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学论文薛岳主持湘政时期的“六政建设”探讨.doc

上传人:仙人指路1688 文档编号:4010683 上传时间:2023-04-01 格式:DOC 页数:3 大小:19.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历史学论文薛岳主持湘政时期的“六政建设”探讨.doc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历史学论文薛岳主持湘政时期的“六政建设”探讨.doc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历史学论文薛岳主持湘政时期的“六政建设”探讨.doc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历史学论文薛岳主持湘政时期的“六政建设”探讨.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历史学论文薛岳主持湘政时期的“六政建设”探讨.doc(3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薛岳主持湘政时期的“六政建设”探讨 薛岳是国民党的高级将领,“七七事变”后,薛岳出于民族大义,三次向蒋介石请缨抗日杀敌,1937年9月,蒋介石任命其为第十九集团军总司令,率部投入淞沪会战,由此开始了8年之久的抗日生涯。1938年12月,薛岳任第九战区代司令长官,因1938年11月的“文夕大火”事件,湖南省主席张治中因用人失察之过,受到革职留任的处分。1939年1月,国民政府任命薛岳为湖南省主席并兼任湖南省党部主任委员。 薛岳就任湖南省主席后,迅速提出了“安、便、足”的施政方针。“安”就是力图使湖南人民安居、安业、安心。“便”即便民、便国、便战。“足”,即足食、足兵、足智。1939年12月25日

2、,湖南省扩大行政会议在长沙召开,薛岳以“建设新湖南”为题,致开幕词,正式提出:“生民、养民、教民、卫民、管民、用民”为施政六大纲要,“安、便、足”为施政三大目的。确定“发展工农业经济和交通事业,振兴国民教育;改善医疗卫生:肃清汉奸土匪,安定后方;治理贪污,整顿、健全政治机构和社会;加强粮政建设等作为施政的重点”。 毕业论文由毕业论文网 搜集整理于期刊及共享论文网络。一、“生民” 薛岳把提高人民的健康水平,作为“生民之政”。薛岳把提高国民健康水平的重要性提到了救国的高度,作为湘政建设的第一要政,称之为“生民之政”。“唯有每个国民身体健康,乃能救国,唯有整个民族的健康,乃能获得真正的自由平等。”对

3、于提高国民健康的形式,薛岳认为“民族健康运动,应由国民健康运动做起,国民健康运动,自国民体育运动,国民卫生运动做起,乃能达成民族健康之目的”。因此,他主要从改善医疗卫生条件和广泛开展体育健身运动及禁烟三方面入手着力以提高湖南人民的身体素质。 首先,薛岳大力改善湖南省的卫生条件。这一方面是要解决第九战区的伤兵医治难题,以便保持兵员数量的稳定。另一方面,也可提高湖南省的医疗卫生水平,改变湖南省卫生防疫相对滞后的状况。薛岳主要通过以下几个方面来部署。1、创办省医用器材制造厂,为本省的医疗器械紧张解了燃眉之急。1941年5月1日,薛岳批准拨款20万元创办省医用器材制造厂。2、新建大量医院。1943年,

4、薛岳决定在全省10个行政区各设省立医院1所,任期内基本完成了以上目标。3、开设妇婴卫生员训练所。为降低新生儿及孕妇分娩的死亡率,薛岳指示开设妇婴卫生员训练所,1941年4月8日,首批设在湘潭、衡山、郴县、常德、邵阳、零陵、永顺、沅陵、洪江等10县的妇婴卫生员训练所成立。4、重视卫生防疫,大力控制传染病源。1941年2月,在耒阳召开了省第一次卫生防疫会议,专门研究卫生防疫问题。1941年11月4日,日军在常德投下沾有鼠疫细菌的大豆、高粱、谷米、破布、棉花条等物品。致使鼠疫流行常德、桃源两地,薛岳指示省卫生处派出医务人员协同国民政府卫生署、中国红十字会分20余队奔赴城乡各地,经努力,至1943年3

5、月疫情得到有效控制。对于性病传播的泛滥,他力图控制卖淫活动,要求“由县市政府、指定一街,为乐户住宅区,用医生一员,设乐户医务所负登记管理医治之责,费用由各乐户共负,但不得再收花捐。”严令“以后各茶楼酒馆旅社、不得再有娼妓出没,违者严惩,以维风纪!”薛岳大力推行禁烟(鸦片)。他严令“在湖南境内,有种鸦片,运鸦片,卖鸦片,买鸦片,吸鸦片者,一律由当地县政府,依法讯明,呈省府核准严办,鸦片焚烧”。 其次,薛岳还积极倡导国民体育健身运动,把增强国民体质作为“生民”方针的重要内容。他非常重视发展体育运动,提倡“运动民众化、道德化、纪律化”。1941年4月6日,省第二行政区所属8县(衡阳、衡山、未阳、茶陵

6、、攸县、常宁、酃县、安仁)在南岳举行了第一届体育运动会。薛岳莅临并致词,并将5月1日至7日期间定为“湖南省青年运动周”,组织开展以青年为主的普及运动,冀望广大青年能奋发图强,塑造成具有铁的意志,并积极参加劳动的人。在薛岳的主持下,当时湖南的国民体育运动呈现发展势头。湖南各地均在不同程度地开展体育运动,群众性运动趋于普及。另外,由于战时本省和外省一些学校迁入省内偏远山区办学,也促进了部分山区体育运动的发展。比如国立师范学院因避战乱创设于安化蓝田镇,大量外省人才涌入该院任教,学院设置的体育系、科及一年制体育师资培训班,培养了一批体育人才。也对以后湖南体育事业的发展产生了较深的影响。 二、“养民”

7、薛岳将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作为“养民之政”。国民党于1938年3月召开的临时全国代表大会通过的抗战建国纲领中要求“以全力发展农村经济,奖励合作,调节粮食,并开垦荒地,疏通水利”。湖南素称“鱼米之乡”,所耕粮食不但要自给自足,还需输34 出至其他省份。在中国抗战几乎没有国外支援的情况下,湖南的农业收成直接关系着中国抗战局面的稳定。面对压力,薛岳以军事为中心。重视发展农业、林业、兴建水利,以及交通运输和工矿企业,对农业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他鼓励湖滨农民开垦湖田,扩大耕作面积。准许基层干部和文职人员租种田地,以改善自己的生活。要求各地做到“一县一农林场,一分镇一农林场,一保一农林场”。为完成以上目标,薛岳

8、指示成立“湖田管理处”,将湖田垦荒,改良种子,水利、修垸、改良农作,改良农民生活,湖田管理等工作合并于湖田管理处一并管理,以求增加生产效益。他特别强调要“提早犁田蓄水”以“便于灌溉冬耕”,根据军队需要,推广油菜及萝卜、白菜等蔬菜,扶持新产品的开发,积极予以推广,并积极帮助农民进行生产。每到收割季节,薛岳便发动省县各级党部、政治部,领导军队、保安队、警察、青年团部、动员会等组织积极协助人民进行冬耕。1941年,湖南省共修建塘坝22315处,受益耕地1299471亩。第三次长沙会战时,湖南粮食连年减产,省政府颁布了湖南省耕内强制垦殖荒地办法,奖励开垦,推广良种和新式农具,扩大双季稻种植,防治虫害等

9、。至1944年,全省垦荒145万亩,多产粮食222.4万担。 在赈济方面,薛岳采取救济和安置并举的方针,取得了明显的效果。湘北地区多次遭受大规模会战,人民受难严重。薛岳通过拨款、免税、开垦荒地安置等措施加以解决,也收到了一定的成效。仅1939年。便安置湘西各县难民垦荒2万亩,产稻谷100余万担(杂粮除外)。在交通方面,薛岳采取的是彻底破坏作战缓冲地 带的交通,发展控制区内的交通政策。 薛岳推行的“养民之政”使湖南农业不但能自给,还为大后方提供了大量支援。特别是在1939年至1944年期间,湖南几经大战,依旧保证了粮食产量的基本稳定。湖南的粮食产量和棉花产量与战前相比有明显增长。抗战前,湖南棉花

10、种植面积并不稳定,1929年种植面积达到了128.7万亩,总产量为46.1万担,平均每亩单产36担。1935年种植面积为34.4万亩,总产量4.9万担,平均每亩单产14担,滑落到了低谷。全面抗战时期,国内主要产棉省大多沦陷,沦陷区的一些纱厂纷纷内迁,加重了湖南对战时棉花供应的负担,湖南省政府采取了一些措施提高产量,并开辟了新的棉区,使种植与产量均有明显提高。1938年种植面积年为72.8万亩,总产量19万担。1941年种植面积增长为155.3万亩,总产量42.4万担。此后3年,湖南省棉花种植面积均在130万亩以上产量20万担以上,直到抗战胜利的1945年才降至116.4万亩,但24.6万担的产

11、量却高于1943年的21.4万担。草本油料,如油菜亦增长较大。1939年以前,种植面积一直在700万亩以下,产量不足630万担。到1940年,面积上升到800万亩以上,总产量也提高到790万担以上(1945年除外)。 在工业建设方面,薛岳提出了发展国防工业、加强交通运输和物资开拓,协助中央在湘国防工矿各业及沪汉工厂的迁建发展。1942年4月,为解决动力资源,省建设厅兴建了湖南炼油厂:为发展湖南实业,成立了湖南企业公司;为发展湖南矿山资源,薛岳发表了告全省民众书,动员社会各界力量,集资筹建湖南省民生实业特种股份有限公司。抗战前,湖南工厂数为90余家,后由其他地区内迁工厂约121家,至1942年底

12、,全省有近工矿企业501家,为抗战前的5.5倍。 三、“教民” 薛岳实行提高国民教育水平与“教化”国民并举的政策,即所谓“教民之政”。这是薛岳湘政建设中的一个重点,主要体现在教育方面。一是加大对教育的投入。薛岳将教育文化列为三大建设之一,不断增加教育经费,“1941年全省教育文化经费由800万元增至1200万元,创历史记录”。1942年2月1日,薛岳将“第九战区历年结余经费1380万元拨交湖南省政府充作建设和教育经费”。二是扩大小学教育。1937年湖南的小学学校数为28500余所,虽数量并不少,但分布极不均衡,许多偏远地区几乎没有学校。1940年,湖南省政府根据国民党中央文件,制定湖南省实施国

13、民教育五年计划纲要等文件,采取措施,发展小学教育,明确规定“改办原有的公私立高级小学及完全小学为乡镇中心学校或代用中心学原则上每乡镇设中心学校一所”,“改办原有的公私立初级小学为保国民学校原则上每保设国民学校一所”,“有计划地增设乡镇中心学校及保国民学校”,“乡(镇)保内的其他公私立小学不得合并和减少”。至1945年全省小学增至32000多所。1941年,全省1609个乡镇,已在1491个乡镇设立中心学校,国民教育普及率达93。“基本实现一乡一中心学校,一保一国民学校,小学生人数从1939年的121万余人增至1945年的216万8千余人。教职工由1939年的6054人增至1945年的78895

14、人”。湘西在战时处于大后方,薛岳主政期间,湘西10县先后创办了县立初级小学。加之沦陷区大量学校和本省学校的迁入使湘西的教育骤然出现了兴盛局面。从幼教、中教到高教形成了一个较为完整的体系,湘西的教育得到空前发展。使僻处穷困的湘西各民族子弟有了上学的机会,出现了“湘西教育继清末留学的第二次辉煌”。三是加强中等教育(含普通中学、中等师范、中等职业):抗战前,全省公私立中学仅有81所,加之内迁学校,约为100余所。教育经费占的省款部分省预算教育文化经费总额的一半以上。1945年,“中等学校增至280所,学生人数由1937年的30782人增至1945年的91916人”。极力开办职业教育用于服务战时需要也有较大发展:1937年湖南公私立职业学校为44所,至1941年实施分区设学后,每一行政督察区都配有1所省立职业学校,另还设有2所护士助产职业学校。四是发展师范教育:1937年湖南有师范学校39所,1941年实施分区设学后,因各县国民教育的迅速发展,对师范毕业生形成了巨大的社会需求而进一步促进师范教育的迅速发展。至1945年,“湖南师范学校共计有59所,其中省立11所,学生人数达16297人,教职员1599人”。在发展教育的过程中,薛岳反对学校商品化,责令各区专员对本区内之省立师范学校、职业中学及私立国立中等以上党校进行督导,“严整学风,改善教法,如有违34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其他范文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