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论文以奥运为契机的物流发展.doc

上传人:laozhun 文档编号:4011329 上传时间:2023-04-01 格式:DOC 页数:3 大小:2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管理论文以奥运为契机的物流发展.doc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管理论文以奥运为契机的物流发展.doc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管理论文以奥运为契机的物流发展.doc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管理论文以奥运为契机的物流发展.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管理论文以奥运为契机的物流发展.doc(3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以奥运为契机的物流发展 以奥运为契机的物流发展是小柯论文网通过网络搜集,并由本站工作人员整理后发布的,以奥运为契机的物流发展是篇质量较高的学术论文,供本站访问者学习和学术交流参考之用,不可用于其他商业目的,以奥运为契机的物流发展的论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因网络整理,有些文章作者不详,敬请谅解,如需转摘,请注明出处小柯论文网,如果此论文无法满足您的论文要求,您可以申请本站帮您代写论文,以下是正文。 摘要:2008年北京奥运会使我国物流机遇与风险并存,我国物流在技术、标准、人才方面的欠缺也会给奥运物流带来很大的挑战。同时使我国物流与国际物流在同一平台竞技,是北京乃至我国物流业发展的一个具有历史意义的

2、时期和机会。文章通过对北京奥运物流分析,指出奥运物流的特点,并以奥运为契机分析其可能给北京物流在奥运会之后带来的巨大促进作用。关键词:物流;奥运物流;绿色物流;物流信息系统中图分类号:F25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3100(2008)07-0095-03Abstract: 2008 Beijing Olympic Games will attribute to Chinas logistics opportunities as also as risks. Chinas logistics in the technology, standards, logistics person

3、nel to the Olympic logistics will pose considerable challenges. At the same time Chinas logistics and international logistics will platform in the same competition, which gives Chinas logistics industry is the development of a historic period and opportunities. Based on the logistics of the Beijing

4、Olympic Games, pointed out that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Olympic Games logistics, and the Olympic Games as an opportunity to analyze the potential of Beijings logistics in the Olympics after the enormous role.Key words: logistics; olympic logistics; green logistics; logistics information system1奥运

5、物流的背景和特点众所周知,北京奥运会的举办将给我国物流带来巨大的商机,据统计2008年奥运会与奥运直接相关的物流需求值为417.2亿元,其中奥运会预算占7.7亿元,北京市为409.5亿元,而实际发生的费用肯定会超出这个数字。同时我国物流在技术、标准、人才方面的欠缺也会给奥运物流带来很大的挑战。它使我国物流与国际物流在同一平台竞技,是我国物流业发展的一个具有历史意义的时期和机会。奥运物流就是在奥运会期间,针对奥运而做出的将物品从供应地到接收地的实体运动过程。奥运物流资金和需求方面的数据见表1。具体的方面可以包括运输,包装,装卸搬运,信息处理等,在奥运物流的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是奥运物

6、流环节的特点:1.1运输渠道相对集中,运量庞大。无论在奥运会之前的场馆修建及内部所有设施建设,还是奥运期间所需的运动器械和一些临时搭建的设施,如临时看台、临时服务台、临时停车点等都需要大量的运力来完成。另外,在奥运期间各国参赛运动员,工作人员和大量的中外游客聚集到北京,既要保证对各国运动员和工作人员的吃、住、行等生活上服务,又要保证中外游客观看奥运比赛时奥运场馆提供大量的各种食品、饮料、日用品等服务,以及消耗完的废弃物回收都需要大量的物流来运输和处理。1.2装卸搬运过程相对复杂精细。由上可知奥运会的运输量庞大,搬运和保管也需要付出较多的精力。比如一些运动器械需要比较精细的搬动,以保证其在比赛中

7、正常使用。这个过程需要借助于各种物流机械,同时也需要一个完善的信息系统来全程监控,以保证其在合理的时间和范围内高效率的完成操作。1.3奥运物流信息系统的建设。整个物流过程需要一个全程的物流信息系统来作为支持,将其信息准确地输入、处理、输出和反馈,来保证物流过程的顺畅、有序。奥运又有自身的特点,所以要有针对性地对其进行建设,在需求分析、设计及后期维护和升级时需要投入大量的精力。其次是奥运物流还有以下特点:1.3.1奥运物流具有一定范围的集中性。在奥运期间,物流的集中性分为空间集中性和人流集中性。2008年北京奥运会计划使用37个比赛场馆,其中27个项目的比赛安排在32个场馆。区域都集中在奥林匹克

8、公园和各个高校体育馆,其中奥林匹克公园中心区集中了l4个场馆,准备举行l5项比赛。所以在对物流进行整体规划时,要注意在空间上合理分配物流资源(见表2)。另外,由上表数据可知,物流需要着重注意的有开、闭幕式和各项比赛项目的决赛,因为在这期间运动员、记者和观众人数众多,人流、物流比较集中,同时也需要较多的志愿者和维护人员。而在其它的赛事阶段可能就不需要投入较多的人力及物流力量。1.3.2需要高度安全保障。奥运会是一场国际性的竞技比赛,无论是在规模上还是权威上都是全世界最顶级的。同时,历届都有发生针对奥运的政治事件,如北京奥运圣火在全世界的传递过程中受到一些阻挠可以说明这方面的问题。所以不同于其它普

9、通的物流,奥运期间物流必须是相对的精确和安全。以保证整个过程中不会因物流的不及时和不安全而造成损失和阻碍。1.3.3树立“绿色物流”理念。北京奥运会倡导“绿色奥运,人文奥运,科技奥运”。所以物流的运作也必须在这个前提下进行。主要包括在整个物流流程中运输环节排放的尾气要符合国家标准;流通加工环节符合国家卫生标准;包装要遵循轻薄化、单纯化,有利于环保不浪费树木资源;回收废弃物处理环节也要合理,可以回收的回收,不可以回收的对其进行有效的处理,避免其对自然环境造成破坏。2现有物流存在的差距(1)现有的运输渠道具有较大的分散性和不确定性,对于奥运会物流运输量相对大、路线相对固定,会存在着不合理运输,降低

10、物流效率。奥运会期间对于车辆行驶的限制还极有可能造成某些地段的交通拥堵,更加使得奥运物流运输具有较强的挑战性。(2)低水平的物流工具与奥运物流的需求存在较大差距。除了运输能力和运输渠道的限制,物流的一些基础设施也存在着问题,与发达国家有着相当大的差距。如在装卸搬运过程的工具过于原始化,不能满足物流对于效率和速度的要求。(3)物流结点分布分散。北京市各种公路货站、货场、装卸点有6 000余个,途中铁道货站有近80个,整体形成小、散、乱的局面,而奥运由于自身特点具有集中性,在某些时间、某些地点对物流的要求较高。所以现有的物流水平是不能满足其需求的。(4)现有的物流信息系统不能满足奥运物流的要求。目

11、前北京市物流系统的信息技术应用水平普遍偏低。无论是企业内部的信息系统构建,还有有关技术,如GSM(全球移动通信系统),GIMS(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ERP(企业资源计划)的应用水平都较低,物流交流平台也没有得到重视和广泛应用。其他参考文献Baker, Sheridan. The Practical Stylist. 6th ed. New York: Harper & Row, 1985.Flesch, Rudolf. The Art of Plain Talk. New York: Harper & Brothers, 1946.Gowers, Ernest. The Complete P

12、lain Words. London: Penguin Books, 1987.Snell-Hornby, Mary. Translation Studies: An Integrated Approach. Amsterdam: John Benjamins, 1987.Hu, Zhuanglin. 胡壮麟, 语言学教程 M. 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6.Jespersen, Otto. The Philosophy of Grammar. London: Routledge, 1951.Leech, Geoffrey, and Jan Svartvik. A Communicati

13、ve Grammar of English. London: Longman, 1974.Li, Qingxue, and Peng Jianwu. 李庆学、彭建武, 英汉翻译理论与技巧 M. 北京: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出版社, 2009.Lian, Shuneng. 连淑能, 英汉对比研究 M. 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3.Ma, Huijuan, and Miao Ju. 马会娟、苗菊, 当代西方翻译理论选读 M. 北京: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009.Newmark, Peter. Approaches to Translation. London: Pergmon P, 19

14、81.Quirk, Randolph, et al. A Grammar of Contemporary English. London: Longman, 1973.Wang, Li. 王力, 中国语法理论 M. 济南: 山东教育出版社, 1984.Xu, Jianping. 许建平, 英汉互译实践与技巧 M. 北京: 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3.Yan, Qigang. 严启刚, 英语翻译教程 M. 天津: 南开大学出版社, 2001.Zandvoort, R. W. A Handbook of English Grammar. London: Longmans, 1957.Zhong, Shukong. 钟述孔, 英汉翻译手册 M. 北京: 商务印书馆, 1983.Zhou, Zhipei. 周志培, 汉英对比与翻译中的转换 M. 上海: 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 2003.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其他范文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