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论文基于供应链理论的果蔬类农产品物流模式研究.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管理论文基于供应链理论的果蔬类农产品物流模式研究.doc(6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基于供应链理论的果蔬类农产品物流模式研究 基于供应链理论的果蔬类农产品物流模式研究是小柯论文网通过网络搜集,并由本站工作人员整理后发布的,基于供应链理论的果蔬类农产品物流模式研究是篇质量较高的学术论文,供本站访问者学习和学术交流参考之用,不可用于其他商业目的,基于供应链理论的果蔬类农产品物流模式研究的论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因网络整理,有些文章作者不详,敬请谅解,如需转摘,请注明出处小柯论文网,如果此论文无法满足您的论文要求,您可以申请本站帮您代写论文,以下是正文。 摘要:文章对人们首选的生鲜农产品果蔬类农产品的物流模式进行研究,通过国内外农产品物流发展现状的对比分析,以供应链理论为基础,构建了
2、以生鲜农产品加工配送中心为核心,以上游农户以及批发市场、下游生鲜超市为主要节点企业的果蔬类农产品供应链的物流模式,从而减少果蔬类农产品流通环节,降低物流成本,提升流通价值,进而推动果蔬类农产品市场的高效运营。关键词:供应链;果蔬类农产品;生鲜加工配送中心;生鲜超市中图分类号:F304.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3100(2008)11-0133-03Abstract: This paper is to focus the research on peoples first choice of fresh productthe fruit and vegetable product,
3、and by making a contradiction between home and abroad in fresh product logistics, based on the theory of supply chain, it establishes a logistics mode by building a supply chain of fruit and vegetable product, fresh produce and processing center at the core, farmers and wholesale market at the upper
4、 reach and fresh product supermarket at the lower reach, in order to accelerate the development of fruit and vegetable logistics, reduce the circulation process and the logistics cost, and realize the value-add effect, and then to promote the market of fruit and vegetable product running efficiency.
5、Key words: supply chain; fruit and vegetable product; fresh produce and processing center; fresh produce supermarket0引言温家宝总理提出:“农业发展滞后,农民收入增长缓慢,已经成为制约扩大内需的一个重要因素。” 解决“三农”问题的关键之一就是农产品流通问题,提升农产品流通的重要途径就是加快农产品物流体系的建设,生鲜农产品因其营养价值、新鲜程度、质量安全的特点,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青睐,因而其物流的研究就尤为重要。但在众多生鲜农产品中,作为蔬菜水果生产和消费大国的中国果蔬类农产品市场出
6、现了产品相对过剩的问题,“菜贱伤农”现象时有发生,产品结构趋同、流通领域建设步伐缓慢、零售渠道混乱不畅,产品价格时时上涨,既延迟了人们的消费,又影响了产品价值的实现。鉴于此,如何准确把握市场需求以指导生产,引导供需平衡;如何高效组织果蔬类农产品物流,促成各节点企业的集成化经营,实现产品流通增值;如何疏通便捷的下游零售渠道,实现生产与流通的对接,提高流通速度以实现产品价值,就成为非常值得重视和研究的问题,而构建科学合理的果蔬类农产品供应链即是解决该问题的关键之所在。1国内外生鲜农产品物流发展现状分析1.1国外现状1.1.1美国农产品物流模式美国农业以家庭农场为主,生鲜农产品物流一半左右通过批发市
7、场来实现,这些批发市场实现了商物合一,即当前意义上的物流中心,能减少流通环节,实现流通增值。如图1-1所示。1.1.2日本农产品物流模式日本农业协会是农产品销售过程中最主要的运作主体,日本中央批发市场和地方批发市场担任着物流中心和区域物流中心的角色。当前日本地方批发市场在农产品流通过程中逐渐萎缩,其原因就是减少流通环节,缩短流通路径。如图1-2所示。1.1.3荷兰农产品物流模式荷兰利用欧洲中心的地理优势,建立了纵向合作一体化的市场运行体系及完善的虚拟农产品物流供应链,其农产品物流主要以农产品配送中心为主,积极发展冷链物流,如图1-3所示。1.2国内现状随着近年来国内物流经济的发展,我国农产品物
8、流水平有了一定程度的提高,但与国外水平相比仍处于传统阶段,差距较大。我国常温流通中生鲜农产品损耗率高达20%30%,而发达国家的产后损耗率仅1.7%5%;我国大部分农产品通过集贸市场进行交易,而美国、日本、西欧等发达国家80%90%的农产品均通过超市进行流通,英国70%的农产品均通过TESCO(特易购)等五大超市流通;我国农产品汽车运输中敞蓬卡车超过70%,备有制冷机械、保温箱式冷藏车辆不到汽车总数的10%,果蔬类农产品等生鲜农产品的冷藏运输率仅为15%20%;我国当前农副产品批发市场中,建有冷库的仅占38.56%,农产品集贸市场和批发市场中不提供价格供求信息发布的占58.6%,同时我国生鲜农
9、产品的搬运、装卸、包装等作业大多还停留在手工作业阶段。1.3经验借鉴鉴于国内外生鲜农产品物流发展现状,我国果蔬类农产品物流模式的构建可从以下方面借鉴:(1)发挥规模效应。美国农户生产规模较大,农场功能完善;日本农业协会有效组织分散的农户生产,担当农户与交易商之间的中介,发挥规模经济效应。(2)减少流通环节。美国与日本通过具有物流中心功能的批发市场,荷兰通过配送中心,综合提供完善的物流服务,减少农产品的流通环节。(3)改进供应链运作模式。美国、日本及荷兰均通过供应链运作模式,保证了农产品流通渠道的畅通、流通环节的减少和流通过程中的增值。荷兰通过高效的冷链物流使农产品流通损耗降低,减少了农产品的价
10、值损失,通过农产品配送中心农产品流通加工功能的实施,实现了农产品流通过程中的价值增值。结合我国的“小农”经济现状,本文主要借鉴荷兰以农产品配送中心为核心的供应链模式构建中国果蔬类农产品供应链。2果蔬类农产品供应链的构建供应链(物流术语GB/T183542006)是指生产及流通过程中,涉及将产品或服务提供给最终用户所形成的网链结构。果蔬类农产品供应链是依靠先进的计算机网络技术,围绕核心企业,对果蔬类农产品实行有效的运输、仓储、加工、装卸搬运、包装及流通加工、配送、信息处理等活动,同时利用信息系统将生产者、批发商、零售商、直到最终用户连成整体的网络结构模式,完善果蔬类农产品流通渠道、降低物流成本及
11、产品损耗、提升物流服务水平。2.1果蔬类农产品供应链的构建原则易腐性、季节性、相对价值较低是果蔬类农产品的主要特性,在当前季节性生产与持续性消费以及生产的周期性与加工配送的短周期时间差很大的情况下,科学合理地构建果蔬类农产品供应链要遵循整体性、适农性和精简性原则,要从系统的角度出发实现供应链整体功能的有效整合及供应链上各节点企业的分工协作和资源整合;要根据果蔬类农产品的特性及人们的消费习惯构建果蔬类农产品供应链;同时各节点要精简、灵活,各企业要建立稳固的战略合作伙伴关系,改变传统的单目标或单企业利润最大化,视自身为供应链整体中的一部分,为共同目标而相互扶持,实现整体利益最大化。 2.2果蔬类农
12、产品供应链的构建作为生鲜农产品物流的一个分支,果蔬类农产品供应链可结合生鲜农产品供应模式及市场经济的发展方向进行构建。当前生鲜农产品供应主要有三种模式:(1)以批发市场为核心的生鲜农产品供应模式;(2)以生鲜超市为核心的生鲜农产品供应模式;(3)以公司+农户为核心的生鲜农产品供应模式。第一种模式是传统的也是当前主要的生鲜农产品供应模式,流通环节较多,产品质量难以保证,供应稳定性较差;第二种模式农产品供应稳定性较好,但农户与龙头企业间存在较大的毁约风险,加工企业核心竞争力难以体现;第三种模式流通环节和二次污染的机率较少,易于准确把握市场需求,利于建立企业间战略合作关系,但对连锁超市营运水平要求较
13、高。鉴于上述情况,结合我国农产品实际生产状况和国内外物流发展现状,本文构建了以生 基于供应链理论的果蔬类农产品物流模式研究是小柯论文网通过网络搜集,并由本站工作人员整理后发布的,基于供应链理论的果蔬类农产品物流模式研究是篇质量较高的学术论文,供本站访问者学习和学术交流参考之用,不可用于其他商业目的,基于供应链理论的果蔬类农产品物流模式研究的论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因网络整理,有些文章作者不详,敬请谅解,如需转摘,请注明出处小柯论文网,如果此论文无法满足您的论文要求,您可以申请本站帮您代写论文,以下是正文。鲜农产品加工配送中心为核心,联结上游以农户、收购商及批发市场、下游以生鲜超市为主要节点企业的
14、果蔬类农产品供应链,如图2-1所示。3果蔬类农产品供应链的优势分析以生鲜农产品加工配送中心为核心,联结上游农户、收购商、批发市场、下游生鲜超市等节点企业的果蔬类农产品供应链,具有产品品牌优势、流通过程中的信誉优势及供应链稳定等优势,为我国果蔬类农产品物流效率的提高提供了保障,为果蔬类农产品市场的建康有序运营提供了前提条件。3.1产品品牌优势目前我国大部分地区果蔬类农产品生产经营分散,农户组织化程度低,难以形成具有竞争力的产品品牌。果蔬类农产品供应链通过核心节点企业生鲜农产品加工配送中心,提高上游农户生产的组织性,优化产品结构,提升产品质量,创建优质品牌,实现果蔬类农产品规模化、品牌化生产。“公
15、司+基地+农户”、“农产品加工企业+农户基地生产”等模式为实现农产品规模化、品牌化生产找到了出路,这些模式能够弥补果蔬类农产品生产者过于分散、规模小、难以采用比较先进的经营理念和技术,以及社会管理成本过高等方面的缺陷。生鲜农产品加工配送中心通过与上游生产农户、收购商建立合作关系,实现了果蔬类农产品的规模化生产,确保了果蔬类农产品质量安全,促进产品品牌创新。3.2信誉优势当前我国果蔬类农产品的零售环节主要集中于集贸市场,然而集贸市场个体商贩经营规模普遍较小,流动性大,缺乏诚信,在消费者心目中信誉较差。相对于集贸市场,生鲜超市在设施设备、经营管理上均具有明显优势。生鲜超市通过与生鲜农产品加工配送中
16、心相互协作,确保长期稳定均衡的供应源;通过大量采购降低采购成本,实行低价销售方式;通过与供货方鉴定合同,对产品来源和生产投入物进行追溯,确保货源的质量安全;通过详细掌握需求、采购、销售数据等信息,实现准时制供应,快速应对市场变化,减少流通环节,降低流通成本及二次污染。生鲜超市与生鲜农产品加工配送中心的优势互补,有效解决果蔬类农产品在供应链下游所面临的质量、流通、价格等问题,利于形成良好的信誉优势。3.3供应链稳定性优势果蔬类农产品供应链通过生鲜农产品加工配送中心联系上游生产农户及下游生鲜超市,确保了果蔬类农产品在生产与销售环节的连续性、稳定性,同时利用生鲜超市的销售信息,把握消费者的需求偏好和
17、趋势,通过信息反馈,引导果蔬类农产品生产,减小生产的不确定性。同时通过高效物流信息系统,生鲜超市在一个地区围绕一个生鲜农产品加工配送中心合理建店,生鲜农产品加工配送中心有效控制配送计划和库存水平,生鲜超市有效控制产品性能和降低价格。生鲜农产品加工配送中心发挥核心企业作用,通过加强衔接下游生鲜超市,准确把握消费需求,完善农产品零售终端渠道,实现产品的流通增值,维护了果蔬类农产品供应链的稳定性。4结论果蔬类农产品物流是农产品物流的一个重要内容,目前果蔬类农产品物流供应规模小、效率低,而消费者的需求在向及时性、持续性、多样性及安全性转变,面对这种果蔬类农产品物流服务供应与需求之间的矛盾,基于供应链理
18、论,本文从整体系统的角度出发,构建了以生鲜农产品配送中心为核心,联结上游农户及下游生鲜超市的果蔬类农产品供应链,以有效把握果蔬类农产品的需求信息,稳定供需平衡,减少流通环节,降低物流成本,提升流通价值,实现对消费需求的快速反应,进而推动果蔬类农产品市场的有序健康发展。值得说明的是,文中所构建的果蔬类农产品供应链模式主要依据主流供应链理论,以目前经济运行水平推广过程可能存在一定难度,但发展前景非常广阔。参考文献:1 孙宏岭. 高效率配送中心的设计与经营M. 北京:中国物资出版社,2002:100-160.2 阮承健,王莉莉,孙宏岭. 果蔬类农产品供应链构建的研究C/中国物流学术前沿报告(2007
19、-2008). 北京:中国物资出版社,2007:343-353.3 鲁德银. 中国农产品加工技术与发达国家的差距与政策J. 科学管理研究,2005(12):93-96.4 黄湘民. 剖析我国农产品物流发展现状及挑战J. 商场现代化,2006(6):117120.5 李平. 生鲜超市连锁经营的物流与供应链优化研究D. 天津:天津大学,2005.其他参考文献Baker, Sheridan. The Practical Stylist. 6th ed. New York: Harper & Row, 1985.Flesch, Rudolf. The Art of Plain Talk. New Yo
20、rk: Harper & Brothers, 1946.Gowers, Ernest. The Complete Plain Words. London: Penguin Books, 1987.Snell-Hornby, Mary. Translation Studies: An Integrated Approach. Amsterdam: John Benjamins, 1987.Hu, Zhuanglin. 胡壮麟, 语言学教程 M. 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6.Jespersen, Otto. The Philosophy of Grammar. London: Routle
21、dge, 1951.Leech, Geoffrey, and Jan Svartvik. A Communicative Grammar of English. London: Longman, 1974.Li, Qingxue, and Peng Jianwu. 李庆学、彭建武, 英汉翻译理论与技巧 M. 北京: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出版社, 2009.Lian, Shuneng. 连淑能, 英汉对比研究 M. 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3.Ma, Huijuan, and Miao Ju. 马会娟、苗菊, 当代西方翻译理论选读 M. 北京: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009.Newmar
22、k, Peter. Approaches to Translation. London: Pergmon P, 1981.Quirk, Randolph, et al. A Grammar of Contemporary English. London: Longman, 1973.Wang, Li. 王力, 中国语法理论 M. 济南: 山东教育出版社, 1984.Xu, Jianping. 许建平, 英汉互译实践与技巧 M. 北京: 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3.Yan, Qigang. 严启刚, 英语翻译教程 M. 天津: 南开大学出版社, 2001.Zandvoort, R. W. A Handbook of English Grammar. London: Longmans, 1957.Zhong, Shukong. 钟述孔, 英汉翻译手册 M. 北京: 商务印书馆, 1983.Zhou, Zhipei. 周志培, 汉英对比与翻译中的转换 M. 上海: 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 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