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心理学》精品教案ppt课件第十四章群体与个体.ppt

上传人:小飞机 文档编号:4009409 上传时间:2023-03-31 格式:PPT 页数:97 大小:3.27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社会心理学》精品教案ppt课件第十四章群体与个体.ppt_第1页
第1页 / 共97页
《社会心理学》精品教案ppt课件第十四章群体与个体.ppt_第2页
第2页 / 共97页
《社会心理学》精品教案ppt课件第十四章群体与个体.ppt_第3页
第3页 / 共97页
《社会心理学》精品教案ppt课件第十四章群体与个体.ppt_第4页
第4页 / 共97页
《社会心理学》精品教案ppt课件第十四章群体与个体.ppt_第5页
第5页 / 共9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社会心理学》精品教案ppt课件第十四章群体与个体.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社会心理学》精品教案ppt课件第十四章群体与个体.ppt(97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第十四章 群体与个体,“毫无疑问,一小群有思想、有责任感的公民能够改变整个世界。”人类学家玛格丽特.米勒,1,2,Outline,群体的概念群体的合作与竞争群体中的社会比较群体对个体的影响文化对个体的影响,3,群体的概念,4,群体的界定,Shaw群体由两个或更多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的个体所组成。所有的群体都有一个共同的特征,即群体成员间有着彼此的互动,而且群体的存在是有原因的。,Beck它的所有成员彼此之间必须有一种可观察到的和有意义的联系方式。个体间的互动式人们成为一个群体,为一个共同的目标而努力奋斗的一批人组成了一个群体,5,群体的定义,群体是一群拥有同一目标和规范的个体,是相互影响、共同活

2、动、具有内聚力的一个集合体。,6,群体的特征,共同的群体目标和利益,群体意识,群体分工,归属感的需要,7,共同的群体目标和利益,任何群体都有一定的目标,这个目标是群体所有成员进行活动的方向、目的及标准。没有目标,群体不仅失去动力,还会失去存在和发展的价值。也正是由于成员目标的一致,才使群体成员产生共同兴趣和愿望,从而联合在一起。,8,群体意识,群体中每个成员都意识到自己是群体的一员,意识到其他成员的存在,并与他们相互影响,建立起相互依存的关系与情感,群体成员之间进行必要的交流与沟通,9,群体分工,群体内部要有群体分工,有一定得组织结构,群体中的每一个成员都在群体内占有一定得地位,扮演一定的角色

3、,执行一定得任务,有一定得权利和义务。,10,归属感需要,这是个体自觉地归属于所参加群体的一种情感,在心理上有依存关系和共同感.,11,群体的作用方式,群体角色它指个人在特定的社会环境中相应的社会身份和社会地位,并按照一定的社会期望,运用一定权力来履行相应社会职责的行为。,12,群体的作用方式,群体地位群体中的位置和等级群体规范规范是由群体成员们建立的行为准则。群体凝聚力凝聚力是成员被群体吸引并愿意留在群体内的程度。,13,群体的类型,正式群体与非正式群体大型群体与小型群体成员群体与参照群体彼得罗夫斯基的分类,14,正式群体与非正式群体:,正式群体:由组织结构确定的、职务分配明确的群体。,非正

4、式群体:既没有正式结构,也不是由组织确定的联盟,是自然形成的组合。,15,非正式群体的特点:自发性:友谊、帮助、满足社交需求 不稳定性 中心人物作用大 心理认同感、归属感和内聚力较强 信息沟通快 成员的重叠性(一个人可以是几个非正 式群体的成员),16,非正式群体的作用:归属行为:使所有人都有归属感 加强沟通 进行个人或团体决策;有困难总是寻求非正式群体的帮助 获得心理上和社会价值的满足 促进学习和个人的发展 舆论作用(用于扩散)消极作用:对正式群体的抵触、降低工作效率、传播谣言等,17,非正式群体的分类,18,表61 正式群体和非正式群体的区别,19,大型群体与小型群体,小型群体:凡是群体成

5、员个人之间能面对面地接触和联系的群体,属于小型群体。大型群体:凡是群体成员个人之间只能以间接方式(比如通过群体的共同目标,通过各层组织机构等)进行接触和联系的群体,属于大型群体。一般认为57人的群体效率可能最高。,20,群体的类型,参照群体:指个体自觉接受器规范和准则,并以此来指导自己行为的群体,是人们心仪的群体,它的价值和规范体系常常是个人的目标或标准。成员群体,21,彼得罗夫斯基的分类,松散群体指成员间的关系并不以共同活动的目的、内容、意义和价值为中介的共同体。,联合群体指通过共同活动,而逐渐凝聚成为有组织的集合体,建立起成员之间带有各种情绪色彩的人际关系的群体,22,(1)先进集体型(2

6、)一般集体型(3)中间型(4)一般反社会团伙型(5)黑社会团伙型,若将群体分类按三个维度划分,如下图,3.按群体的社会性质分:,23,群体规范案例,某大学青年教师宿舍的一层,门对门十间房,住了6个系的18名青年教师。这是一个由年龄、地位和收入大致相同者组成的松散生活群体。用电规则 上赫然规定:严禁使用电炉,违者重罚。然而除一间例外都有电炉,而且公开推广了一种偷电方法:在各自门外的电度表进出线间跨接了一马蹄形导线。月末校动力科派人抄录电表时暂时拆去。半年中曾有两间房因忘了拆去被抓住,各罚款30元,大家表示同情。此外相安无事。每到吃饭时小炒大煮,充满欢笑。他们这种行为显然是与正式规范、特别是师德相

7、背离的,但他们的规范是:,24,群体规范案例,(1)与贪污、受贿、以权谋私,大发横财相比,白用一点电微不足道,工资这么低还完成教学任务就够高尚的了。(2)这年头人际关系第一,谁也犯不着反对别人,更不能去告状。(3)不与大家一致,要受孤立。人们对唯一不用电炉者说:“夫子,你真是洁身自好啊!”被问者立感压力,连忙辩解:“不不,我是懒,不爱做饭。”证明他的确没有揭发,算是对群体没有危险的人。,25,讨论,群体规范与规章制度有何不同?群体规范对人的约束力量的心理机制是什么?,26,群体规范,群体规范群体所确立的表明在特定环境中群体成员的行为准则和标准广义的群体规范包括社会制度、法律、纪律、道德、风俗和

8、信仰等,都是一个社会里多数成员共有的行为模式。不遵循规范就要受到谴责或惩罚。,27,群体规范的分类,正式规范和非正式规范描述性规范和指令性规范所属规范和参照规范专制型群体规范和民主型群体规范一般的社会规范和反社会规范,28,群体规范的作用,群体规范可以保持群体的一致性群体规范为成员提供认知、行为准则与判断、评价标准群体规范对其成员有惰性作用,就你逞能,大家都是隔天生蛋,你为什么天天生蛋?,29,他特殊!,他特殊!,30,群体规范的持久性-“暗室光点”,实验在一个暗室内进行,先让每一个被试者单独坐在里面,在他面前的一段距离内出现一个光点,几分钟后就消失了。然后,让被试者判断刚才的光点移动了没有,

9、向哪个方向移动,移动了多远,但实际上光点根本没有移动。由于人在暗室里的视错觉现象,所以都感到光点似乎移动了。这样的实验反复进行了多次,结果被试者都很快建立了自己的反应模式,即建立了个人的反应标准。有的认为光点向上移动,有的认为向下移动,还有的认为向左或向右移动等等。,31,谢里夫根据这些各不相同的反应标准,然后又多次让所有被试者同时在暗室里观看光点,其结果所有被试者的反应标准逐次趋于致,最后形成了共同的反应标准,这就是群体规范的形成。,32,这一实验说明,群体的规范取代了个人的反应标准或模式,而这种规范的形成显然是受了模仿、暗示等心理机能的影响。后来,谢里夫又把这些人分开单独实验,结果所有被试

10、者都没有回到自己原来的反应模式上,仍然一致地保持着群体的反应标准。这说明已经形成的群体规范具有一种无形的压力,约束着人们的行为表现,甚至这种约束力并没有被人们所意识到。因而,群体的规范旦形成,就会成为群体成员的行为难则,自觉的或被迫的来遵守它。,33,人们在共同的生活中,对于外界事物的经验,具有一种将经验格式化、规范化的自然倾向,这种规范化的经验被称为定型,它有助于人们在重新遇到此类事物时做出尽快的反应。群体规范就其形成过程来说,显然属于定型。,34,群体的合作与竞争,尉缭子:“夫将之所以战者,民也。民之所以战者,气也,气实则斗,气夺则走。”,35,内聚力,群体的内聚力/凝聚力乃是群体成员凝聚

11、为一体,合力于群体或组织目标活动的心理结合力群体对其成员的吸引力 成员对群体的向心力 群体成员的相互吸引,36,内聚力,认同感归属感力量感,37,内聚力的作用,增加群体的稳定性提高群体成员的自尊感、自信心与安全感影响群体的工作效率,38,内聚力与生产效率,心理学家沙赫特(schachter)研究证明,仅仅靠群体的内聚力,不一定提高生产效率,只有加上积极的诱导,才能有助于生产效率的提高。如下图:,高内聚力积极引导,低内聚力积极引导,低内聚力消极引导,对照组,高内聚力消极引导,时间,生产率,39,影响群体内聚力的因素,群体成员的地位和相似性进入群体所付出的努力和激励机制外界的威胁和激烈竞争群体规模

12、,40,群体的合作,41,群体的合作,合作指至少两个人在学习、工作、休闲或社会关系中通过共同活动,相互帮助和配合,以追求共同的目标、享受合作的成果,或增进友谊的行为。相互帮助相互鼓励相互支持,42,有效合作的条件,一致的目标 统一的认识和规范 相互信赖的合作气氛 具有合作赖以生存和发展的一定物质基础,谢里夫实验,43,影响合作的因素,回报个人的合作定位沟通,44,群体间的合作,中断效应在多动机并存情况下,群体比个体更倾向于选择竞争不信任对自私行为的社会支持弱化的可鉴别性,45,群体的竞争,竞争:是个体与群体间力图胜过或压倒对方的心理需要和行为活动唤起动机,超常发挥应激状态,全身动员知己知彼,扬

13、长避短急功近利,鼠目寸光,46,合作与竞争的关系,合作与竞争各有特点人们倾向于竞争,47,主持人:多伊奇等人时 间:1960年形 式:利用卡车运输游戏装置规 则:按照所给的路线形式,要求每一 辆卡车从起点出发尽快到达终点备 注:速度越快赚的钱越多,要求他们尽 可能地多赚钱。,实验简介,实验介绍 主讲人:罗玉荣,48,多伊奇的卡车竞赛实验,实验过程(1)将被试两两分组(共20组),每组双方 分别充当甲、乙卡车运输公司的经理。,49,甲起点,乙起点,乙终点,甲终点,乙备用线,甲备用线,窄道,甲备用线,乙备用线,窄道,电门,电门,明确告诉你们,即使交替使用单行线,需要一点等待时间,但也要比走备用线经

14、济、有效。,50,尽管所有的被试都明白交替使用单行道的优势,可以为自己赢得更高的分数,但是,一起参加实验的两位被试都不愿意采取合作。从整个实验结果来看,虽然也有偶然合作的情况,但大多数被试者都选择了竞争的行为。,实验结论意义,结论意义 主讲人:李小燕,51,人们在相互关系中,人们倾向于竞争,总想显示自己优于他人而采取竞争的态度。人们在相互关系中,采取竞争行为还是合作行为,决定于许多因素。其中主要有刺激、对方的力量、交流信息、个性特征、年龄与性别等。在当今竞争的社会,在培养学生竞争能力同时,更要重视培养学生合作精神,来增强集体精神和集体道德。,结论意义 主讲人:李小燕,52,第三节 群体中的社会

15、比较,53,社会比较的定义,社会比较就是把自己的处境和地位(包括能力、观点、身体健康状况等)与他人进行比较的过程。这一过程包括认知、情感、和行为等不同的成分。,54,社会比较的类型,平行比较个体的社会比较是和与自己相似的他人进行的,即平行比较相似性假说(similarity hypothesis)相关属性假说(related attribute hypothesis)代表比较模型(proxy comparison model),55,相似性假说(similarity hypothesis),认为个体想了解自己的观点和能力,现实生活中往往没有直接、客观的手段,这时个体就会倾向于与他人,而且与自己

16、能力和观点相似的他人进行比较,因为相似的他人可以提供更多真实、有效的信息,这就是“相似性假说”。,56,相关属性假说(related attribute hypothesis),该假说认为个体不是与行为表现相似的他人进行比较,而是与行为表现相关的特定属性(性别、努力程度、经验等)相似的他人进行比较。,57,代表比较模型(proxy comparison model),该模型认为个体想利用社会比较信息,形成对自己要执行某项新任务的未来行为表现的预期;该行为对个体来说是未曾经历过的,一旦失败代价很大,因此个体希望对自己未来的行为表现做出一个正确的预期。这时一个人正好在这种条件下完成了此项任务,因而

17、这个人可以作为代表(proxy),使个体对自己的未来行为表现做出预期。,58,上行比较(upward social comparison),认为个体喜欢和比自己等级高的他人进行比较,为了与他人寻找差距,达到自我的进步的目的为个体的预期会对上行比较的效果产生决定性的作用:如果预期自己将来会和上行比较目标不同,就会有一种对比效果,个体就会萌生一种自卑感,产生更为消极的自我评价;如果个体预期自己将来会与上行比较目标状态相同,就会有一种同化效果,提升其自我价值感。所以该理论又称为“上行同化理论”,59,下行比较(downward social comparison),当个体的自尊受到威胁时,会倾向于和

18、比自己差的人进行社会比较该理论认为当个体遭遇失败、丧失等任何消极生活事件时,个体的自尊、心理健康水平就会下降,这时个体倾向于和比自己处境差的人比较,以此来维持其自尊和主观幸福感,60,建构性社会比较(constructive social comparison),该理论认为在社会比较过程中,个体可能仅仅是根据自己的想象,在头脑中主动建构他人可能是如何想、如何做的,并与自己头脑中建构的信息进行比较;通过建构性比较而获得的自我产生式的比较信息可能会先于通过现实比较而产生的。,61,社会比较的动机和策略研究,社会比较动机的研究 自我评价自我完善 自我满足,62,自我评价,经典的社会比较理论认为,个体

19、进行社会比较的目的是为了获得关于自己能力和观点的准确的自我评价,了解自己的观点是否正确以及自己的能力水平,而且只有与相似的他人进行比较才能获得准确、稳定的自我评价。,63,自我完善,当个体与比自己优秀的人比较时,不仅对自己有鼓舞作用,而且可以获得如何提升自己的有效信息,64,自我满足,下行比较理论认为个体倾向于与比自己差的人进行比较,来维护自尊和主观幸福感,达到自我满足的目的。人们进行下行的时间比较不是为了得到一个精确的自我评价,而是为了使自己现在的自我感觉好一些。Lockwood发现下行比较对自我产生的影响并不是单一的:如果个体感觉自己不会像下行比较目标一样不幸时,下行比较会提高其自我评价;

20、如果个体感觉自己也会像下行比较目标一样不幸时,这时下行比较会威胁其自我概念,同时也会提高个体保护自己免受同样命运的动机和自我管理策略。,65,社会比较策略的研究,回避比较 选择新的比较维度 降低社会比较的水平和数量 降低比较维度的重要性 天才效应,66,回避比较,发现当两个人在一个重要的维度上进行比较时,一个人如果相对位置比较低,就会采用回避比较的策略来应对消极的情绪体验,67,选择新的比较维度,当个体在某个领域的自我概念受到威胁时,会通过关注自己其它领域的才能或长处来应对威胁这一策略又被称为“补偿策略”,所谓补偿就是通过关注自我积极的方面,来抵消或平衡自我消极的方面使自尊所受到的威胁,68,

21、降低社会比较的水平和数量,当在一个对自我概念很重要的维度上表现得不令人满意时,个体会在这个维度上降低其社会比较的水平,69,降低比较维度的重要性,当社会比较信息对个体的积极自我评价造成威胁时,个体会采取一系列的措施来维护积极的自我评价,70,天才效应,夸大优秀他人的能力,即提升比较目标,这种现象被称之为“天才效应”。这种策略一般是在他人明显地优越于自己,而且不容易否认社会比较信息的有效性的情况下个体所采用的维护自我概念的机制,71,第四节 群体对个体的影响,72,社会助长与社会堕化,社会助长作用指,当他人在场或与他人一起活动时,个体行为效率有提高的倾向。这种由于他人在场或与他人一起活动,而造成

22、行为效率下降的现象被称为社会干扰个人的活动由于由他人参加导致的效率变化称为结伴效应个人的活动由于他人在场旁观导致的效率变化称为观众效应,73,74,最早发现社会助长作用并对此作出研究的是心理学家特里普里特(M.Triplett)。,他让被试在三种情境下骑车25英里路程。第一种情境是单独骑行计时;第二种是骑行时让一个人跑步伴同;第三种情境是与其他骑车人竞赛。结果显示,在单独计时的情况下,平均速度为每小时24英里;有人跑步随同时,时速达到31英里;而竞争情境下则无明显改善,平均时速为32.5英里。在其它的一些实验中,也发现了同样的社会助长作用。,75,社会助长作用的机制,会心理学家扎琼克1965年

23、通过研究提出社会助长作用的原因,在于群体的背景增加了人们的内驱力。弗里德曼等人1981年则进一步指出,群体背景之所以能够引起行为内驱力的增加,是因为它唤起了人们的竞争和被评价意识。弗里德曼认为,人在社会化的过程中,已经学会了将社会情境作为竞争情境来看待。在有他人出现的社会情境中,人们会有意无意地感到由社会比较引发的竞争压力,从而使人们行为的内在动力增加。,76,评价顾虑说对他人在场而体验到的评价顾虑分心-冲突理论个体需要同时努力去注意他人和自己的工作,由此产生的冲突会引起社会助长现象,77,社会惰化,假设你与一群朋友一起帮朋友搬家,你们决定合力移动屋子中一件最重的家具,当所有人都将手放在这件家

24、具上时,你觉得每个人出的力气是一样的吗?,78,社会惰化,是指许多人在一起工作,会降低个人活动积极性的现象。即群体一起完成一件事情时,个人所付出的努力比单独完成时偏少的现象,(一个和尚挑水吃,两个和尚抬水吃,三个和尚没水吃),79,社会惰化,心理学家达谢尔就发现,随着共同完成一件事情的人数增加,每个人所作的努力程度也会逐步下降。达谢尔曾经用实验的方法测量拔河比赛中每个人的用力水平。结果发现,如果一个人单独参加实验,那么平均拉力可达63公斤;如果是群体一起参与,则参加人数越多,每个人所贡献的平均拉力越小。在达谢尔的实验中,两人一起拔河时,每人平均拉力下降到了59公斤;3人时继续下降为53.3公斤

25、;8人时人均仅剩31公斤。,80,社会惰化的解释-集体努力模型,当个体与他人成为群体一起工作时,假如知觉到个人与产出之间的关系比较弱,就可能出现社会惰化。,81,减少社会惰化的途径,让每个人的努力和成果都得到容易的区分提高群体成员对任务完成的责任心提到任务的重要性和价值让个体看到他的贡献是唯一的,82,集群行为与去个性化,集群行为是一种在人们激烈互动中自发的无指导、无明确目的、不受正常社会规范约束的众多人的短暂性狂热行为。自发性狂热性非常规性短暂性,http:/,83,集群行为的过程,首先是高度的刺激与暗示情绪感染情绪激发,http:/,84,集群行为的理论,反常行为理论紧急规范理论它认为群体

26、成员出现反常行为是因为群体的其他成员都是这么做的,该成员这种向集群行为的转变过程就被解释为在群体中发展一个新的行为规则。在某一具有不确定性的环境中,始动者(领导者)以自己的行为为群体成员确立了行为的方向,于是群体成员跟着模仿,并按照这种行为方向判断形势形成新的行为规范,以这种新的行为规范来衡量自己的行为,从而认为自己这些在其它场合不可接受的行为是正确的。,85,去个性化,他们要求各组男大学生在两种条件下议论自己父母的缺点。一种条件是,被试身戴名签,互称名字,在明亮的教室里进行,这是可辨组;另一种条件下,被试身着长袍,头戴面罩,只露出眼睛和鼻孔,相互都不知姓名,在灯光昏暗的房间里进行,这是去个性

27、组。结果表明,去个性组肆无忌惮地数落、辱骂自己的父母,充分表现对自己父母的厌恶与不满。在各组议论完了之后,以问卷调查的方式了解被试对再次参加议论的喜欢程度,结果,去个性化小组比其它小组对群体成员更加富有吸引力,也就是说,大学生们更喜欢在去个性化的小组里再次议论自己父母的不是。,86,去个性化,是指群体中的人们感到自己被淹没在群体中,丧失了对自己的控制,失去了通常的所谓个性感,并进而丧失了他们的个性身份。匿名性丧失了责任感群体的淹没性,87,年,津巴多(P.Zinbardo)对去个性化做了进一步的实验研究。他将女大学生四人组成一组,告诉她们,为了研究移情作用,要求她们对隔壁房间的两个女生实行电击

28、。与费斯廷格等人的设计类似,一组是去个性化组(穿上特大号白色实验服,戴上头盔,不称姓名),一组是可辨认组(直呼姓名,戴姓名标签)。在实施电击之前,让被试听将被电击的两个女生的谈话录音。其中的一具听起来是举止文雅,心地善良,讨人喜欢的(她说自己的工作是教育智力迟钝的儿童,现时还在支持自己的未婚夫攻读医科学校);另一个听起来是自我中心、令人讨厌的(她说她特别讨厌犹太学生)。,88,结果,去个性化小组实施电击的时间平均为毫秒,可辨认组成员平均使用电击时间是毫秒,前者是后者的二倍。,89,群体决策对个体的影响,群体决策指群体对未来实践方向、目标、原则和方法所作的决定并加以实施的活动,即群体的讨论、选择

29、与决议。,90,群体决策对个体的影响,群体极化,指群体成员中原已存在的倾向性得到加强,使一种观点或态度从原来的群体平均水平,加强到具有支配性地位的现象。,91,一位青年人身患严重心脏病,不做手术则去日无多,做手术又有立即丧命的可能。如果手术成功的可能性有1:10,2:10,3:10,4:10,5:10,6:10,7:10,8:10,9:10,10:10十种情况,那么我们选择哪一种情况呢?我们愿意在冒多大风险的情况下考虑手术呢?,92,群体极化,产生群体极化的原因信息影响途径社会比较途径,93,群体思维,群体思维指高内聚力的群体以为他们的决策一定没有错误,为了维持群体表面的一致,所有成员都必须坚定不移地支持群体的决定,与此不一致的信息则被忽视,即群体决策时的倾向性思维方式。,94,信息加工偏差,群体决策时,都会出现信息加工的偏差,也就是说他们总是在为他们想要的决策获取更多的信息,并对这些信息进行加工。分享共同信息,95,提高群体决策的方法,魔鬼鼓吹手法可信异议法,96,个人决策与群体决策差异比较1,97,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在线阅读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