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大跃进留下的硬伤 我们大学生承受.doc

上传人:仙人指路1688 文档编号:4009979 上传时间:2023-04-01 格式:DOC 页数:2 大小:15.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校大跃进留下的硬伤 我们大学生承受.doc_第1页
第1页 / 共2页
高校大跃进留下的硬伤 我们大学生承受.doc_第2页
第2页 / 共2页
亲,该文档总共2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高校大跃进留下的硬伤 我们大学生承受.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校大跃进留下的硬伤 我们大学生承受.doc(2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高校大跃进留下的硬伤 我们大学生承受2006-06-02 09:46:32来源: 博客网网友评论 7条 教育部:大学生就业难与扩招无必然联系扩招、合并,始自上世纪90年代的这些宏大举措,使高校历史性地实现了“跨越式发展”。偏居内陆地级市的九江学院,短短3年内,从l万多名学生的“小专科”,发展到3.7万在校生的本科院校,就是大陆高校“扩张热”的缩影。如此迅猛的扩张速度,使得高校在校生总规模,原计划于2005年达到1600万人、毛入学率达到15%的目标,已于2002年成为现实。然而,警示之声不断响起,中国高校“大跃进”及由此带来的“硬伤”也清晰地呈现出来。教育被“产业化”虽然教育部正式出面澄清,国

2、家从未有过“教育产业化”的提法。但事实上,相当部分地区的教育已经产业化了。高校在学费不断上涨的同时,更以“增强新的经济增长点”为理由,开始了实际上的乱收费。收费已变成教育产业化的核心,直接将高等教育导入商业化的歧途。招生规模的扩大并不必然地带来高质量师资的增长,据统计,国家规定合格评估的师生比例是117,而一些学校却高达142,远远超过世界平均的116。与此同时,由于扩张速度远远超过社会、经济发展需要,毕业即失业已成为相当一部分大学生不得不面对的现实。中国人民大学劳动人事学院就业研究所副所长姚裕群教授在接受媒体采访时坦承,目前这种就业困境,大学扩招肯定是重要原因,其直接结果使目前劳动力市场的供

3、求关系大大改变。评估体系被“异化”某高校为保持其90%以上的“高就业率”,不惜以扣押毕业证相要挟,迫使学生与校方签订虚假的就业协议。这样的“铁腕”举措并非其一家所独创。促使高校出此“奇招”的是就业率背后的计划招生数,以及评估系数。据教育部门相关政策规定,毕业生就业率是高校教学评估方案中的重要指标。与就业率相关的一系列评估指标还有校园规模、生源数量、教学设施、师资力量,甚至细化到教授和副教授、博士和硕士的百分比,以及发表论文数、科研经费额等。这些数据和表格大体评价出一所高校的“实力”,决定着其未来的发展前景。现在的问题是这些“硬指标”被过于夸大了,相反,关乎大学灵魂的“软指标”却被忽略了,造成大

4、学精神和大学理念的缺失。大学的生源和规模越来越大,硬件设施越来越好,但学校教育质量、学生整体素质显出下滑的趋势。这完全有悖大学传播知识和理想的天职,也脱离了现代社会的人才需求。大学精神被“边缘化”大学之大不在校园之大,而在于精神之大科学精神、人文精神、民族精神以及人类精神。有统计数据表明,中国高校的扩张速度在世界上是绝无仅有的。但在“创收才是硬道理”的导向下,许多高校校长主要精力集中在盈利上,一味追求经济效益,甚至不惜牺牲师生利益为代价,将学校绑上功利化的战车,大学精神的培养更无从谈起。作为大学的最大主体学生和教师,在学校发展中的表达诉求被漠视甚至排斥。在产业化进程中,学生越来越被视为“创收之源”,而教师则被管理原则还原为“打工仔”。急功近利,缺少人文关怀,使大学丧失了其作为“精神家园”和“理想灯塔”的崇高定位。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其他范文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