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论文高职院校“工学结合”创新物流人才培养模式的探讨.doc

上传人:laozhun 文档编号:4011462 上传时间:2023-04-01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2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管理论文高职院校“工学结合”创新物流人才培养模式的探讨.doc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管理论文高职院校“工学结合”创新物流人才培养模式的探讨.doc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管理论文高职院校“工学结合”创新物流人才培养模式的探讨.doc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管理论文高职院校“工学结合”创新物流人才培养模式的探讨.doc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管理论文高职院校“工学结合”创新物流人才培养模式的探讨.doc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管理论文高职院校“工学结合”创新物流人才培养模式的探讨.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管理论文高职院校“工学结合”创新物流人才培养模式的探讨.doc(5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高职院校“工学结合”创新物流人才培养模式的探讨 高职院校“工学结合”创新物流人才培养模式的探讨是小柯论文网通过网络搜集,并由本站工作人员整理后发布的,高职院校“工学结合”创新物流人才培养模式的探讨是篇质量较高的学术论文,供本站访问者学习和学术交流参考之用,不可用于其他商业目的,高职院校“工学结合”创新物流人才培养模式的探讨的论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因网络整理,有些文章作者不详,敬请谅解,如需转摘,请注明出处小柯论文网,如果此论文无法满足您的论文要求,您可以申请本站帮您代写论文,以下是正文。 摘 要 随着物流行业在我国的兴起,物流人才的需求欲加紧迫。同时,由于物流行业操作性的特点,对物流人才的需求

2、更侧重于有实际技能的人员。此文结合高职院校培养操作技能型人才的特点,开展对工学结合物流人才培养模式的探讨。关键词 工学结合 物流 人才培养一、物流产业的发展需要物流人才的支持随着经济的发展,企业的竞争压力日益增强。国际化也对国内的部分企业造成威胁,这就迫使企业不断寻求利润增长点。物流作为新的利润源泉,正在被我国大多数企业重视。如海尔集团把物流能力摆在企业核心竞争力的位置。1999年11月,国家经贸委同世界银行召开的“现代物流国际研讨会”后,更是对我国物流的一大促进。在此之后,部分省市把发展现代物流作为一项涉及经济全局的战略性问题来抓。比如,深圳市将现代物流和高新技术、金融并重,立为新世纪经济发

3、展目标的三大支柱产业。同时,在政策层面注重物流的发展。委托美国盖兰德公司做了深圳现代物流发展策略及交通运输相关政策研究的咨询报告,委托同济大学编制深圳十五及2015年现代物流发展规划。但是,强大的产业发展离不开人力资源的支持。没有人才的配合,任何产业都无法发展和高效化。下面我们来了解一下我国目前物流人才的现状。二、我国物流人才的需求现状呼唤“工学结合”的培养模式物流专业人才已被列为12类紧缺人才之一,根据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预测,到2010年,中国的物流人才缺口达600余万。目前市场上对物流人才的需求主要集中在三大类:物流管理人才、信息处理人才以及一线操作人才。而其中一线操作人员占最大的比重。

4、这也是物流业的特点决定的。据不完全统计,在物流从业人员中,75%85%的人员都是从事操作岗位的工作。同时,由于交通限制、客户需求、服务质量等原因,物流操作往往需要全天候24小时作业,这种作业特点使得物流操作人员的需求成倍增加。据了解,目前国内各类企业中物流操作岗位的从业人员主要来源于两方面:一是从传统的仓储和运输企业的搬运、装卸岗位转来;二是直接招聘农民工,当前国内的大批物流企业中,操作岗位的从业人员大量使用的是农民工。这些人员很少接受过规范的物流操作培训,大部分不具备系统的物流知识,对操作原理、各业务环节的衔接、作业流程、行业标准、服务规范、现代信息技术应用等知识知之甚少。物流人才需求和供给

5、的严重不平衡,必须导致社会要加大对物流人才的培养力度。于是,高校的物流专业就应运而生。目前,国内已有215所高校开设了物流相关专业。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需求与供给不平衡的问题。但由于物流在理论界是一门新兴的学科,理论与实践衔接需求一定的时间来探索,同时物流操作性强的特点也给学校对人才的培养提出了巨大的挑战,出现学校培养目标与企业实际需求目标有错位的现象。为了使学校培养的物流人才与企业实际需求更好的结合,本文提出“工学结合”的教育模式。三、物流人才培养模式之“工学结合”“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是指在人才培养的过程中,以培养学生的全面职业化素质、技术应用能力和就业竞争力为主线,充分利用学校和企业两种

6、不同的教育环境和教育资源,通过学校和企业的双向互动和长期合作,将在校的理论学习、基本训练与在企业的实际工作经历有机结合起来的高素质高技能人才培养模式。这种教学模式在高职教育中有“一石三鸟”的效果。“工学结合”让企业、学校、学生有机结合起来,用“工学结合”这块石有效击中企业效益、学校管理和学生以工助学三鸟。在“工学结合”过程中,学校可将废弃的资源利用起来,开展校办工厂,取得收益,更有利学校开展教学活动;同时,企业接受实习的学生,成本低,接受能力强,管理容易;对学生来说,尤其是家庭贫困的学生,通过实习,获得劳动报酬,解决部分求学费用。而且更重要的是,学生在实习过程中,可以获得实际操作能力,更好的熟

7、悉物流运作情况,有效巩固和练习课堂上学到的理论知识,完善理论与实际的结合。对以后就业有积极的帮助,并且缩短工作开展时间。物流是一个特别重视实践能力的行业,新员人必须从一线操作员做起。比如报送员、报检员、调度员、仓管员、司机等岗位。如果要上升到一定级别的管理层,至少需要5年时间的磨砺。如果在校学生有机会获得“工学结合”的操作练习,缩短磨砺时间,帮助自己更快的提升。四、高职院校如何更好的开展“工学结合”1.合理选择合作企业工学结合模式的运行需要学校和企业的合理配合。对于物流专业来说,开展工学结合要选择一些专业性的具有一定物流运作规模的企业。专业化的物流运作,结构完善,部门设置齐全,分工明细,可以为

8、实习提供良好的平台。这对于未走出校门的大学生来说,实习的过程,对实习基地的认识会影响他们对整个行业的认识。也只有具备一定规模的物流运作才能在实习中提供更多的运用理论的机会。而不是通过实践做简单的搬运、送货等不具备系统理论培养的人都可以从事的工种。2.人才培养方案的制订由于工学结合是将在校理论学习与在校实践结合起来,不仅要有理论学习时间,也要有实践安排时间,所以针对特殊的培养需求采用特殊的培养方案。下面就工学结合模式下物流专业的培养拟定出以下培养方案:关于专业实训,根据物流的课程设置开展相应的实训课程。比如,在广东轻工职业技术学院,物流专业每门课的理论授课时间为15周左右,然后根据课程的重要性和

9、特点设置实训的时间周。一般每门课程开展的实训课有1周2周时间。顶岗实习可以让学生更正了解企业的物流运作过程,提前熟悉物流运作环节,也帮助学生在以后的学习过程中更好的理解知识和给自己定位。3.师资队伍建设教师是履行教育教学职责的专业人员,教师的教学水平直接影响到高校物流专业的开展和培养质量。工学结合要求有一支“双师型”的教师队伍。即,既具有物流管理理论知识,也要具有物流企业、配送中心、生产企业的物流管理部门等方面实际工作经验。目前职业学校的教师大多从学校到学校,普遍缺少实践。不利于对学生的培养。为此,学校一方面可以从物流行业中引起一定数量的具备一定学历层次的专业人才到学校任教,另一方面组织教师定

10、期到企业参加生产实践。4.政府的支持政府的支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从政策法规上保障工学结合的可操作性,另一方面从投入上加大对高职院校工学结合的资金支持。在国际上,成功的工学结合模式都有政策法规强有力的保障。一方面做到有法可依,让学生在物流实践中受到保护和保障,避免出现企业利用学生劳动力现象。比如,德国职业教育法和青少年劳动保护法中就培训者和受训者的权利和义务做出相应的规范。另一方面在政策的指导下,激发企业的社会责任感,推动企业和学校之间的合作。同时,由于物流操作性强的特点,物流专业需要配备多功能的物流模拟实验室,需要大量的教学仪器、设备和资料,这都离不开经费的投入。如何突破教育经费限制物流

11、教育发展的瓶颈,这就需要政府的教育资金支持。五、结论由于物流行业的特点,高校培养的理论型人才不足以满足物流的人才需求,于是高职院校培养的既有一定理论知识,又具备相当操作能力的人才就成了物流行业的人才需求热点。如何培养学生既掌握一定的理论知识,又具有相当的操作能力,本文从“工学结合”的角度对这个问题加以诠释和提出相应的操作方案。参考文献:1潘文军:差距、现状、举 高职院校“工学结合”创新物流人才培养模式的探讨是小柯论文网通过网络搜集,并由本站工作人员整理后发布的,高职院校“工学结合”创新物流人才培养模式的探讨是篇质量较高的学术论文,供本站访问者学习和学术交流参考之用,不可用于其他商业目的,高职院

12、校“工学结合”创新物流人才培养模式的探讨的论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因网络整理,有些文章作者不详,敬请谅解,如需转摘,请注明出处小柯论文网,如果此论文无法满足您的论文要求,您可以申请本站帮您代写论文,以下是正文。措国外物流教育与我国物流人才培养.中国物流与采购,2005年14期2刘 淼:工学结合”一石三鸟”解读青岛职业教育”青岛经验”.青岛日报,2005.11.223杨 明:我国高职物流人才培养刻不容缓.现代物流报,2006.074李红梅 罗生芳:高职物流人才培养模式探讨.中国市场,2006年35期5施 芳:工学结合:职业教育的法宝.人民日报,2006.09.28 6袁鹤平:我国高校物流人才培养现

13、状及措施.中国市场,2007年15期7龚小勇:“工学结合,校企互动”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职教论坛,2007年068佚 名:物流人才,你修炼好了吗?.金华晚报,2007.09.299李超锋 缪兴锋:广东高职院校新型物流人才培养模式研究.商场现代化,2007.12注: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图表、注解、公式等内容请以PDF格式阅读原文其他参考文献Baker, Sheridan. The Practical Stylist. 6th ed. New York: Harper & Row, 1985.Flesch, Rudolf. The Art of Plain Talk. New York: Har

14、per & Brothers, 1946.Gowers, Ernest. The Complete Plain Words. London: Penguin Books, 1987.Snell-Hornby, Mary. Translation Studies: An Integrated Approach. Amsterdam: John Benjamins, 1987.Hu, Zhuanglin. 胡壮麟, 语言学教程 M. 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6.Jespersen, Otto. The Philosophy of Grammar. London: Routledge, 19

15、51.Leech, Geoffrey, and Jan Svartvik. A Communicative Grammar of English. London: Longman, 1974.Li, Qingxue, and Peng Jianwu. 李庆学、彭建武, 英汉翻译理论与技巧 M. 北京: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出版社, 2009.Lian, Shuneng. 连淑能, 英汉对比研究 M. 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3.Ma, Huijuan, and Miao Ju. 马会娟、苗菊, 当代西方翻译理论选读 M. 北京: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009.Newmark, Pete

16、r. Approaches to Translation. London: Pergmon P, 1981.Quirk, Randolph, et al. A Grammar of Contemporary English. London: Longman, 1973.Wang, Li. 王力, 中国语法理论 M. 济南: 山东教育出版社, 1984.Xu, Jianping. 许建平, 英汉互译实践与技巧 M. 北京: 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3.Yan, Qigang. 严启刚, 英语翻译教程 M. 天津: 南开大学出版社, 2001.Zandvoort, R. W. A Handbook of English Grammar. London: Longmans, 1957.Zhong, Shukong. 钟述孔, 英汉翻译手册 M. 北京: 商务印书馆, 1983.Zhou, Zhipei. 周志培, 汉英对比与翻译中的转换 M. 上海: 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 2003.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其他范文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