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2.地区发展差距的衡量与缩小的路径 毕业论文.doc

上传人:仙人指路1688 文档编号:4011897 上传时间:2023-04-01 格式:DOC 页数:64 大小:422.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1952.地区发展差距的衡量与缩小的路径 毕业论文.doc_第1页
第1页 / 共64页
1952.地区发展差距的衡量与缩小的路径 毕业论文.doc_第2页
第2页 / 共64页
1952.地区发展差距的衡量与缩小的路径 毕业论文.doc_第3页
第3页 / 共64页
1952.地区发展差距的衡量与缩小的路径 毕业论文.doc_第4页
第4页 / 共64页
1952.地区发展差距的衡量与缩小的路径 毕业论文.doc_第5页
第5页 / 共6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952.地区发展差距的衡量与缩小的路径 毕业论文.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1952.地区发展差距的衡量与缩小的路径 毕业论文.doc(64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毕业论文 题目:地区发展差距的衡量与缩小的路径学 院 经济学院 专 业 劳动与社会保障班 级 社保 学 号 学 生 姓 名 指 导 教 师 二七 年 六 月 诚信承诺我谨在此承诺:本人所写的毕业论文地区发展差距的衡量与缩小的路径的主体均由本人独立撰写,没有抄袭行为。凡涉及其他作者的观点和材料,均作了注释,如出现抄袭及违反知识产权的情况,愿接受校方的处分。 承诺人: 2007年 5 月 26 日目 录毕业论文正文中文题目与摘要 -11英文题目与摘要 -22正文 -323 文献综述 题目与摘要 -11正文 -27外文翻译 外文原稿一 -14中文译文一 -56外文原稿二 -710中文译文二 -101

2、3相关材料 1、任务书2、毕业论文(设计)开题报告3、毕业论文(设计)指导卡4、毕业论文(设计)评分标准(指导教师、评阅人用)5、毕业论文(设计)指导教师评语及评分 6、毕业论文(设计)评阅人评语及评分7、毕业论文(设计)答辩评分标准及成绩8、毕业论文(设计)答辩委员会评语和结论9、毕业论文(设计)答辩记录 10、毕业论文(设计)评分汇总表.正 文地区发展差距的衡量与缩小的路径摘 要:本文在收集整理了反映中国东、中、西部地区人均GDP、教育和出生时预期寿命数据的基础上,利用UNDP的人类发展指数法估算了按地区划分的收入指数、教育指数和出生时预期寿命指数,并计算了按地区划分的人类发展指数。基本结

3、论是: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地区人均GDP上的差距始终是最大的,无论是绝对差距还是相对差距都呈扩大的趋势;教育发展差距是最小的,东部与中西部地区教育发展的差距没有明显的变化,教育发展差距的扩大主要体现在高等教育阶段;人口出生时预期寿命的差距呈现出整体缩小的趋势;人类发展的绝对差距仍在不断扩大,短时期内没有明显的缩小趋势。在此基础上用主成分分析法得到了影响中国人类发展水平的主要因素市场化和城市化水平、产业结构、科教文卫事业发展以及对外开放程度等。中国要缩小地区发展差距,必须树立科学发展观,从这几路径着手。关键词:地区差距 发展 人类发展指数Measurement and Narrow Path

4、 0f Regional Development DisparityAbstract: On the basis of collection and compilation of yearly date of per GDP、education and life expectancy at birth by eastern 、central and western region,this study calculate three basic dimension indices-the per GDP、education and life expectancy indices,and huma

5、n development index by regional. Our main conclusions are as following:Since 1990,regional disparity on per GDP is the largest,either the absolute disparity or comparative disparity widens dramatically,but the comparative disparity increases slowly;regional disparity on education is the smallest,the

6、 disparity between eastern and central region is showed in the stage of higher education;regional disparity on life expectancy at birth decreases gradually. Regional disparity on development increases evidently and the extent of enlargement has much greater. Using the Factor Analysis to got the fact

7、or for the Human Development of country,for market-oriented、Urbanization 、industry structure, science、education and medical project,the opening degree and so on. Chinese government to minimize the regional development disparity,must establish Scientific Development Views and take the measures in the

8、se Paths.Keywords: Regional Disparity Development Human Development Index 一、引 言缩小地区发展差距本文地区差距是特指东、中、西部地区发展差距。是中国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重大课题,事关国民经济发展的大局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题中之意,因此研究地区差距问题有着巨大的现实意义。对于中国地区发展差距问题的研究,尤其是针对改革开放以来人均收入变化趋势和影响因素的研究,已经相当的深入,并积累了大量的文献。这些文献中,主要是对中国地区收入差距提出了各种不同的解释与论证。但是,对地区差距的研究偏重于对地区收入差距的

9、变化趋势及其影响因素方面,在指标的度量上侧重于人均收入(发展数量方面),没有将各地区受教育程度和卫生健康状况(发展质量方面)等社会指标纳入研究范围。杨永恒、胡鞍钢、张宁(2005)利用人类发展指数法对中国的地区差距问题作了研究,主要是表明主成分分析法的技术优势,没有对地区差距的度量作系统的研究。针对学术界在中国地区差距研究和指标度量上存在的局限,本文利用人类发展指数法,量化中国各地区在人均GDP、受教育程度和人口出生时预期寿命三个指标上的差距,对总体的发展差距和变化趋势做了简要的阐述。本文在收集了19902005年间中国东、中、西部地区东部地区是指北京、天津、河北、辽宁、山东、江苏、上海、浙江

10、、福建、广东、海南等11个省市;中部地区是指山西、河南、湖北、湖南、安徽、江西、黑龙江、吉林等8个省;西部地区是指内蒙古、陕西、宁夏、甘肃、新疆、青海、西藏、四川、重庆、广西、云南、贵州等12个省市自治区。本文的数据统计不包括港、澳、台地区。的人均GDP、预期寿命和综合毛入学率、成人识字率等数据的基础上,从人均GDP、卫生健康状况与受教育程度三方面来测算中国在19902005年地区差距的变化趋势,构建了按地区划分的人类发展指数的时间序列。本文的结构安排是:第二部分阐释发展经济学关于“发展”的基本概念以及人类发展指数的构建方法;第三部分主要介绍资料来源、数据整理的方法并给出估算结果;第四部分从历

11、史的角度对中国各地区差距的现状与变化趋势进行了分析;第五部分对影响地区人类发展差距因素做了主成分分析;第六部分阐述了缩小地区发展差距的路径;最后介绍本文的主要结论与政策建议。二、基本概念、主要指标和衡量方法经济学特别是发展经济学在不同的发展阶段对“发展”这个概念有不同的理解,衡量发展程度的指标和方法一直是发展经济学的研究主题。在20世纪5060年代,许多发展经济学家强调发展的数量问题,即经济总量的扩大和人均收入的提高,发展战略是追求GNP的快速增长,但忽视了对社会成员基本需要的满足和增长成果的公平分配。20世纪70年代以来,经济学家认识到“经济发展”不等同于“经济增长”,认为经济增长只是经济发

12、展的前提与手段,经济发展是经济连续的动态增长过程,同时伴随着生产结构、消费结构、就业结构、分配结构的变化。此时经济学家和政策制定者在重视经济增长的同时,焦点转移到普遍的绝对贫困、日益不平等的收入分配和严重的失业上,主张把实现经济的快速增长、减少不平等和根除绝对贫困等作为经济发展的主要目标。进入20世纪90年代,“发展”这一概念的内涵进一步扩展。1998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阿玛蒂亚森强调权利(entitlements)和增强“人的能力”(Sen.1983),将发展界定为一个不断扩大人们选择和真实自由的过程,提倡将消除贫困、人身束缚、各种歧视性压迫和提供法治权利、社会保障等作为发展的战略目标(S

13、en.1999)。联合国开发计划署(UNDP)根据森的思想提出了人类发展的概念,将人类发展界定为健康长寿的生命、良好的教育和体面的生活水平,还包括政治自由、参与社会生活以及人身安全等方面。为了对各国人类发展的水平进行度量和比较,1990年UNDP 提出了一整套度量人类发展水平的指标体系,主要内容包括:扩大人民的选择、健康长寿的生命、知识的获取、获得体面的生活所需的资源、环境保护、人身安全和性别平等方面的指标。根据以上的指标构建了多种人类发展指数,如人类发展指数(HDI)、人类贫困指数(HPI)、性别发展指数(GDI)等。其中人类发展指数是衡量发展程度的最基本指标,能综合反映一国的总体发展水平,

14、是国际上比较常用的统计指标。人类发展指数(HDI)是衡量人类发展成就的总量指标,综合反映了一国在人类发展的三个方面的平均成就,它由三个指标构成:(1)健康长寿的生活,用出生时的预期寿命来表示。(2)教育或知识的获取,用成人识字率(占2/3权重)以及小学、中学和大学的综合毛入学率(占1/3权重)来表示。(3)体面的生活水平,用人均GDP(PPP美元)来表示。具体的构建过程如图1。内容 健康长寿的生命 知识的获取 体面的生活指标 出生时预期寿命 成人识字率+毛入学率(GER) 人均GDP 成人识字率指数+GER指数 指数 预期寿命指数 教育指数 人均GDP指数 人类发展指数(HDI) 图1 人类发

15、展指数的构建框架人类发展指数的构建参考宋洪远、马永良:使用人类发展指数对中国城乡差距的一种估计,经济研究2004年第11期 表1资料来源:UNDP,2002:2002年人类发展报告 计算HDI的最大值和最小值指标最大值最小值出生时预期寿命(岁)8525教育指标成人识字率(%)综合毛入学率(%)10010000人均GDP(PPP美元)40000100在计算HDI之前,首先必须生成三个指标对应的单项指数。三个单项指标都被规定了最大值与最小值,具体的见表1。单项指标可以通过统一的公式计算,公式一般为:单项指数=(实际值-最小值)(最大值-最小值)。通过公式计算的单项指标数值都在01之间,越接近于1,

16、说明单项指标的表现越好。人类发展指数将健康长寿的生命(出生时预期寿命)和受教育程度放在与体面的生活(人均GDP)同等重要的位置,所以HDI是这三个单项指数的简单平均数,值在01之间,越接近于1,表明人类发展水平越高。本文利用人类发展指数来衡量中国地区发展差距,目的是综合反映中国地区差距的现状以及各地区在人均GDP、受教育程度和预期寿命(卫生健康)上的发展情况,可以间接反映出各地区在经济发展与社会发展的偏离状况,为落实“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缩小地区差距提供坚定的现实依据。研究的主要步骤是,先对人类发展指数的一些指标进行地区分解和求单个指标的平均值,并进一步计算各地区的单项指数,再估算各地区的

17、人类发展指数,最后利用各个指数对地区差距的现状和变化趋势做出分析。三、资料来源、数据整理、估算结果(一)人均GDP指数UNDP在计算人均GDP指数时是按购买力平价法(PPP)计算的美元GDP指数。但利用购买力平价法在数据统计上存在一些难度,对超过区间阈值的数值要按收入效用递减规则进行折算,在操作上难度较大。所以本文利用UNDP常用的人均GDP指数计算公式: 人均GDP指数=(ln人均GDP-ln人均GDP最小值)/(ln人均GDP最大值-ln人均GDP最小值)。利用该公式首先要确定人均GDP的最大值与最小值,这就必须将最大值40000美元和最小值100美元(PPP美元)折成以人民币为单位的最大

18、值与最小值。根据2003年的统计数据,当年中国按现行汇率(截止2003年)计算的GDP是1.41万亿美元,按PPP核算的GDP是6.43 万亿美元,即按现行汇率折算的GDP和按PPP折算的GDP的比值是0.2193。根据这一比值,40000美元和100美元(PPP美元)就折合成为8772美元和21.93美元,再用2003年美元兑人民币的汇率1:8.277将其折算成人民币,分别为72606元和181.5元。为了方便计算,将最大值和最小值分别调整为73000元和200元人民币。所以,人均GDP指数的计算公式为:人均DGP指数=(ln人均GDP-ln200)/(ln73000-ln200)。 人均G

19、DP指数的计算结果见表2。表2 按地区划分的人均GDP与人均GDP指数年份按区域划分人均GDP (当年价/元)人均GDP指数东部中部西部全国东部中部西部全国199019641264107616340.3880.3130.2860.357199124431464130818790.4250.3380.3190.380199230331712151822870.4620.3650.3440.414199340822207188729390.5120.4080.3810.456199454242892239239230.5600.4540.4210.505199567773691294248540.

20、5980.4950.4570.541199679474426343655760.6250.5260.4830.565199788444951381060540.6430.5450.5000.579199894835249405263070.6550.5550.5110.5861999101025459417265470.6660.5610.5160.5922000107685978460670780.6770.5770.5330.6052001120716401494274560.6960.5880.5440.6142002133376931527179720.7130.6020.5550.6

21、262003146037551570889800.7280.6160.5690.64620041643888496894123360.747 0.642 0.600 0.699 20051843099427858139850.7670.6620.6220.720资料来源:19902005年数据根据中国统计年鉴和各省市自治区统计年鉴各年版有关数据计算(二)教育发展指数1、成人识字率(The adult literacy rate)成人识字率是指15岁及15岁以上掌握基本的读写能力与思考陈述能力的人占15岁及15岁以上的总人口数的百分比,是与文盲率相对的指标,在教育发展指数中占有2/3的权重。本文

22、采用“成人识字率1文盲率”这个公式衡量,这一指标很好地体现了一国国民的受教育水平和总体的国民素质,能够较好地反映出一国或地区劳动力的素质与技能水平。从1990年、2000年和2003-2005年份的中国人口统计年鉴与各省市自治区的人口年鉴中,能够找到有关15岁及15岁以上的人口数、文盲的人口数,利用这些数据可以计算出各省市自治区各年份的成人识字率。再按地区划分对各省市自治区各年份的成人识字率计算简单平均数,即为地区的成人识字率。对19911999年和20012005年的缺失数据采用内插法进行估算,最后得到19902003年各地区成人识字率和成人识字率指数的时间序列。按地区划分的成人识字率和成人

23、识字率指数的估算结果见表3。表3 按地区划分的成人识字率及成人识字率指数年份成人识字率(%)成人识字率指数东部中部西部全国东部中部西部全国199085.084.575.377.80.8500.8450.7530.778199185.384.875.878.50.8530.8480.7580.785199285.785.276.279.20.8570.8520.7620.792199386.085.676.679.90.8600.8560.7660.799199486.586.077.080.70.8650.8600.7700.807199587.086.577.581.40.8700.8650

24、.7750.814199687.587.178.182.20.8750.8710.7810.822199788.087.678.683.90.8800.8760.7860.839199888.388.279.184.20.8830.8820.7910.842199988.688.579.684.80.8860.8850.7960.848200089.589.480.086.60.8950.8940.8000.866200190.590.580.588.40.9050.9050.8050.884200291.491.481.590.30.9140.9140.8150.903200392.592.

25、282.692.10.9250.9220.8260.921200493.292.883.492.70.9320.9280.8340.927200594.093.285.093.20.9400.9320.8500.932资料来源:根据中国人口统计年鉴及各省市自治区人口年鉴的各年版有关数据计算2、综合毛入学率综合毛入学率是指各级教育(包括小学、中学、大学等)人数占官方规定的教育适龄人口的百分比。根据UNDP的定义,教育适龄人口的年龄区间为621,其中小学为611岁,中学为1217岁(包括初中与高中阶段)、大学为1821。根据该定义,计算按地区划分的综合毛入学率需要统计正在接受教育的人数和教育适龄人

26、口的数量。在中国人口统计年鉴、中国教育统计年鉴及其各省市自治区的人口、教育统计年鉴中可以分别找到19902005年有关中学和大学毛入学率以及东部地区小学毛入学率的数据。由于中西部地区小学毛入学率数据的残缺,本文假定东部与中、西地区在同一年的小学毛入学率相同。综合毛入学率是小学、中学、大学三个毛入学率的简单算术平均数,在分别计算出各地区三个毛入学率的基础上,就可以计算综合毛入学率。按地区划分的小学、中学、大学毛入学率及综合毛入学率的计算结果详见表4、表5。表4 按地区划分的小学、中学及大学毛入学率年份小学毛入学率(%)中学毛入学率(%)大学毛入学率(%)东部中部西部东部中部西部东部中部西部199

27、098.9298.9298.9243.738.532.55.01.91.5199199.1099.1099.1045.841.034.55.62.51.9199298.8298.8298.8248.043.536.56.33.02.2199398.9098.9098.9050.146.038.46.93.62.6199498.7098.7098.7052.348.540.47.54.12.9199599.1299.1299.1254.451.042.48.24.73.3199699.2499.2499.2456.553.544.48.85.23.7199798.8398.8398.8358.7

28、56.046.39.45.84.0199898.7498.7498.7460.858.548.310.06.34.4199999.3099.3099.3062.961.050.310.76.94.7200099.2799.2799.2765.163.552.311.37.45.1200199.7199.7199.7167.465.860.214.29.37.0200298.7298.7298.7270.266.962.817.311.79.3200399.1199.1199.1172.468.664.620.614.211.1200498.3498.3498.3473.069.065.021.

29、815.112.3200599.0299.0299.0273.569.465.723.116.314.0资料来源:根据中国人口统计年鉴、中国教育统计年鉴及各省市自治区人口、教育年鉴各年数据计算3、教育发展指数 教育发展指数是成人识字率指数和综合毛入学率指数(GER指数)的加权平均数,其中成人识字率指数的权重为2/3,综合毛入学率指数的权重为1/3。详细的计算结果见表5。表5 按地区划分的综合毛入学率与教育指数年份综合毛入学率(%)教育指数东部中部西部全国东部中部西部全国199049.246.544.346.40.7310.7180.6500.673199150.247.545.248.40.7

30、360.7240.6560.685199251.048.445.849.40.7410.7290.6610.693199352.049.546.649.90.7470.7360.6660.699199452.850.447.351.90.7530.7410.6710.711199553.951.648.355.10.7600.7490.6780.726199654.852.649.160.00.7660.7560.6840.748199755.653.549.760.40.7720.7620.6900.761199856.554.550.561.10.7770.7700.6960.765199

31、957.655.751.462.40.7830.7760.7020.773200058.656.752.263.00.7920.7850.7070.787200160.458.355.663.10.8050.7980.7220.800200262.159.156.963.40.8160.8060.7330.813200364.060.658.263.70.8300.8170.7450.826200464.460.8 58.6 64.10.8360.8210.7510.832 200565.2 61.6 59.6 64.30.844 0.827 0.765 0.836 资料来源:综合毛入学率数据

32、根据表4得到,全国数据根据中国统计年鉴、中国教育统计年鉴数据计算(三)预期寿命指数人口出生时预期寿命是指一批同时出生的人一生可存活的平均年数,能较好地反映人们的生活水平和卫生健康状况,是比较综合的指标。从中国人口统计年鉴中,可以直接获取根据人口普查数据计算的1990年和2000年全国及各省市自治区的出生人口预期寿命,再用内插法计算出19911999年全国及各省市自治区的预期寿命,用外推法估算出2000年以后全国及各省市自治区的预期寿命,然后计算按地区划分的东、中、西部地区与全国的平均预期寿命。最后按下列公式计算各地区的预期寿命指数:人口出生时预期寿命指数=(实际预期寿命-25)/(85-25)

33、。 具体的估算结果见表6。 表6 按地区划分的人均预期寿命和预期寿命指数年份人均预期寿命 (岁)预期寿命指数东部中部西部全国东部中部西部全国199071.468.065.168.60.7730.7170.6680.717199171.768.465.468.80.7780.7230.6740.723199271.968.765.769.10.7820.7280.6790.728199372.269.066.169.40.7870.7340.6850.734199472.569.366.469.70.7920.7390.6900.739199572.869.766.869.90.7970.745

34、0.6960.745199673.170.167.170.20.8010.7510.7010.751199773.470.467.470.50.8060.7560.7070.756199873.770.767.770.80.8110.7620.7120.762199973.971.068.171.10.8150.7670.7180.767200074.271.468.471.40.8200.7730.7230.773200174.571.768.871.70.8250.7780.7300.778200274.872.169.172.00.8300.7850.7350.785200375.172

35、.469.472.30.8350.7900.7400.790200475.472.769.772.60.8400.7950.7450.795200575.773.070.072.90.8450.8000.7500.800资料来源:1990年、2000年出生人口预期寿命指数分别来源于1991年和2001年版的中国人口统计年鉴(四)按地区划分的人类发展指数根据按地区划分的人均GDP指数、教育发展指数和人口出生时预期寿命指数可以计算出按地区划分的人类发展指数。人类发展指数是这三个单项指数的算术平均数,能综合反映一国或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和协调程度。人类发展是指人的能力的提升,它更加强调全社会成员的

36、共同发展和人的全面发展。这里的“能力”具有多方面的含义:健康长寿的能力;获得文化、技术和分享社会文明的能力;摆脱贫困和不断提高生活水平的能力。较高的人类发展指数意味着人的各种能力越强,代表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发展水平越高。计算结果详见表7。表7 按地区划分的人类发展指数(HDI)资料来源:根据表2、表5、表6的三个单项指数计算而成年份人类发展指数东部中部西部全国19901991199219931994199519961997199819992000200120022003200420050.6310.6460.6620.6820.7020.7180.7310.7400.7480.7550.7630

37、.7750.7860.7980.808 0.819 0.5830.5950.6070.6260.6450.6630.6780.6880.6960.7010.7120.7210.7310.7410.753 0.763 0.5350.5500.5610.5770.5940.6100.6230.6320.6400.6450.6540.6650.6740.6850.699 0.712 0.5820.5960.6120.6300.6520.6710.6880.6990.7040.7110.7220.7310.7410.7540.775 0.785 四、从时间序列的角度分析地区差距问题(一)地区人均GDP

38、差距的状况与变化趋势人均GDP是衡量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的综合性指标,能够比较客观地反映地区收入水平。改革开放特别是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来,从总体上看,中西部地区没有保持与东部地区的同步发展,人均GDP水平的绝对差距和相对差距都没有得到有效的控制。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来,东部与中西部地区人均GDP的绝对差距在迅速扩大。1978年,东部与中西部地区人均GDP的绝对差距分别为154元和213元,到了1990年分别扩大到 700元和886元,2003年又分别为8488元和10572元(按当年价格计算)。东部与中西部地区人均GDP的绝对差距在19782005年分别扩大了近55和50倍。按地区划分的人均

39、GDP差距、相对差距系数和相对差距变动幅度的计算结果详见表8。从相对差距来看,20世纪90年代初,中西部与东部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的相对差距在逐步扩大,幅度在2个百分点以上。其中19901994年,中部与东部地区相对差距系数从35.6%迅速上升到46.7,西部与东部地区相对差距系数在1990-1999年间,均为逐年增加的态势,从45.1上升到58.7。总体上,在19902005年间,中西部与东部地区相对差距系数分别扩大了10.5和12.2个百分点,这说明中西部与东部地区相比,经济发展水平的差距仍在不断扩大,但近两年,由于西部大开发和中部崛起战略的经济效应开始显现,相对差距系数已呈缩小趋势。 表8 按地区划分的人均GDP差距、相对差距系数和相对差距变动幅度年份人均GDP差距(元)相对差距系数(%)相对差距变动幅度东中东西东中东西东中东西199070088635.645.1001991977113340.046.44.41.319921320151543.549.93.53.5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其他范文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