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论文长三角第四方物流平台建设中的政府定位探讨.doc

上传人:文库蛋蛋多 文档编号:4011545 上传时间:2023-04-01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3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管理论文长三角第四方物流平台建设中的政府定位探讨.doc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管理论文长三角第四方物流平台建设中的政府定位探讨.doc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管理论文长三角第四方物流平台建设中的政府定位探讨.doc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管理论文长三角第四方物流平台建设中的政府定位探讨.doc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管理论文长三角第四方物流平台建设中的政府定位探讨.doc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管理论文长三角第四方物流平台建设中的政府定位探讨.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管理论文长三角第四方物流平台建设中的政府定位探讨.doc(5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长三角第四方物流平台建设中的政府定位探讨 长三角第四方物流平台建设中的政府定位探讨是小柯论文网通过网络搜集,并由本站工作人员整理后发布的,长三角第四方物流平台建设中的政府定位探讨是篇质量较高的学术论文,供本站访问者学习和学术交流参考之用,不可用于其他商业目的,长三角第四方物流平台建设中的政府定位探讨的论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因网络整理,有些文章作者不详,敬请谅解,如需转摘,请注明出处小柯论文网,如果此论文无法满足您的论文要求,您可以申请本站帮您代写论文,以下是正文。 摘要:长三角是国家经济发展的重点区域之一。现有的第三方物流已跟不上经济发展的形势,迫切需要形成中国特色的、能提供供应链解决方案的第

2、四方物流。而发展第四方物流,需要政府、企业、社会的共同努力。文章通过分析政府在优势、产业、功能三者宏观、微观方面的作用,探讨了政府在第四方物流平台建设中的定位。关键词:长三角;第四方物流;信息平台;政府定位中图分类号:F253.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3100(2009)01-0083-03Abstract: Delta Region of Yangtze River is one of the most important area of economic development in China. Recently, the third party logistics is n

3、ot suitable for economic development, which needs to establish the fourth party logistics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 that could provide integrated solution of supply chain. In building the fourth party logistics needs the joint efforts of government, enterprises and society. This article analyzes t

4、he macroscopic and microscopic functions of government in fields of superiority, to discuss the location of government in fourth party logistics platform building.Key words: delta region of yangtze river; fourth party logistics; information platform; responsibility of government在国家“十一五”规划制定中,长三角作为一个

5、亮点,已被正式列入区域规划编制,这标志着长三角一体化进程已进入国家级的发展战略。随着以上海港为枢纽、浙江和江苏两省的组合港为两翼的国际航运中心的逐步形成,长三角的经济有了迅猛发展。目前,世界500强企业中有400余家在长三角投资。随着经济外向型程度的不断提高,全球竞争背景下跨国公司以供应链管理为主要内容的物流运作方式,要求散布于世界各地供应链上的各个节点尽可能地适应整条供应链的节奏,以实现供应链的高效运作,构筑市场竞争优势,而目前的第三方物流已很难满足经济发展对物流的需求。1第四方物流平台建设的必要性我国第三方物流发展到今天,取得了一些成就,但面临着以下的挑战:物流资源分散,物流成本较高;物流

6、社会化、专业化程度不高;物流服务功能单一,信息传递不畅,信息化水平亟待提高;区域物流的组织化水平较低。形成的原因在于:(1)我国工商企业长期以来形成的“大而全”格局重复建设,不仅使企业在激烈的竞争中背上了沉重的包袱,而且已成为物流发展的障碍。(2)我国的绝大多数物流企业存在“小”(经营规模小)、“少”(市场份额少、服务功能少、高素质人才少)、“弱”(竞争能力弱、融资能力弱)、“散”(货源不稳定且结构单一、网络分散、经营秩序不规范)等问题。 (3)第三方物流企业受自身能力的限制,在物流信息、技术方面无法满足整个社会系统物流需要,也无法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在中国加入WTO后,面对跨国物流公司的竞争,

7、第三方物流公司很难在短期内凝聚起与对手匹敌的综合竞争能力。 这就需要一个具有领导力量的第四方物流提供商,提供综合的供应链解决方案,以整合社会物流资源,形成我国物流产业的综合协同能力。 长三角作为国家发展重点,其第四方物流发展受到政府、社会、企业的极大关注,目前已取得了一些成果。但在具体运作中还存在着“市场需求不足、立法制度不全、客户信誉不高、信息平台尚需完善、专业人才培养和引进力度不大”等一系列问题。“十一五”时期,政府如何充分利用长三角强劲的经济基础和优越的区域条件,为长三角第四方物流信息平台建设,创造优越的发展条件,是一项迫在眉睫的系统工程,需要强化政府的引导和支持作用。在进行长三角物流平

8、台的建设中,政府的定位起着提纲挈领的作用。2长三角第四方物流平台建设中的政府定位2.1优势定位:以港口为核心,构筑B2B、B2C的电子商务运作模式长江三角洲位于我国沿海开放带和沿江产业密集带的T型接合部,集“黄金海岸”和“黄金水道”于一身,具有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长三角地区大陆海岸线长近1 000公里,长江优良岸线600公里,口岸资源非常丰富。这一地区仅国务院批准的一类口岸就有35个,其中包括19个沿海港口、10个内河港口、5个航空港和1个临时铁路口岸,同世界160多个国家和地区以及300多个港口有着经贸往来1。长三角优越的地理位置吸引了众多的国内外企业,这些企业经济发展需要强大的物流支持,而

9、目前物流建设还处于政府各自为政的阶段,存在大量重复建设和低效率运作,且信息传递不畅,区域物流配置成本居高不下。要解决这一问题,单靠第三方物流是远远不够的,需要发展第四方物流。发展第四方物流,首先要保证信息畅通无阻,这就需要构建长三角的第四方物流平台,由政府牵头,构筑以港口为核心的B2B、B2C的电子商务运作模式,降低企业商务成本,提高决策质量和效率,提升长三角社会公用信息平台的整体水平,增强长三角经济的国际竞争力,促进长三角物流信息得以顺畅传递。只是目前发展第四方物流还是困难重重,不止是企业对第四方物流的发展意识尚处于萌芽阶段,更重要的是政府虽然意识到物流对国民经济的重要性,但在利用优势的举措

10、上稍显滞后,如第三方物流发展到今天,政府尚未对第三方物流形成政策方面的指导,至于对第四方物流制订合理性的政策则更需时日。长三角的各级政府应该共同协商,构建适合第四方物流发展的政治环境,出台有利于第四方物流发展的政策措施,建立和完善第四方物流的市场运行机制和立法机制,充分发挥政府主管部门的作用,在长三角形成第四方物流发展的社会环境,并建设科学合理的第四方物流信息平台政府资源利用体系。 此外,政府最好能推动港口之间的联盟,提供构建电子商务平台所需的资金支持。2.2产业定位:以港口为支点,发展外向型经济,带动第三方物流的进一步发展,在降本增效、满足客户的利益驱动下,发展第四方物流目前,长三角在产业发

11、展上特别是在制造业方面已呈现出差距性缩小,同质性增加的特点,使得彼此间竞争对手的关系逐渐演化为供应链资源管理的关系;商业方面,长三角的合作已处于全面开花阶段,其中主要是要提高商业运行效率;从物流来看,长三角的合作空间很大,只是物流建设还处于政府各自为政的阶段,物流运作效率低下。 受经济利益驱动的影响,企业在挖掘第三方利润源的同时,积极寻找更深层次的降本之法。 在过去的几年中,一部分大型企业在物流变革中,率先与第四方物流企业合作,取得了出人意料的成果。第四方物流企业主要专注于建立创新的供应链物流模式,以专家团队协助企业实施,以信息技术支撑新的物流模式,与企业共同将供应链变革转化为企业收益和竞争优

12、势。第四方物流的发展和实施,首先是各类企业自身的需求,其次需要有成熟的第三方物流作支撑。市场需求的瞬息万变、竞争环境的日益激烈都要求企业和整个供应链具有更快的响应速度和协同运作的能力。企业需要时时掌握前向、后向企业的信息变化,也需要将自己的信息在第一时间与供应链上的企业共享,以准确、及时、优质地将产品和服务递交到客户手中。为了实现物流作业的协同预测、规划和供应,需要做到与客户和合作伙伴间业务流程的紧密集成,达到零阻力、无时差的协作,共同分享业务数据、联合进行预测和计划、管理执行等。这就需要构筑供应商、 长三角第四方物流平台建设中的政府定位探讨是小柯论文网通过网络搜集,并由本站工作人员整理后发布

13、的,长三角第四方物流平台建设中的政府定位探讨是篇质量较高的学术论文,供本站访问者学习和学术交流参考之用,不可用于其他商业目的,长三角第四方物流平台建设中的政府定位探讨的论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因网络整理,有些文章作者不详,敬请谅解,如需转摘,请注明出处小柯论文网,如果此论文无法满足您的论文要求,您可以申请本站帮您代写论文,以下是正文。企业、客户、运输承担者等方面之间的信息平台。长三角最大的优势是港口,对长三角的产业定位应以港口为支点,发展外向型经济,由经济带动物流的进一步发展,按政府、社会、企业各方的需求,发展第四方物流。只是目前政府尚未出台统一的产业规划,长三角各级政府均从自己地区的利益出发,

14、发展产业经济,导致了区域内产业布局不合理、资源利用浪费等现象。长三角政府应该加强沟通,创造第四方物流发育的良好经济环境,统筹编制产业规划,加大物流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并增强财政保障力度;大力发展第三方物流,鼓励重点物流信息企业做大做强,建立有效贯通全程的新物流信息体系;培育第四方物流服务市场,加速电子商务与现代物流产业整合。此外政府在发展第四方物流时最好能在以下几方面予以支持:一是政策上或税收上的支持,促使企业的进一步发展和经济的提升;二是扶持物流的发展特别是第四方物流的发展。2.3功能定位:管理、协调、服务、推动、促进对长三角政府发展第四方物流信息平台的建设,应从“管理、协调、服务、推动、促进

15、”等五个方面入手,确定政府法规、政策、保障体系的主体框架和应起的作用。政府应坚持市场主导和政府引导相结合;统筹规划和分步实施相结合;重点培育和放开搞活相结合。在政府主导下,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使第四方物流平台建设得以顺利进行。 (1)由政府出面,起草出台关于培育第四方物流平台建设的试行办法。(2)鼓励、引导和有所重点的发展第四方物流企业。鼓励和引导长三角区域内具有仓储、运输、配送等物流整合能力的企业探索性实施第四方物流的发展之路。鼓励国内企业通过合资、管理引进等手段,与国际上在供应链整合上具有独特优势的企业建立合作关系,迅速培养成具有国际先进发展水平的第四方物流企业。(3)研究制订可操作的第

16、四方物流运输市场发展配套政策。一是研究有利于企业上网经营的政策;二是研究有利于金融机构同步网上结算,与结算资金挂钩的服务补贴政策;三是研究第四方物流公司为企业网上交易服务的合理收费政策,等等。(4)研究制订适合第四方物流平台的信息标准和规范。结合国家和省相关部门的物流信息化标准,完善与海关、税务、商检、工商、交通等行业管理部门的电子政务系统,与仓储、运输、港口(海、空)及物流园区等物流枢纽的物流信息系统,与银行、保险等服务机构的金融信息系统的信息沟通和共享。(5)研究建立促进第四方物流发展的共建共享的信用制度。建立以银行信用为主体,工商、公安、交通等相关部门信用共同组成的信用体系,完善信用的采

17、集、公布、应用制度,形成具有规范市场、约束行为、联合惩戒功能的信用机制。(6)建立跨区域供应链公共信息平台。长三角各地政府从发展第四方物流出发,应该为第四方物流企业的信息平台建设提供具有社会企业获取较难、成本较大,但政府比较容易,且成本相对较小的公共服务性质的信息服务,从而促进第四方物流企业自身信息平台的搭建。具体来说,长三角政府可以联合建立跨区域公共物流信息平台。(7)培养第四方物流发展所需的人才环境。制定长三角人力资源规划,加快物流信息人才培养和加大物流人才引进力度;鼓励物流企业与高等院校广泛进行产学研资多项合作。 抓第四方物流的建设,首先要抓第四方物流信息平台建设,作为发展长三角信息产业

18、的重要途径,积极引导和推广信息技术在现代物流领域的应用。建立智能运输系统,应用实时跟踪定位系统,三维条形码等新型信息技术,提升长三角第四方物流信息平台创新研发能力、规模经营能力和系统集成能力,将运输、仓储、电子化管理与网络财务支持系统、电子商务融为一体。政府在第四方物流信息平台建设中是一个凝聚因子,起着或推动或提拉的作用。 参考文献:1 李荷华,唐国春. 长三角区域物流信息一体化探索J. 现代管理科学,2006(6):3.其他参考文献Baker, Sheridan. The Practical Stylist. 6th ed. New York: Harper & Row, 1985.Fles

19、ch, Rudolf. The Art of Plain Talk. New York: Harper & Brothers, 1946.Gowers, Ernest. The Complete Plain Words. London: Penguin Books, 1987.Snell-Hornby, Mary. Translation Studies: An Integrated Approach. Amsterdam: John Benjamins, 1987.Hu, Zhuanglin. 胡壮麟, 语言学教程 M. 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6.Jespersen, Otto.

20、The Philosophy of Grammar. London: Routledge, 1951.Leech, Geoffrey, and Jan Svartvik. A Communicative Grammar of English. London: Longman, 1974.Li, Qingxue, and Peng Jianwu. 李庆学、彭建武, 英汉翻译理论与技巧 M. 北京: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出版社, 2009.Lian, Shuneng. 连淑能, 英汉对比研究 M. 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3.Ma, Huijuan, and Miao Ju. 马会娟、苗菊,

21、当代西方翻译理论选读 M. 北京: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009.Newmark, Peter. Approaches to Translation. London: Pergmon P, 1981.Quirk, Randolph, et al. A Grammar of Contemporary English. London: Longman, 1973.Wang, Li. 王力, 中国语法理论 M. 济南: 山东教育出版社, 1984.Xu, Jianping. 许建平, 英汉互译实践与技巧 M. 北京: 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3.Yan, Qigang. 严启刚, 英语翻译教程 M. 天津: 南开大学出版社, 2001.Zandvoort, R. W. A Handbook of English Grammar. London: Longmans, 1957.Zhong, Shukong. 钟述孔, 英汉翻译手册 M. 北京: 商务印书馆, 1983.Zhou, Zhipei. 周志培, 汉英对比与翻译中的转换 M. 上海: 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 2003.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其他范文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