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进提高我校学生体质健康现状,促进身体健康发展的研究.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改进提高我校学生体质健康现状,促进身体健康发展的研究.doc(27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昌平区“十一五”规划课题 改进提高我校学生体质健康现状,促进身体健康发展的研究研 究 报 告课题单位: 阳坊中学 课题主持人: 黄轶迅 实验人员: 高彩霞 刘全旺 张武 谷玉敏 石翊 牛铁华 工作完成日前:2010年3月成果提交日期:2010年3月改进提高我校学生体质健康现状,促进身体健康发展的研究阳坊中学 黄轶迅摘要:我国的基础教育体育课程之所以要进行重大改革,既有来自其自身发展的需要,也有来自人类健康对终身体育的呼唤。因此本文通过对我校2007级共四个班86名学生进行连续两年的跟踪调查并进行对照分析,如:进行问卷调查,对学生的各方面进行普查,然后对数据进行归纳,再进行对比,对学生的健康现状
2、作一个大体的了解,然后选择了我校具有一定代表性的班级进行更为深入的实验、论证与研究。最后制定初步适合学生的健康行为方式,以达到增强学生体质健康水平的目的,为推动我校体育总体教学水平的发展与提高提供理论依据。一、研究背景1.研究的起源21世纪是知识经济时代,也是创新时代,未来社会竞争更加激烈,而现代文明在带给人们充分物质享受的同时,也给人类的健康带来了新的威胁。我国从“健康体魄是青少年为祖国和人民服务的基本前提,是中华民族旺盛生命力的体现。”的高度,结合年学生体质调研结果,颁布了学生体质健康标准,并指出“必须下大力气,积极采取措施,扭转学生体质健康状况下滑的趋势。” 这种思想的变化,为我们搭设主
3、体参与型体质健康平台,研究适合学生身体健康发展的实施策略提供了可能(尤其是在历次体质调研中农村学生的体质指标均低于城市学生的情况下)。 纵观学校体育改革的有关文献,以及参加新课程培训获悉,增进中学生体质健康,一直是广大体育教师普遍关注的热点,并取得一定研究成果。但这些成果多集中于表面的陈述,没有深入探讨造成体质下降的具体原因(包括个人、家庭、学校教育、社会等原因)及相应的具有可行性的解决措施方法。本课题组教师通过对我校近几年学生的体质健康状况的调查分析,发现学生的体质健康状况也呈现出明显的下降趋势,本校地属京郊农村,由于区域差异性及自身的特点,本课题组仅想借此课题研究呼吁社会、学校、家庭来共同
4、关注农村学校青少年学生的身体健康,为下一代的健康成长而共同努力。2文献综述 2.1 中、美、日三国对体质的认识各国经济背景,历史文化不同,对体质的认识存在一定的差距。A:美国对体质的认识:1958年美国健康、体育、娱乐、舞蹈协会(AAHERD)将体质解释为一个人能有效活动的程度的一种状态。二战以后,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工业化、城市化过程的加快,西方社会先后进入老龄化社会,各种文明病逐渐增多,体质的定义就逐渐演变为“能安全的从事体力活动,并能预防运动不足而引起的疾病的能力”。到了20世纪70年代,认为体质应包括运动素质和健康素质。其中,把提高运动成绩不可缺少的各种身体素质称为运动素质或运动员素质。把
5、增进健康和预防某些疾病有特殊作用的素质叫做健康素质。B:日本对体质的认识:日本学者认为体质包含了形态结构、生理功能、心理素质、身体素质、运动能力等几方面,在形式和提法上认为体质是身体因素和精神因素的综合。身体因素指身体的体格、体型、体能和对外界环境刺激的反应能力和适应能力;而精神因素指某些心理因素,如意志、气质、智力、判断等。C:我国学者认为,体质是人体在遗传性和获得性基础上表现出来的人体形态结构、生理机能、身体素质、心理品质和适应能力等方面相对稳定的特征。体质的范畴主要涉及以下五个方面的内容:(1)身体形态发育水平:体格、体型、姿势、营养、身体成分等;(2)生理功能水平:机体新陈代谢水平及各
6、器官系统效能;(3)身体素质和运动能力发展水平;速度、力量、耐力、灵敏、协调、柔韧和走、跑、跳、投、攀、爬等;(4)心理发育水平:本体感知能力、个性、意志、情感等(5)适应能力:对内外环境的适应能力和对疾病的抵抗能力;2.2我对体质的认识与理解我认为体质是人的生命活动和工作能力的物质基础,体质就是指人体生命的质量。理想体质就是指人体生命良好的质量,它是在遗传获得基础上,经过后天努力塑造所达到的较全面的良好状态。理想体质的主要标志是:(1)身体健康,主要脏器无疾病。(2)身体形态发育良好,体格健壮,体形匀称。(3)呼吸系统、心血管系统和运动系统具有良好的生理机能。(4)有较强的运动能力和劳动工作
7、能力。(5)心理发育健全,情绪乐观,意志坚强,有较强的抗干扰、抗刺激能力。(6)对自然和社会环境有较强的适应能力2.3 中、美、日三国的体质测量2.3.1美国健康、体育、康复协会青少年测试方案第一阶段(1958年以前):引起重视阶段。早在19世纪80年代后期,美国就有许多学校进行了Fitness Test测试,甚至出现了震惊艾森豪威尔总统的于1954年由Krus采用的Krus-Weber测试,随后成立了青年体质总统委员会(现更名为体质与运动委员会,PCPFS)。1958年由各组织联盟共同设计了包括50码跑、600码跑、立定跳远、垒球掷远、往返跑、引体向上、和仰卧起坐7项指标,对全国青少年进行体
8、质普查。同时,全国范围内的相应的锻炼标准和测试指标的研究也开始启动。第二阶段(1959-1985年):争鸣阶段。1958年后,又于1965、1975年对全国青少年体质进行了普查,相应机构对体质研究的定义、内容、指标设置等也进行了探讨,美国卫生、体育、娱乐、舞蹈联合会(AAHPERD)最后对Fitness 作了新的解释,并对测试指标进行了修订。并于1980年公布了“有关增强体质与预防疾病的国家标准”。第三阶段(1985年以后):规划发展目标阶段。1985年后,美国开始制定发展目标,1988年推行了新的最佳健康计划,1990年提出一项“2000年健康人”的十年规划,以此倡导国民锻炼,提高国民体质水
9、平。2.3.2日本体力测定方案第一阶段(1945年以前):战前酝酿阶段。日本在明治12年(1879年),就对部分学生进行了身体活动能力的调查,检测了身高、体重、胸围、上臂围、下肢围、饮食量、肺活量、握力等8项指标,以后又增加了力量(屈臂悬垂)及疾病状况的检查。1939年因战争需要进行了历史上规模最大的国民体质测定。第二阶段(1945-1960年):战后调整阶段。日本战败后,为恢复国民健康,在全国范围内进行了“体力测定”,分别在1949、1952、1953、1954、1957、1959年以8-18岁青少年为测定对象,进行了跑、跳、投、悬垂及灵活性的测定。第三阶段(1960年以后):快速发展与改革
10、完善阶段。1963、1964年分别对69岁、1029岁青少年颁布了运动测验实施要案,规定1029岁青少年必须进行“体力诊断测试”和“运动能力测试”。从1967年开始,对3059岁壮年进行体力测定,并且更加注重国民体质测试的开放性。在施行多年后,又于1999年进行了修改,施行了新的测试指标。新指标有3个方面的变化(1)减少了测定指标的数量。(2)设置了各年龄组通用的测定指标。(3)重新划分了年龄组。2.3.3我国的体质测量情况为了进一步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为了及时了解我国学生体质健康状况和新出现的健康问题,让学校体育卫
11、生工作的宏观决策有一个科学依据,在5年一次的大规模全国学生体质调研基础上,从2002年开始,教育部在北京、内蒙古、河南、广东、新疆等14个省市区建立了“全国学生体质健康监测网络”,每两年对我国学生体质健康进行一次监测并发布公告。2003年11月,教育部公布了该网络建立以来的第一次监测结果,即2002年学生体质健康监测报告。2.4 与体质研究有关的国际组织机构有国际体力研究会(I.C.P.F.R),国际生物学发展规划理事会(I.B.P),世界卫生组织(W.H.O) 3.问题的提出2002年全国学生体质健康监测是“全国学生体质健康监测网络”建立以来的第一次。本次监测对象为722岁汉族城乡男女学生,
12、监测人数为176844人。监测项目包括身体形态、生理机能、体能素质、健康状况等4个方面的13项指标(身高、体重、胸围、肺活量、握力、50米跑、立定跳远、1分钟仰卧起坐、坐位体前屈、台阶试验、视力、龋齿、血红蛋白)。 监测结果显示,中国学生的身高体重等形态发育水平、营养状况和握力水平有所提高,贫血和龋齿几种常见疾病的患病率下降。但是,暴露出的问题的严重性,几乎掩盖了这些成绩。尽管在一些贫困地区还有为营养不良所困扰的学生,但在大多数的城市和乡村,超重和肥胖都在呈现着快速增长的趋势。近视眼在学生中的比例仍是居高不下,小学生的视力不良检出率为26.96%,初中生的视力不良检出率为53.43%,高中生的
13、视力不良检出率为72.8%,大学生的视力不良检出率为77.95%。同时,无论是大学生还是中小学生,反映肺功能的肺活量指标继续下降,而在反映体能状态的速度、爆发力、力量等素质,除反映速度素质的50米跑成绩下降幅度较小外,其余各方面素质的下降幅度都较明显。在中国近20年经济水平持续高速发展的背景下,与生活水平提高不和谐的是中国人的体质健康水平正在不断地下降。这个在生活中愈来愈突出的问题,不仅发生在背负着工作压力的中年人身上,正处在成长阶段、代表着中国未来的青少年学生的体质健康问题也令人担忧。“健康的体质是中华民族旺盛生命力的体现”,这是1999年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中的经典话语。但是,即便教育及其他相
14、关部门不断地在学生的体质健康上加大工作力度,中国学生的体质近几年来还是呈现着下降的趋势。2002年我国学生身体素质测试结果与2000年相比,各学段、各类别的学生各项素质均呈下降趋势,特别是耐力性和柔韧性素质在2000年比1995年下降的基础上,又进一步大幅度下降。我国学生连续多年身体素质水平出现如此大的滑坡,可以说与学习负担重尤其是体育锻炼少有直接关系。如此结果不能不让人担忧,如果仅仅还处在人生起步阶段的学生的体质健康就存在着这样大的危机,那么未来中华民族旺盛的生命力又靠什么来保证呢?调查发现,目前青少年在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方面存在很大的问题。因此,一定程度地影响了他们的体质发展。第一,青少年
15、运动时间普遍减少。中学生平均睡眠时间每天为7.5个小时;家庭学习时间每天为2.6个小时;课外阅读、看电视约为2小时;而体育锻炼的时间每天只有半小时左右,并且几乎没有学生进行有计划、有规律的体育锻炼。第二,青少年不良生活方式影响身心健康。学生心理问题已引起各个方面的广泛重视。我校学生的情况基本与此类似。正是基于上述情况,我们提出进行改进提高我校学生体质健康现状,促进身体健康发展的研究的课题,达到联合社会、学校、家庭的力量,共同努力,让学生充分认识到良好的生活、学习习惯对身心健康的重要作用。二、研究目的1、学校的发展目标:通过课题研究,更新教育理念,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满足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不断提
16、高学校的办学水平。2、教师的发展目标:首选改变体育老师的教育教学观念,并在实验过程中提高素养,提高教学与科研的能力,提高我校体育教育、教学质量。通过实践,改变旧的教学观念与教学模式,以学生为主体,进行体育锻炼与健康教育相结合教育,让学生最终能达到促进健康的目的。3、学生的发展目标:通过课题的研究,转变学生的思想观念,提高学生对健康的认识,提高学生对运动兴趣,增强身体素质,改善学生的学习状态和学习质量。培养适合社会发展需要的人。三、 研究的意义为了真正达到提高青少年的体质健康水平,使“学校教育要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切实加强体育工作”的精神落到实处,呼吁社会、家庭和学校一起关心每一个孩子的健康
17、。因为社会是学校体育的外部环境,家庭则是学校体育的基础。学校教育仅仅是一个部分,每一个孩子都离不开家庭,离不开社会,所以应该学校、家庭、社会共同努力,激发与保持学生的体育兴趣、促使学生积极参与运动实践,学会科学的健身方法,提高自主学习能力,形成坚持锻炼身体的习惯,使学生体质健康状况有明显改善与提高,并形成“终身体育”的好习惯。四 研究的对象与方法 1研究对象:2007级四个班共86人,参加测试人数86人。男女一班1510二班128三班1010四班11102研究方法(1)文献资料法:翻阅与搜集近年来与本课题有关的文献资料及体育教学杂志中的课题材料,通过网络查找有关课题的资料。学习课程标准健康标准
18、,领悟可作为本课题观点依托和思路借鉴的内容。(2)实验法:我们在2007级学生中进行课题实验研究,制订实施方案, 通过多个教学单元不断归纳、反思,逐渐发现和总结出优化措施和步骤。用近2年的时间,系统地进行实验。(3)对照法:也叫对比法,把2007级学生分成实验班级和对照班级,在实施过程中,我们就采用实验班级和对照班级进行实施前后的对比分析。(4)调查法:在课题实施中,结合学生体质健康、学习兴趣、学习情况等方面设计问卷,每一学期对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和直接提问回答等,落实课题研究的真实性。(5)观察法:我们在课堂上及课外,观察学生的自主学练情况,为课题研究提供材料。(6)经验总结法:在课题实施中,我
19、们不断吸取精华的教学经验,进行教学经验交流,并总结出更好的教学方法运用于课堂教学。(7)实践反思法: 我们每学期每位教师都要上一节研究课(公开课),课题组要集中分析、探讨、交流、反思,从中提取更好的教学经验,并记录课后反思。(8)专家咨询法:通过向专家和有经验的教师请教,进一步展开思路。五、 研究的主要内容1.调查本校学生体质健康现状,学生上体育课现状,结合学生实际,引起学生、家长、社会对中学生体质健康的重视。2.依据调查结果,寻找影响中学生体质健康现状的原因,个人、家庭、学校、社会对学生体质健康的影响(积极、消极的影响)。3.探索、制定有效改善学生体质健康的途径及有效可行的解决办法。 六、过
20、程与步骤1.对我校学生体质健康现状调查结果与分析调查发现,目前我校学生在养成良好的生活行为习惯方面存在很大的问题。因此,一定程度地影响了他们的体质发展。中央关于加强青少年体育增强青少年体质的意见中指出,确保学生每天运动锻炼时间一小时。而我校学生平均一天参加体育锻炼1小时以上的学生只有26%,也就是说大部分学生锻炼时间远远没有达到国家所定的目标。现在的中小学生很多宁愿看电视,上网玩游戏也不愿意自觉参加体育锻炼。意见同时指出,确保青少年休息睡眠时间,加强对卫生、保健、营养等方面的指导和保障。保证中小学生每天睡眠9到10个小时。我校学生睡眠在9小时以上的只有30%,说明我校学生明显大部分没有达到这个
21、要求。近视率20%,近视成因较多,造成近视的因素有:遗传因素,环境因素,个体因素,营养体质因素和睡眠因素。导致学生近视的主要原因是作业做的太晚,使睡眠不足,过度地看电视、玩电脑,用眼不卫生,特别是读写姿势不正确等。肥胖率在10%左右总体水平还可以。学生的上肢力量差,这里调查的每个班我都进行过测试,能做9-12个引体向上的为3%,做2-5个的为80%。学生的肺活量指标不理想,吹破一个气球用15秒以上,这个数占了20%。每天看电视的时间超过二小时的接近35%这也是不正常的,而看电视多最直接的坏处是大大减少孩子户外活动的机会,会影响孩子的社会交往能力和社会生活能力的发展和提高,需要家庭的监督与自我的
22、克制。将近有25%学生是玩电脑2小时以上的,应该来说也是过量的,应该从这次的调查中找出控制的方法。对中小学生来说,他们用电脑大部分是用来玩游戏,上网聊天等属于娱乐、打发时间的范畴,不适当控制的话很容易成瘾,从数据来看,有将近25%学生应该是没有电脑,或者是达不到一小时的,我觉得没有电脑或者有电脑不给孩子用也不好,会对孩子心理造成影响。用得太多也不好,凡事适可而止就是最好的。由于我校是一所农村中学,家长忙或意识不够,没有给孩子准备早餐或学生因为其他一些原因来不及吃早餐,这部分学生占10%,应该进一步对学生进行教育。每天喝牛奶情况(一瓶250ml计算),有30%学生不喝牛奶,二战后的日本,千疮百孔
23、。可是短短几十年的时间,日本又走到了世界的前方,现在日本人的平均身高,早已超过中国人,“小日本”已成为过去。日本有一个口号:“一天一杯奶”。一杯奶强壮一个民族,可见牛奶的作用有多强大。而每天喝酸奶情况更不好,有43%的学生没喝酸奶,酸奶的作用不仅保存了牛奶中所有的营养成分,而且因经过发酵使营养素变得更容易被人体消化吸收,因此它在促进生长、改善营养方面的作用更为优越,是母乳之外最为优质的一种营养食品,据一份营养学调查称,亚洲人对酸奶营养的吸收要好于牛奶。喝牛奶与酸奶情况的调查发现,大部分家长对酸奶的认识比对牛奶的认识更差。我们学生的家长还是有一部分没有意识到牛奶和酸奶的重要,30%和43%这两个
24、数字不容乐观。通过这次的调查,尽量通过宣传去改变现状。从问卷调查看来,我校还有一部分学生的健康行为习惯存在一定的问题,这些方式不能说不健康,只能说不够健康。2. 对我校学生体育课现状调查结果与分析重点了解:(1)不喜欢体育课的学生比例以及原因;(2)喜欢体育课的学生比例以及原因;(3)目前学生对体育课程目标怎么理解;(4)设计的措施能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5)如果仅从兴趣出发,你认为体育课如何上?1. 学生不喜欢体育课的原因不喜欢体育课的原因主要是因为外界客观因素影响,天气太热太冷,是体育课存在的一个客观原因,受条件或学校要求限制,体育教师难以解决,教师应该在制定教学目标时,有意对学生进行思
25、想教育和意志品质的锻炼培养,引导学生不怕吃苦。其次是教学内容和形式的安排,现行的中小学体育教学内容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着内容枯燥,形式单一,选择性小的弊端。从小学到高中阶段所安排的教学内容重复的比较多,针对性、特殊性不明显。如800米、立定跳远、实心球、100米跑这些“老传统”一直在沿用,而初中学生已经具有了良好的体育基础与经验,他们更喜欢那些主动的、有选择的、符合个人需要的锻炼内容与形式。中小学体育教学内容的一脉相承,势必会影响学生对体育的兴趣。另外从教学组织形式来看,多年来一成不变的“四段式”教学程序(即开始部分、准备部分、基本部分和结束部分)让我们的体育教师循着惯性年复一年日复一日,这样的程
26、序的确有生理学依据,但却缺乏心理学依据,难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再次是学生心理因素。“学业太重,无心活动。”应试教育一直占主导地位,学生平时绝大部分时间被占用,想玩不敢玩,不会玩,学习上的情绪影响到体育课从而淡薄了体育运动的兴趣,而“不喜欢运动”“没有喜欢的运动项目”“技术不行、怕出丑”,主要是因为这部分学生体育基础差,体育成绩一直不高,缺乏积极的情感体验,他们对体育学习和锻炼的目的意义认识不清,对体育的兴趣仅停留在对结果的需求上,导致体育学习动力不足,“有的学生因为意志品质比较薄弱,对持续时间较长,单调的项目难以坚持,缺乏勇气,缺乏毅力;有的学生性格内向,缺乏自信,在集体活动中适应性较差,不能
27、充分表现自己的能力,往往知难而退。最后是学生身体因素“自身素质不适合运动”这部分学生有的是遵照医嘱不能参加剧烈运动,有的是由于体形太胖或自身身体素质较差,不能完成一般的运动,他们在长期以来的体育课中没有找到适合自己的内容,也没有受到老师的“特别关注”为他们开出适合他们自己的运动处方,从而对体育课失去了兴趣。2.学生喜欢体育课的原因同样是“喜欢体育课”,不同的学生对体育课兴趣也表现出很大的差异,他们有的是对某项体育项目有特长;有的是为了健身;有的是为了能放松一下;有的是喜欢体育教师,当然同一个人也可能综合了许多方面的原因。值得注意的是占比例最高的两项是“上体育课可以调节紧张的情绪”,“上体育课比
28、较轻松”,说明当今的中学生学业负担太重,他们中有相当一部分学生喜欢体育课的原因是因为体育课时间可以走出教室,可以暂时缓解一下压力,适当地放松一下心情,那么在体育课教学中,教师针对这个情况,一方面要采取措施激发他们参与运动的兴趣,另一方面也要考虑实情,适当安排教学内容,控制学生运动的强度,尽量不要在体育课上再加重学生负担。并且根据调查结果,我们同时可以看出教师的亲和力,课堂的组织安排等方面,还有待加强和改进。3学生对体育课程目标的理解新的课程目标是:(1)增强体能,掌握和应用基本的体育与健康知识和运动技能;(2)培养运动的兴趣和爱好,形成坚持锻炼的习惯;(3)具有良好的心理品质,表现出人际交往的
29、能力和合作精神。(4)提出对个人健康和群体健康的责任感,形成健康的生活方式。(5)发扬体育精神,形成积极进取,乐观开朗的生活态度。根据调查,学生的回答基本涉及到了体育课程的主要目标,但统计问卷时发现,较少有同学能写出两个以上的目标,即使是回答最多的“增强体质,提高技能”,也只有22个同学仅占总人数的大约26%,其余则更少,再从字面上看,学生对目标的理解停留在传统的目标上。如新课程标准强调“健康第一”而“增强体质、提高技能”是教学大纲的指导思想,重点关注的是“体质”“技能”,而忽略了心理因素和社会适应的两个健康纬度。再如“达标”是国家为了迅速提高学生体质,制定了国家体育锻炼标准旨在通过锻炼标准来
30、促进学生努力参与体育锻炼,增强体质,各个学校要上网报本校学生测试情况。同时初三体育升学考试所涉及的项目:男1000米、女800米、篮球运球过障碍、实心球、女仰卧起坐、男引体向上等项目,体育课程会长时间围绕这些内容开展教学,导致学生认为体育课的目标是“为了达标,为了升学”误导了学生对体育课的目标真正了解,导致学生普遍对体育课程目标了解不全面,不深刻。4.“设计的措施能否提高学生兴趣”。结果显示,大部分措施能引起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但出乎意料的是“课堂上安排游戏和竞赛”“按能力分组”这两个在同行中能引起共识的两条措施,学生认为会引起他们学习兴趣的比例约占20%和29%。针对这个问题,我特别与一些学
31、生进行了交流,找出原因是因为学生认为竞赛对他们还可以采用,而游戏是小学生的活动,对他们来说太幼稚;而按能力分组,对于学生的技术掌握确实有效果,但并未考虑到部分同学的心理,尤其是分到能力差的一组,“如像被贴了标签一样”所以宁愿大家一起学。5.如何仅从兴趣出发,你认为体育课如何上?这个问题在问卷中以开放性题型出现,概括学生的答案内容主要集中在上述表格中的几个方面,还有其他不同答案均不足5个,属于个别现象。可以看出学生的建议很多是值得参考的,但也要区分有些同学的回答过于“自由主义”,如回答“自由活动时间要长”这些同学中有2名学生要“充分的自由”,再如有6名学生要求“没有考试压力要轻松”等,可见这部分
32、学生根本没有意识到体育是一门课程,再有还有4名学生要求“不能跑步”,而“跑步”是体育课程的重要内容,是实现体育目标最基本的方法和手段,我们可以改变跑步的练习方式,但如果离开了跑,可能许多运动项目将不再存在,所以对待学生的建议,教师要辨证的看待,可以有选择的参照。3.方法与措施目前的体育课现状,因为升学压力大,体育成绩相对于文化课成绩所占比重小,就不像其他学科那样受到学校、家长、社会等多方面的重视。在教学过程中,部分学生经常会出现兴趣不高,注意力不集中,对教师安排的课上内容感到枯燥无味,对耐力付出较多项目感到苦与累。在课上,教师无硬性的要求时,他们往往不会自觉投入到运动项目中,往往三五成群凑在一
33、起聊天。如果教师要求较严,又借故请假,完成教师安排的学习目标较勉强,他们喜欢上的体育课,也仅仅是想走出不受教师约束的活动课,对体育课存在较为明显的厌学行为。因此,在体育课教学中,只有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才能提高学生参加体育课的积极性,使学生能够精神饱满,积极主动地完成学习任务。兴趣的激发是保持学生行为的内部动力,也是影响学生自觉性和积极性的重要因素,只有学生的运动兴趣表现为具有积极情绪,行为上爱好某项运动从而才能形成行为习惯,随着某一活动的兴趣的形成和爱好的增长,习惯性就越强,从而养成终身锻炼习惯。新的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也要求达到“培养对运动的兴趣与爱好,形成坚持锻炼的习惯”。所以激发学生学习兴
34、趣是当前体育课程改革的出发点,是改变课堂面貌达到新课程目标的切入点。针对调查结果,研究认为激发学生在体育课上学习兴趣的有效策略如下。3.1.加强学习目的性教学,介绍相关体育知识根据对学生“体育课程目标的理解”的统计和分析,可见进行学习目的性教育的必要性,在教学中学生理论知识的学习可以使学生知道自己所学的每项知识和技能的目的,以及这些知识技能对自身及社会的意义,唤起他们的间接兴趣,实践证明教师对相关体育知识的补充可以吸引学生产生继续探索的求知欲望。使学生在体育实践中提高理解能力、接受能力,能够更快地掌握运动技术。通过挖掘教材中体育文化的内涵,可以增加学生的欣赏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比如在篮球
35、教学中,我加强了对篮球知识的传授,学习篮球的发展史和裁判知识,叫学生如何去欣赏比赛,学生的学习兴趣有了很大程度的提高。部分平时不喜欢篮球的学生说“以前看篮球比赛,就知道哪边得分,谁胜谁负。后来体育课上老师讲解了规则,并教我们如何去欣赏比赛,还了解了一些战术配合,现在看比赛内行多啦,发现篮球确实有魅力,难怪” NBA”吸引了那么多人的眼球呢!3.2.适当选择教材内容,灵活安排教学形式新课程标准从教学目标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并未涉及到具体内容,这给我们体育教师提供了一个选择教学内容和实施新教学方法的空间和余地,今后我们的体育课程应该将那些不切实际,不符合学生运动兴趣的,学生走向社会一辈子也不会使用的
36、竞技运动教材内容,淡出学校体育教学的内容范畴,如铅球项目。并将学生十分喜欢的,对他们的生活和终身体育锻炼有作用的运动项目如跆拳道、轮滑等请入我们的体育教学课堂,可以说未来体育课程可以将一切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健康水平和激发学生运动兴趣的教学组织形式、内容和方法纳入到体育课程之中。“一种教材,万种教法”,适当改变教学内容的体系和传统教学方法可以收到意想不到的收获,如学生普遍对耐力跑比较惧怕,耐力跑课我们经常看到学生们满脸痛苦的围绕操场一圈一圈的跑。教师安排耐力跑课,其实想想造成这种局面的原因很大程度是因为教师的教学安排,耐力跑的目的是训练耐力,是强化学生的心肺功能,而跑仅是手段而已,我们完全可以选择
37、其他手段来达到这个目的。比如800米、1000米也就是三、四分钟跑的路程,只因为这个过程太枯燥,所以学生不喜欢。后来尝试根据学生的兴趣用连续几分钟的运球跑(足球或篮球),连续几分钟的跳绳或者十分钟健身操组合等方式来练习,这样往往练习时间比单纯跑的时间长,但学生却充满了兴趣,脸上也带着笑容。为此,课题组专门开发了花式跳绳操,并得到学生的好评,并已推广普及。3.3.融洽师生关系,形成良好的课堂氛围体育有别于其他学科的显著特点是,直观性相当强,师生共同活动,教与练的密切配合贯穿于整个课堂。在师生的双边活动中,只有师生默契配合,才能取得好的教学效果。作为体育教师,首先要以自己的表率作用和文明形象去感染
38、学生,用较强的业务能力去指导学生,以优秀的心理品质去影响学生。平时教师要参与到学生的练习中,以平等的身份与学生相处。这是教师获得威信,密切师生关系,形成良好课堂氛围的不可缺少的重要条件。在表四调查结果中可以看出许多学生也提出了“教师要参与并指导”的要求,事实证明积极参与学生的练习,和学生一起活动,一起打比赛,这样不仅缩短了教与学的距离,也加深了师生之间的感情,学习效果非常明显。融洽师生关系,其次要热爱学生,信任学生,真正为学生着想。实践证明,有些学生对体育产生兴趣,是从对教师喜欢开始的。比如在我所任教的班级中,有名学生文化成绩很好,但体育成绩一直达不到“三好学生”的评选要求,鉴于他的情况及课堂
39、上积极配合教师的表现,和他谈过后,给他的体育成绩打了合格分,当年他终于评上了“三好”,意想不到的是在第二学期的体育课上表现得非常出色,积极主动的参与运动,最后靠自己的努力达到了合格分数。在这次的问卷调查中,他在“喜欢体育课的原因”一栏内,作出唯一的选择“喜欢体育老师”(本是不记名调查,但是他在问卷写上了名字)可见教师关爱学生的行为对学生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甚至可能对学生的学习产生直接而深刻的影响。很多时候课堂上缺乏良好的情感氛围仅仅是教师与班级的部分学生关系紧张,这部分学生往往是不遵守纪律,比较调皮的学生,这些学生在文化课中受的批评多、表扬少,会形成一种自我保护的逆反心理。这部分学生又往往是身
40、体素质好,精力充沛。利用课余时间与他们多交流,关心他们的思想动态关心他们的文化学习,让他们知道你是真心的想帮助他们,然后在体育课堂上要善于发现他们闪光的地方,针对他们各自的特长请他们做示范,作裁判或协助教师参与保护帮助,还可以用让他们协助体委布置场地,借还体育器材等方式来增强责任感。3.4.按兴趣分组教学,同时关注个体差异。学生对体育的兴趣具有连续性,许多学生对于某一项运动的兴趣在小学阶段便有了,到了初中阶段,他们不需要教师启发和诱导就能自觉地产生主动参与意识。教师是学生成长的引导者,学生发展的领路人,而学生本人才是成长的主人发展的主体。鉴于初中学生对某项运动已经有了一定认识与兴趣,在体育教学
41、中可以采用一定的压缩练习,安排一定的时间让学生发挥专长,让学生自愿分组参加自己喜爱的体育运动,也就是满足学生调查表中“按照兴趣,分组活动”和“自由活动时间要长”的要求,让他们通过自身体育运动的实践去体验运动的乐趣和意义,培养体育运动的爱好和兴趣。当然,此时的“分组活动”并非“绝对的自由”,教师必须在各小组中巡回指导,必要时进行适当的示范和讲解,让学生在兴趣的基础上更好地掌握技术,从而更深刻更稳定他们的兴趣。我们不能简单的“按掌握运动技术高低分组,由于生长发育、接受能力,身体素质及运动技能等原因,客观上存在着个体差异,而学习和发展是每一个学生的权利,教师必须重视学生的个体差异,要使千差万别的学生
42、都有所收益,都能在自己原有的基础上得到发展,在体育课教学中鉴于两方面的因素,我尝试在按兴趣分成大组的基础上,再按友情分成小组。这个小组中学生的技术有高有低, 但它们关系好,相互了解,信任度高,思想一致,克服了技术差,怕出丑的学生不敢练习的状况。例如在排球的垫球教学中,在友情小组里,我让技术好的学生带着技术差的学生一起练习,动作差的学生边练习、边观察、边请教进步越来越大,可以多垫几个来回,提高了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动作好的同学在练习时,对方给的球或左或右或高或低,而自己回球要到位,这样给自己加大了难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具有一定的挑战性,同时刺激他们积极性和兴趣的提高。另外,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还
43、要关注因身体原因或特殊情况下不能参加正常运动的学生,教师可根据他们不同的情况,为他们开出特别的“恢复性运动处方”或“功能性运动处方”,并且教师最好能监督他们完成运动,以便及时调整,还有教师一定要在情感上给予他们特殊的关怀。3.5.充分发挥激励的作用,增强学生参与运动的兴趣与信心教师时常给予激励能提高学生参与运动的兴趣。的确体育兴趣往往是伴随着学生自身参加活动时成功的内心体验而逐渐产生的,而教师可以通过对学生的激励,使学生的成功体验逐渐积累并发展成兴趣。在实践教学中,我发现教师适时适度的表扬往往会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尤其是对学生做的好的方面要在第一时间给予首肯,哪怕是一个注目、一个点头都是对学生
44、的激励,都会激起学生更大的学习兴趣。比如在我任教的班级中有一名女生,她的体育基本素质很一般,但发现她在武术套路练习中很努力,于是在集体纠正动作时,请她做示范并给予了肯定。后来又请她与教师一起带其他同学对练,一学期以后她的武术套路动作是全班最好的,其他项目也有了不同程度的提高。其实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长处、优点,关键在于教师要时刻留心,善于捕捉激励学生的良机并采用恰当的方式方法,给他们展示自己的机会,体现自己的价值。3.6.有效运用竞赛,正确处理竞赛与合作的关系我们知道由于不同年龄的心理因素,初中学生喜欢竞争激烈的运动,而小学生更多喜欢游戏型项目。对学生进行开放题型的统计中,许多学生也提出了“多举
45、行班级和小组比赛”的要求。学生的特点是争强好胜,渴求表现自己,在教学中创设竞争情境,提供竞争机会,让他们在竞争中展示自己,可以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教师在组织竞赛时,竞赛的目的要贯穿于教学的始终,要合理的运用竞赛方式,灵活运用竞赛规则,竞赛内容多样化。也可利用个人与个人,小组与小组的比高、比远、比快、比准、比多、比反应、比质量、比作风、比纪律等。竞赛结果教师进行小结和讲评,除了表扬优胜方外,还可以进行其他方面的比较和评价,使各类学生都有获胜的机会,都能体验成功感。另外运用竞赛时还要注意正确处理竞争与合作的关系,因为当今的学生独生子女多的原因,很多学生习惯了以“我”为中心,思想意识与行为上都会表现
46、的“唯我独尊”,容易排斥别人,而竞争又会因为竞赛过程的紧张和对结果重视的程度,使学生产生对立情绪,针对这个问题教师要善于抓住良机,结合课堂内容进行合作意识的培养,其实竞赛在培养合作意识方面,有其他活动难以比拟的作用。例如一场球赛中,有着人与人之间频繁的合作,教师要让学生明白比赛的胜利除个人技能、技术的充分发挥外,主要还有同伴间的默契配合,让学生懂得谁上场,谁替换谁都有一定的原因,教育学生在比赛中面对队友的发挥失常,团体间应相互谅解,相互鼓励和支持,切忌埋怨与责备,教育学生面对困难时要紧密配合,共同想办法。竞争与合作是激励学生发展的两种机制,竞赛的运用要达到激发兴趣的目的,同时促进学生相互了解增
47、进友谊。七、研究结果以往的体育教学评价,远远没能充分发挥出评价的功能。以前对学生只注重学期末的终结性评价,忽视了过程性评价与诊断性评价,在评价内容上基本局限于体能和运动技能的单一评价,忽视了学生的学习态度和运动参与等方面的多元评价,比如评价的内容重点集中在体能和运动技能的测试方面,他忽略了学生由于受身高、体重和体能的遗传性影响,在运动能力上表现的个体差异。“成绩面前人人平等”,一些学生认真学习,刻苦锻炼,却难以取得好成绩,而有些学生单凭身体条件和先天优势就能取得优异成绩,体育成绩变的与学生学习努力的直接关系越来越不明显。这在某种程度上使体育考试失去意义,使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受到挫折,甚至产生厌学
48、的情绪,从而出现了“不喜欢运动”“没有喜欢的运动项目”等不喜欢体育课的原因。针对这种情况,新的课程改革要求改变评价方式, 建议未来的体育课程要结合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结合绝对性评价与相对性评价、结合客观评价与主观评价、 变单一性评价为多元性评价。也就是不仅要评价结果也要评价过程,不仅要评价绝对成绩还要评价进步与否,不仅要评价体能、技能,还要评价参与和态度,不仅要有教师评价还要有小组评价、个人评价,鉴于以上要求设计出我校体育成绩评价表。阳坊中学体育成绩评价表评价内容与分类最终等级教师寄语体能理论知识运动技能学习态度情意表现与合作精神师评师评师评师评师评互评互评互评自评自评自评上述表格基本能体现新的评价要求,但体现不出过程评价,教师可以用此表格经常对学生学习的各个方面进行统计评定,也可以针对学生的具体情况,及时通过言语反馈,因为评价的目的除了给学生一个学习的结果外,还有一个重要目的是用评价结果来激励学生。所以每一次评价后,要将结果及时反馈给学生,让学生了解自己的学习结果,了解自己所学知识的应用成效。当学生看到自己的进步,会激起进一步努力学习的愿望,看到自己的不足时,可以激起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