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学论文:是什么因素影响着农民工定居城市的决策.doc

上传人:仙人指路1688 文档编号:3997774 上传时间:2023-03-30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22.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社会学论文:是什么因素影响着农民工定居城市的决策.doc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社会学论文:是什么因素影响着农民工定居城市的决策.doc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社会学论文:是什么因素影响着农民工定居城市的决策.doc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社会学论文:是什么因素影响着农民工定居城市的决策.doc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社会学论文:是什么因素影响着农民工定居城市的决策.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社会学论文:是什么因素影响着农民工定居城市的决策.doc(4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社会学论文:是什么因素影响着农民工定居城市的决策摘要:伴随着改革开放的浪潮,越来越多的农民工涌入城市。然而,现在我国每年都有大量农民工进城,同时也都有大量农民工回乡,农民工只是城市的匆匆过客,真正在城市落地生根的人数有限。本文指出要想实现真正的城市化,就必须明白到底是什么因素影响着农民工定居城市的决策。就此,文中对影响农民工融入城市的障碍因素进行了简要的分析。 关键词 农民工 融入城市 障碍 一、问题的提出 “农民工”或“农民工人”是我国改革开放催生的社会阶层。农民的最大分化就是分化出一个数量众多的农民工人阶层。2004 年,全国总工会会同国家统计局开展的第五次全国职工队伍状况调查显示“, 现

2、阶段,我国农民工数量已超过2 亿人,已经成为城市社会群体中的重要组成部份”。有学者研究表明, 由于我国长期的城乡分治和城乡居民在生活与发展上的巨大差距,以及城市相对于农村的绝对比较优势,尽管农民工在城市生存和发展中遇到种种困难, 受到种种歧视、偏见与不合理对待,他们在心理预期上对城市仍然有很高的认同和向往,表现出强烈的地域归属。农民工,从职业角度讲,他们是工人,从身份上来说,他们仍然是农民,这种角色错位,使他们对城市的生活方式、价值观念、文化传承缺乏认同和归属感,仍然坚守着作为农民的那份传统,这样一来,他们很难适应工业化和城市化的步伐,难以真正融入他们工作和生活的城市。可见,农民工虽然在城市工

3、作和生活,但并没有从真正意义上转变为城市人,也就是说他们并没有被真正城市化。这一现象毫无疑问地与中国的城市化目标存在着偏差。 二、研究目的 按照中国政府1996 年向联合国第二次人类住区大会提交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人类住区发展报告预测:到2010 年,全国城镇人口将达6.3 亿左右,城市化水平将达45%。所谓城市化必然是一个农民逐渐转变为市民的过程。在中国目前的情势下,农民工必然是融入城市的第一批农民。然而,农民工在融入城市的过程中遭遇到了诸多障碍因素。因此必须下大力促进农民工与城市的融合。本文旨在通过对农民工融入城市的障碍因素的分析,进而提出解决建议,以促进我国城市化目标的顺利实现。 三、农民工

4、融入城市的障碍因素分析 本文试图从社会层面、经济层面和社会心理层面来剖析影响农民工融入城市的障碍因素。 (一)社会层面 1户籍制度 长期以来,户籍制度把公民分成市民和农民两种不同身份。虽然近年来我国的户籍制度有所放松,但是仍然限制着农民脱离农村进入城市。在农村,户口制度与土地相联系,在城市,户口制度同就业机会相关,仍然限制着城市和农村两方面人们劳动工作的条件和机会。而就业保障制度却保持着城市市民就业的广泛垄断性,限制和排斥着农民, 使农民进入城市就业只存在有限的被城市放弃的选择余地,也就是在非正式劳动力市场寻找自己的安身立命的工作。同时,伴随着户籍制度衍生出的教育制度、医疗制度等也成了农民工融

5、入城市社会的制度性障碍。农民工既是离开了土地的农民,同时又是没有融进城市的市民。这从农民工有别于传统村民和城市市民的生活方式可见一斑。在居住上,他们形成了自己特殊的社区,很大一部分人居住在城乡结合部或流动人口聚集区,形成了“都市里的村庄”。在消费上,他们的特点是节俭和攒钱回家,他们虽然生活在城市里,但主要消费却不在城里,而在农村。这一现象充分表明,由户籍制度导致农民工角色和身份的不一致,是农民工融入城市之难的一个最大的障碍因素。 2社会保障制度 我国二元的社会结构导致了城乡分隔的二元社会保障体系,农民工作为新的社会群体,具有农村户口,却在城市从事第二、三产业。然而他们却被排斥在这个保障体系之外

6、,农民工的权益保障形成了制度性的缺失。农民工进入城市,大多是在非正式劳动力市场。他们大多从事体力劳动,城里人不愿干的重、脏、苦、累、险等工种。有的企业经营者为了减少成本,在有毒有害岗位上大量使用农民工,却没有进行必要的安全培训,也不配备必要的安全防护设施和用品,造成农民工普遍处于劳动强度大。在劳保条件差的工作环境中,致使其发生职业病和工伤事故的比例高,尤其是经常面临重大特大伤亡事故频繁发生的危险农民工工伤的概率非常高,但却由于户籍制度的限制将他们排除在社会保障制度保障的范围之内,使得这些人的社会保障极度缺失,成为社会上一个数量庞大的弱势群体。他们中的多数没有享受养老保险、医疗保险等,甚至连工伤

7、保险也没有。一旦发生意外事故,他们要想维权是十分困难的。社会保障制度的缺失,使农民工的城镇化具有不可持续性,使他们无法在城市扎根,对城市没有归属感。更为严重的是,没有社会保险,农民工的利益得不到保障,引发了不少社会矛盾和纠纷。本论文由无忧论文网整理提供另外,农民工看病难,也成为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农民工生病时一般能撑则撑,撑不过去再到药店买药吃。在对占总数三分之二的不上正规医院看病的农民工进行调查时了解到,不上正规医院看病的主要原因一是费用太高,二是没有去医院看病的习惯,三是没钱看病。国家统计局的一项调查显示农民工没有购买保险的情况居多,没有购买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失业保险、工伤保险的农民工分

8、别占被调查农民工总数的73.37%、73.77%、84.65%、67.46%。解决好农民工的社会保障等问题,直接关系到维护社会公平正义,保持社会和谐稳定。只有扩大社会保障的覆盖面,改革社会保障制度,才能促使农民工尽快与城市融合。 3社会公共福利 农民工难以公平地享受应有的城市社会公共福利、教育培训及子女教育等待遇。由于制度性原因,现行城市福利往往不将农民工考虑在内,公共财政对城市居民的各种补贴和福利性支出,农民工大都不能直接享受,例如,住房补贴、子女上学、受教育机会的提供、城市职工最低生活水平保障等。这无疑会大大增加农民工在迁移、进城后的生活、居住、规避失业风险和子女教育等方面的成本,尤其是生

9、活、子女教育费用所占比例是较高的。当他们没有办法像城里人那样享受各种这些那样的福利的时候,他们即使内心再渴望生活在城市,他们最终也不得不选择回到农村,回到自己的家乡。这些社会福利的缺失使得农民工感到自己与城市人是不同的,从而直接影响了农民工的决策,对他们融入城市社会产生了一定的推力,使他们虽然需要在城里打工挣钱,却难以对城市产生认同感和归属感,难以融入到城市里去,最终选择回乡。 (二)经济层面 1职业 在我国由于户籍制度及相应形成的城乡分治的二元经济体制,形成了二元劳动力市场。由于户籍制度的限制,他们不能进入由城市职工构成的首属劳动力市场,大部分在“次级劳动力市场”寻找就业机会。它是非正规市场

10、,不受劳动法及城市就业制度保护,工作时间可以任意延长,劳动关系可以随意解除,没有职业培训,享受不到各种社会保障。虽然中央下令取消就业限制,为农民工创造公平的就业环境,许多城市也在逐步取消就业限制,但由于制度惯性,短期内不会根除。由于城市就业制度排斥,农民工享受不到与城市居民同等的工资待遇。在同一个岗位,农民工的收入也比本地劳动力低的多,绝大多少仅相当于城市正式职工的一半甚至更少。根据全国总工会的相关调查:“在同样的岗位上,一个固定工人的工资待遇相当于农民工的1-3 倍。尤其是劳务工,只拿用人单位付给的市场劳务费用,不享有任何奖金、津贴、福利和保险等其他利益分配。”这种不公平为某些单位和顾主恶意

11、克扣,拖欠农民工工资提供了制度机会。 另外,农民工由于一般收入微薄,社会学论文难以支付得起培训的费用,而国家的公共培训费用也是杯水车薪,所以农民工无法提高自己的专业技能。而且农民工的工作有很大的不稳定性,更换工作是家常便饭,这使得他们难以积累专业的工作经验,专业技能较低,长期从事简单的体力劳动,难以提升自身价值。由于长期从事社会最底层的工作,也使得他们自己觉得难以融入到城市中去。 2消费 农民工是特殊的消费群体。说特殊,是指他们的收入而言。多数农民工的消费仍然受到传统观念的制约。他们中的大多数都将自己收入的一半以上寄回家中,只留下少量的钱来消费以及预防意外。近些年,随着经济发展,越来越多的农民

12、走出田地,到城里寻求生存和致富的机会。他们消费得很精细,现在,一般城市人都不会瓣着指头细算柴米油盐的开销,而农民工们月月都计算得很精确,因为开源不易,自然更要节流。 (三)社会心理层面 1对农民工的社会歧视 社会经济发展的现实,使农民工已经成为整个社会弱势群体的组成部分。他们处于城市和农村的边缘状态,生活状况令人担忧,却又不断地受到来自城市方方面面的歧视。歧视直接导致他们权益损失,权益的损失又直接影响着他们的经济收入和社会地位。由于少量农民工在城市中表现出的一些失范现象, 如不注意仪表、小偷小摸和犯罪等,更加重了城市居民对农民工的文化歧视。在上述各种因素影响下,城市居民把城市中的一切社会问题都

13、归咎于农民工。此外,许多媒体也对农民工进行了大量的负面报道,虽然负面报道不全是坏事,但明显存在着对农民工带有蔑视甚至人身攻击的字眼。而且目前,城市对农民工的各种歧视也直接延伸到了流动儿童,形成了对流动儿童的歧视问题。当流动儿童耳濡目染自己的父母在城市中不但干着最苦、最脏、最累、最危险的活,而且受着城市的歧视和不公正待遇的时候,也会产生被歧视感和被剥夺感,从而对城市乃至社会产生敌视态度。对那些适龄儿童而言,他们从小在城市就感受到了受教育的歧视,农民工子弟学校条件非常差、办学困难,而他们进入城市学校又困难重重,这些在他们幼小的心灵留下深刻的印象。对农民工的歧视以及对其子女受到的受教育歧视,必将引发

14、农民工子女的强烈抵触情绪,进而影响社会的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这样容易形成恶性循环。由于低劣的教育使得农民工子女将来又会低层次就业,结果是又产生了一大批新的农民工,却很少有垂直向上的流动。这种循环状况会影响到今后社会的稳定,也会延缓我国城市化和现代化进程。 2农民工自身交往的特性 在我国,农民工在城里工作和生活,大多是利用所谓“传统”的三缘关系,即血缘、亲缘、地缘关系来进行产业活动和日常交往。社会学论文这种以初级群体为基础的亚社会生态环境的形成又进一步强化了农民工身上所具有的传统观念,减少了其与市民互动的广度,而社会经济地位的差异,又使他们与市民缺少生活中的情感性互动,使得他们只和原来的老乡、亲

15、戚、朋友交往才有安全感和适应感。从短期来看,这有利于消除他们在城市中的不安全感,有利于他们较快地融入城市。但是从长远来看,这也大大阻碍了他们对城市的认同与归属,降低了城市化的生活方式和思想观念对他们的影响,不利于其融入城市社会。 综上所述,解决农民工融入城市之难是一个十分复杂的社会问题,不仅需要政府领导者具有巨大的政治勇气和智慧,还需要从制度、经济到观念的创新;对待农民工,不仅需要物质层面的关怀,还需要心理层面的关怀;要充分认识到,保护农民工的合法权益,不仅是政府的责任,而且是社会的责任。如此,农民工才能很快融入到他们所生活和工作的城市之中,从而有力推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整个现代化事业的进程。

16、参考文献: 1赵阳,孙秀林暂迁流动与返乡创业的政策效应农业经济问题2001(9) 2白南生,宋洪远返乡,还是进城中国农村劳动力回流研究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2 3李强中国大陆城市农民工的职业流动社会学研究1999(3) 4 韩俊中国新时期农民收入地位与利益格局报告李培林中国新时期阶级阶层报告辽宁人民出版社1995 5黄建新农民工流动:机制、动力与方式的多视角分析社会科学家2008(2) 6韦小丽农民工流迁意愿影响因素研究分析甘肃农业2007(1) 7张杭,栾敬东农村发达地区外来劳动力移民倾向影响因素分析中国人口科学1999本文由无忧论文网会计发表中心独家提供资源,如有雷同,纯属盗版。欢迎各位

17、光临获取更多有用资料。无忧论文网:英语论文网:http:/www.51lunwen.org教育论文网:医学论文网第一论文网英国论文网http:/www.ukthesis.org留学作业网http:/www.ukassignment.org留学论文网留学生论文网留学论文公司http:/www.ukessay.org上海论文网:http:/www.shlunwen.org会计论文发表网http:/www.ukessay.org核心论文发表网:http:/www.51fabiao.org古玩网http:/www.china-中国元素网http:/www.china-蜂朝网蜂朝商务网蜂朝百科蜂朝教育导航收集一些比较经典的论文发表网站与教育资料网供大家多多交流哦。无忧论文网QQ:357500023 发表:15221741752 QQ:869156324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其他范文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