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论文浅析互联网对当代中学生的影响及对策.doc

上传人:laozhun 文档编号:4011043 上传时间:2023-04-01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2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教育论文浅析互联网对当代中学生的影响及对策.doc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教育论文浅析互联网对当代中学生的影响及对策.doc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教育论文浅析互联网对当代中学生的影响及对策.doc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教育论文浅析互联网对当代中学生的影响及对策.doc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教育论文浅析互联网对当代中学生的影响及对策.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教育论文浅析互联网对当代中学生的影响及对策.doc(4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浅析互联网对当代中学生的影响及对策 浅析互联网对当代中学生的影响及对策是小柯论文网通过网络搜集,并由本站工作人员整理后发布的,浅析互联网对当代中学生的影响及对策是篇质量较高的学术论文,供本站访问者学习和学术交流参考之用,不可用于其他商业目的,浅析互联网对当代中学生的影响及对策的论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因网络整理,有些文章作者不详,敬请谅解,如需转摘,请注明出处小柯论文网,如果此论文无法满足您的论文要求,您可以申请本站帮您代写论文,以下是正文。摘 要二十一世纪学习的特征是掌握管理知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互联网的出现无疑给这种能力的培养、素质教育的推进提供了一块绿洲。但它又是一把双刃剑,在给广大中学生

2、提供便利的同时,其提供的信息也不可避免地夹杂着一些色情、暴力甚至危险的信息,如何引导中学生趋利避害,合理利用互联网是我们必须重视的社会问题。社会、学校和家庭必须正确看待网络对中学生的影响,加强教育正确引导。 关键词互联网 中学生 影响 对策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489(2010)01-0069-02 以科技现代化为根基的信息网络化态势正以前所未有的广度和深度影响着人类的社会实践、生存方式和价值取向,被称为第四媒体的互联网也成为人们获取知识、观察社会、了解信息、塑造自我的重要平台。在信息社会化的今天,使用互联网已经成为一种时尚,在庞大的网民群体中,中学生占了很大

3、比例,并且还在不断地增长。互联网是一个信息极其丰富的百科全书式的世界,信息量大,信息交流速度快,自由度强,实现了全球信息共享,中学生在网上可以随意获得自己的需求,在网上浏览世界,认识世界,了解世界最新的新闻信息、科技动态,极大地开阔了中学生的视野。互联网的发展为广大中学生交流、学习、成才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机会。然而,当许多中学生沉迷于互联网时,互联网就对他们的学业和个人健康成长构成了极大的威胁,可见互联网对中学生的影响必须引起社会各方面足够的重视。 一、互联网对中学生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中学生思想活跃,叛逆心强,对不同文化和价值观念的包容性强,对信息的选择和过滤能力较差,鉴别能力较

4、弱,极易受到不良信息的影响,导致其主流意识形态的碎片化。特别是经过精心包装的西方霸权主义和政治理念,更是模糊了他们的视线,对其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以及传统道德、民族精神形成冲击或潜移默化的侵蚀和消磨,造成中学生文化家园的迷失和文化根基的决裂,诱发严重的信仰危机。 2.浩如烟海的网络信息为中学生提供了丰富的资料,大大开阔了中学生的认识视野。然而网络信息常常良莠不齐,一些不健康的、虚假的、错误的甚至是反动的内容可能造成严重的信息污染。如网络色情、暴力、丑恶的东西使尚处于身心未完全成熟的中学生大受侵害。例如,很多中学生沉迷于网络游戏,把大量的时间和金钱投入到网络游戏中,因而荒废了学业。

5、少数中学生受到网络色情和暴力等信息的影响,走上了犯罪道路。 3.网络环境的隐匿性和虚拟性所造成的中学生多重角色的频繁转换,极易诱发其人格的分裂。网络环境的隐匿性打造了一个相对封闭的空间,在这里人与人的交往仅通过计算机和符号化的语言就能实现,借助于虚拟技术,中学生可以随心所欲地隐匿和篡改自己的性别、年龄、相貌和身份等等,依据自己的爱好和交往动机虚拟多重与身份不符的角色进入虚拟社区,与别人进行互动交流。这种隐蔽性,使得网上的不道德行为日益增多,长此以往,使中学生在现实中的道德观和行为习惯受到不良影响。习惯于虚拟世界的交往使他们回到现实世界中往往觉得无所适从,交往能力变差,产生了人际交往的障碍。 4

6、.网络环境的高度开放性和自由性,极易诱发网络的犯罪行为。现实道德和法律的规范功能往往基于社会舆论的监督、外在强制力的约束以及个人内在良心发现的共同作用,而网络世界却是一个近乎无政府主义的自由王国,徜徉于网络时空的中学生误以为自己面对的只是电脑,其所作所为不受现实社会的法律和道德的约束。这样致使他们常常在现实中做出与现实人格不符的行为,产生意想不到的社会危害,甚至构成严重的违法和犯罪。 互联网已经成为我们生活中的不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互联网也将伴随广大中学生的每一步成长,面对互联网对中学生的影响,如何构筑一道坚不可摧的防火墙,将是全社会需要予以高度重视的问题。 二、针对互联网对中学生的影响应从以

7、下几方面采取措施 1.首先,积极创造中学生健康成长的社会环境。政府职能部门要坚决取缔毒害中学生的不良网站,从源头上把好关,从根本上杜绝不良信息在网上的传播。同时行政执法部门加强对网吧的监管力度。增强大众传媒的社会责任感,为中学生思想道德建设创造良好的舆论环境。加强全国青少年网络文明公约的普及力度,引导和教育孩子正确使用互联网。 2.针对中学生的特点开展网络文明教育。中学生思想尚不成熟,辨别能力差,必须加强对中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使他们树立对中国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感和民族文化的自豪感,使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增强政治敏感力和鉴别力。同时加大对中学生的网络道德教育,培养健全的人格和

8、高尚德道德情操,使其在西方的价值观和腐朽的生活方式面前,能够自觉地抵制住诱惑,在网络的虚拟世界里,不受不良信息的影响,不但使广大中学生讲公德讲文明,更使他们成为自律自重的网络使用者。 3.引导中学生注重现实交往,并让他们在现实交往中感受到快乐。学校与家庭应该积极为中学生创造现实人际交往的环境和条件。学校应该在学习之外,丰富学生的课外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体会到交往和合作的快乐,家庭也应该为子女提供正常健康交往的平台,并给子女提供更多的理解和关心。学校和家长除了关心学生的学习成绩之外,还应该更多的关注他们的心理感受,及时与他们交流并正确加以引导。当他们在学习和生活中感受到家长和老师的认同和理解,感

9、受到同学的关心和帮助,在现实中感受到温暖和快乐时,他们对虚拟的网络世界便不会再有那么强的依赖心理。 4.引导中学生培养多元化兴趣,提高他们的自制能力。现在的中学生由于学习压力大,心理负担重,课余时间少,发展自己兴趣的动力和可能性较差。大多数中学生除了学习之外,根本没有时间培养自己的兴趣,再加上老师和家长不断地施加压力,使他们逐渐成了读书机器,当他们偶然觉得互联网给他们带来种种惊喜之后,就很容易自此沉迷下去。为此,学校和家长要高度重视,引导他们培养多元化兴趣,学校要积极开展多样化的课外兴趣活动,家长要给予子女兴趣培养以更多的理解和支持。 在这个已高度信息化的时代,互联网不是天堂,更不是地狱,只要

10、国家、社会和家庭共同努力,充分发挥互联网的优势,做到扬长避短,尽可能减少互联网对中学生的消极影响,提高广大中学生的自身素质,使他们增强免疫力,自觉抵制不健康的东西,学习网络知识,进一步挖掘网络的新用途,那么广大中学生一定能早日成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合格的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参考文献 1刘志华:青少年网络情节的心理分析,教育理论与实践2003年第1期。 2崔景贵:网络心理教育刍议,中国教育学刊2005年第2期。 3孙有福:中学生网络迷恋形成的心理机制及对策,教学与研究2002年第7期。 4朱美雀:透视青少年网络成瘾综合症,新华文摘2003年第1期。 div class=其他参考文献Ba

11、ker, Sheridan. The Practical Stylist. 6th ed. New York: Harper & Row, 1985.Flesch, Rudolf. The Art of Plain Talk. New York: Harper & Brothers, 1946.Gowers, Ernest. The Complete Plain Words. London: Penguin Books, 1987.Snell-Hornby, Mary. Translation Studies: An Integrated Approach. Amsterdam: John B

12、enjamins, 1987.Hu, Zhuanglin. 胡壮麟, 语言学教程 M. 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6.Jespersen, Otto. The Philosophy of Grammar. London: Routledge, 1951.Leech, Geoffrey, and Jan Svartvik. A Communicative Grammar of English. London: Longman, 1974.Li, Qingxue, and Peng Jianwu. 李庆学、彭建武, 英汉翻译理论与技巧 M. 北京: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出版社, 2009.Lia

13、n, Shuneng. 连淑能, 英汉对比研究 M. 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3.Ma, Huijuan, and Miao Ju. 马会娟、苗菊, 当代西方翻译理论选读 M. 北京: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009.Newmark, Peter. Approaches to Translation. London: Pergmon P, 1981.Quirk, Randolph, et al. A Grammar of Contemporary English. London: Longman, 1973.Wang, Li. 王力, 中国语法理论 M. 济南: 山东教育出版社, 1984.Xu, Jianping. 许建平, 英汉互译实践与技巧 M. 北京: 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3.Yan, Qigang. 严启刚, 英语翻译教程 M. 天津: 南开大学出版社, 2001.Zandvoort, R. W. A Handbook of English Grammar. London: Longmans, 1957.Zhong, Shukong. 钟述孔, 英汉翻译手册 M. 北京: 商务印书馆, 1983.Zhou, Zhipei. 周志培, 汉英对比与翻译中的转换 M. 上海: 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 2003.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其他范文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