县域经济发展,增加全县经济总量。合理利用和开发好我县境内的资源,使资源优势真正转化为经济优势,促进我县经济健康、协调、快速发展和对外开放良好格局的形成。 4.5积极发展农产品行业协会和专业合
12、作经济组织农产品行业协会从根本上解决了政府想办办不了,企业想做做不了的事,把千家万户的小生产与千变万化的大市场连接起来,建立产前、产中、产后的联合服务组织,把农产品的规模化、优质化、上档次的问题很好地解决了,因此要充分发挥农村专业协会在农民增收中的作用。加强农业市场体系建设,积极发展农产品交易市场、批发市场。 农民增收问题是我县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问题,只有农民增收,才能实现全县社会经济的持续稳定发展。要做好我县的农民增收工作,必须通过调整农村产业结构、加快农村劳务输出、搞好产业化经营、发展农村二三产业、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创新农业科技体系、加强扶贫攻坚等一系列措施的落实。在此问题上,需要政府
13、部门、科技部门和全县广大人民的共同努力,政府部门要做好农增收政策的制定和对农民的引导,科技部门要做好对农村、农业及农民的调查研究,将中央农民增收政策贯彻落实好。 p class=其他参考文献Baker, Sheridan. The Practical Stylist. 6th ed. New York: Harper & Row, 1985.Flesch, Rudolf. The Art of Plain Talk. New York: Harper & Brothers, 1946.Gowers, Ernest. The Complete Plain Words. London: Pengu
14、in Books, 1987.Snell-Hornby, Mary. Translation Studies: An Integrated Approach. Amsterdam: John Benjamins, 1987.Hu, Zhuanglin. 胡壮麟, 语言学教程 M. 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6.Jespersen, Otto. The Philosophy of Grammar. London: Routledge, 1951.Leech, Geoffrey, and Jan Svartvik. A Communicative Grammar of English. Lo
15、ndon: Longman, 1974.Li, Qingxue, and Peng Jianwu. 李庆学、彭建武, 英汉翻译理论与技巧 M. 北京: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出版社, 2009.Lian, Shuneng. 连淑能, 英汉对比研究 M. 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3.Ma, Huijuan, and Miao Ju. 马会娟、苗菊, 当代西方翻译理论选读 M. 北京: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009.Newmark, Peter. Approaches to Translation. London: Pergmon P, 1981.Quirk, Randolph, et al
16、. A Grammar of Contemporary English. London: Longman, 1973.Wang, Li. 王力, 中国语法理论 M. 济南: 山东教育出版社, 1984.Xu, Jianping. 许建平, 英汉互译实践与技巧 M. 北京: 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3.Yan, Qigang. 严启刚, 英语翻译教程 M. 天津: 南开大学出版社, 2001.Zandvoort, R. W. A Handbook of English Grammar. London: Longmans, 1957.Zhong, Shukong. 钟述孔, 英汉翻译手册 M. 北京: 商务印书馆, 1983.Zhou, Zhipei. 周志培, 汉英对比与翻译中的转换 M. 上海: 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 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