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oc大众化教育背景下创新型人才培养机制研究.doc

上传人:laozhun 文档编号:4010122 上传时间:2023-04-01 格式:DOC 页数:14 大小:38.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doc大众化教育背景下创新型人才培养机制研究.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doc大众化教育背景下创新型人才培养机制研究.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doc大众化教育背景下创新型人才培养机制研究.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doc大众化教育背景下创新型人才培养机制研究.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doc大众化教育背景下创新型人才培养机制研究.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doc大众化教育背景下创新型人才培养机制研究.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doc大众化教育背景下创新型人才培养机制研究.doc(14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大众化教育背景下创新型人才培养机制研究第29卷第3期2008年5月技术与创新管理TECHNOLOGYANDINNOVATIONMANAGEMENTVo1.29No.3Mav.2008【人才培养】大众化教育背景下创新型人才培养机制研究苏俊宏(西安工业大学光电工程学院,陕西西安710032)摘要:随着高校的扩招,中国高等教育已进入大众化教育阶段,标志着中国高等教育的改革和发展已实现了历史性的跨越.在大众化教育阶段以及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发展时期,如何实现高等教育从精英化向大众化转变,怎样培养创新型人才,这是新时期赋予高校的历史责任.通过论述创新型人才应具备的素质,提出了大众化背景下,创新人才培养的内涵

2、及思路,指出了需要解决的几个关键问题.关键词:创新;人才;大众化;机制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7312(2008)03026205OnCultivationMechanismofInnovativeTalentedPersonsintheBackgroundofPopularEducationSUJun.hong(SchoolofOptsandElectricEngineering,XiartTechnological,Xian,710032,China)Abstract:Withtheincrementofuniversitysenrollment,highere

3、ducationinChinahasenteredthestageofthepopulareducation,whichmarkedahistoricalleapforwardofthereformationanddevelopmentofthehighereducation,Atthestageofpopulareducationandinthetimetoconstructtheinnovativenation,itisthehistoricalresponsibilityentrustedwiththeuniversitiesinnewtimethathowtoconvehisheduc

4、ationfromeliteeducationtopopulareducationandfosterinnovativetalentedpersons.Thispaperdiscussesthequalityoftheinnovativetalentedpersons,andproposesboththemeaningandfosteringmentalityunderthebackgroundofpopulareducationandSOmekeyquestionstobesolved.Keywords:innovation;talentedperson;popular;mechanism1

5、背景分析1.1中国高等教育已经进入大众化教育阶段近代最具权威的高等教育本质三段理论是由美国社会学者马丁?特罗提出的精英,大众,普及的教育阶段论.根据这一理论,高等教育的毛人学率低于15%的属精英教育阶段,界于15%和50%之间为大众化阶段,大于50%的为普及化阶段.中国高等教育的改革和发展已实现了历史性的跨越.高等学校的毛人学率从1998年的9.8%提高到2004年的19%,进人了国际公认的高等教育大众化发展阶段.十一五期间中国高等教育毛人学率将达到25%.可见中国高等教育经过较短时间的发展,已经快步迈人了大众化阶段,其中,北京,上海的人学率超过50%,已进人普及化阶段.但同一时期,不少发展中

6、国家高等教育毛人学率都超过20%;中等发达国家平均水平已达40%,美国高等教育毛人学率则已超过80%,日本,韩国也超过50%,已进人高等教育普及阶段.与之相比,中收稿日期:20080l一10作者简介:苏俊宏(1963一),男,陕西白水人,教授,主要从事光电技术及科研管理的研究工作.第3期苏俊宏:大众化教育背景下创新型人才培养机制研究?263.国高等教育实际上仅仅处于大众化教育的起步阶段.1.2中国大众化高等教育与精英教育的区别与以前的精英化阶段相比,明显的不同就是学生成分的变化,他们的基础,学习能力,学习动机,价值观念等许多方面都有较大差别,同时学生成分复杂多样也给学校管理带来难度.从表面上看

7、,两个阶段的教育似乎仅仅是数字上的差别,实际上两者的要求已有很大不同.从教育本身来讲,这种不同主要表现在:由于接受高等教育人数的大幅度增长,高校培养人才的目标和评价标准必然呈现出差异,知识,能力,结构三方面的要求的侧重点也应顺应调整,只有这样,才能适应大众化教育背景下人才培养更加多样化的需求.同时,由于中国高等教育迈人大众化教育阶段极其迅速,社会上普遍存在一种厚望心态,即仍然希望每一位进入大学学习者依然能够享受精英教育模式下的特殊关怀,事实上,这是难以做到的.相反,许多大学特别是一些基础较好,水平较高的重点大学,在大众教育背景下必须深入研究分层次办学问题:既推进大众教育,又顺应部分拔尖学生的教

8、育要求,保持部分精英教育的特色,这实际上是由大众教育衍生出的一个课题,需要认真研究解决.1.3大众化教育呼唤创新人才的培养知识就是力量这个古老的真理,在今天已被赋予了全新的含义.知识正在逐步取代传统的资本和权力,成为世界经济发展的支配力量.与以往任何一种经济形态不同的是,知识经济依存于知识的创造,加工,传播和应用,因而知识创新是知识经济发展的基础.如果说农业经济的资本是土地,工业经济的资本是资金和自然资源的话,那么,知识经济的资本则是知识以及能够创造,传播并运用知识的创新性人才.发展知识经济的关键在于创新,而创新人才培养的关键在教育.所以,知识经济的竞争很大程度上就是教育的竞争.由于知识生产,

9、加工,传播不断加速,知识更新周期不断缩短,社会和经济发展对从业者创造性,主动性,适应性的要求大大增加,由此也对教育和人才培养的模式提出了重大挑战.大众化高等教育时代的到来,给高等院校的发展带来了空前的机遇,随着高等教育规模的不断扩大,人才培养质量问题也变得越来越严峻.高校要在激烈的竞争中立稳脚跟,求生存,谋发展,就必须更加注重内涵建设,不断提升人才培养质量.2创新型人才具备的综合素质及培养的内涵2.1创新型人才应具备以下综合素质2.1.1自觉的独立思维能力一个人要驾御全局,要应对突发事件,要发明与发现,要完成一项高质量的制造任务,必须具备独立思考能力.独立的思维是准确判断并准确释放指令的基础,

10、独立的思维过程中就孕育着新观念,新思路,新方法等有价值的新东西,独立的思维驱动着主动的行为.2.1.2适应环境与改造环境的能力适者生存是大自然的规律.一个人要想干一翻事业,首先要适应周围的环境,具备和形形色色的人打交道的本领.不适应环境的本质是心理问题,或者是心理障碍,适应环境的过程是克服心理障碍的过程.环境中有很多弊端,适应环境并非要同流合污,要在适应的基础上改造环境,改造要有技巧,有柔性.2.1.3书面与口头表达能力这是交流的最基本要素,一位在不同类型的群体中起着领军作用的人物在指挥,教育,争取,求证等一系列行为中,都需要善于而又艺术的表达.一种思想,一种意图表达得清楚与否,表达得艺术与否

11、,直接影响贯彻实施的质量.2.1.4组织与协调能力(领导能力)当今社会化生存环境的发展使得很多创造性活动发生在群体中,而不是基于个体展开.群体中每个个体特性发挥施展的优与劣,个体之间配合得是否顺畅,都与组织得力与否密切相关.2.1.5实践动手能力理论来源于实践,又反过来指导,服务于实践,实践是创新活动的载体.所以,实践动手能力是创新型人才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也是培养过程中必不可少的环节.需要强调的是,实践动手能力的培养,不是针对学生中少部分人的精英教育,而是在普及层面上的培养活动.2.1.6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学以致用是教育的基本目标与理念.创新型人才必须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对社会及自然环境中

12、发生的各种现象,出现的各种问题不断地进行解答,求证,才能碰撞出创新的火花,一切发明,发现,重大决?264?技术与创新管理第29卷策的产生过程无一不是在这个过程中产生的,创新型国家的建设需要大量这样的人才.2.1.7扑提信息与把握机遇的能力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全球一体化进程的加速,社会与自然的发展变化呈突飞猛进的态势.机会就融会在日常接触到的每一条信息中,机会对每一个人均等,也会稍纵即逝.这就要求创新型人才必须具备敏锐洞察,准确判断,快速反应的能力.2.1.8逆境中的忍耐力与承受能力无论在哪个领域从事创新实践活动都是一个艰苦的过程,有曲折,有反复,不可能一帆风顺.一项重大的发明或发现,一个重要科

13、学结论的获得,一场重要的社会变革,会时而反复,也会面临失败;会遭遇风险,也可能牺牲.这就要求创新型人才需具有在逆境中的忍耐能力与面对挫折的承受力,具有知难而进的素养.2.1.9社会责任感创新的成果要服务于社会,在社会服务中体现其价值.所以,致力于创新实践伊始,就要树立为社会服务的责任感.创新成果有时可能得到回报,甚至得到超额回报,但也有可能得到很少的回报,或者根本得不到回报.如果每做一项工作事先总与效益挂钩,那么其创新的路程可能就不会行进太远.2.1.10合作与协作精神当今社会正朝着一体化发展,遇到的各种系统会越来越大,越来越复杂.每一项创新工作需要广泛的,多层次的合作与协作,靠单打独斗的小农

14、经营意识是很难成功的.这种精神的实质是要求人们胸襟开阔,眼光放远,不能遇事斤斤计较个人的,眼前的利益得失.2.1.11竞争精神创新型人才最基本的是要敢于面对挑战,勇于竞争.面对世界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必须高瞻远瞩,善于把握机遇.2.2培养创新型人才的内涵人的素质核心是创新能力,但人的全面发展是古今中外无数智者所憧憬的社会理想.有教育家将学生的能力分为三个领域:知识领域(知识和智慧),技巧领域(操作和技艺)和情意领域(价值观,审美观,兴趣和习惯等).一般来说,凡是优秀的人物和创新型人才在上述三方面都是全面发展的.创新人才培养的根本宗旨就是开发人的潜能,弘扬人的主体精神,促进个性的和谐发展,激发人

15、的创造欲望.教育不仅要传授知识,更要交给受教育者打开心灵大门的钥匙,应使他们认识到自己的能力,使其成为自己生命活动的主导,从而拓展自己的能动性,创造性和自主性.创新人才培养体系就是指以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创业精神和实践能力为基本取向的教育教学方法体系的总称.创新人才的培养,需要解放学生的双手,让学生能够在实践活动中获得成长;需要解放学生的眼睛,让学生能够有广阔的视野,把握经济,社会生活和自然界的脉搏;需要解放学生的头脑,让学生能够自由,主动的思考问题;需要解放学生的心灵,使学生的想法得到尊重,使其个性得到伸展.3大众化教育背景下培养创新型人才的思路3.1必须进一步提高教育质量首先,在推进大众化教

16、育的进程中,高校不仅存在着办学资源空前紧张,师资队伍,硬件设备投入,后勤服务与保障体系,学校软环境的建设等都一定程度上滞后于招生数量等问题,而且近年来,不少院校一味扩大规模,对于巩固和提高质量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因此,进人大众教育阶段后,必须对高等教育进行积极调整,在扩大招生数量的同时,下大力气巩固育人质量,使规模,质量,效益协调发展.其次,教育质量是高等教育永恒的主题.近年来,由于高等教育进入大众教育阶段的步伐是极其迅速的,这对质量是生命线的主题带来了一定的冲击,个别高校只顾扩招,不顾质量乃至质量有所滑坡的现象是客观存在的.因此,进一步采取得力措施,全面提高教育质量是高等教育面临的新课题.3.

17、2必须坚持科学发展观,落实以人为本的办学理念在精英教育的背景下,高等教育经过多年的实践和探索,形成了完备的教育教学体系和鲜明的特色.进人大众教育阶段后,随着招生数量的急剧增加,受教育者主体已越来越多元化,搬用精英教育时期的教育教学模式显然已不合适,这就需要高等教育工作者以新的思路以科学发展观统领改革和创新,进一步突出以人为本的办学理念.人是教育的中心,也是教育的目的;人是教育的出发点,也是教育的归宿;人是教育的基础,也是教育的根本.以人为本的核心在于对人性的充分肯第3期苏俊宏:大众化教育背景下创新型人才培养机制研究?265?定,对人的潜能智慧的信任,对人的自由和民主的追求,最广泛地调动人的积极

18、因素,最充分地激发人的创造活力,最大限度地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以人为本,就必须在传统的知识,能力,素质三元结构的基础上,更加注重把教育与人的幸福,自由,尊严,终极价值联系起来,更加体现人文关怀和道德情感.从这个意义上讲,以人为本的根本要求是:教育教学的模式,人才培养标准,质量监控体系以及组成教育教学的各个环节都必须服从于人的全面发展,否则,创新教育教学就失去了指导方向.3.3必须加强高等学校的特色建设高校大可分为三个层次:研究型大学,教学研究型大学和教学型大学.在大众教育背景下,由于招生人数的扩大以及受教育者需求的日益多元化,各种层次的高等学校都应当更加注重自身的特色建设,以彰显自己的生存,竞

19、争和发展能力.特色建设体现在办学层次和办学定位等方面.客观地说,一些高校对于学校自身的层次和定位缺乏理性认识,甚至一些高职高专盲目追求升本,一些本科院校盲目追求办研究型大学,趋同化的不正常现象比较突出.这就需要教育主管部门更加有意识地给予引导,使之深刻认识到特色建设的重要性,通过特色建设确立自己的发展方向,体现生命力和竞争力.4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面对新的形势,中国传统的教育理念,内容,方法和目标已经越来越不适应时代的要求,应试教育就像一条无形的绳索,捆绑了学生的创造性和想象力,扼杀了学生的主体性.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从服从型人才向创造型人才培养模式转轨,这是知识时代社会发展的内在要求.4

20、.1重视传统专业改造,继续保持并发挥传统优势把传统专业的改造作为学校学科建设的首要事情来研究,这是关系到学校能否继续保持传统优势和发展已有特色的大事.传统专业改革的出路在于适时调整专业方向,走出一条具有自身特色的培养创新人才的新路子.4.2改变以教为中心的教学模式,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是改革教学体系与方法.要改变灌输式教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学校应以改变满堂灌教学为突破口,来推动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的改革.在市场经济和社会发展对人才要求不断提高的今天,学习已是终身的事情.因此,培养学生主动获得知识的能力,对人才的成长至关重要.4.3加强实践训练,培养学生的知识综合能力实践环节

21、在创新人才培养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是毋庸置疑的,关键是规划,管理和落实的问题,关键是有限资源的合理配置与利用问题.4.4探索学分制和适度的淘汰制,为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营造良好环境目前国内高校实行的学分制实质上只处于初级阶段,实施过程中残留着浓厚的学年制痕迹.这与就业环境,校内管理体制,基本教学资源等客观因素受制约有关,但传统思想的束缚和管理水平的制约也不容忽视.4.5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品德和历史责任感学校是知识的超级市场,而人才的成长不可能一帆风顺.因此要对学生进行积极的,正面的引导,切忌形式主义.政治理论课要大力改革,讲求实效.我们培养的学生可以不是严格意义上的社会活动家或政治家,但一定要具有

22、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爱国主义精神.任何时候,没有良好思想品德水准和历史责任感的人,都不可能成为优秀的创新人才.5结论面对挑战,未来大学教育必须更加基础化,综合化,网络化.未来的人才更需要具备崇高的道德观念,具备宽厚的自然科学,人文科学知识,具备创新发展,服务社会的能力.创新人才的培养,是一个持续的,系统的工程.这种人才的培养不能靠百米冲刺般的激情,而需要马拉松跑的耐心和毅力;不能仅仅停留在一些观念和口号上,而是需要从培养目标,教学过程,教学模式,课程内容,考试方式,人才选拔标准等多方面开展脚踏实地的工作,这些工作不能仅仅只靠个别教师或学校单枪匹马的努力,不只是大学或中学的责任,而是需要小学,中学

23、,大学,社区,企业,政府等各方面的共同参与,协同努力.综上所述,进入大众化教育的历史阶段是中国现代高等教育史上绝无仅有的重大转折点.大众教育区别于精英教育的新特点,以及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中开办大众教育的客观背景,要求高等教育工作者必须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推进高等教育的改革,发展和创新,使中国高等教育在大众教育技术与创新管理第29卷背景下真正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参考文献:2345朱永新.创新教育论M.江苏:江苏教育出版社,2001.欧小松,刘洪宇,魏志耕.创新教育学M.湖南:中南工业大学出版社,2000.李雯.高校教育创新与创新人才培养J.武汉理工大学(社科版),2003,16

24、(6):753755.石中英.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哲学思考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2006(4):39.郭文莉,李卫清.创新人才培养研究与实践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6周黎萍,苏俊宏.论高校科技创新面II缶问题与改革思路J.技术与创新管理,2007,28(4):13.7葛邮兵,贡福海.多科性大学创新人才的培养模式与途径J.中国农业教育,2007(6):3335.8郭丽娟.关于高等教育创新人才培养的思考J.辽宁教育行政学院,2007,24(11):5557.9张朗山.关于高校实施创新教育培养创新人才的思考J.科技进步与对策,2004(6):7374.10许晓鸣.以创新教育培养创新型科技人才

25、J.中国高等教育,2007(24):2930.(上接第224页)位.但是,这两市创新经济绩效突出,延安市在全省位列第2,榆林市第3.这也与实际情况完全吻合.据报道,延安市在陕西省人均财富排名第一,而榆林市2006年经济总量仅次于西安,且经济增长速度连续四年全省第一.值的注意的是:陕北是以煤,油,气,盐等矿产资源的开发,利用为主线,三步并作两步走,实现跨越式发展,带动工业经济超常增长.由于煤炭石油等都是资源性行业,具有不可持续性,受环境限制比较明显.虽然对经济的贡献比较大,但从长远来看,陕北目前还是应该加大发展科技附加值比较大的行业.延安的创新环境良好,排名第3,除了自身油,气等资源富集.这与中

26、省对革命老区的战略,政策倾斜不无关系.陕北地区其科技人员与经费投入低于汉中市,渭南市,占全省比例不足1%.在陕南地区中,汉中市总排名第七,各分项能力也处于中等偏下水平.而安康,商洛的情况更不容乐观,区域科技创新能力的各分项排名,总排名都排在最后.汉中市科技方面投入在全省还占有比较优势.2005年,科技活动人员数全省排第5,科技活动经费排第4;研究与试验发展(R&D)开发人员数排第4.而安康,商洛科技人员,经费投入均严重不足,各项投入几乎都是全省倒数第一,这也是其科技创新能力低下的主要原因之一.总之,除西安市外,陕西省其它地市科技创新能力不强,科技投入力度不够.科技投入的总量和强度仍显不

27、足,投入结构不尽合理,特别是政府科技引导资金投入强度小,支持力度弱,与经济社会发展不相适应,科技投入须进一步加大,科技能力急待进一步提升.参考文献:卢纹岱.SPSSforWindowsM.Beijing:PublishingHouseofElectronicsIndustry,2006.张红兵,贾来喜.SPSS宝典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出版社,2007.宋德勇.城市创新能力评价研究:理论探讨与副省级以上城市案例D.2006.易柯.陕西区域创新能力评价及提升策略研究D.西北工业大学.2006.陕西省科学技术厅.陕西省科技发展报告M.陕西人民出版社.2005.陕西省科学技术厅.陕西省科技统计报告M.内部资料.2005.陕西省统计年鉴2005-2006G.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6.陕西教育统计年鉴2005-2006G.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6.陕西企业年鉴2005-2006G.陕西:陕西人民出版社,2006.jjJJJ二J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其他范文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