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d】 理工科高校创新人才培养调查及分析.doc

上传人:laozhun 文档编号:4010331 上传时间:2023-04-01 格式:DOC 页数:19 大小:27.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word】 理工科高校创新人才培养调查及分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word】 理工科高校创新人才培养调查及分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word】 理工科高校创新人才培养调查及分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word】 理工科高校创新人才培养调查及分析.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word】 理工科高校创新人才培养调查及分析.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word】 理工科高校创新人才培养调查及分析.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word】 理工科高校创新人才培养调查及分析.doc(19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理工科高校创新人才培养调查及分析第25卷第1期2012年1月高等函授(自然科学版)JournalofHigherCorrespondenceEducation(NaturalSciences)Vo1.25No.12012?调查与分析?理工科高校创新人才培养调查及分析杨丽霞丛美琼刘明星王艳平(1.中国地质大学(武汉)材料与工程学院;2.统战部,武汉430074)摘要:针对我国理工科高校大学生普遍存在的创新意识不足,创新能力不强等现象,就理工科高校大学生创新素质,创新能力和创新思维培养中可能存在的问题对614名在校理工科学生及部分理工科毕业生进行了问卷调查,分析了我国当代理工科高校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2、的现状,并针对创新人才培养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相应的建议及对策.认为理工科高校作为创新人才培养的摇篮,应勇于改善教学模式,着力提高大学生的主动实践理念和创新意识,从而为创新人才的培养奠定坚实的教育条件和育人氛围.关键词:创新人才;理工科;教学改革中图分类号:TP39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7353(2012)010071一O51调查背景及意义当今时代,面对激烈的国际竞争,自主创新已成为国家核心竞争力的主要标志,创新人才则是国家和民族竞争力提升的核心要素1.理工科高校作为建设创新型国家的主力军,是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人才的重要基地.党的十七大明确指出:”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

3、设创新型国家,是国家发展战略的核心,是提高综合国力的关键2.”作为新增长的优秀劳动群体,大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是21世纪不可或缺的产物,创新人才作为现代企业最稀缺的资源正在受到广泛关注.理工科院校作为我国创新型人才培养的主阵地,应将创新人才的培养作为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突破口.美国纽约科技大学校长张钟浚3认为:”中国大陆学生普遍存在创新能力不足的问题,而中国学生存在的创新性不足,主要是在大学阶段形成的.”然而事实上,我国高校并非不重视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许多高校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和特点已将创新教育理念贯穿于人才培养的全过程,但长期的被动教育模式导致在校大学生普遍存在”思维标准化”和”知识无

4、活力化”.此外,对创新人才培养模式认识的不足,使得教育教学改革的探索目标不够清晰.由此可见,能否科学有效地开展大学生的创新教育,提高教育效率,突破人才培养的固有模式,正成为当今大学生科学文化素质教育乃至整个高等教育的主旨和核心.为了深入探讨阻碍我国理工科大学生创新能力,创新思维培养及提高的根本原因,本文就”如何提高理工科高校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创新思维”这一问题对部分理工科高校学生做了问卷调查,研究如何从大学生的个性与发展的角度,使能力的培养逐步取代知识的传授,以期构建我国理工科高校大学生创新人才的培养模式,提高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创新思维.2调查范围及方式本次调查采用两种方式展开:问卷调查和座谈

5、调查.问卷共发放614份,回收595份,回收率达到96.9.调查问卷学校及回收的数量如下: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大一(279份),大二(118份),大三(141份),毕业校友(21份),浙江大学(17份),中国地质大学(武汉)研究生院(19份).收稿日期:20111O一22.基金项目:2010年湖北省省级高校教学研究项目,项目编号:2010112;中国地质大学(武汉)校级A类教学研究项目项目编号:A017.作者简介:杨丽霞(1976一),女,湖北武汉人,博士,副教授,研究方向:高等教育教学.71第25卷第1期2012年1月高等函授(自然科学版)JournalofHigherC0rresponde

6、nceEducation(NaturalSciences)VolI25No.12O12座谈调查主要针对中国地质大学不同年级的理工科大学生.3调查结果及分析3.1调查对象基本情况为了确保调查结果的科学性和知识性,本次调查覆盖面较广,且受访者男女比例合理,涉及不同的年级和理工科专业,其中男生占77.6,女生占22.4;以大一新生为主要调查对象,其中大一新生占到49.9,大二学生占19.8,大三学生占23.7,研究生占6.O%.3.2创新人才培养的现状及原因分析(1)创新意识的确立.创新意识并不是天生就有的,而是后天有意识的培养而形成的.在调查中我们发现大学生其实都有意于培养自身的创新意识,并且很重

7、视创新能力和创新思维的培养.约有96的大学生认为有必要加强理工科高校大学生创新能力和创新思维的培养,并且约有86.6的学生认为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创新思维是步入社会的必备条件,仅有11.7的大学生基本没有创新意识.在自身创新能力和创新思维培养的关注程度上,仅有18.8的大学生认为自己有创新意识并且足够重视自身创新能力和创新思维的培养;约有7O.8的学生比较关注自身的创新能力和创新意识,并且对自身创新能力和创新意识的不足比较着急,但因为种种原因并没有付诸行动改善这一现状;完全没关注过自身创新能力和创新思维培养的学生仅占1O.4.由此可见,大学生已普遍意识到了创新能力和创新思维的重要性,但主动实践理

8、念及有效监管机制(如创新学分的设置)的缺失明显阻碍了我国理工科高校大学生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和创新思维的培养.对理工科大学生创新能力和创新思维的培养,多集中于知识性学习,科研思维及社会实践等方面.要有成效地培养理工科高校大学生的创新意识,提高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创新思维,必须了解大学生最关注及最缺失的创新能力和创新思维.为此,我们就”您认为自身哪方面的创新能力和创新思维最缺乏”这一问题展开调查.结果表明:有52.8的学生认为最缺乏科研思维,有33.5的学生认为最缺乏社会实践能力,只有13.7的学生认为最缺乏知识性学习的能力.我72图1大学生最缺失的创新能力和创新思维们认为大学生创新性科研思维的缺乏

9、源于主动实践理念的不足及科研好奇心的缺失,社会实践能力的缺乏源于实践活动机制的不完善以及大学生对自身较高的社会实践能力的渴望,而相对较强的知识性学习能力说明我国高校大学生具有扎实的基本功和良好的学习习惯.由此可见,理工科高校要提高大学生的创新性科研思维能力,应完善考核评价机制,在对学生的评价体系中,增加实践能力和科研创新能力的比重,形成重基础,厚实践的办学特色.通过增设本科生科研创新学分,举办创新科研竞赛活动(如科技论文报告会,挑战杯等),加强本科生实习基地建设等途径,搭建大学生科研成果交流,发布的平台,夯实实践教学环节.把创新作为一门必修课程,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和创新思维为教学目

10、的,通过系统的学习和训练,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创新思维.在调查中,我们还发现不同年级的理工科大学生最关注及最缺失的创新能力和创新思维并不相同(如图2所示),这与大学生在校阶段的积累密不可分,对其进行深入分析有助于我们有针对性的采取有效措施提高不同年级大学生的创新能力与创新思维.随着在校时间的增加,理工科高校大学生知识性学习能力的缺乏感逐年增加,社会实践能力的缺乏感逐年降低.我们认为大学生知识性学习能力缺乏感的增加与当今社会的快速发展密切相关,要求大学生具有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随着当今社会的快速发展,科学技术知识的更新周期越来越短,对人们的知识架构及学习能力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扎实的专业基础知

11、第25卷第1期2012年1月高等函授(自然科学版)JournalofHigherCorrespondenceEducation(NaturalSciences)Vo1.25No.12012识的掌握不仅能够让学生真正达到学以致用,融会贯通,促进学生把专业知识由单一型向交叉型转变,并且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因此,理工科高校应以重基础,厚实践为办学特色,深入优化课程体系.在理论教学方面,应根据课程特点,实行创新课堂教学模式,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并独立解决问题,以期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在实践教学方面,应增设综合性,自选性,设计性,研究性实验,真正体现学生在实践课中的主动性和创新性意

12、识.必须注意,作为一种教学思想,主动实践理念并非只能应用在试验,实习或设计等典型实践环节,在基础课程教学中,也可以应用这个理念来加强对学生主动发现问题,自主设计方案并独立解决的创新能力的培养.器攀撼料2不同年级学生创新能力及创新思维缺失比例(2)创新知i只的积累.社会的发展其本质是知识积累的过程,知识积累为社会的发展提供最基础最持久的动力.对于大学生来说,课堂学习和实践活动是积累创新知识的必要途径.课堂教学是积累专业知识的主要途径,然而国内长期的应试教育及分数考核机制在一定程度上埋没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学习兴趣,导致考前突击现象在高校的盛行4,这种突击式的学习方式,使得学生难以牢固地掌握专业知

13、识,更不用说创新知识的积累了.此外,国内长期的填鸭式的课堂教学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大学生习惯于被动地接受理论知识,过于相信权威,懒于思考,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和创新,除了专业基础知识的讲解外,还要及时补充最新的研究进展,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主动探索,在探索中积累专业知识.实践活动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并且能够加强大学生对专业知识的理解和认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由大学生自主探索的实践活动,可真正实现主动实践的理念,有效提高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创新思维,培养大学生独立思考问题,分析问题及解决问题的能力.在调查中(见

14、图3)我们发现约有29的学生在创新实践活动方面投入的时间不到10,约有489,6的学生投入2O一30的时间于创新实践活动,只有2的学生投入较多的时间进行创新实践活动.虽然大部分学生都很关注自身创新能力和创新思维的培养,但重视程度不够,并没有合理的分配时间来进行创新实践活动,积累创新专业知识,提高自身的创新能力和创新思维,这种缺乏实践活动的创新能力和创新思维仅停留在纸上谈兵阶段.图3学生参与创新实践活动的时间分配比例创新知识的积累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大学生持之以恒的学习,才能实现由量变到质变的突破.要求大学生尽快适应大学生活,并规划好自己的大学生活,树立远大目标,增强国际视野与竞争意识,提高自

15、身的创新素养.需要专业教师培养学生的创新情感,激发学生的创新热情,在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方面给予保护和关爱,让学生意识到并充分相信,每个学生都具有创新潜质,通过合理的培养和训练,都能获得较好的创新能力.(3)创新能力的培养.理工科高校创新教育的关键是对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大学生仓l撕教育也是一种实践活动,需要在实践中进行探索和完善.据美国高校调查显示:在学校接受过创73第25卷第1期2012年1月高等函授(自然科学版)JournalofHigherCorrespondenceEducation(NaturalSciences)Vo1.25No.12012造与训练的学生与没有接受创造与训练的学生相

16、比,在接受需要创新能力才能完成的工作时,前者的成功率比后者高3倍.由此可见,创新实践活动对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非常重要.就创新能力的三个层次而言,我们发现大部分学生仍停留在第一阶段.对于理论性稍强的课程,学生们只有在教师的引导下,才能够运用所学的专业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极少部分学生能够运用探索能力,通过已知的科学知识或理论去分析新问题,解决新问题,获得新的理论和能力.除了动手能力较弱外,懒于思考和薄弱的理论知识成为阻碍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关键原因.在调查中我们发现(见图4),58.2的学生想过提高自身的创新能力,但只有28.9的学生付诸行动.90匿_扑l2.90lli没想过鼬没做过睡秘也做

17、过图4学生对自身创新能力的思考和认识.笔者结合平时的科研和教学工作发现:我国高校并非不重视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调查表明:近十年来,大学生的创新意识明显增强),但是“主动实践理念”在大学教育中没有引起足够重视,长期的被动教育模式导致大学生普遍存在”思维标准化”和”知识无活力化”3.标准化考试多,综合性考核少,导致部分大学生学习的功利心较强,在专业知识的学习中,只听重点,只看重点,对专业知识的掌握仅仅满足于课后习题的解答,不去进行深入的探索和思考,对专业方向的现状和前景的认识不足,更不能利用已有专业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为了激发大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大学生的创新实践活动,许多高校纷纷修订教学计划,压

18、缩课堂教学课时,给大学生更多自由支配的时间进行创新实践活动,然而由于大学生自身主74动实践意识的不足和有效监管机制的缺失,多数大学生不能有效利用课余时间积极参与创新实践活动,单靠教学改革压缩课时在大学生创新能力和创新思维培养方面的收效甚微.由此可见,理工科高校应加强大学生创新实践活动的监管机制,增强大学生的主动实践理念.在创新机制探索及创新环境培育方面,笔者所在的学校在培养高素质创新人才方面做了大量的实践探索,形成了以”挑战杯”系列竞赛为龙头,以资助类竞赛为主体,以科普类讲座及学术交流为基础的”金字塔”型科技格局,有效的调动了全校师生的积极性,形成了较为浓厚的学术氛围5.笔者所在的学院领导也非

19、常重视大学生创新能力和创新思维的培养,积极组织科技论文报告会,专业读书报告会,挑战赛,创新拔尖人才遴选答辩会,chemistryshow等多种科研活动,鼓励大学生积极参,已形成了学院独具特色的创新团队模式.经过几年的积累,笔者所指导的大学生科研创新团队也取得了一定的成绩,部分学生已成功推免为清华大学,浙江大学等高校的硕士研究生.我们发现经过一段时间有针对性的实践训练后,大部分学生的科研创新能力和创新思维都能够得到较大提高,能够独立设计实验方案,进行实验研究,并能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撰写科研论文,在研究中敢于尝试性地设计新的方案,开发新的产品,对专业方向表现出了浓厚的兴趣和较强的信心.4对策及建

20、议4.1课堂教学的创新模式课堂教学是大学生创新人才培养的基础,教师,学生和教材是构成课堂教学的三要素.教师必须树立”以研促教,教研相长”的观点,走”科研兴教”之路,由传授型教师转为引导型,设计型教师6.在教学过程中,应渗透”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手段,充分利用有限的课堂教学时间,教给学生真金白银,并要合理,科学地设计课后作业,将课堂教学内容进行延伸,引导学生主动探索,丰富专业知识,提升自身的创新能力,进而提高教育效率.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带着学生走进教材而不是带上教材走近学生,由此和谐统一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第25卷第1期2012年1月高等函授(自然科学版)Jour

21、nalofHigherCorrespondenceEducation(NaturalSciences)Vo1.25No.12012用.教师重在创设学生发问的情境,调动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引导学生积极探索,主动参与教学过程,提高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到教材中求解.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注意加强各学科知识的相互渗透和交叉综合,应结合课堂教学内容不断补充学科前沿的核心内容(如:最新研究现状和研究进展),拓宽学生的专业视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新精神.此外,结合学生的认识水平和生活体验,教师应鼓励学生带着教材走近教师,创造一种新型的师生关系.教师应以研究者的心态置身于教育情境之中,要有”教学相长”的个性

22、品质.给学生平等的参与机会,使学生能和老师自由地讨论专业知识,在讨论过程中,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激发学生主体探索的欲望.学生通过自学教材发现问题,产生疑点,有了理解的障碍和自己的想法,再向教师请教.在这种开放型的教学模式中,学生的智慧得到充分的展现,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提供了极大的帮助.4.2课外实践的创新模式在课外创新模式探索与研究中,认为应针对学生实验技能较弱和创新思维薄弱的现象,通过培养学生在课余时间的主动实践能力和自主的综合实验教学模式来实现创新人才的培养.增设综合性,自选性,设计性,研究性的实验,真正体现学生在实践课中的主动性,创新性意识,让学生尽可能真正作为主体参与实践活动

23、的各个环节,包括研究对象的确定,方法的制定,程序(路线)的设计,问题质疑,分析总结等基本过程.通过引导学生对试验数据和试验结果的分析和讨论,强化学生对课堂内容的理解,从试验原理及机理的根本上把知识吃透,学活,从而提高学生的专业知识水平和创新能力.4.3创新团队的培养模式创新团队培养模式不同于传统人才培养模式.在大学生创新团队中,成员一般由来自不同年级,学科的学生或者资深指导教师组成,具有明确的研究方向,在老师的指导下,团队成员能够将课堂知识,科研实践,社会需求有机结合起来,获得更广泛的创造机会和发展空间,能够产生出具有先进性和实用性的科学成果,如在”挑战杯”大赛中,每年都有很多参赛项目与商家签

24、署了合作协议,在收获学术价值的同时也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效益.这种合作模式有合理的学科和素质结构,知识基础宽厚,学术环境宽松,为学生成长为复合型人才提供了极大的便利条件.在”您认为老师在教学过程中哪种方式更有利于提高大学生创新意识”的问题中有近5O的同学希望组建创新团队,创造良好的自主创新氛围.在创新团队培养模式探索与研究中,我们认为应围绕如下方面展开:学术讲座与科研训练,定期组织创新团队成员进行学术沙龙活动,交流科研思想和实践经验;”小队长”协助实验教学,对团队成员进行梯队管理制和分工合作制;以团队模式和市场,工业,研究机构相互合作,既可促进学生对专业知识的理解,也可增强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基于

25、统一目标牵引的团队合作,有利于大学生完善人格的塑造和发展.在创新团队中,团结与协作是基础,每一名成员都要学会包容,欣赏,尊重其他成员的个体差异性,才能使整个团队产生聚合力,发挥强大的团队力量取得成功,与此同时良好的团队合作氛围也非常有利于成员创新精神,拼搏精神以及科学精神的培养.参考文献13郑家茂,潘晓卉.大学创新教育呼唤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突破J.江苏高教,2008(01).2郭孝锋,石世平,文丽.大学生创新团队的孵化与培育J.中国青年研究,2008(11).3陈朝晖,王瑛.创新人才培养模式需要引入”主动实践理念”J.高教论坛,2008(02).4杨丽霞,王江华,徐华.大学生”考前突击”调查及分析J.成功(教育),2010(1).5孙劲松,陶继东,袁立华.”挑战杯”模式下的创新人才培养研究以中国地质大学(武汉)为例J.商场现代化,2008(19).6胡波,齐向东.创新型教师的培养途径及对策.教育探索,2003(5).75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其他范文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