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论文刍议高职院校图书馆工作人员素质建设.doc

上传人:文库蛋蛋多 文档编号:4011552 上传时间:2023-04-01 格式:DOC 页数:3 大小:2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管理论文刍议高职院校图书馆工作人员素质建设.doc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管理论文刍议高职院校图书馆工作人员素质建设.doc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管理论文刍议高职院校图书馆工作人员素质建设.doc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管理论文刍议高职院校图书馆工作人员素质建设.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管理论文刍议高职院校图书馆工作人员素质建设.doc(3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刍议高职院校图书馆工作人员素质建设 刍议高职院校图书馆工作人员素质建设是小柯论文网通过网络搜集,并由本站工作人员整理后发布的,刍议高职院校图书馆工作人员素质建设是篇质量较高的学术论文,供本站访问者学习和学术交流参考之用,不可用于其他商业目的,刍议高职院校图书馆工作人员素质建设的论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因网络整理,有些文章作者不详,敬请谅解,如需转摘,请注明出处小柯论文网,如果此论文无法满足您的论文要求,您可以申请本站帮您代写论文,以下是正文。阮冈纳赞在图书馆学五定律的第一定律图书馆工作人员中指出:不管图书馆的馆址、开馆时间、设备情况如何,也不管保存图书采用什么方式,最终决定图书馆成败毁誉的是它的

2、工作人员1。图书馆是学校的文献信息中心、是为教学科研服务的学术性机构和培养大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基地,随着高职院校图书馆事业的发展,图书馆在社会和学校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日益显著,图书馆队伍建设也有了长足进步。然而,面对当前信息资源多元化,读者需求多样化和充满激烈竞争的信息环境,服务方式也朝着自动化、数字化、网络化、信息化、现代化方向快速发展,为了不至被信息时代的大潮所淘汰,这就对高职院校图书馆工作人员提出了更新、更快、更高的要求。 一、高职院校图书馆工作人员现状 1.人员构成复杂,队伍结构不合理。据有关文献反映,截止2008年底,我国大陆独立设置的高职院校已超过1 200所,占全国高校总数70%

3、左右,高职在校生超过1 300万,占全国高校在校生的一半多。但多数高职院校是由几所普通中专或成人高校合并升格而成的,它起步晚、基础薄,虽然近年来高职合格办学条件评估和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的遴选,将图书馆建设作为重要的考核参数和指标列入,这种政策性导向和刚性要求使高职院校图书馆建设迎来了空前的发展机遇,漂亮的大楼有了,馆藏图书增加了,内部服务设施设备改善了,图书馆工作人员也增加了,队伍建设有了一定进步,但人员构成复杂,队伍结构不合理。一是知识结构不合理,在短时间内高职院校图书馆仍难改变过去那种老、弱、病、残的收容所、养老院、中转站的局面,合并后难胜任高职教学及管理工作的、从其他岗位转岗的、即将退休

4、的、其他行政部门难以安置的人员统统安排到图书馆,馆员大多以史地、数理化等中专基础专业为主,图书馆学(图书情报)、计算机专业的专业人才及其匮乏,尤其缺乏既懂图书情报学,又具有一定的专业知识背景的复合型人才,使得馆员水平参差不齐,知识结构不合理,这种状况很难适应当前信息化社会对图书馆工作人员的要求。二是职称、学历结构不合理。以四川省高职院校图书馆的职工队伍情况为例,被调查的30所院校图书馆工作人员517人中,具有高级职称的人员仅占10%,中级职称人员占26%,64%的人只有初级职称或者没有职称,图书馆工作人员学历虽然不低,研究生及以上学历占3.8%,大学本科占38%,大学专科占27%,大专以下学历

5、占29%,大学专科及以上学历的占到了近70%,而且各馆有相当部分员工是因为学校升格过后才通过各种途径(主要是电大、远程、函授)提高的学历,也就是说一部分人表面看学历是提高了,但知识和能力并没有实质性的提高,并且一些学历和职称相对较高的人员与其所担负的任务是不太适应的,大部分人员是从中专基础课程教师岗位转岗过来的,对图书馆工作非常陌生,并且真正能熟练操作计算机,懂得网络技术知识,进行深层次文献加工及文献开发的人数甚少,高职院校图书馆工作人员职称、学历结构不合理,严重制约着高职院校图书馆可持续发展。三是年龄、性别结构不合理,据不完全统计,目前高职院校图书馆工作人员中,年龄普遍偏大,35岁以下人员较

6、少,性别比例女性远远高于男性,占70%以上,有些高职院校图书馆甚至是清一色的娘子军2,这很不利于现代图书馆的发展。 2.岗位设置与人才结构不合理。为了适应升格后图书馆工作的需要,各馆均不同程度对各岗位进行了重新调整,但在调整进程中过多考虑对现有人员的利用,忽略了高职图书馆适应信息时代的新要求,从而出现因人定岗等现象,难以实现岗位的合理配置及人才真正的合理流动,结果使得人才结构不合理,年龄结构老化,知识结构单一,造成图书馆工作人员整体素质偏低,不能适应图现代化发展的需要。同时在重视馆舍规模、设备和馆藏量建设,轻视人才引进的思想指导下,使图书馆岗位设置仍停留在提供最基本服务的采编、流通、阅览等岗位

7、的设置上,没能以科学发展观指导高职院校图书馆人员配置,使图书馆的管理和服务水平与学院的发展水平不相适应。 3.出现人生价值选择的矛盾性。图书馆工作人员所崇尚和选择的生活方式、工作目标和动机,对现行工作的满意度和自我价值的认同,是当代图书馆工作人员人生价值观的主要测评标准。然而,面临市场经济浪潮的冲击,图书馆工作人员在物质与精神、知识与金钱的关系中,出现了人生价值选择的矛盾性3:一方面,图书馆在高职院校中的地位往往被忽视,学校对图书馆重视程度不够,在职称评定、进修学习、福利待遇等方面远不如教师、政工干部、后勤人员;同时,社会上对图书馆还存在着偏见,认为这里只是借借还还,使得图书馆工作人员也有这样

8、的的同感,虽然学历、资历彼此不相上下,甚至是同级同班同时毕业进入学校工作,只因进了图书馆,就显得低人一等;另一方面,图书馆工作性质决定了这项工作不会是轰轰烈烈,它的很多工作既单调又烦琐,工作方式简单重复,劳动纪律严格,大量工作还是借借还还、流通阅览等传统服务,难以激发工作人员的工作热情和兴趣。因为地位低、收入低、工作枯燥而不安心图书馆工作,由此引起了奉献精神、敬业精神的衰落,一些工作人员淡化了全局观念、义务意识和社会责任感,再加上物质、金钱的刺激,使一部分人的心理产生失衡,动摇了从事图书馆事业的决心,致使一些学历高、业务能力强的工作人员跳槽、读研,造成人才的流失。这种人生价值选择的矛盾性势必影

9、响图书馆队伍的稳定和敬业精神培养教育的实施。 4.科研能力不强,学术研究水平不高。目前,许多高职院校图书馆在人员配置上多停留于技术含量偏低的静态文献保存与图书借还服务的层次,而对文献信息的深层次开发、高层次服务研究甚少,对如何开展科研活动,促进服务水平的提高考虑不多,图书馆工作人员整天埋头于日常事务,对基础服务性工作可以做得有声有色,但对学术研究活动很不重视,认为那是专家学者研究、探讨的东西,从而造成科研能力不强、学术水平不高,图书馆的学术氛围不浓,这样很难适应信息时代高职院校图书馆读者新的服务需求。 二、高职院校图书馆工作人员素质建设的措施 1.加强图书馆人事管理,合理配置图书馆工作人员,引

10、进高素质复合型人才。为了尽快提高高职院校图书馆的管理水平,适应高职教育发展的要求,办出高职院校图书馆自己的特色,促进高职院校图书馆事业的发展,必须加强人事管理,合理配置图书馆工作人员。图书馆不能再充当养老院、收容所,需引进有活力、有朝气、年轻的、能独当一面的、高素质的人才充实到图书馆队伍中来。大批高素质人才来到图书馆,能够激活图书馆事业,带来新思想、新活力:一方面高素质人才能通过现代技术手段为读者提供更优质的服务,另一方面也可以能过高素质人才带动和提高现有工作人员素质。高职院校图书馆是为高职教学、科研服务的机构,要为广大教师、学生提供优质的服务,这就要求工作人员必须既掌握图书馆专业知识,又要熟

11、知其他学科专业背景,特别是学校重点学科专业,努力成为知识面广、适应性强的复合型人才,因些要发展高职院校图书馆事业,不但要引进一些图书情报学专业人才,更要引进一些既懂图书情报专业又懂计算机且外语水平较高的复合型人才充实到高职院校图书馆队伍中来,以适应当前知识多元化的信息化社会。 1 2div class=其他参考文献Baker, Sheridan. The Practical Stylist. 6th ed. New York: Harper & Row, 1985.Flesch, Rudolf. The Art of Plain Talk. New York: Harper & Brother

12、s, 1946.Gowers, Ernest. The Complete Plain Words. London: Penguin Books, 1987.Snell-Hornby, Mary. Translation Studies: An Integrated Approach. Amsterdam: John Benjamins, 1987.Hu, Zhuanglin. 胡壮麟, 语言学教程 M. 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6.Jespersen, Otto. The Philosophy of Grammar. London: Routledge, 1951.Leech, Geo

13、ffrey, and Jan Svartvik. A Communicative Grammar of English. London: Longman, 1974.Li, Qingxue, and Peng Jianwu. 李庆学、彭建武, 英汉翻译理论与技巧 M. 北京: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出版社, 2009.Lian, Shuneng. 连淑能, 英汉对比研究 M. 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3.Ma, Huijuan, and Miao Ju. 马会娟、苗菊, 当代西方翻译理论选读 M. 北京: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009.Newmark, Peter. Approaches

14、 to Translation. London: Pergmon P, 1981.Quirk, Randolph, et al. A Grammar of Contemporary English. London: Longman, 1973.Wang, Li. 王力, 中国语法理论 M. 济南: 山东教育出版社, 1984.Xu, Jianping. 许建平, 英汉互译实践与技巧 M. 北京: 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3.Yan, Qigang. 严启刚, 英语翻译教程 M. 天津: 南开大学出版社, 2001.Zandvoort, R. W. A Handbook of English Grammar. London: Longmans, 1957.Zhong, Shukong. 钟述孔, 英汉翻译手册 M. 北京: 商务印书馆, 1983.Zhou, Zhipei. 周志培, 汉英对比与翻译中的转换 M. 上海: 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 2003.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其他范文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