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舆情演变分析.doc

上传人:文库蛋蛋多 文档编号:3997845 上传时间:2023-03-30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18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网络舆情演变分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网络舆情演变分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网络舆情演变分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网络舆情演变分析.doc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网络舆情演变分析.doc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网络舆情演变分析.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网络舆情演变分析.doc(8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网络舆情演变分析摘要:网络舆情事件直接关系到公众的切身利益。在整个网络舆情事件发生发展过程中,因事件衍生的新闻报道、网民态度和观点等网络舆情在网络中快速形成、发展和衰减。而网络舆情的不确定性、复杂性和变动不居等特点,给公众认识和政府引导网络舆情带来了极大的困难。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运用生命周期理论,将网络舆情划分为形成期、发展期、高峰期、反复期和衰减期五个阶段,深入分析了每个阶段网络舆情形成的动因及形成路径,同时深入分析了参与网络舆情演变过程的几个要素以及各个要素在网络舆情各阶段中的行为及作用。关键字:网络舆情 ,演变过程,情感分析,舆情要素目录第一章 网络舆情演变要素2一、要素构成2二、各要

2、素的作用机制2三、要素分析2第二章 网络舆情的演变过程3一、形成期3二、发展期3三、高峰期4四、反复期4五、衰减期5第三章网络舆情演变的内部机制5一、社会背景5二、舆情对象6三、媒体6四、政府7五、舆情主体(网民)7第四章总结8参考文献:8第一章 网络舆情演变要素一、要素构成网络舆情的发生、发展及演变会受到网民、事件、政府等要素的影响。一定的社会问题积累、特定的事件、网民情绪的积累等是形成网络舆情的“导火线”,而且在网络舆情发生发展过程中,网络意见领袖以及传统的媒体也会对舆情产生影响。网民在表达自身想法时会受到群体极化、群体压力、集体无意识等的影响而改变自身的想法及言论。由于网络的无边界及快速

3、传播特点,使得舆情在网络上得以快速扩散,并且在“群体极化”的作用下,各群体舆情会产生差异甚至形成对峙的“核心小团体”。舆情和各要素之间是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二、各要素的作用机制网络事件的产生是多方作用的结果,有社会的因素,有煤体的责任,还受网民个人行为的影响,这些因素最终作用于网民身上。首先舆情发端于公共事件或话题对网络舆情主体产生的直接刺激,在整个舆情或舆论发展变化过程中,政府、煤体和网络舆情主体相互作用影响进而推动公共事件或话题的演进变化。再者是众多的个人意见经过复杂的交流、激烈的辩论和深入的讨论形成持某种倾向性的多数一方的意见,或是在多种观点碰撞下,网络舆情事件变得越来越尖锐、敏感,从

4、而爆发网络舆情危机。三、要素分析网络舆情的产生是各要素间相互作用的结果,分析网络舆情的演变过程,首先要对参与该过程的各要素进行分析。该要素包括事件要素、网民要素、媒介要素和政府要素。其中事件是网络舆情的诱因,网民是产生舆情的主体,媒介是网络舆情的载体,政府是网络舆情的参与者之一。第二章 网络舆情的演变过程一、形成期网民是网络舆情的主要来源。网络舆情事件发生后,网民能够根据相关信息对事件进行识别、评价、推理和判断,或受到各种动机的驱使,通过网络表达各种观点和诉求,形成网络舆情。网民话语数量不断增加,话语能力不断增强。有一些网民是基于对诸多社会问题、社会现象的恶劣印象以及对相关部门无能无效、官员腐

5、败堕落等的长期感知而形成的一种厌弃社会生态和不满权威力量的悲观、愤怒、厌恶等情绪。网民的各种境遇由于现实社会中的各种因素影响,如组织的、道德的和法律的规范而不具有发泄的机会和渠道,于是一些网民就将网络舆情事件的网络跟帖和评论作为发泄个人情绪的一种方式。这些具有言说能力、各种诉求和动机的网民,是形成网络舆情的主体基础。二、发展期草根阶层、网络搬运工、网络意见领袖和网络推手这些网民群体,在偶然的事实、创造性的想象、情不自禁的信以为真这三种因素的共同作用产生的一种虚假现实里,会做出激烈的本能的反应。在网络环境中,网民可以摆脱对传统媒体的依赖而主动的从新媒体中获得信息,实现从信息接收者到信息传播者角色

6、的转换。一方面,网络舆情事件发生后,网民通过网络渠道发布自己得到的片面性的信息以博取关注。另一方面,由于网民群体具有强烈的社会人文关怀精神和英雄情结,通常会给予弱势群体更多的同情和关注。三、高峰期传播媒介的报道程度和网民的参与度都呈现出几何数量的增长态势,网络空间形成巨大的舆论风暴,网络舆情达到高潮。网络媒体、传统媒体、网民、事件以及各种社会力量的联合互动,从而导致现实社会和网络都对事件的关注达到了一个空间的高度网民对事件的持续关注促使传统媒体对事件进行深度报道,传统媒体的深度报道又给网民提供了更多新的信息和话题,他们之间的互动导致网络舆情螺旋上升。网络媒体传播的无地域限制特性与传统媒体的深度

7、报道有效结合,各种渠道获得的信息在现实空间和网络空间迅速的聚合,使得网民对事件的关注达到一个顶点。网民群体、网络媒体、传统媒体、各种社会公众力量等多方面的参与,使得事件信息达到了相当程度的完整与严密,网络舆情呈现出稳定的均衡态势。四、反复期网络舆情的转向和波动通常是由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首先事件本身信息是在不断变化的。在舆情形成和发展初期,关于事件的直接信息不多,网民对事件发展的原因、过程以及造成的影响知之甚少。随着网民对事件的关注度不断增加,政府、媒体甚至网民等各个主体都会自发或被动地呈现更多关于事件的信息。网络舆情事件引发网络舆情后,政府为了响应民众的呼声、履行自身职责、树立良好的形象

8、等会积极的介入事件当中。在事件处理的过程中,如若政府的回复前后不一致、态度前后不同、解释牵强附会等等都会造成舆情的波动。最后,媒体议程设置的变化。议程设置理论告诉我们,媒体不能决定人们怎么想,但是在告诉人们想些什么时,却是非常成功的。媒体为了扩大自身的影响力或者是为了迎合政府,会利用自身的资源刻意的放大事件的某一方面或回避事件的某方面。上述几种原因的综合影响,使得网络舆情上涨或下落的波动趋势和形态。五、衰减期网民已掌握事件发生的原因、过程、参与者及处置应对等信息,事件已无法导致新的舆情的产生。记者及网络意见领袖等考虑的事件的影响力已经弱化而不再发布信息诱导舆情,或考虑到事件各方面信息已比较透明

9、而不再发布有关消息。舆情的产生是针对某一特定对象的,如果这一对象消失了,那么关于该对象的舆情也散失了存在的必要性。或网民要求政府或相关部门公布事件的真相、对事件的相关责任人进行惩处、要求对事件受害者进行妥善安排,一旦这些诉求达到了目的,则这些舆情就没有存在的必要了。随着事件的发展及相关部门对事件的妥善处理,大部分网民的兴趣点及兴奋点出现了变化而不再关注事件。第三章 网络舆情演变的内部机制一、 社会背景作为21世纪最伟大的发明之一,互联网络的横空出世以及日以千里的发展速度极大地改变了现代人类信息交流和获取方式。可以毫不夸张地说,今天的社会革命首先是一场媒介技术革命,而网络正是这场媒介技术革命的主

10、导者。此外,和其他媒介从出现到普及动辄花费数十年时间相比,互联网展现了有史以来最快速的沟通媒介穿透率:在美国,收音机广播花了 30年才涵盖6000万人;电视在15年内迖到了这种传散水准;全球信息网发展之后,互联网只花了 3年就达到了。1在互联网高速发展驱动下,“世界正被抹平”,信息发布与获取的成本大大降低,信息交换与流动的频率大大加快,新的全球化信息处理环境和传播格局得以形成。二、舆情对象网络舆情的事件要素包括网络舆情事件本身以及事件当事人。事件本身是网络舆情产生的诱因,一旦网络舆情事件发生,必将引起社会广泛的关注,关于该事件的信息也会在网上迅速传播,由于网络信息传播的无阻碍性将会引起更大范围

11、的参与和评论。网民带着自身对事件的理解以及疑问继续深度挖掘,发表主观意见并加以渲染,当事人可能会对网民的关切进行相关的回应等,形成由现实社会空间的网络舆情事件扩散到网络空间的网络舆情。三、媒体传播媒介对信息的传播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除了传统媒体的跟踪报道和深度访谈之外,互联网更是在瞬息万变的数字化时代成为信息传播和舆情汇集的主流媒体。他们共同为信息的无序流动构建多种平台和渠道,影响着话题发展的方向和变化。(1)传统媒体传统媒体是指报纸、广播、电视等以传统的传播方式定期向公众发布新闻或提供信息资讯的平面媒体。传统大众传媒在一段时间内对某一事件的介绍会引起公众的普遍关注,使之成为社会舆论的中心议

12、题。(2)新媒体新媒体是指依靠信息技术力量,不受时空限制进行互动传播和个性化服务的各种媒体形式,如数字报纸、手机短信、移动电视和互联网等多种媒体形式。新闻网站是事件信息发布的主要渠道。网络是网民展现个性、表达评论的多元化舞台,网民在这个舞台上记录自己的经历和表达情感,同时对事件的焦点信息进行转载和评论。(3)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的互动待添加的隐藏文字内容2事件发生后,网络舆情的形成不仅仅是在网络空间发生作用引起关注和讨论,在更多的情况下也有传统媒体的加入进行“二次报道”,在现实空间引发热烈的讨论。传统媒体与新媒体之间的互动和补充,深度追踪报道与网络专栏评论相结合,将使事件引发更大范围的关注和热议,

13、形成网络民意表达的新模式。四、政府网络舆情事件发生后,政府全过程参与事件的处理,政府需要对事件的相关信息进行披露,对网民的疑问做出回答。政府处理事件的态度会直接影响到网络舆情的热度,政府对网络舆情的合理引导能够有效避免衍生突发事件的发生。网络舆情的力量能够影响政府对事件的处理。政府与网民的良性互动能够促使事件得到合理的解决。在当下社会转型期,利益群体分化,利益博弈规则却不够透明,在这种情况下,互联网成为民众利益表达唯一比较顺畅的通道。网络舆情信息是政府了解民意、体察民情的一个很好的信息来源。五、舆情主体(网民)网民作为网络舆情的主体,是网络舆情的主要生成力量和影响对象。具有代表性的网民主要分为

14、:草根阶层、网络搬运工、网络意见领袖。(1)草根阶层由于互联网的发展与普及,数量庞大的草根阶层成了网民群体中的主体力量。草根阶层的强烈利益诉求以及愿望的表达在现实生活中得不到满足,进而转向网络,网络成了他们诉求的渠道。(2)网络搬运工面对拥有海量信息的互联网,作为接收端的网民获取信息的渠道往往是间接的,很多情况下无法直接从发布信息的首发媒体上获取某则新闻、资料或评论,而是通过其他网民的转载或推荐获得的,这种从事网络信息转帖和扩散的网民就是网络搬运工。(3)网络意见领袖意见领袖是指经常活跃在传播网络中,为他人提供信息、建议和发表自身见解并对他人施加个人影响的人物。而在信息过剩的时代,网民因自身掌

15、握的信息有限同样具有强烈的信息渴求愿望,网络意见领袖以其享有的优势信息资源、专业知识、权威和名望使网民盲目地跟随甚至推崇。草根阶层、网络搬运工、意见领袖是形成网络舆情的主体力量,他们利用网络平台表达意愿、宣泄情绪,各种信息经过他们的整合与分化、筛选和淘汰后成为热点,进行更广泛和深入的传播。第四章总结网络舆情现象纷繁复杂,本文从网络舆情事件、网络舆情及网络舆情的概念及相关研究出发,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运用生命周期理论,将网络舆情划分为形成期、发展期、高峰期、反复期、衰减期五个阶段,并分析了参与网络舆情演变的事件要素、网民要素、媒介要素及政府要素。在此基础上,分析了网络舆情各个阶段网络舆情产生动因

16、和形成路径,为相关部门干预网络舆情提供理论依据。首次对网络舆情主题的演变趋势及特点、网民情感演变趋势及特点以及网络舆情主题演变及情感演变之间的关系作了分析。研究发现,网民往往倾向于借助事件来表达自身在现实社会中遇到的未能得到解决的问题,发泄自身对社会问题及体制制度的不满,而网络意见领袖倾向于思考事故发生的深层原因,找出相关问题并提出相应策略,同时,在网络舆情发生发展的过程中,负面的舆情主题更容易扩散和蔓延,进而演化为其他主题。参考文献:1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EB/OL.2刘毅. 网络舆情研究概论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 2007:292-326.3姜胜洪.网络舆情热点的形成与发展、现状及舆论引导J.理论月刊,2008(4):34-36.4毕宏音.网络舆情形成与变动中的群体影响分析J.天津大学学报(社科版),2007(3):272-274.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其他范文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