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工论文现有便器冲水装置节水性的理论分析.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理工论文现有便器冲水装置节水性的理论分析.doc(5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现有便器冲水装置节水性的理论分析 现有便器冲水装置节水性的理论分析是小柯论文网通过网络搜集,并由本站工作人员整理后发布的,现有便器冲水装置节水性的理论分析是篇质量较高的学术论文,供本站访问者学习和学术交流参考之用,不可用于其他商业目的,现有便器冲水装置节水性的理论分析的论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因网络整理,有些文章作者不详,敬请谅解,如需转摘,请注明出处小柯论文网,如果此论文无法满足您的论文要求,您可以申请本站帮您代写论文,以下是正文。摘要:首先应用力学基本理论,结合大小便的特点及生活常识,分析大小便冲洗运动过程,探讨节水冲洗途径;然后运用分析结果,深入探究现有便器冲水装置在节水方面存在的不足,最
2、后指明新型科学节水便器冲洗装置所应具备的特点。 关键词:便器冲洗装置;节水;理论分析 中国是世界13个严重缺水国家之一,人均拥有淡水量居世界第88位,人均水资源拥有量为2370m3,约为世界平均水平的1/41。当前,全国600多座城市缺水,日缺水量达1600万m32,每年因缺水影响工业生产值2300亿元3。随着我国社会和经济的发展,水的缺口越来越大,,严重缺水将是中国21世纪可持续发展的重大制约因素之一,节水势在必行。 2006年全国用水消耗总量3042亿m3,其中生活耗水占12.2%,城镇生活耗水率(消耗量占用水量的百分比)为29%4。在生活用水量中,便器冲洗水量占30%-40%5,因此如果
3、能在便器节水冲洗上能有突破,不仅能减少污水排放,而且还会创造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1 大便冲洗时的受力及运动分析 大便冲洗时的特点是重量大,阻力大,所需的冲击力大,附着面积通常较小。为了便于分析,将大便抽象为图1所示方形重物。在大便由静止运动至下水道过程中,水平方向受水的冲击力F,便器壁面对大便的摩擦阻力f;垂直方向受大便自重G与便器壁面对大便的支撑力N。 整个冲洗过程分为如下四个阶段: 在冲水前,大便处于静止状态; 冲水过程中,大便由静止开始运动,其摩擦力f由静摩擦力变为动摩擦力,由于静摩擦系数大于动摩擦系数6,阻力f由大变到小; 大便冲入下水道后,接下来水的作用主要是冲洗附着在壁面上
4、的大便; 大便冲洗干净后,冲水的最后作用是在下水道的弯头上产生虹吸,吸走大便,并形成新的封水弯头。 上述四个阶段的摩擦阻力f-时间t的近似关系如下图2所示: 由上图可知,在冲水量相同的情况下,如果能缩短t1的时间,使大便尽快由静止开始运动,同时如果能提高大便运动速度,就可缩短t2的时间,相应增长t3冲洗残余时间,提高冲洗效果;相反如果要达到相同冲洗效果,缩短t1+t2+t3+t4,就能减少冲水量,节约用水; 生活中经常看到由于水压不够,冲击力低而导致上图中t1时间很长,间接导致t2、t3、t4时间过长,严重浪费水资源。 提高水的出水压力就能提高水的冲击力,达到节水和增强冲便效果。在相同的冲便效
5、果下,最节水的冲便装置是使水冲击力顺应上图化的规律。 2 小便冲洗分析 除大便以外的脏物都等同于小便,其特点是重量轻,阻力小,所需的冲击力也小,但是其附着面积大,冲洗时需扫过的面积大,相当于表面冲洗,冲洗分为三个阶段,如图3所示: 在冲水前,脏物处于静止状态,附着面积最大; 冲水过程中,脏物面积随水的扫过时,面积逐渐减少; 脏物冲入下水道后,剩余的水有一个作用,就是下水道的弯头上产生虹吸,吸走脏物,并形成新的封水弯头。 由上图可知,如果提高水流速度,使水在较短的时间里扫过脏物的附着面积,缩短t1就可以节水;同时水的冲击力大,有效的清除附着在壁面的脏物,增强冲洗效果。 3 现有便器冲洗机构节水性
6、分析 综合前面论述,提高水的冲击速度,是节水的关键。要提高水的冲击速度,就要提高水压,很显然不能盲目要求自来水厂提高其送水的压力,送水的管网系统有其能承受的最大压力,各种阀门接头也有其承受的最大压力,不能超过这一极限压力。为达到节水和增强冲便效果的目的,应该充分利用水厂的供水压力,提高水的冲击力。 现有便器冲洗装置有两大类,一类是水箱式,另一类是阀门式。小便器只是公共场所男士们用,女士大便和非大便都共用一个便器。 3.1 水箱式冲洗装置节水性分析 水箱式冲洗装置如图4所示。根据建设部发布的强制性条文规定,马桶每次冲洗周期大便冲洗用水量不大于6升。当水压为0.3Mpa时,大便冲洗用产品,一次冲水
7、量为6升至8升,小便冲洗用产品一次冲水量2升至4升,这种冲水是利用水的自重所产生的冲击力来冲便的,这种冲水并不真正节水,并不科学。 此类冲水装置的水压力P-时间t关系如下图5所示: AB段为储水箱水满后的压力,其储水高度低于自来水进入储水箱所提供的压力FG。 BC段为大便充水时的水压变化,起点B时冲水阀开启,水箱中水的压力小于直接用自来水直接冲击的压力FG,冲击力小,效果肯定变差;近C点时,水压为0,此时的水完全是一种浪费,没有起到任何冲洗效果。 BD段为小便冲水时的水压变化,其冲水量小是因为阀门提前关闭,仅用了水箱中一半的水冲洗。其冲击力肯定比用自来水压力FG直接冲击的力小,效果差。 CE、
8、DE为冲便结束后由自来水进水时水箱中的水压恢复曲线。 很显然,为了节水和增强冲洗效果,应该充分利用自来水的压力,而不是将其节流减压后再冲便,节水箱并非真正节水。 3.2 阀门式冲洗装置节水性分析 这几种阀门共同点都是利用自来水厂所送水的自身压力来进行冲便,充分利用了自来水压,但存在如下问题: 受自来水自身的输送压影响较大,例如高楼层上因水压不够而导致大便冲不动,达不到冲便目的,更谈不上好的冲洗效果了。 大便小便的冲水量完全相同,严重浪费水资源。大多数家庭或公共场所都只安装图用6所示冲便装置,水资源浪费严重。 冲水时间是固定的,不能根据安装点的水压情况调节,相当一部分水压高的安装点冲洗时间过长,
9、浪费水资源。 4新型节水便器冲水装置的要求 便器冲洗装置是人们生活所必须的,为简化操作,都采用延时关闭技术,使用者只需按一下按钮,剩余的冲洗关闭动作全自完成,该时间由最初的设计确定,使用者不能更改,用水量不能根据实际情况调节。 综合上面的论述,新型节水便器冲水装置应能满足以下要求:4.1 在冲水之前应能充分利用自来水的已有水压,局部提高水压,增强水的冲击力,实现节水目标,并且强化冲便效果,提高装置的楼层适应性,即不同楼层、不同水压情况均能用较少的水实现冲便效果。4.2 具备延时关闭功能,使用者只需做一次操作,剩余的冲洗关闭动作全自动完成,不能增加操作的难度。4.3 合并男士女士大小便冲洗装置,
10、使得脏物无论轻重,都能用不同的水量冲洗干净,实现全面节水目标。4.4 能根据不同安装点的水压情况做一次预设置,以后再冲水时都能在最科学的状况下冲水,实现最经济的节水目标。 5结束语 本文基于生活常识,提高便器冲水压力就能提高水的水击力,进而增强冲洗效果,达到节约用水的目的,分析时从基本摩擦理论入手作了定性分析,实际数据还有待科学的实验加以验证,但可以做出合理推论,国家规定大便冲水量为6L,小便冲洗量为3L,3L可以形成虹吸并吸走污物,因此完全可以设计一种在3L以下冲洗所有大便小便的装置,实现真正意义上的节约用水。 参考文献 1黄仲杰,我国城市供水现状、问题与对策J.给水排水,1998,24(2
11、):1820. 2马永平,卫生陶瓷将再次引爆节水革命J.中国建材报,2004-5-7. 3王汉贤,水资源短缺与卫生洁具的改进J.陶城报,2003-12-12. 42006年中国水资源公报 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利部 2007-09-27. 其他参考文献Baker, Sheridan. The Practical Stylist. 6th ed. New York: Harper & Row, 1985.Flesch, Rudolf. The Art of Plain Talk. New York: Harper & Brothers, 1946.Gowers, Ernest. The Complet
12、e Plain Words. London: Penguin Books, 1987.Snell-Hornby, Mary. Translation Studies: An Integrated Approach. Amsterdam: John Benjamins, 1987.Hu, Zhuanglin. 胡壮麟, 语言学教程 M. 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6.Jespersen, Otto. The Philosophy of Grammar. London: Routledge, 1951.Leech, Geoffrey, and Jan Svartvik. A Communic
13、ative Grammar of English. London: Longman, 1974.Li, Qingxue, and Peng Jianwu. 李庆学、彭建武, 英汉翻译理论与技巧 M. 北京: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出版社, 2009.Lian, Shuneng. 连淑能, 英汉对比研究 M. 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3.Ma, Huijuan, and Miao Ju. 马会娟、苗菊, 当代西方翻译理论选读 M. 北京: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009.Newmark, Peter. Approaches to Translation. London: Pergmon P,
14、 1981.Quirk, Randolph, et al. A Grammar of Contemporary English. London: Longman, 1973.Wang, Li. 王力, 中国语法理论 M. 济南: 山东教育出版社, 1984.Xu, Jianping. 许建平, 英汉互译实践与技巧 M. 北京: 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3.Yan, Qigang. 严启刚, 英语翻译教程 M. 天津: 南开大学出版社, 2001.Zandvoort, R. W. A Handbook of English Grammar. London: Longmans, 1957.Zhong, Shukong. 钟述孔, 英汉翻译手册 M. 北京: 商务印书馆, 1983.Zhou, Zhipei. 周志培, 汉英对比与翻译中的转换 M. 上海: 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 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