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院校土木工程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的研究与实践.doc

上传人:laozhun 文档编号:4010696 上传时间:2023-04-01 格式:DOC 页数:2 大小:14.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地方院校土木工程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的研究与实践.doc_第1页
第1页 / 共2页
地方院校土木工程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的研究与实践.doc_第2页
第2页 / 共2页
亲,该文档总共2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地方院校土木工程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的研究与实践.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地方院校土木工程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的研究与实践.doc(2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地方院校土木工程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的研究与实践文章来源 毕业论文网  yjbys小编为您提供一篇土木工程毕业论文,是关于地方院校土木工程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的研究与实践的毕业论文,欢迎参考! 培养模式的定位、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直接决定和影响着整个专业的教学质全和所培养人才的知识结构组成及综合能力.普通地方高校土木工程专业应才卜据学校所处的客观环境、社会需要状况、同类院校相关专业与相关学科的发展趋势和自己的优势,萦紧围绕培养和提高学生工程综合能力这条主线,始终把培养应用型人才放在第一位,精心论证和制定培养体系并认真组织实施. 随着土木工程技术的不断发展,各种新材料

2、、新工艺、新技术层出不穷,全国建筑市场不断完善,许多就业岗位都需要大量的土木工程毕业生。目前全国具有土建类专业的高等院校已达300多所,在校学生50多万人,其中重点高校约占16%左右,其余大部分均属普通地方高校。根据行业调查及毕业生就业反馈情况来看,培养专业基础知识扎实,专业知识面宽,熟练掌握建筑工程的设计、施工和管理的应用型人才以适应土建行业人才的需求,是近阶段一般普通地方本科院校土木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的热点和重点。 普通地方院校土木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定位高等教育大众化时代的到来,给普通地方高校的发展带来了空前的机遇,但同时面临巨大的挑战。普通地方高校要在激烈的竞争中立稳脚跟,求

3、生存,谋发展,就必须有自己的特色,而不能随波逐流,缺乏个性。普通地方高校必须剖析办学实际环境,实事求是地根据学校所处的客观环境、社会需要状况、同类院校相关专业与相关学科的发展趋势和自己的优势,制订发展战略规划;对自身的教育资源进行优化组合,扬长避短,形成教学特色、科研特色、管理特色和服务特色。这样才能在招生和就业的市场竞争中稳摘朝生券,确保健康、稳定、持续发展。作为土建类学科的传统专业之一的土木工程专业,在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后,已经形成了一整套完备的教育体系,但随着行业性质的转变,高等教育大众化时代的到来,现存的普通地方高校土木工程专业的教育培养体系已出现了不适应性,教育改革势在必行。 

4、;确立普通地方高校土木工程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定位,首先是要以全国高等学校土木工程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提出的“土木工程专业(四年)培养方案”为依据,然后进行深人地调研,了解各类院校土木工程专业的教学计划、课程设置、教学特点、授课条件、师资配备、教材建设、实习要求等,进行多方案的对比分析,确定本校的专业建设、人才培养模式与课程体系的思路。同时,要以发展需求为依托,即土木工程专业的人才培养必须符合社会发展的需要,依托并服务于地方经济和区域经济,既要跟上国内本专业的发展步伐,又要结合地区的实际需要。我校土木工程专业学生绝大多数在施工单位就业工作,就业岗位需要毕业生懂施工、管理、运

5、行、设计等方面工作,需要毕业生具有自然科学和人文社会科学知识、专业技术知识、工程经济、管理与法律知识。应具有实践动手能力、工程决策能力、工程设计能力、工程施工能力、组织管理能力、信息交流能力(口头表达能力、文字表达能力、外语交流能力)、计算机应用能力、人际交往能力、环境适应能力、不断获取新知识的能力(自学能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创新能力等和具有良好的政治思想素质、科学文化素质、身体与心理素质以及较强的专业素质。这就要求我们在确立人才培养模式定位和课程体系时尽量注重培养学生一专多能。 鉴于以上原因,我校新建立的土木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定位是:立足山东,面向全国,服务于地方和区域经济,确立了以中小型建筑工程系统的设计、施工、运行管理为重点,培养既掌握建筑工程、道路桥梁设计、施工技术又懂管理的应用型人才的目标。鉴于以上原因,我校新建立的土木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定位是:立足山东,面向全国,服务于地方和区域经济,确立了以中小型建筑工程系统的设计、施工、运行管理为重点,培养既掌握建筑工程、道路桥梁设计、施工技术又懂管理的应用型人才的目标。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其他范文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