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论文高校教务信息管理系统的建设与实践.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教育论文高校教务信息管理系统的建设与实践.doc(4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高校教务信息管理系统的建设与实践 高校教务信息管理系统的建设与实践是小柯论文网通过网络搜集,并由本站工作人员整理后发布的,高校教务信息管理系统的建设与实践是篇质量较高的学术论文,供本站访问者学习和学术交流参考之用,不可用于其他商业目的,高校教务信息管理系统的建设与实践的论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因网络整理,有些文章作者不详,敬请谅解,如需转摘,请注明出处小柯论文网,如果此论文无法满足您的论文要求,您可以申请本站帮您代写论文,以下是正文。 摘要随着我国高等教育体制的不断改革和招生规模的迅速扩大,加快教务管理信息化建设已成为高校信息化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教务管理信息系统的建设和运用有力地推动了高校教务
2、管理模式的改革与创新,对提高教师、管理人员的信息化管理意识和观念起到了重要作用。笔者从设计思想、功能构建等方面提出了高校教务信息管理系统的设计与实现方案。关键词高校 教务管理 信息化 建设与实践一、引言教务管理是高校教学管理工作的核心之一,是对教学活动过程和结果的管理。近年来,随着我国高等教育体制的不断改革和招生规模的迅速扩大,在校本科生数量逐年递增,部分高校出现了学生分布在多个校区的状况,为教务管理工作带来了极大困难。为了进一步适应学生自主学习、自我设计课程修读计划的需要,实现科学、有序、高效的教务管理,学校对教务管理工作的服务功能提出了更高要求,教学组织信息(教学进程)和学生成绩必须实行集
3、中管理,才能作到统一、规范、严肃、完整地提供、发布和共享信息,才能进行深入、全面的统计分析。经过深入研究论证,建设和运用适合高校自身教学管理模式的教务信息管理系统势在必行。系统的建立将充分发挥网络的优势,促进教学管理工作的科学化、规范化、信息化,增强教务信息的服务能力。二、设计思想教务信息管理系统设计本着“总体规划、分步实施、注重实效、逐步完善”的原则,力求保证系统的先进性、开放性、易操作性、易维护性、实用性、安全性以及可扩展性。系统采用先进的网络技术、数据库技术和优化、合理的结构体系,应着重体现以下设计思想。1.体现先进的管理思想。系统应融合多年来高校自身的教务管理与改革的成功经验,实现教务
4、数据由分散到集中、经集中再到分散管理,形成全校教务信息资源共享,有效避免管理的漏洞,为学校管理层的决策提供详尽的数据支持。系统应支持多个校区教学管理的一体化思想,实现管理人员多校区移动办公。2.运用先进的技术方案,合理地划分和配置系统功能。第一,系统运行于Internet上,应采用C/S结构与B/S结构相结合的体系结构,既能满足教学进程计划管理、选课后台控制管理用量少但处理数据量大的要求,又能满足普通教师、学生甚至学生家长最大地域范围内使用该系统的需求,取得可靠性、安全性与方便性之间的完美统一。第二,应建立完善的教务信息数据库。采取统一的数据规范,将所有数据处理集成在一起,实现真正数据共享,彻
5、底解决数据安全性、一致性问题。第三,为有效降低服务器的开销,提高服务器的并发量,选课等子系统因短时间内数据访问量较大,宜采用“0”数据库访问和XML技术,降低学生选课时对服务器性能的高要求。3.形成综合、多级教学管理的平台。系统应渗透教务管理的各个环节,面向全校各层次用户。结合自身教学管理模式的改革,采用分级授权模式,既可设定用户使用的模块,又可设定用户可操作的功能和数据范围,真实地反映教务管理实际工作中的职能划分与授权的方式,使不同的教务人员能以最安全的模式协同工作。4.实现全面的安全管理。系统采用多种策略,保障教务数据的安全。首先,在物理层设置前端服务器并安装防火墙作为第一道防线,“物理”
6、隔离其它外界的直接访问;其次,登陆层通过用户、口令的验证确定用户的访问权限,防止非法注入,此为第二道防线;再次,在数据层中,用户在表中提取数据时按用户类型、用户号、用户单位授权,作为最后一道防线。同时,系统对各用户进行的数据更改保留操作人标记等修改痕迹。为了实现保证教务信息管理系统安全的三道防线,应主要考虑从网络通讯、操作系统、数据库管理系统、应用系统、计算机病毒的防治等五个方面提供安全保障。5.具有优良的系统开放性和可扩展性,提供全面数据共享。系统不仅为功能进一步完善、拓宽提供广阔的接口,而且只需稍作修改,就可以满足各种用户的要求。系统应在多数数据显示界面方便各种用户获取教务数据。同时,提供
7、财务缴费数据等信息的导入接口,系统中实现数据共享。三、功能构建系统由教学进程子系统、选课子系统、学籍子系统、成绩子系统、分级教学子系统、辅修子系统、考务子系统、数码照片采集子系统、教师管理子系统等九个逻辑子系统和系统支持模块等组成。各模块间的数据流转图如下,同时将从几个重要的模块来构建系统的主要功能:1.教学进程子系统。从教学计划系统提取教学执行计划数据,根据教学任务书,编排教学进程计划表,为选课系统提供课程数据,并为排课系统准备数据。由教务处管理员功能模块(C/S结构)、学院教学秘书功能模块(B/S结构)组成。2.选课子系统。选课系统是高校教务信息管理系统的亮点之一,是衡量教务管理信息化的重
8、要标志之一,同时也是教务信息系统设计的难点。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管理模式和技术方式。在设计时结合学校自身情况进行选课管理模式。技术上,后台管理控制系统采用C/S模式开发,前台选课界面采用B/S模式。为了突破选课时服务器并发量的瓶颈,系统采用“0”数据库访问进行设计,使用XML技术和客户端脚本,有效降低了服务器开销,大大提高了服务器并发量。3.学籍子系统。学生的管理是一项全方位的管理,它涉及到学校大多数部门。对异动学生及时处理、上报就显得尤其重要。这一系统可以及时处理学生学籍异动情况,提高工作效率。4.成绩子系统。成绩管理是教务系统中核心部分,该子系统由成绩管理员功能模块(C/S结构)、各学院教
9、务员功能模块(B/S结构)、教师输入成绩模块(C/S、B/S结构相结合)组成,子系统的良好运用,使得整个成绩管理工作轻松方便。四、结束语教务管理是高校教学管理中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随着我国高等教育体制的不断改革和招生规模的迅速扩大,传统的手工操作和单机作业已经难以适应和满足新形势下教务管理工作的需要。加快教务管理信息化建设,引进先进的现代管理技术和手段已经迫在眉睫。一个结合学校自身实际情况的教务信息管理系统能极大的提高教务人员的工作效率,规范教学管理流程,提高教学管理水平。系统的建设和实践将有力推动学校教务管理模式的改革与创新,对提高教师、管理人员信息化管理意识和观念起到重要作用,极大增强了
10、教务信息的服务能力,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参考文献:1沈培华.教育管理现代化与信息系统建设.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0.2侯建梅.基于校园网的高校教务信息管理系统的设计与研究.科技资讯,2007,(11).3黄万华.高校教务管理系统的设计与实现.计算机与数字工程,2005,(01).(作者单位:江苏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其他参考文献Baker, Sheridan. The Practical Stylist. 6th ed. New York: Harper & Row, 1985.Flesch, Rudolf. The Art of Plain Talk. New York: Harper & B
11、rothers, 1946.Gowers, Ernest. The Complete Plain Words. London: Penguin Books, 1987.Snell-Hornby, Mary. Translation Studies: An Integrated Approach. Amsterdam: John Benjamins, 1987.Hu, Zhuanglin. 胡壮麟, 语言学教程 M. 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6.Jespersen, Otto. The Philosophy of Grammar. London: Routledge, 1951.Leec
12、h, Geoffrey, and Jan Svartvik. A Communicative Grammar of English. London: Longman, 1974.Li, Qingxue, and Peng Jianwu. 李庆学、彭建武, 英汉翻译理论与技巧 M. 北京: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出版社, 2009.Lian, Shuneng. 连淑能, 英汉对比研究 M. 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3.Ma, Huijuan, and Miao Ju. 马会娟、苗菊, 当代西方翻译理论选读 M. 北京: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009.Newmark, Peter. Appr
13、oaches to Translation. London: Pergmon P, 1981.Quirk, Randolph, et al. A Grammar of Contemporary English. London: Longman, 1973.Wang, Li. 王力, 中国语法理论 M. 济南: 山东教育出版社, 1984.Xu, Jianping. 许建平, 英汉互译实践与技巧 M. 北京: 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3.Yan, Qigang. 严启刚, 英语翻译教程 M. 天津: 南开大学出版社, 2001.Zandvoort, R. W. A Handbook of English Grammar. London: Longmans, 1957.Zhong, Shukong. 钟述孔, 英汉翻译手册 M. 北京: 商务印书馆, 1983.Zhou, Zhipei. 周志培, 汉英对比与翻译中的转换 M. 上海: 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 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