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环境下基层政府应对突发性公共事件存在的问题及对策.doc

上传人:文库蛋蛋多 文档编号:4011668 上传时间:2023-04-01 格式:DOC 页数:9 大小:37.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网络环境下基层政府应对突发性公共事件存在的问题及对策.doc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网络环境下基层政府应对突发性公共事件存在的问题及对策.doc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网络环境下基层政府应对突发性公共事件存在的问题及对策.doc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网络环境下基层政府应对突发性公共事件存在的问题及对策.doc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网络环境下基层政府应对突发性公共事件存在的问题及对策.doc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网络环境下基层政府应对突发性公共事件存在的问题及对策.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网络环境下基层政府应对突发性公共事件存在的问题及对策.doc(9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 网络环境下基层政府应对突发性公共事件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以“躲猫猫”事件为例 课程名称 中国政府与政治院系 政法学院专业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研究方向 中国共产党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姓名 刘静学号 2070302104网络环境下基层政府应对突发性公共事件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以“躲猫猫”事件为例【摘要】近几年,各种突发性公共事件频频出现,凸显了社会不和谐的一面。随着网络的快速发展,网络焦点事件作为突发性公共事件的一个时代典型,对政府的公共危机管理能力带来了新的挑战。基层政府在应对此类突发事件存在的诸多问题也随之显现,折射出网络环境下我国基层政府现有体制的种种弊端。因此,紧紧把握网络时代政府管理方式的

2、演变,转变传统观念,加强相关体制机制的建设,显得极为迫切。【关键词】网络环境 基层政府 突发性公共事件 问题及对策一、 网络环境下的基层政府和突发性公共事件随着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网络在人们的生活、工作和学习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据中国互联网中心统计,2009年第一季度中国新增网民1620万人,互联网网民总数达到3.16亿人。其中宽带网民规模占网民总数的90%以上,网络新闻受众达2.3亿人。这一组庞大的数据足可以说明网络化时代的来临并将继续快速地发展。网络给人们的生活带来的变化毋庸置疑,其中最显著地无疑是信息的快速传递和高度的公开。按照麦克卢汉的观点,网络也应该是人体的延伸。有别传统传播媒

3、介之处在于网络集合了其他三类传播媒介的优点,并超越了其简单的累加,成为独立的“第四媒体”并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网络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人们传统的认知方式和行为方式,其作用不可小视。按照马克思主义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观点,网络技术的出现和飞速发展客观上也必将带来国家政治生活的一系列变革,首当其冲的无疑是行政体制改革。行政体制改革是我国政治体制改革的关键,十七大报告把建设服务型政府作为新一轮政府体制改革的目标,并提出“让阳光在权力下运行”的权力监督与制约的新思路,要求继续加大政务公开,推行电子政务。这一系列新举措反映了我们党在网络化背景下积极推进政府改革的大胆尝试和创新。而在我国的政府体系中,基

4、层政府无疑在网络化时代处于弱势地位,其现有体制存在的问题也相对较为突出。在我国,基层政府是指县(县级市)、区及以下的,包括乡、镇在内的国家行政机关。基层政府在网络化时代的弱势地位表现在如下方面:人才的匮乏尤其是网络技术人才的匮乏、硬件设施的落后、人员法制观念的相对淡薄以及行政体制、机制的不完善等。当突发性公共事件来袭时,这些弊端就表现的更为明显,政府的不当之举造成的公信力的下降,威胁着基层政府的合法性基础。近几年突发性公共事件频频出现,在网络环境下其概念也随之发生了一些变化。突发性公共事件,是指在人们没有任何思想准备或无法预知的情况下突然发生的灾害性事件,在本质意义上,突发公共事件是集聚的各种

5、矛盾的爆发,它要求政府相关管理人员必须在短时间内对不稳定性极高的情况作出关键性的决策。突发性公共事件可以划分为很多类型。但大体而言,可以分为三大类:一种是自然性突发性公共事件,即由不可抗力造成的人们难以预料的天灾人祸,如瘟疫、地震、火灾、风灾、水灾、蝗灾等等。另一种是人为制造的危害公共安全和公共利益的事件,但主要分为主观故意行为和过失行为。它涉及政治、经济、社会、军事等各个领域。如矿井塌方、集体中毒、飞机失事、刑事犯罪、党派纷争、宗教对抗、恐怖活动、国家间的武装冲突或战争等。第三,是不可抗力和人为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比较常见的是,人类在改造自然的过程中,由于缺乏理性与节制,破坏了自然界的生态平

6、衡,造成了土地沙漠化、水土流失、空气污染等恶果。突发性公共事件具有以下特点:公共性,突发性,危害性。网络环境下的突发性公共事件同样也包含了这三种特性,所不同的是其判断的标准更加倾向于新闻学的角度,即强调事件本身新闻关注度或是网络热度。当然,这一标准并不能单独构成突发性公共事件的要件,只是更加凸显其网络时代的特点。以此,我们也要避免对这一概念的无端泛化。“躲猫猫事件”作为2009年网络流行语也并不是单因为网络高度关注度,其事件本身折射出政府体制机制问题才是最主要的原因,以及其引发的一场关于公民政治参与的话题也远远超越了事件本身。2009年两会上人大代表针对“躲猫猫事件”提出了一系列改革议案,把事

7、件的处理上升到了对现有体制改革的高度,也是我们在公共危机管理中所应有的眼界和高度。二、“躲猫猫”事件折射出基层政府应对突发性公共事件存在的问题 2009年2月12日,在云南省晋宁县看守所的在押人员李荞明非正常死亡,死因是“重度颅脑损伤”。当地警方解释说:死者生前之所以出现“重度颅脑损伤”,是因为在放风的时候和狱友玩“躲猫猫”,结果撞在了墙上。云南警方的解释,使得“躲猫猫”一词成为2009年风靡网络的新词,而且还被赋予了崭新的政治、社会涵义。经过艰难的调查取证,事件真相大白:李荞明因涉嫌盗伐林木罪被刑事拘留,羁押于晋宁县看守所。羁押期间,同监室在押人员张厚华、张涛等人以李荞明是新进所人员等多种借

8、口,多次用拳头、拖鞋等对其进行殴打,终至死亡。“躲猫猫”事件暴露出了晋宁县公安机关特别是看守所队伍建设和执法管理工作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如存在牢头狱霸殴打、体罚在押人员等监管不到位、管理混乱的问题,以及晋宁县检察院驻所检察室存在监督不力的问题。以“躲猫猫”为代表性的突发性公共事件的发生、发展和处理,显示出网络环境下基层政府在应对突发性公共事件存在的一系列问题。(一)、现代行政理念缺失很多突发性公共事件并非是不可避免的,尤其是诸如“躲猫猫”事件此类社会突发性公共事件。传统社会中政府无疑占据了信息资源的绝对优势,从而确立了其绝对的权威和合法性基础。公民的知情权、表达权和参与权只能沦为一纸空文。但是网

9、络技术的发展却大大改变了政府在信息资源上的垄断地位,公民意识的觉醒借助网络技术的载体,对当前政府合法性基础产生了不小的冲击。全能型政府渐渐失去了其合理性,而以新公共管理为代表的“法治政府”“电子政府”“服务政府”的理念日益深入人心。然而,由于传统权力划分所形成的既定利益格局带来的利益纷争,注定这将是一个艰辛曲折的过程,基层政府尤甚。这主要是源于两个方面的原因:一是基层政府行政人员本身的法治意识、服务意识不足,官僚主义作风严重,人治现象较为突出,同时相应的政治素质也相对不够;另一方面,与之相对的处于基层工作一线的人们的公民意识和政治素质也相对较低,尤其是在一些边缘的农村,解决问题的方式仍然比较传

10、统。这两个方面结合起来就形成了一些地方基层管理中“官民”的思维定势,人治现象极为突出。一旦出现了非常态的突发性公共事件,其矛盾和弊端就显而易见了。(二)、防范意识淡薄传统的危机管理中多重处理轻预防,尤其在类似于“躲猫猫”事件的社会性突发公共事件中,预防的态度更为消极。突发性公共事件因其突发性和难以预测性的确给预防带来了许多困难,但并不一定是不可预防的。许多政府官员借此来推脱责任,只能说明其危机防范意识的缺乏。“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当前许多基层政府在应对突发性公共事件中普遍抱有类似于“预防无用”的态度,认为预防一不必要二不可行,专事专治的态度较为普遍。危机防范意识的淡薄,一方面不仅造成官员思

11、维的松懈,对民众利益的漠视,加剧了突发性公共事件出现的几率,另一方面突如其来的事件往往会使毫无准备的政府措手不及,影响事件处理的效果。(三)、管理队伍建设不完善由于缺乏必要的防范意识,自然在危机管理的机构和人员设置就显得不足。当前我国许多基层政府都没有建立相关的机构,也没有相应的人员配置。多数政府部门只在突发性公共事件发生后成立紧急协调处理小组,抽调相应的人员组成临时机构,专项负责处理相关事宜。一旦事情解决,相应的机构和人员也就随之解散。这种临时组建的事件处理小组有两个弊端,由于人员多数是从其他部门临时调配,其合作协调能力会有一定的限制,另一方面人员的专业素质方面难免有不足之处。网络环境下突发

12、性公共事件的处理,不仅需要相关的网络技术人员的支持,还需要专门的危机公关人员的协助,所以常态的危机管理机构和人员的设置也就显得十分有必要。(四)、应对机制滞后除了在观念和队伍建设上的不足,当前基层政府在应对突发性公共事件还存在着一系列体制和机制上的问题。突出表现在预警机制、信息发布机制、紧急处理机制等的滞后。网络环境下信息发布机制无疑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英国学者迈克尔里杰斯特有言:“只有进行有效地传播管理,才能进行有效的危机管理”,网络环境下更是如此。但是基层政府对这一点重视不够,甚至还存在许多以纸包火掩盖事情发生和在事件调查过程中提供失真信息企图弯曲事实真相的做法。反而加剧了事情处理的复杂程

13、度,引起更大的不满。云南省宣传部在“网民调查团”之所以一次调查未果引发网友“御用网民”猜疑和抗议,也正说明政府在信息发布机制方面存在的侥幸心理。而在事件的紧急处理机制方面,基层政府显得力度不够,许多事情发生后政府并没有及时的采取措施处理,或采取观望态度或熟视无睹,采取措施之时又显得较为忙乱,各项措施往往实施不到位,暴露出相关机制的滞后。(五)、法律法规不完备我国尽管相继出台了一系列应急管理法律法规,但是缺乏统一的基础性的法律文件。国家制定的诸多法律由于其宏观性应用到基层并不能取得很好的效果,其可行性也就大大降低。现在多数省、省级市都根据自身情况制定了一套处理与应对突发性公共事件的法规文件,但是

14、到基层政府一级却很少有更加详细的方案出台。所以基层政府在处理相关事件依然遵循着经验主义的路子,没有很少上升到法律法规的高度。而相关法律法规的不完备也为事件的处理解决带来了许多不利。尤其是对政府县官人员的问责制的缺乏,进一步助长了某些官员瞒报、漏报甚至违规操作的恶劣行为,给事件的解决带来了新的阻力。三、 网络环境下基层政府应对突发性公共事件的对策基层政府在应对突发性公共事件凸显的一系列问题显示了我国政府在公共危机管理中存在的不足,也凸显出网络环境下提高基层政府应对突发性公共事件能力的必要性和紧迫性。待添加的隐藏文字内容2(一)、提高危机防范意识 首先要求基层政府官员树立正确的忧患意识,破除安逸享

15、受的官僚主义思想作风。其次,要求基层政府官员树立正确的群众观,积极深入群众,服务群众塑造敏锐的政治嗅觉。再次,还要树立网络环境下民主意识,重视公民权利,重视公民的政治参与。最后,要牢固树立法治意识,坚持依法行政,依法管理。只有这样才能把各类社会性突发公共事件的几率降到最小,最大限度的提高政府的公信力,塑造新的合法性基础。(二)、建设常态性的管理机构 建设常态性的危机管理与应对机构,是一种探索性的尝试。当前我国各类突发性公共事件频发,且形态各异。严重影响了社会的和谐,对政府形象造成了很大的负面影响。我国正处于改革发展的关键期,也进入了各类社会矛盾的突发期,可以预见未来一段时间我国国内的各种矛盾还

16、会在一定范围和一定程度上存在甚至会更加严重,而伴随着国际上各类突发国际性公共事件的此起彼伏,可以说网络社会也同时是一个风险社会。在这样的环境中,探索建立一种常态性的公共危机管理与应对机构就显得十分必要。这种常态性的管理机构需要与其他部门结成一定得资源共享的伙伴关系,也需要有一定的独立性,关于其与其他相关政府部门权限的设置就对现存行政体制提出了新的问题,需要打破原有各行政部门和单位各自为政,资源独享的部门保护主义。因此,需要在权力的协调上进行进一步的规范。(三)、建立科学完善的应对机制 科学完善的应对机制可以有效降低突发性公共事件带来的负面影响,提高政府处理事件的能力。完善的预警机制、完备的信息

17、发布机制、灵活的协调处理机制和良好的善后处理机制都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缓解突发性公共事件造成的公众压力,提升政府形象。当然,机制主要是要解决问题的,但在媒体时代一定得危机公关艺术也是十分必要的。这不仅基于大众舆论的强大力量,更基于突发性公共事件本身带有的不确定性、复杂性,以及由此引发的公民心理上的恐慌造成对政府信任度的降低。因此,合适的机制可以让政府把握处理问题的主动权,避免某些别有用心的人借机煽动造成更大的危害。(四)、制定和完善相关法规制度 各基层政府要因地制宜,结合自身情况加快制定和完善适合于本地情况的突发性公共事件应对法规文件,使这一做法制度化、体制化。在相关法规的制定方面,既要考虑到其普

18、遍适用性,又要考虑到实际的可操作性。突发性公共事件的突发性和紧急性都要求政府能在最短的时间内、最大限度的处理好事件,就必然要求有一系列可操作性很强的规章、措施。因此,加快制定和完善相应的法规文件,也要求我们积极总结经验教训,注重实际演练。(五)、正确处理公民的政治参与“躲猫猫”事件的网民调查团曾在网上引起不小的轰动,甚至超过了对事件本身的关注。但调查团的调查报告却引来网民的一致质疑,从而拉开了新一轮的网民调查。对这一现象媒体褒奖之词溢于言表,多数人都对云南省委宣传部的这一“阳光”行动做出了积极的肯定。网民参与事件的调查,究竟有多少合法性多少可行性,还值得商榷。需要注意的是,民意调查团大张旗鼓揭

19、示真相的行动,是否一定程度上可以说是司法和检查机关新一轮的“躲猫猫”?司法和检查机关的职责和权威又何在呢?又则,民意调查团的介入是否就真的畅通无阻了呢?答案显然是否定的。我们不否认公民的政治参与,也肯定其无法替代的积极意义,但网络问题还是要网下解决,这是政府不可推卸的责任。推行政务公开,保障公民的知情权是服务政府应有之义,但服务政府是要政府服务于人民,而不是要人民服务于政府。政府形象的建设和维系,并不是一两个公关艺术就可以解决的事情。 参考文献1 应松年主编:突发公共事件应急处理法律制度研究M,北京:国家行政学院出版社,2004年10月版。2 秦启文等著:突发事件的预防与应对M,北京:新华出版社,2008年4月版。3 陈秀梅等著:领导者应对突发事件的理论与实务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年11月版。4 汪玉凯著:公共危机与管理M,北京:中国人事出版社,2006年2月版。 相关网站1 2 3 4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其他范文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