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培育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途径研究[权威精品].doc

上传人:文库蛋蛋多 文档编号:4010117 上传时间:2023-04-01 格式:DOC 页数:9 大小:2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职院校培育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途径研究[权威精品].doc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高职院校培育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途径研究[权威精品].doc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高职院校培育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途径研究[权威精品].doc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高职院校培育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途径研究[权威精品].doc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高职院校培育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途径研究[权威精品].doc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高职院校培育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途径研究[权威精品].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职院校培育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途径研究[权威精品].doc(9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高职院校培育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途径研究-权威精品 本文档格式为WORD,感谢你的阅读。 最新最全的 学术论文 期刊文献 年终总结 年终报告 工作总结 个人总结 述职报告 实习报告 单位总结 【摘要】高职院校作为我国高校的生力军,面临着培育大学生社会义核心价值观的重大问题。本文从高职院校在培育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存在的问题入手,论述了以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式培育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必要性,进而提出培育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途径,对高职院校培育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一定的理论指导和实践意义。 【关键词】隐性思想政治教育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途径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

2、兴国之魂,决定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方向。党的十八大报告重申了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重要性,并用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行了权威性的界定,也为新时期引领社会思潮、凝聚社会共识,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信念指明了方向。高职院校作为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肩负着高素质、应用型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培养重任,理应成为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阵地,本文将从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视角,探析高职院校培育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途径,以飨读者。 一、当前高职院校在培育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方面存在的问

3、题 1、高职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度不高。 在当代中国的现实世界中,高职学生没有摆脱各种功利思潮的浸染,在价值目标的选择上趋向功利性:由注重理想更多地注重现实,由注重整体利益转向注重个人利益,由注重长远利益转向眼前利益,由注重义转向利,由注重奉献转向享受。受此影响,高职学生的政治价值观方面,由过去满腔热情关心政治趋向出现了对政治漠不关心,甚至有“去政治化”的倾向。据调研中发现,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普遍态度是“认同但不关注,了解但不理解,拥护但不维护,践行但不宣传”。1有道是:态度决定命运。如果任这种淡化政治的态度持续下去,必然影响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意识形态的“高势位”地位,

4、最终影响到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和发展合力。 2、高职院校领导对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认识不到位。 高职院校培养应用技术型人才,所以,高职院校的领导把做大做强技术教育作为自己的核心竞争力,作为自己的首要任务,而对思想政治教育及其课程的重要性认识不足,更不用说进行思想政治教育课程的建设的自觉性和主动性了。结果造成整个学校对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不重视、流于形式,加之思想政治老师教学方法缺乏创新,沿用传统的教学模式,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无视不同学生的个体需要、爱好,脱离现实生活,使本就生动活泼的思想政治教育走近了死胡同。正是由于认识不到位及教学手段的僵化,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还是停留在纸面上

5、,而不能融入学校教育工作的方方面面,走近学生的心里。 二、以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式培育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必要性 隐性思想政治教育,是指在思想政治教育中自觉运用隐性课程理论,注重开发利用隐性思想和隐性教育资源,通过比较隐蔽的形式,使受教育者在无意识间获得某种思想或经验的教育方式。它的特点潜隐性,通过“潜移默化”、“润物无声”的方式把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带有强制性的政治性要求隐藏起来,隐藏在各式各样的活动中,比如经济文化活动,日常活动等 ,使受教育者在从事上述活动中,接受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所提倡的思想观念及其他要求。 1、弥补显性思想政治教育的不足。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我国的一种“高势位

6、”的国家意识形态,它引领其他社会思潮并占据着主导位置。作为高职院校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渠道和主要方法,显性教育发挥着传达着社会主义国家的主流意识形态和价价值观念,指导大学生道德认识道德判断、道德实践、道德实践、道德评价等作用,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方法与主渠道,但是由于显性思想政治教育仅仅从社会本位出发忽视学生的心理和生理特点,把教育目标理想化、圣人化,缺乏感召力;教育内容空洞化,缺乏实效;教育过程教条化、缺乏愉悦性,教育方法单一化,缺乏吸引力;教育效果表面化,缺乏持久性,2从而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难以走进学生的头脑,内化成品质,转化成行为规范。 隐性思想政治教育以其教育目的的隐蔽性,教

7、育手段的灵活性,教育内容的丰富性及教育过程的平等性、教育效果的长期性弥补了显性思想政治教育的不足,在寓教于文、寓教于乐,寓教于生活中,以无形的方式,巧妙的渗透方式,成功地实现了预期的教育目标。 2、契合高职学生情感的特点 高职院校大学生对正处于心理成熟的特殊时期“自我同一性”的进一步构建过程中,其思想体系已经基本形成,正在有意识地在对被动接受的外来思想中构建完善的“自我”,此时外来思想观念更容易被自动免疫,因此,大学生思想观念的阻抗作用相对更大。 心理学原理告诉我们,人在平静、轻松、愉悦时对所传播的思想观念、态度信息容易接受。隐性教育多采用含蓄、无意识的情景创设和各种暗示方式,将外界影响通过情

8、感的渲染,内化为个体观念和行为,正符合了人的心理习惯和思维特点;隐性教育使大学生处于快乐的心境,自然地受到感染、受到教育,有利于教育过程与内化过程顺序展开。同时,由于外来思想观念在隐性教育情境下中,被感知的程度低,所以,减少了被大学生自动免疫、降低了被接受的阻力。 3、应对国内外现实挑战的需要 伴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过程,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倾销资本主义的价值观和他们的意识形态。西方社会思潮通过立体化、平民化的传播模式 ,无孔不入地存在于社会生活中的各个角落,增强着渲染和渗透的力度,借助各种渠道传播,抢占舆论阵地。其中新自由主义思潮、民主社会主义思潮、历史虚无主义及普世价值思潮正在扰乱我国大学

9、生的政治信仰和价值观念。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进入深水区,社会利益格局正发生深刻的变革,社会生活呈现出组织形式、经济成分、分配形式多样化等特点,人们思想的多变性和自主性也日益显现出来,一方面有利于大学生树立自主发展意识、创业就业意识,但另一方面也给大学生带来了负面影响。比如政治信仰缺失、社会责任感缺乏、价值取向扭曲等等问题。甚至使一些大学生陷入了个人主义、利己主义的泥潭中。 面对国际国内的严峻形势,单纯地传统的说教式或灌输式对学生实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已经显得势单力薄了,难以收到很大的成效。在这样的情况下,只有借助隐性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进行培育大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显得尤为迫切了。 4、贯彻

10、以人为本教育理念的需要 思想政治教育活动指向的是一个“人的世界”, 而不是物的世界,其主体、对象、出发点和归宿点都是人。其核心理念是“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重视受教育者的主体性地位,充分激发他们的主体性地位,引导他们主动探索创造,形成或认同某种正确的价值观念。 柏拉图说,“只有当学生自觉自愿地受教育时,才有可能达到目的。”在隐性思想政治教育中,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之间的关系是平等的,双向互动的,教育者通过受教育者所反馈的信息不断调整其教育过程,以充分尊重受教育者的主体地位,并调动受教育者的积极性,发挥其潜在的求知欲望,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可见,隐性思想政治教育根据社会主义思想标准及道德规

11、范自觉地进行自我认识,自我评价、自我激励,自我监督,自我控制,从而形成符合社会要求的思想道德品质和行为规范。 三、培育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途径 培育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一项系统的工程,高职院校要切实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到思想政治教育全过程,要结合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着手: 1、全方位加强校园文化建设 大学校园文化是大学精神风貌的展示,是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一所大学的校园文化对大学生思想观念、价值取向和行为方式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具有重要的育人功能。”因此,高职院校根据本校的实际情况,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到校园文化建设当中去。 首先,校园文化

12、坚持弘扬主旋律的原则。 大学校园是各种思潮的集散地,各种文化相互碰撞的地带,也最能引起大学生心灵的激荡。因此,高职校园文化要弘扬主旋律,把它放在校园文化建设的核心位置。开展颂祖国合唱比赛、校园歌手大赛、大学生爱校教育活动、辩论等活动。通过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唱响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主旋律,使高职院校的学生感受到什么样的大学生活才是精彩的。什么样的人生才是有意义的,什么是提倡和什么是反对的,在不知不觉中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价值观念。3 其次,精心打造校园建筑、景观等物质文化。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让校园的每一块墙壁都会“说话”。校园建筑、景观以物质的形态,无言的方式影响着学生的认知、

13、情感和行为,具有“桃李不言,下自成蹊”的隐性教育效果。高职院校结合自己的校园历史、办学思路、教育理念等,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民主、法治等观念,以巧妙的方式融合在校园建筑、景观 ,精心打造校园的物质文化,达到以境育人。比如我校就给校园内的道路取名为思源路 、思进路等名称,又结合医学生的特点,建立人文景观 “静湖”等。 再次,大力推进高校社团活动 培育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充分利用学生社团这一活动载体,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渗透到社团活动中。一是在社团活动的内容设计上,要充分考虑高职学生的特点,结合高校学生的学术专业优势,要实现以高职学生自我提高为目的,使活动真正融入到社会发展中。二是加强活

14、动的规范化管理,建立健全章程制度,做到工作组织井然有序,各尽其职。确保活动不走形式,不走过场,用学业提升活动,用活动检验学业,培养学生的组织性、纪律性,在实践中舍弃“小我”,融入“大我”。让学生在参与社团活动中受教育、作贡献、长才干,责任意识和奉献精神得以提升。 2、积极引导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 隐性思想提倡体验式的社会化教育方使学生接受或认同某种价值观念。体验式社会教育方法主要是通过学生参与参加社会实践活动。通过社会实践活动,可以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活化”,从而使得大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接受核心价值观教育并转化成自身的行为准则。各高职院校应当积极引导大学生走出校门,参加“三下乡”,志愿

15、服务、专业实习、社会调查等社会实践和公益活动,通过这些实践活动,加深了对党的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和奋斗目标的理解和认同,培养了学生的自强自立、艰苦奋斗和诚信等高尚品德。在当今形势下下,完善社会实践活动的运行过程中,最重要的是要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到实践活动中的始终,使之制度化、体系化。 3、建构主体间的师生关系 良好的、和谐的师生关系是隐性思想政治教育取得实效的重要条件。传统单子式的主体性思想政治教育基于主-客体的二分的思维范式,强调思想政治教育是主体教育者按照自己的话语系统对客体受教育者的一种单向的改造活动。这种思想教育忽视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学生吸纳新的思想观念主动性不高。因此,在培育大

16、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要克服避免这种传统模式,建构主体间的师生关系。 首先,要确立师生平等互动关系。老师和学生在教育过程中都是独立的主体,建设能为双方认同的平等互利的行为规范和准则,使二者在双向互动中共同接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其次,提倡师生间的对话交流。“我与你的对话不仅在言语上的你来我往,而是寓于生活深处的具体体现。”5由于双方存在知识、角色等差异,借助对话交流这个平台,教师走近学生的心灵世界,可以更好地了解学生,可以根据学生的内心需要和道德发展水平选择最合适的教育资源与学生共享,学生在平等对话中感受到受尊重,逐渐“亲其师”,进而“信其道”,从而在愉悦中接受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四

17、、结语 由于我国高职院较多,分布地域也较为广泛,因此在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过程中,各高职院校根据本校的实际情况,认真贯彻十八大精神,以有效的方法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走近课堂,走近学生,融入到学校的各个方面,切实提高高职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奋斗。 参考文献: 1杨长春大学生价值观取向功利化的理论分析J江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6(2) 2王春霞 论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的整合J 延边党校学报, 2011(2) 3李大健 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大学校园文化J 高校理论战线 ,2011(2) 4王忠桥 于成学 论走向交往实践的

18、思想政治教育J 思想政治教育 2010(3) 阅读相关文档:有名无实的“八国联军” 润物细无声 浅谈中学语文教学中的德育渗透 提高学生地理学习能力的若干思考 院系开展大学生科研训练工作存在的问题及探讨 关于破解国有企业文化建设瓶颈的几点思考 生态教育观在少儿英语教学中的运用 中学英语教学中情景教学模式的创新 英语课堂教学中导语的设计 初中语文阅读教学教师有效提问设计研究 对当前美术教育的思考 提升党校干部教育培训质量的思考 基于数学概念教学的几个问题的思考 论近岸钻井平台油污损害赔偿的法律问题 浅谈写作中抑扬的完美结合 教师在异龄互动中的组织与指导策略 大班幼儿想象画的指导 如何提高区域活动的有效性之我见 理工科院校最新最全【学术论文】【总结报告】 【演讲致辞】【领导讲话】 【心得体会】 【党建材料】 【常用范文】【分析报告】 【应用文档】 免费阅读下载 *本文收集于因特网,所有权为原作者所有。若侵犯了您的权益,请留言。我将尽快处理,多谢。*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其他范文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